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24.00 KB
- 文档页数:8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建议用时:20分钟)2015年11月,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据此回答1、2题。
1.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慢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由于丙飞机所处纬度最低,在飞行相同距离后跨越的弧度最小,因而运动的角速度最慢。
第2题,B图为从赤道上空看到的侧视图,C、D分别为从北极点和南极点上空看到的俯视图。
(2017·株洲模拟)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A点的区时是( )A.7月8日12时B.7月7日24时C.7月8日6时D.7月8日16时4.此时,北京时间是( )A.7月8日15时B.7月8日14时C.7月8日20时D.7月7日14时【解析】3选C,4选B。
第3题,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分别为180°和0时经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反之,加一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反之,减一天。
据此和题意,判断(如图):0时经线为90°W,A点(0°)为6时(东加西减;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第4题,由上题得出:0时经线为90°W,北京时间(120°E)为14时。
【加固训练】图1为某观测者在我国某地通过长时间曝光(捕捉流星)拍摄的一张照片;图2为示意图,图中能显示流星轨迹的数码和照片曝光的时间分别为( )A.①;30分钟B.③;6小时C.④;2小时D.④;一整夜【解析】选C。
由于长时间曝光,加上地球自转的影响,天上的恒星会在照片中留下一圈影像,所以图2中呈圆形运动的轨迹表示的是恒星,而运动轨迹不与上述圆形一致的一般为短暂存在的流星,故④表示流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转360°,所以根据图2中弧的度数可判断曝光的时间,图2中的弧度数大约为30°,所以曝光时间约为2小时。
课后作业提升11洋流[基础演练][2022·天津重点中学高二期中]读某季节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①半岛该季节的气候特点是()A.进入雨季,高温多雨B.进入雨季,低温多雨C.进入旱季,高温干燥D.受寒流影响,高温干燥2.②海区洋流向西流的主要动力是()A.西北季风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D.东南信风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
读图,完成3~4题。
3.下图中洋流与流经a处的洋流性质流向一致的是()4.若此图表示太平洋局部海域,则a洋流的名称为()A.墨西哥湾暖流B.千岛寒流C.日本暖流D.东澳大利亚暖流人类活动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漂浮到北太平洋海域,在此堆积形成了太平洋垃圾大陆,且垃圾大陆的面积不断扩大。
结合太平洋垃圾大陆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太平洋垃圾大陆形成的叙述,最不可信的是()A.位于北太平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系统的内部B.主要位于副热带无风带,漂浮物不易扩散C.组成太平洋垃圾大陆的漂浮物主要来自亚洲和北美洲D.沿岸上升流是形成太平洋垃圾大陆的主要动力6.图中甲海域有一大范围渔场,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该渔场形成原因的是()7.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7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
每年5月至9月,这里是世界最佳的赏鲸地之一。
如图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流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年5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浮冰主要积聚于海湾的________,这时鲸也开始向海湾聚集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读洋流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8~9题。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21·广东高考)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B.通航里程C.地质构造D.降水多少【解析】选B。
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场景:下图中干燥的荒原曾是水下世界,有巨鲸在捕猎游弋。
而今日你可以顺着石头砌边的小道,去看一看那些容纳着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巨岩。
读下图回答2、3题。
2.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荒原消灭,反映出亿万年以来该地区( )A.陆地相对上升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海平面相对上升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3.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冰川作用D.生物作用【解析】2选A,3选B。
第2题,从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为海洋,说明亿万年以来该地区陆地在上升。
第3题,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有,生物也格外稀有,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021·郑州模拟)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
这里海拔1 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
下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
读图完成4、5题。
4.郭亮村绝壁岩层( )A.具有层理构造B.含有丰富的化石C.由变质岩构成D.由岩浆冷凝而成5.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解析】4选A,5选D。
第4题,材料中显示岩石以砂岩为主,砂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有层理构造,有化石,但从图中只能看出水平层理结构,看不出化石;岩浆冷凝形成的是岩浆岩。
课时提升作业(七)常见天气系统(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锋面性质不同,产生的天气现象也不相同。
读下列两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A.甲图中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雨天气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C.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阵性降水D.乙图中锋过境后狂风大作,会出现短时雷暴天气2.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A.长江下游伏旱B.华北平原春旱C.北方寒潮D.江淮梅雨【解析】1选A,2选C。
第1题,甲图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暖空气在锋面上被迫抬升,是冷锋天气,故A正确,B错误。
乙图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冷空气在锋面下后退,是暖锋天气,形成连续性降水,故C、D错。
第2题,甲图为冷锋,北方寒潮是冷锋快速入侵造成的,故C 正确。
长江下游伏旱是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华北平原春旱是受大陆气团影响,江淮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故A、B、D三项错。
(2015·湘潭模拟)下表为株洲市2013年11月28日、11月30日和12月2日天气信息表。
据此完成3、4题。
3.11月28日、11月30日、12月2日天气分别大致对应“天气系统示意图”(下图)中的序号是()A.①②③B.④⑤⑥C.⑥⑤④D.③②①4.12月2日,可能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A.清晨,室外的乒乓球台上结了薄薄的一层白霜B.中午,迷雾重重,仍未散尽C.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压降低D.由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昨日有所升高【解析】3选D,4选A。
第3题,11月28日,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说明受暖气团控制,对应③;11月30日,阴雨天气,降水较多,说明受冷锋过境影响,对应②;12月2日,气温较低,天气转晴,说明冷锋已过境,受冷气团影响,对应①。
第4题,在单一冷空气的控制之下,天气晴朗,气压升高,此时正值冬季,降水之后空气湿度大,早晨乒乓球台上可能会有白霜。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十六环境污染与防治(建议用时:45分钟)非选择题1.(2021·马鞍山模拟)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也是长江上游侵蚀最严峻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科研人员结合当地状况开放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把握,下图为该区域某小流域治理后的土地利用现状。
简析该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人为缘由,并说出治理的主要措施。
【解析】由材料、图像可知,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人地冲突突出,为扩大耕地,导致植被破坏和大规模的陡坡开荒。
治理要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方面实行措施。
答案:人为缘由:植被遭破坏和大规模的陡坡开荒。
生物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工程措施:修塘库、淤地坝;农牧业措施:修梯田,等高耕作。
2.(2021·太原模拟)下图中的M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湖岸四周牧场连片,湖区渔业资源丰富,除盛产鱼虾外,湖岸水产养殖业发达。
为便利湖底石油的开采及出口,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现可通行远洋油轮。
近年来,这个巨大的“聚宝盆”陷入了水质恶化的逆境。
简要分析M湖水质恶化的缘由。
【解析】M湖水质恶化的缘由,可以从人口增加、废弃物排放、石油泄漏等方面回答。
答案:人工拓宽北部入海水道,加剧海水倒灌,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石油渗漏,导致湖面油污增加;湖区进展养殖业产生的残饵、湖岸畜牧业进展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四周城市生活污水等随河流排入湖泊,使湖水水质恶化。
3.(2021·广东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力量,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征的转变,从而影响到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下图为浙江省某河流由工业污染导致的水污染程度示意图(从Ⅰ-Ⅱ-Ⅲ-Ⅳ-Ⅴ,水质依次变差,其中Ⅴ级水质最差)。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建议用时:20分钟)(2021·威海模拟)下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晨线。
读图完成1~3题。
1.此日,我国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2.此时,下列即将日出的城市是( )A.兰州B.北京C.上海D.广州3.图中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1选D,2选A,3选D。
第1题,a为晨线,此时北极圈内消灭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
第2题,读图可知,此时北京、上海、广州已为白天,只有兰州位于黑夜,因而即将日出的是兰州。
第3题,此时太阳直射180°经线,即180°经线正对太阳,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因而④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方法技巧】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推断的依据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地球公转规律位于近日点四周,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四周,公转速度慢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昼夜长短变化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太阳升落方位东南升西南落(极昼极夜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日落时间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2021·永州模拟)下图中AB两地同在40°N纬线上,读图回答4、5题。
4.若北京时间同一时刻两地杆影的指向如图中所示,则可知B地位于A地的( )A.东南方B.西南方C.正东方D.正西方5.若图中A地某日正午的杆长和影长相等,则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5°SB.5°NC.23°26′SD.23°26′N【解析】4选C,5选A。
课时跟踪练11 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选择题2022年10月6日,位于成都平原的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通济堰始建于西汉,距今2 000多年。
它以竹篓垒石为堤,灌渠水系呈辫状,彰显了古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
每年三月,西河、南河水涨,漫过堤坝,势如一条奔腾戏水的长龙,出现了“堰堤春涨”的盛景。
据此完成1~2题。
1.出现“堰堤春涨”盛景的河流水源补给主要来自()A.地形雨B.积雪融水C.干渠水D.岷江河水2.通济堰灌区修建许多辫状支渠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汛期水位B.扩大灌区范围C.减轻渠道淤积D.加快干渠流速1.B 2.A第1题,西河、南河发源于北部山脉,三月份,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西河、南河水涨,漫过堤坝,出现了“堰堤春涨”的盛景,B正确。
第2题,岷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修建辫状支渠后,可分散水流,降低汛期水位,减少洪涝灾害对灌区的影响,A正确;修建辫状支渠与扩大灌区范围没有关系,B 错误;修建辫状支渠后,由于水流分散,干渠流速减慢,泥沙易淤积,C、D错误。
砾石分布在土壤内部和表面,影响土壤水文过程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
下图示意三种砾石在土壤中的位置。
下表为与无砾石的裸土相比,三种砾石位置对土壤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
据此完成3~5题。
砾石位置蒸发速率下渗速率地表径流速率土壤含水量a -30.7 -15.4 12.8 -9.9b -36.9 31.3 -25.4 14.6c -59.5 -76.5 —44.63.A.蒸发速率B.下渗速率C.地表径流速率D.土壤含水量4.增加砾石覆盖度对农业增产效果最明显的地区是()A.华南地区B.青藏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5.图中a情形下,土壤下渗速率减小,主要因为土壤()A.持水性增加B.干燥度增加C.蒸发量减少D.孔隙度减少3.D 4.C 5.D第3题,砾石覆盖度增加会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孔隙度,促进下渗,加快壤中流的发生,减少径流和抑制蒸发,从而地表径流速率和蒸发速率会减小,排除A、C;土壤的下渗速率会降低,B排除;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砾石覆盖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D正确。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十七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爱护(建议用时:45分钟)非选择题1.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肯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宏观地表破坏现象,如图所示。
说出两种产生“地裂缝”的人为缘由,并分析“地裂缝”可能带来的危害。
【解析】“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受力不均所致,人为缘由主要是开采矿物、地下水,修建工程所致。
会破坏地表建筑、农田、道路等,进而危及到生命平安。
答案:缘由:过度抽取地下水、采矿、工程建设等。
危害:毁坏建筑、道路;破坏农田;危及生命平安等。
2.(2021·甘肃联考)下图为我国某煤炭资源开采区土地复垦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煤炭资源开采中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析图示地区土地复垦所实行的措施。
【解析】第(1)题,煤炭资源开采中会破坏地表植被,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削减;矿渣任凭堆放,废水任意排放,简洁造成地下水污染;地下煤炭的开采会造成地面塌陷。
第(2)题,矿区土地复垦,要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利用,在塌陷区可接受工程措施,在暴露区留意实行生物措施,同时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1)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地面塌陷;生物多样性削减(答出两条即可)。
(2)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利用;对塌陷区实施回填、加固等工程措施;对暴露区实施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实行农、牧、渔、家禽饲养业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待复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华北地区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以中低温为主,局部高温。
但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利用率低、地热尾水直接排放、局部过量开采地下热水等现象。
分析华北地区地热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可能给四周环境造成的影响。
课时标准练11 常见天气系统根底稳固2021年第23号台风“百里嘉〞于9月13日8时30分前后在广东省湛江市沿海登岸,全市普降暴雨,阵风达10级以上,全市多处树木被狂风刮倒。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可能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形成台风的天气系统是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以下列图为某年7月24日我国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四地中( )1A.甲地气流下沉B.乙地为偏南风C.丙地风力最强D.丁地气温最高4.此时乙地的天气状况是( )A.阴雨绵绵B.狂风暴雨C.晴朗寒冷D.晴朗炎热能力提升(2021晋冀鲁豫中原名校联考)下表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北侧两气象站监测的一次冷锋前后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单位:℃),甲气象站位于山麓,乙气象站位于山坡,两气象站海拔相差约600米。
据此完成5~7题。
日期1516甲气象站-5-4-12042-1-2乙气象站-1034540-3-55.最可能出现降水的时间是( )日之前—l9日—21日日之后6.甲气象站18日前气温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下垫面性质C.纬度位置D.地形27.甲气象站海拔低,但20日前气温低于乙气象站的原因是( )甲气象站受冷空气影响早乙气象站海拔高,不受冷空气影响冷锋过境后,空气湿度增大乙气象站降温快,冷空气下沉(2021河南郑州第二次质检)图a为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域等高线地形图,图b为石家庄市2021年12月25日气象要素逐时演变示意图。
读图,完成8~10题。
图a图b注: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8.该日石家庄市( )3—4时,相对湿度降低—8时,气温降低—5时,由东北风转为西南风—16时,由东南风转为西北风9.导致石家庄市该日5—8时气温变化的天气过程最可能是( )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反气旋过境D.焚风过境10.该日5—8时,该地PM浓度暂时降低的原因最可能是该时段( )A.正在履历降雨历程,净化作用显著B.盛行下沉气流,颗粒物沉降至地面C.正值上班顶峰期,汽车尾气排放多D.工场还未开工,工业废气排放少(2021江苏南京模拟)以下列图为某地区某一时候的温压场漫衍,实线为925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状况(单位:米),虚线为近地面气温漫衍。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建议用时:20分钟)(2017·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第2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知识拓展】终碛堤(1)形成: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多呈半环状。
(2)特点: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千米,弧形曲率小。
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2017·皖南联考)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的图里亚尔瓦火山于当地时间2016年5月20日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气体和热岩浆从图里亚尔瓦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火山灰喷发柱高达3 000米,喷发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
读图回答3、4题。
3.图里亚尔瓦山顶岩石中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沉积B.地壳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4.图里亚尔瓦火山的热岩浆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最先转化为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解析】3选C,4选B。
第3题,火山顶的岩石为岩浆岩,其含有的矿物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4题,据地壳中物质循环图分析判断,图中甲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来),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热岩浆首先转化为岩浆岩。
课后作业提高十一常有地貌种类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为我国南方喀斯专门区一处地貌,读图回答1~2题。
)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由是()A.风力侵害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D.变质作用2.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专门貌发育越典型②天气越润湿,喀斯专门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③气温愈高,愈有益于喀斯专门貌的发育④喀斯专门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2.分析: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有大批的石灰岩散布,长久受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喀斯专门貌。
第2题,水的溶蚀作用不单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并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亲密有关。
答案:1.C 2.C蛇曲是像蛇同样曲折的河流地貌。
以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
读图回答3~4题。
3.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4.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害作用、乙—聚积作用B.甲—侵害作用、乙—侵害作用C.甲—聚积作用、乙—聚积作用D.甲—聚积作用、乙—侵害作用3~4.分析:第3题,图中河流呈曲折形态,主假如由凹岸侵害、凸岸聚积形成的。
第4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害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聚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3.C 4.A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流古迹湖。
以下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一样阶段。
据此达成5~6题。
5.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一样阶段,排序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6.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作用是()①地转倾向力的影响②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③凸岸侵害、凹岸聚积④凹岸侵害、凸岸聚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6.分析:第5题,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跟着流水对河面的冲洗与侵害,河流越来越曲,最后致使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本来曲折的河流被荒弃,形成湖泊,因这类湖泊的形状好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十四旅游开发与爱护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建议用时:45分钟)非选择题1.(2021·宜宾模拟)有几位驴友拟于今年5月中旬进行以“重走古丝路,探寻黄沙沉没的历史”为主题的徒步探究旅游。
下图为此次方案探险之路在我国某区域境内的分布。
针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特点,说出驴友需要携带的用品及探险过程中需要留意的事项。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太阳辐射猛烈、日较差大、多大风沙尘天气、水资源缺乏、人烟稀有等特点,结合区域环境特点,考虑旅游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实行相应的对策。
答案:白天太阳辐射较猛烈,需带防晒物品;昼夜温差大,白天防中暑;夜晚气温较低,需备防寒衣物;多大风和沙尘天气,需备防风帐篷等风沙防护用品;城镇之间距离较长,需要预备充分的水和食物;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必需预备充分的淡水;多流淌沙丘,夜间休息营地选址要避开流淌沙丘的背风坡。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的的喀喀湖位于安第斯山区的科亚奥高原上,被称为“高原明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这里有海拔3 800米以上才能感受到的清冽淡薄的空气,有更接近本色的阳光,有比天空更湛蓝的湖水,风景格外秀丽。
下图为的的喀喀湖周边区域图。
推想的的喀喀湖的旅游旺季是什么时候?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旅游者应留意哪些平安事项并说明理由。
【解析】由材料、图像可知,的的喀喀湖位于科亚奥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为了避暑,夏季是旅游旺季;由于海拔高,旅游时要在预防高原反应、防护紫外线、保暖、预防雪崩等自然灾难方面实行平安措施。
答案:夏季。
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弱,紫外线强,避开紫外线暴晒;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纬度低,要留意保暖;海拔高,气压低,要预防高原反应(或预防缺氧、低压对身体的影响);峰顶有积雪,留意观看,避开雪崩造成损害。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海水的运动A级·学考达标练人类的某些运动往往和海水运动密切相关。
据此回答1~2题。
1.下图是在夏威夷旅游的游客所拍摄的某项海上运动,该海上运动利用了()A.海浪的能量B.潮汐的能量C.洋流的能量D.海啸的能量2.下列海水运动形成与风无关的是()A.海浪B.潮汐C.洋流D.风暴潮潮汐时刻表能够反映不同时刻的潮水高度,是船舶进出港口的重要依据。
2020年6月20日某海洋运输船来到中国辽宁省锦州港,该船是符合进港条件的最大吨位船舶。
下图表示锦州港当日的潮汐时刻表。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潮汐说法正确的是()A.海水上升称为潮,海水下降称为汐B.潮汐的形成与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有关C.潮汐是深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D.钱塘江大潮与杭州湾“口大肚小”的形状有关4.此日,这艘船舶要进港卸货,最合理的进港时间是()A.6时B.11时C.16时D.21时[2023·北京昌平区模拟]下图为“世界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该海域存在一支势力较强的洋流,这支洋流对沿岸气候和海洋生物有着重要影响。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洋流是()A.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暖流B.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暖流C.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寒流D.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寒流6.受该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A.高温多雨B.炎热干燥C.冬暖夏凉D.温和多雨下图为某海区洋流分布图。
据此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地理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甲为寒流B.乙为暖流C.丙为寒流D.丁为暖流8.有关图中甲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缩短了欧洲至北美洲的航行时间C.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形成渔场D.抑制了不同纬度海区的热量交换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大陆西侧洋流的性质是________,简述判断依据。
(2)在澳大利亚大陆东侧洋流所在海域画两条过洋流的等温线,分别标注t1和t2,其温度值关系为t1>t2,以示意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一地球与地图(建议用时:20分钟)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3题。
1.M和N实地距离约是( )A.4 444千米B.3 333千米C.2 222千米D.1 823千米2.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一直向东B.先东北再东南C.一直向西D.先东南再东北3.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60°N,80°E)B.(60°S,100°E)C.(30°S,100°E)D.(60°S,80°W)【解析】1选C,2选B,3选B。
第1题,计算同一纬线上任意两点间纬线长的公式是L=111×n×cosα(n是两地的经度差,α是该纬线的度数),那么M、N两点间的实地距离L=111×(80°-40°)千米×cos60°≈2 222千米。
第2题,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此两点的大圆(由这两点和地心三点确定的平面与球面相交的圆)组成的劣弧长,在M、N之间大圆劣弧向北凸出,从M点到N点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先东北再东南。
第3题,据图可知M点的坐标为(60°N,80°W),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数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A.①>②B.②>③C.①=③D.无法比较5.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海平面一样高,③区域距地心比①稍长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东北方向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D.②区域到③区域最近航线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解析】4选B,5选D。
课时作业(十一)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局部),回答1~4题。
1.该海域位于( )A.北半球中低纬度B.南半球中低纬度C.北半球中高纬度D.南半球中高纬度2.在盛行风吹拂下形成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①②③④四处分布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A.①B.②C.③D.④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④为北太平洋暖流B.①处表层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C.③处表层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D.②③是暖流,①④是寒流解析:由经纬网可以判断该海域为太平洋,由洋流呈逆时针及回归线可推知该海域为南半球太平洋副热带海区,那么①洋流为秘鲁寒流,此处形成秘鲁渔场;②为南赤道暖流,③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④为西风漂流;即②④都是在盛行风吹拂下形成的;①④是寒流,②③是暖流。
答案:1.B 2.D 3.A 4.D读下图,完成5~6题。
5.如果图中三条纬线分别表示25°、30°、3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B.乙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C.甲图洋流为暖流D.乙图洋流为寒流解析:根据图中的等温线可知,甲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乙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图中洋流自冷水区流向暖水区,为寒流;乙图中的洋流自暖水区流向冷水区,为暖流。
答案:B6.如果甲、乙两图所示区域都位于太平洋,判断甲、乙两图的洋流名称( )A.甲图洋流为秘鲁寒流B.乙图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C.甲图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D.乙图洋流为巴西暖流解析:如果这两个洋流都位于太平洋,则甲图洋流是北半球中低纬大陆西岸的寒流,名为加利福尼亚寒流;乙图洋流是南半球中低纬大陆东岸的暖流,名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答案:C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加了湿、热程度B.降低了干、热程度C.减轻了寒冷的状况D.加剧了干燥状况8.7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A.顺风顺水B.顺风逆水C.逆风顺水D.逆风逆水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以推出图示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沿岸起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建议用时:20分钟)(2017·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第2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知识拓展】终碛堤(1)形成: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多呈半环状。
(2)特点: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千米,弧形曲率小。
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2017·皖南联考)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的图里亚尔瓦火山于当地时间2016年5月20日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气体和热岩浆从图里亚尔瓦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火山灰喷发柱高达3 000米,喷发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
读图回答3、4题。
3.图里亚尔瓦山顶岩石中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沉积B.地壳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4.图里亚尔瓦火山的热岩浆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最先转化为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解析】3选C,4选B。
第3题,火山顶的岩石为岩浆岩,其含有的矿物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4题,据地壳中物质循环图分析判断,图中甲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来),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热岩浆首先转化为岩浆岩。
(2017·河南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
读图完成5、6题。
5.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相对稳定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6.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A.河流的堆积作用B.地壳的升降运动C.风力的侵蚀作用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解析】5选D,6选C。
第5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是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的。
第6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
【加固训练】(2017·淄博模拟)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海退海进海进B.海进海进海退C.海进海退海退D.海退海退海进(2)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A.沿海陆地被淹没B.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D.咸潮危害减轻【解析】(1)选D,(2)选A。
第(1)题,根据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分析可知,图中①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②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是海退;③岩层是陆相沉积,该过程仍表示海退;④岩层是浅海环境,说明海进。
所以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海退、海退、海进。
第(2)题,③→④时期是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与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沿海陆地被淹没,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和咸潮危害加重。
7.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2)地形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请分别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解析】第(1)题,黄果树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天山,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海滨沙滩,是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2)题,青藏高原不断升高是由地壳运动造成,大兴安岭起伏和缓主要是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1)黄果树瀑布:流水侵蚀作用;天山:地壳运动;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海滨沙滩:海水堆积。
(2)青藏高原受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隆起,因而在不断升高;大兴安岭长期受外力的侵蚀,因而起伏比较和缓。
【方法技巧】地质作用分析思路(1)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三个方面分析。
(2)外力作用:主要考虑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每种作用又要重点考虑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建议用时:25分钟)(2017·抚州模拟)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
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A.a-③B.b-②C.c-④D.d-①2.图中b到d的过程( )A.均在地表进行B.岩石性质发生改变C.物质来自地壳D.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解析】1选A,2选B。
第1题,结合图中地理事物的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风化、侵蚀,c为沉积岩,d 为变质岩;①为变质作用,②为重熔再生,③为冷却凝固,④为固结成岩;黑曜石为岩浆岩,是由冷却凝固形成的。
第2题,图中b到d的过程,各类岩石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了变质岩,岩石性质发生了变化。
【加固训练】辽宁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有“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称,2016年2月23日入选第九批中国推荐的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名单。
左图为地质公园含化石地层剖面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层所属的岩石类型为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2)目前,易对该景观造成损毁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右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解析】(1)选D,(2)选A。
第(1)题,结合左图可知该地层层理构造清晰,且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
在右图中,能够相互转换的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因而乙是岩浆,丙是岩浆岩;变质岩能形成岩浆,因而甲是变质岩,丁是沉积岩。
第(2)题,目前,该景观出露地表,造成损毁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结合前面分析,对应于右图中的①是外力作用,②是变质作用,③是重熔再生,④是冷却凝固作用。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
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
大瓦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完成3、4题。
3.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 )A.沉积作用、褶皱断层、断裂上升、岩浆活动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断裂上升、沉积作用C.褶皱断层、沉积作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断裂上升4.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依然是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峰林、峰丛广布【解析】3选D,4选D。
第3题,大瓦山下层的石灰岩是沉积岩,上部层层堆叠的玄武岩,是从前的火山一次次喷发时,堆积的火山熔岩流和火山灰形成的;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是岩层断裂上升所致;因而大瓦山的形成过程为下部石灰岩先沉积、固结成岩,后岩浆活动断裂上升。
第4题,石灰岩是易溶岩石,如果位于上层,又处于水热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5、6题。
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5选D,6选B。
第5题,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增大时,则以泥沙淤积为主,反之则以侵蚀为主。
从图中可看出,1975~1978年,距起始点距离呈变大的趋势,故此时间段以泥沙淤积为主,而1978年以后,距起始点距离呈变小的趋势,故此时间段以侵蚀为主。
第6题,1992~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持续缩小,说明该时间段内泥沙淤积作用持续减弱;这可能与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输送泥沙的量减少有关。
7.(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第(2)题,巴丹吉林沙漠地处西北,风力强劲,沙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山形成于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处,这与其对风沙的阻挡有关;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使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导致沙山不断长高。
第(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知,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在背风坡一侧,颗粒大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
理由: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劲,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