冠脉支架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87.77 KB
- 文档页数:1
不同时间血清sCD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徐邦牢;王蓉;刘万里;张革【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05(020)005【摘要】目的研究血清sCD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为试验观察终点,依据血清sCD40L水平将220例入院时胸痛时间不超过12 h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五组:第1组(<1.93μg/L)39例:第2组(1.93~3.50μg/L)41例;第3组(3.51~5.00μg/L)51例;第4组(5.01~6.30 μg/L)46例;第5组(>6.30μg/L)43例,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随访观察时间段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百分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在最初24 h内,5个组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百分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随后的72 h、1 mo和6 mo随访观察时间内,第4组和第5组患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前3个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sCD40L水平增高(>5.00 μg/L)的ACS患者,随观察时间的推移,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总页数】2页(P19-20)【作者】徐邦牢;王蓉;刘万里;张革【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80;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7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R541.4【相关文献】1.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MMP-2及hs-CRP水平的改善作用 [J], 贾丽萍;王秀花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动态变化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J], 陈林强;何绿茵;徐邦牢;贝春花;王蓉3.血清SCD40L定量检测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中的意义 [J], 闫肃;于洋;李胜奎4.血清sCD40L检测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中的应用 [J], 徐邦牢;贝春花;王蓉;雷秀霞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与sP-选择素相关性研究 [J], 江大建;刘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CD40L及血清sCD40L变化研究发表时间:2011-02-14T13:29:53.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张丹1 王姝丽2 [导读] 同时除外冠心病以外的其它心脏疾病、心衰、二尖瓣关闭不全、旁路移植术后及3个月内行溶栓治疗者。
张丹1 王姝丽2(1长春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130051;2 山东省立医院保健老年心血管科 250021)【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027-03【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CD40L和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
方法选取ACS患者32例(心肌梗死14例、不稳定心绞痛1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例,同时选取1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测定血小板表面CD40L及血清sCD40L水平。
随访ACS患者1月,测定其血清sCD40L水平。
结果 FCM测定结果显示,AMI组和UA组血小板表面CD40L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UA组CD40L水平显著高于AMI组(P<0.05),S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ELISA测定血清sCD40L结果显示,AMI组和UA组血清s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
AMI组sCD40L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增加,血清sCD40L水平升高,因此CD40L可能成为预测斑块稳定状态的一个指标。
【关键词】 CD40L CD40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约占冠心病总数的30%,是引起冠心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CD40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部分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也有表达。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李彤【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09(013)005【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AS)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出血或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
许多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引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sCD40L和CRP水平的检测,进一步探讨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676-677)【作者】李彤【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1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MMP-2及hs-CRP水平的改善作用 [J], 贾丽萍;王秀花2.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hs-CRP水平的影响 [J], 王光苏;张玉琴;谢美芳;崔娜;卞慧敏;李镇;岳煜;丁海拔;罗俊3.硫酸氢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及sCD40L的影响 [J], 陈平;曾维英;罗燕华;李仪4.奥扎格雷钠联合氯比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MMP-9和sCD40L 的影响 [J], 李来实5.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sCD40L和hs-CRP 浓度的影响 [J], 陈志华;邢波;孙定军;林德洪;杜子军;吴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介入治疗对血浆sCD40L及
MMP-9的影响
周珩;孔繁和;牟春平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2009(032)003
【摘要】冠心病是血管壁的一个慢性炎症.动脉内膜对损伤做出反应的结果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贯穿整个始终,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有关。
易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周珩;孔繁和;牟春平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与MMP-9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 [J], 廖序东;张秀兰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J], 余强;马根山
3.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衰患者血浆NE、AngⅡ、ALD和血清sCD40L、sl-CAM-1、sFas、sFasL、以及cTnl、MMP-9水平的影响研究 [J], 李彦芬;陈春红;王占起;王芳;李雅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血浆sICAM-1、sE-selectin关系的研究 [J], 曾知恒;吴海珊
5.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及MMP-9影响的观察 [J],
颜世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sCD40、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同型半胱氨酸、可溶性白细胞表面抗原40配体(sCD40)的关系。
方法11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因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冠心病。
116例患者按照支架内再狭窄与否分为实验组(出现支架内再狭窄,n=31)与对照组(无支架内再狭窄,n=85),对比两组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两组术后1周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实验组同型半胱氨酸(25.2±1.3)μmol/L、sCD40(8.1±1.0)μg/L均高于對照组的(18.0±3.0)μmol/L、(2.8±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升高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子,且两者呈正相关,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关注。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同型半胱氨酸;可溶性白细胞表面抗原40配体在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是引起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
当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已成为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最常用方法[2]。
但PCI术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是一直困扰临床工作者的重大问题[3]。
临床上大量实践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可溶性白细胞表面抗原40配体(soluble leukocyte surface antigens 40 ligand)等指标在支架内再狭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11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因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支架内再狭窄与同型半胱氨酸、sCD40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可降解药物支架对冠心病患者血浆sCD40L影响的临床研究(一)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变化及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EXCEL支架)对sCD40L的影响。
方法选择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接受裸支架(BMS)或EXCEL支架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诊的2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BMS组和EXCEL支架组,每组100例。
测定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血浆sCD40L的水平。
结果200例患者(男120例,女80例)280个靶病变接受治疗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诊。
两组在患者基本条件方面,EXCEL 支架组有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
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血浆sCD40L 水平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于6个月时,血浆sCD40L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EXCEL支架可降低血浆sCD40L,适度内皮化,减少再狭窄,减少迟发性血栓形成。
【关键词】冠心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EXCEL支架血浆可溶性CD40-CD40配体(CD40-CD40L)是一对跨膜小分子糖蛋白。
这一对受体配体不仅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而且对斑块的不稳定起关键作用,是促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展的重要原因。
新近资料表明,CD40-CD40L相互作用可能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中起重要作用〔1〕。
支架置入后对血管壁的损伤或使脂核破裂,可引起血管壁的局部炎症因子表达形成复杂的“网络因子”,CD40-CD40L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动脉的损伤还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生和迁移以及血管重构,这些因素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机制〔2〕。
现在冠心病的支架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流,然而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
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在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晚期血栓形成率高。
通过研究血浆中sCD40L的变化,探讨可降解药物支架(EXCEL支架)对sCD40L的影响。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血清sCD40、sCD40L和MMP-9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ELISA检测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sCD40L和MMP-9浓度,并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
结果ACS组血清sCD40、sCD40L和MMP-9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AMI组血清sCD40、sCD40L和MMP-9水平高于UAP组(均P<0.05);、ACS患者血清sCD40、sCD40L和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呈正相关(r=0.531,r=0.552,r=0.610,均P<0.05);血清sCD40、sCD40L水平与MMP-9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536,r=0.589,均P<0.01)。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sCD40L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血清sCD40、sCD40L水平与MMP-9升高,可能是评价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
标签:急性冠脉综合征;sCD40L;sCD40L;MMP-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纤维帽局部有大量活化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浸润,炎症反应加剧了斑块的不稳定性,炎症反应过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
新近研究发现,CD40与CD40L是一对互补跨膜糖蛋白,CD40与CD40L 是免疫和炎性反应中的重要信号转导系统,是炎症免疫反应的枢纽和炎症调节的信号通路[2]。
在ACS斑块局部活化的MMPs,可特异地结合并降解细胞外基质(ECM),能降解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导致斑块不稳定,MMP-9参与AS斑块局部炎性细胞的浸润[3]。
本研究通过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sCD40、sCD40L和MMP-9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寻找一种能够临床早期鉴别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方法及炎症指标,为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血清sCD40L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早期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13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和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组)101例,其中ACS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6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32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健康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sCD40L水平。
结果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血清sCD40L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CS患者血清sCD40L高表达,可为ACS早期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活化;sCD40L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具有极大风险的疾病,占冠心病的30%以上,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现有证据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是ACS两个重要发病环节。
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释放大量的可溶性CD40L(sCD40L),触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在ACS缺血事件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1]。
本研究探讨ACS发生与血清sCD40L水平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防治ACS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11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CHD)患者132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组)101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3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
诊断标准根据内科学第8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CHD分型标准。
排除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及肝肾衰竭者。
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血清sCD40L,MPO水平的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对二者的影响孙定军;陈漠水;邢波;陆士娟;林德洪;杜子军;李大严【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9)010【摘要】目的:探讨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CD40L表达及血浆MPO水平的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对二者的影响.方法:1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40 mg 治疗组、20 mg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7天、1个月空腹检测血清中MPO和sCD40L的水平.结果:(1)ACS发生后血液中sCD40L、MPO会迅速升高,在PCI的影响下,两者继续升高,然后逐渐下降.(2)治疗组PCI术后血清sCD40L、MPO水平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sCD40L与MPO的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分析无相关性(P=0.58,r=0.153),结论:PCI术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sCD40L、MPO进一步升高;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PCI后血清sCD40L、MPO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页数】5页(P1401-1405)【作者】孙定军;陈漠水;邢波;陆士娟;林德洪;杜子军;李大严【作者单位】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附属海口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570208;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附属海口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 570208;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附属海口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 570208;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附属海口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 570208;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附属海口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 570208;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附属海口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 570208;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附属海口医院心内科,海南海口 57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影响 [J], 黄秀琴;黄贵生2.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CS患者PCI术后血清hs-CRP、NT-proBNP和sCD40L水平的影响 [J], 张奇志;魏明芬;王蒙3.一次性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的影响 [J], 王朝富;王培书;彭超;刘全义4.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血清sCD40L、HMGB-1水平的影响 [J], 马广慈5.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血清血脂水平、sCD40L及sICAM-1水平的影响 [J], 张月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冠心病患者hs-CRP和sCD40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刘清霞;董艳丽;张宏颖;范萍【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1(005)022【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行PCI的患者74例为治疗组,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清sCD40L、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前血清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4h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和术后1h的水平(均P<0.05);对照组术后hs-CRP水平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4hsCD40L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之后逐渐上升,1周时接近术前水平.对照组手术前后sCD40L水平无变化.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后血清hs-CRP升高和sCD40L水平降低是PCI激活了血管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临床应于PCI术后应强化对炎症反应的治疗.【总页数】2页(P30-31)【作者】刘清霞;董艳丽;张宏颖;范萍【作者单位】450006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50006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50006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50006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的动态观察 [J], 徐邦牢;马为;贝春花;王蓉;雷秀霞2.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外周血TNF-α、hs-CRP及APN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J], 盛春平;杨文东;孙传芳3.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P-选择素及CD40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于秀清;杨晓利;石国刚;李艳军;张淑平4.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外周血Lp(a)、hs-CRP及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 王秋波5.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 [J], 庞新权;冯爱君;程红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升高的临床价值李永旺;李传伟;曲鹏【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05(010)004【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采用放免方法测定IL-6和IL-1β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CD40L水平[(4.923±3.41)ng/m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sCD40L水平[(5.387±3.04)ng/m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2.856±2.34)ng/ml,P<0.05]和对照组患者[(2.221±2.42)ng/ml,P<0.01].ACS患者sCD40水平与IL-6呈正相关(r=0.49,P=0.008),与IL-1β无相关性(r=0.258,P=0.183),而SAP和对照组患者sCD40L与IL-6、IL-1β无相关性.同时ACS患者sCD40L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相关性(r=0.471,P=0.011).结论ACS患者血清sCD40L与IL-6、IL-1β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与ACS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的标志.【总页数】4页(P281-284)【作者】李永旺;李传伟;曲鹏【作者单位】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辽宁,大连,116033;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00;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血清肌钙蛋白I轻度升高在初诊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J], 尹蔚芳;车京津;周长钰;张承宗2.血清Periostin、VEGF、ET-1水平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 [J], 丁强;刁奇志;杨怀宇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血浆sICAM-1、sE-selectin关系的研究 [J], 曾知恒;吴海珊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检测的临床价值 [J], 陶晶;李志;陈冬杰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J], 于辉;赵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溶性CD40配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刘建萍;葛郁芝;曾黎峰;张卫【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05()S1【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 0L(sCD4 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入选正常对照组2 2例?、稳定心绞痛(SA) 2 0例、不稳定心绞痛(UA) 2 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15例,其中7例(UA组3例,AMI 组4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对sCD4 0L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冠脉造影和PCI组与药物治疗组(UA组2例,AMI组4例)sCD4 0L的水平变化。
结果(1)UA组及A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 <0 .0 1) ;(2 )UA与SA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 <0 .05 ) ,AMI明显较SA组高(P <0 .0 1) ;(3)S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 .01) ;(4)AMI患者血清sCD4 0L水平与UA组有显著差异(P <0 .0 1) ;(5 )冠脉造影提示sCD4 0L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有一定关系(P <0 .0 5 ) ;(6 )PCI后5天血清sCD4 0L明显低于PCI前(P <0 .0 1) ;(7)药物治疗组血清sCD4 0L明显低于药物治疗前(P <0 .0 1) ;(8)PCI组较药物治疗组指标下降更明显(P <0 .0 1)。
结论血清可溶性sCD4 0L的升高在ACS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应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总页数】1页(P84-84)【作者】刘建萍;葛郁芝;曾黎峰;张卫【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可溶性CD40配体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 齐志华;孙莉2.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0配体表达及意义 [J], 张彤;刘小青;范谦;王真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糖耐量状态下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的变化[J], 王丽;张望强;段军仓;陈志刚;任宏强;杨云4.可溶性CD40配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J], 刘建萍;葛郁芝;张卫;曾黎峰;汪玉如5.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离散度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可溶性CD40配体的影响 [J], 高平峰; 汪莲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