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分子量及其分布复习题答案

04-分子量及其分布复习题答案

04-分子量及其分布复习题答案
04-分子量及其分布复习题答案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习题

1、假定A 与B 两聚合物试样中都含有三个组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万、10万和20万,相应的重量分数分别为:A 是0.3、0.4和0.3,B 是0.1、0.8和0.1,计算此二试样的n M 、

w M 和z M ,并求其分布宽度指数2n σ、2w σ和多分散系数d 。

解:(1)对于A

281691023.0104.0103.01

15

54=?++==

∑i

i n M W M 1030001023.0104.0103.0554=??+?+?==∑i i w M W M

155630103000

1043.0104.0103.0101082

=??+?+?==

∑w

i

i

z

M M W M

66.3==n w M M d

()922

21090.266.3281691?=?=-=d M n n σ ()102221088.366.31030001?=?=-=d M w w σ

(2)对于B

54054=n M 101000=w M 118910=z M

87.1=d

921054.2?=n σ 921087.8?=w σ

2、用醇酸缩聚法制得的聚酯,每个分子中有一个可分析的羧基,现滴定1.5克的聚酯用去0.1N 的NaOH 溶液0.75毫升,试求聚酯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 解:聚酯的摩尔数为L mol L 1.010

75.03

??-

mol 5

105.7-?=

mol g mol

g M n 4

5

102105.75.1?=?=

-

3、某沸点升高仪采用热敏电阻测定温差ΔT ,检流计读数Δd 与ΔT 成正比。用苯作溶剂,

三硬脂酸甘油酯(M=892克/摩尔)做标准样品,若浓度为1.20×10-3

g/mL ,测得Δd 为786。今用此仪器和溶剂测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浓度和Δd 的关系如下表:

试计算此试样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1)标定时,M

c

K T '=? 已知 mL g c d 3102.1786-?==?

即M

c

K

d =? 892=M ∴4

3

105842610

2.1892786?=??=??=-c M d K (2)测定时,M K c T c '0=???

???→ 即 M

K c d c =?

??

???→0 以

d

?对c 作图,外推到0=c

从图4-3得

301078.36?==?

??

???→M

K c d c ∴ 16229103610584263

4

=??=

n M

4

试求此聚苯乙烯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第二维里系数A 2和Huggins 参数1。已知ρ(甲苯)=0.8623克/毫升,ρ(聚苯乙烯)=

1.087克/毫升。 解:

??

? ??+=c A M RT c 21π

c

π

对c 作图或用最小二乘法求得

c ×103g/mL

c d ?

)(103cm c

-?π

0.097 0.109 0.113 0.124 0.143 0.174 0.184

(1)截距 3100774.01

?=M

RT

53

41026.310

0774.0298

1048.8?=???=n M (2)斜率 4

21023.1?=RTA

2344

4

21087.4298

1048.81023.1--???=???=g mol cm A (3)1χ

22

11221ρχV A -=

mol mL

mol mL

V 69.1068623.0921==

439.0087.169.1061087.42

1

241=???-=-χ

5、PS 的甲苯溶液,从渗透压测定得到以下结果。温度是K ?298。将下式

+???

? ??+??? ??-????

?

?+=2

13

112

321c V V RT c V V RT M RT c χπ

……

c V V RT M

RT c V V RT c

??

? ??-???

? ??+=???

? ??-112213213χπ

以????

???

?????

??-2133c V V RT c π对c 作图,从截距求M ,从斜率求Flory-Huggins 参数1χ。 已知高分子PS 比容g cm V 3

9259.0=,1

1

1ρM V =

,M 1,ρ1分别为甲苯的相对分子

质量和密度。

解:3.106867

.014

.921==

V K mol cm g R ????=41048.8

c/10-3

gcm

-3

1.55

2.56 2.93

3.8 5.38 7.8 8.68

c ×103(g/cm 3)

)

(103cm c -?π

从图4-6中得截距

36.80=M

RT

51014.3?=M 得斜率

4112

1039.121?=???

??-???

? ?

?χV V

RT , 44.01=χ

6、聚合物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下图的结果, ①试比较1、2、3三结果所得相对分子质量的次序; ②若1和3是同样的聚合物在不同溶剂中所得的结果,请讨论这两个体系有何不同?

③若1和2两线的聚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则此两线所用溶剂是否相同?不相同时,哪一线所用的溶剂为较良溶剂?

解:①因为

c π=21RT A c M ??

++???????

,所以c π~c 作图的截距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M 成

反比。则1与3所得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小于2所得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因

c

π

~c 作图所阿直线的斜率大小代表2A 的大小,同一聚合物不同溶剂,2A 越大,溶剂越优良,当2A =0时,此体系为θ状态,这时的溶剂为θ溶剂,其对应的温度为θ温度。显然,1为良溶剂,大分子在溶液中处于伸展状态,其对应的1χ<2

1

,[]a KM =η中,a>

2

1,χ>1,2h >2

0h ,排除体积大于零;3为θ体系,大分子在溶液中处于自然状态,其对应的1χ=2

1, a =1,χ=1,2h =2

0h ,排除体积为零。

③由于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的相对分子质量,同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比相对分子质量小的难溶,所以,同一溶剂溶同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的2A 小于相对分子质量小的2A 。但1与2却有相同的斜率2A ,说明2用的溶剂比1优良。

???????

?????

??-2133c V V RT c π

103.1 109.0 108.7 122.8 141.3 170.5 179.6

c

???

????????? ??-2133c V V RT c π

图4-6????

???

?????

??-2133c V V RT c π~c 关系曲线

7、为什么膜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解:相对分子质量太高时,毛细管液面高度差变小,测量准确性下降。如果在较高的浓度下测量,虽能增加高度差,但测量的点更加远离纵坐标,使外推值变得不可靠。 相对分子质量太低时,小分子可能透过膜而扩散,导致测量误差。

8、用气相渗透仪测定某聚苯乙烯试样的相对分子质量,溶液浓度(i c )和电桥不平衡讯号(i G ?)数据如下:

c (g·kg -1)

36.47 65.27 81.08 111.76 i G ?

657.6

1187.7

1456.0

2021.3

用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标定物质测得仪器常数23.25×103,求此聚苯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

21v s n G

K A c c M ???=+ ???

()1-?kg g c

36.47 65.27 81.08 111.76 c

G ?

18.03

18.19

17.95 18.09

c c

~图4-11,外推到0→c ,得截距=18

即180==???

???n

s M K c G ∴

33

1029.118

1025.2318?=?==s n K M

c (kg/m 3) 1.30 2.01 3.01 5.49 6.62

π(mm 溶剂)

7.08 11.5 17.10 33.2 41.1 θR (m -1)×102

0.383

0.558

0.767

0.180

1.325

θR 在90°下得到的,假定没有内干涉效应。

已知

=θn 1.513,41011.1-?=dc n d m 3/kg,m 710358.4-?=λ,2310023.6?=A N mol -1,

903=ρkg/m 3,81.9=g m/s 2,314.8=R J/K·

mol

计算W M 和n M ,以及n W M M 值. 解:(1)求n M

??

?

??+=c A M RT c n 21π

c A M c

T R h

g n

21

+=

????ρ ()kg mol c

h

c h c

T R h

g 573.3298314.881.9903=????=

????ρ

()

3m kg c 1.30 2.01 3.01 5.49

()m h

7.08×10-3

11.15×10-3 17.10×10-3 33.2×10-3 ()kg mol c T R h

g ????ρ

0.0195

0.0198

0.0203

0.0216

以c RTc

gh ~ρ作图 截距

()kg mol M n

31079.181

-?= mol g M n 4

1032.5?=

(2)求w M

c A M R Kc w

22212cos 1+=?+θθ

∵ θ=90°

c A M R Kc w

29021

2+= 2

20424??

? ???????=c n n N K A λπ (

)

(

)

54

7

2324

2210125.510358.410023.61011.1513.14---?=??????=

π

()

3m kg c

1.30

2.01

3.01 5.49 6.62

()kg mol R Kc

390

102? 8.70 9.23 10.06 11.92 12.80

90

2R Kc

对c 作图 截距

kg mol M w

31070.71

-?=, mol g M w 51030.1?=

(3)

44.2=n

w

M M

10、PMMA 样品在丙酮中于30℃下测得如下数据:

已知PMMA-丙酮体系30℃时,

[]0.72

55.8310M η

η-=?,计算M η和Huggins 方

程的常数K '(

2[]'[]sp

K c c

ηηη=+).

解:从题中数据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sp η

()/r dl g η

ln r η

[]()/dl g η

0.170 0.215 0.629 0.892

0.618 0.625 0.702 0.744

0.157 0.195 0.488 0.638

0.571 0.567 0.545 0.532

以sp η和ln r η分别对浓度作图,截距为[]η=0.577/dl g ,

1 1.39

0.72

55[]0.5775.8310 5.8310v M η--??

??== ?

?????

??

=355,000

利用图中第三点,代入Huggins 方程,

0.702/dl g =0.577/dl g +k '(0.577/dl g )2(0.896/g dl )

解得k '=0.42

11、聚苯乙烯-环己烷溶液在35℃时为θ溶液,用黏度法测得此时得特性黏数

[]15.37-?=g mL θ

η,已知52.510M η=?,求无扰尺寸A 、无扰均方旋转半径和空间位阻

参数σ。(Flory 常数Φ=2.84×1023mol -1)

相对黏度ηr 浓度c ( g/100mL)

1.17 0.275

1.215 0.344 1.629 0.896 1.892

1.199

解:[]()

M

h 2

3

20

φηθ=

12301084.2-?=mol φ

()[]

()

cm M

h 62

1

8

2

1

20102.310

518.1--?=??=θ

η

()

()

cm h s 62

1

20

2

1

20

103.16

1-?==

理论上计算自由旋转尺寸

()

()

cm M nl h r

f 62

8

22

1

2,105.11054.1104

2

22--?=???

==

()

()

13.25.12.32

1

2,2

1

20

===r

f h h σ

(文献值17.2=σ)

12、已知聚苯乙烯-环己烷体系(Ⅰ)的θ温度为34℃,聚苯乙烯-甲苯体系(Ⅱ)的θ温度低于34℃,假定于40℃在此两种溶剂中分别测定同一聚苯乙烯试样的渗透压与黏度,问两种体系的()0→∏c c ,2A ,1χ和[]η,2

h ,α(Mark-Houwink 方程中的常数)的大小顺序

如何?并问两种体系两种方法所得得试样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解:由于PS -甲苯体系的θ温度更低,可见甲苯是较良的溶剂。根据以下原理: (1)良溶剂中,高分子链由于溶剂化作用而扩张,高分子线团伸展,A 2是正值,2

11<χ,随着温度的降低或不良溶剂的加入,1χ值逐渐增大。

(2)在良溶剂中,线团较为伸展,自然,均方末端距比θ状态下的数值要大一些。

(3)在良溶剂中,线团发生溶胀,而且溶胀程度随M 增大而增大 所以在良溶剂中,α,ε,a ,和[]η均增大。

(4)由于线团在不良溶剂中较紧缩,体积较小,从而小相对分子质量部分较多地渗透过膜,使π减小,()0c c π→偏低。

归纳起来有以下关系: 体系 θ温度 溶剂性能 A 2 1χ []η 2h a

α

()0c c π→

PS -环己烷

34

较劣

小 大 小 小 小 小 偏低 PS -甲苯 <34 较良 大

正常

比较两种体系:M 良>M θ 比较两种方法:v Os M M >

13、现有聚合物A 、B 、C ,相对分子质量分别在500;100,000;1,000,000附近,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定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气相渗透法 100~10,000

依数性方法 1,000~35,000 Os 5,000~100,000 LS 100,000~5,000,000

因此A 用VPO ,B 用Os 或LS ,C 用LS

14、用分级法将某聚乙烯试样分成10个级分,并测定了每个级分的重量的特性黏数,数据列于下表中。已知黏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式为[]63.03

10

35.1M -?=η。请用习惯法作出

该试样的累积重量分布曲线I (M )~M ,并用十点法求出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n M 和w M 。

解:经计算∑-+=1

1

21

i j i i W W I

编号 重量分数W i I i 3

10-?i M

编号 W i I i 310-?i M

1

0.090 0.045 2.4 6 0.164 0.498 33.6 2 0.078 0.129 7.7 7 0.106 0.693 55.1 3 0.054 0.195 10.5 8 0.184 0.778

87.3 4 0.090 0.267 14.7 9 0.034 0.887 120.1 5 0.104

0.364

22.7

10

0.096

0.952

154.7

M ×10

-3

I (M)

图5-13累积重量分布曲线

取十点读M i 值: I

0.05

0.15 0.25 0.35 0.45 0.55 0.65 0.75 0.85 0.95 3

10-?i M

2.4

7.5

14

22

30

42.5

60

81

108

155

4310

1

102.5104.5221.01.0?=??==∑=i i w M M

4

3101103.110768.010110?=?==

-=∑i i

n M M

15、PS 的四氢呋喃溶液用GPC 测定,得log 0.160510.6402e M V =-+

V e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H i

6.0

38.0

39.5

24.5

11.0

5.0

2.5

1.0

0.5

求n M 、w M 和d 。 解:1

i

i i

i H W H

==

∑,()

()

111

1

n i

i i

i

i i i M W

M H H M ∞

===

=????

∑∑∑

()11i w i i i i i i H M W M M H ∞

==????

==???????

∑∑∑

i

i

H H ∑ 0.0469

0.2969 0.3086 0.1914 0.0859 0.0391 0.0195 0.0078 0.0039 M i ×10-5

2.206

1.525

1.054

0.7281 0.5032 0.3477 0.2403 0.1660

0.114

∴ 5

4108.22101.2171

n M =

=? ,541.08391010.810w M =?=? 1.31w n d M M ==

16、现有一种高聚物试样,估计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接近1×105),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103~104)。欲准确测定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能否采用VPO 法、膜渗透压法和GPC 法?为什么?

解:三种方法都不行,其原因如下: (1)VPO 法:VPO 法即气相渗透压法,是根据高分子溶液的依数性来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同重量的聚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分子个数少,则产生的凝胶热小,产生的温差T ?小。T ?越小,测定结果越不准确。所以,VPO 法测相对分子质量的上限由测试技术决定,而下限则由试样的挥发性决定。大多数聚合物是无气态的(低聚物有),因此不存在下限的问题,关键是T ?测的精度。所以,当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或分布宽时,都导致T ?测不

准,相对分子质量当然也测不准。

(2)膜渗透压法:同样也是根据高分子溶液的依数性来测相对分子质量的,其上限由渗透压测定的准确度决定,下限由膜的性质决定。一定重量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个数越少,渗透压就越小,也就越不容易测的精确;又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大,达到渗透平衡的时间长,往往有可能在还未真正达到平衡时就测渗透压,造成渗透压测得不准确。相反,相对分子质量太小,小到能透过半透膜,也造成渗透压的测定不准确。显然,当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或分布宽时,用此法不易测得准确。

(3)GPC 法:在GPC 中,淋洗体积e V 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式为 e V B A M '-'=lg

式中A '、B '为常数,与溶质、溶剂、温度、载体及仪器结构有关。e V M -lg 关系只有一段范围内呈直线,线性范围即为载体的分离范围。当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以致超过分离范围就不能测得准确结果。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2011年英语专业八级真题完整答案及详细解析word版

TEST FOR ENGLISH MAJORS (2011) GRADE EIGHT TIME LIMIT: 195 MIN PART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 A MINI-LECTURE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a mini-lecture. You will hear the lecture ONCE ONL Y. While listening, take notes on the important points. Your notes will not be marked, but you will need them to complete a gap-filling task after the mini-lecture. When the lecture is over, you will be given two minutes to check your notes, and another ten minutes to complete the gap-filling task on ANSWER SHEET ONE. Some of the gaps may require a maximum of THREE words. Make sure the word(s) you fill in is (are) both grammatically and semantically acceptable. You may refer to your notes while completing the task. Use the blank sheet for note-taking. Now, listen to the mini-lecture. Classifications of Cultures According to Edward Hall, different cultures result in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world. Hall is an anthropologist. He is interested in relations between cultures. I. High-context culture A. feature - context: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essage - meaning: (1)__________ i.e. more attention paid to (2) ___________ than to the message itself B. examples - personal space - preference for (3)__________ - less respect for privacy / personal space - attention to (4)___________ - concept of time - belief in (5)____________ interpretation of time - no concern for punctuality - no control over time II. Low-context culture A. feature - message: separate from context - meaning: (6)___________ B. examples - personal space - desire /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 privacy - less attention to body language

建筑材料试题库(综合)

<<建筑材料>> 试题库 qdx 2016年2月 一、选择题 说明:每小题2分,每套试卷10题,共80题;括号内为各题对应教材位置。 1.密度是指材料在( C )单位体积的质量。 A、自然状态 B、绝对体积近似值 C、绝对密实状态 D、松散状态

2.同一种材料的密度与表观密度差值较小,这种材料的( D )。 A.孔隙率较大 B.保温隔热性较好 C.吸音能力强 D.强度高 3.为了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在选择墙体材料时,要求( B )。 A. 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小 B. 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大 C. 导热系数大,热容量小 D. 导热系数大,热容量大 4.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 B )。 A.吸湿性 B.吸水性 C.耐水性 D.渗透性 5.材料吸水后将材料的( B )提高。 A.耐久性 B.导热系数 C.密度 D.密实度 6.如材料的质量已知,求其表观密度时,测定的体积应为(D)。 A.材料的密实体积 B.材料的密实体积与开口孔隙体积 C.材料的密实体积与闭口孔隙体积 D.材料的密实体积与开口及闭口体积 7.在100g含水率为3%的湿砂中,其中水的质量为( D )。 A、3.0g B、2.5g C、3.3g D、2.9g 8.将一批混凝土试件,经养护至此28天后分别测得其养护状态下的平均抗压强度为23Mpa, 干燥状态下的平均抗压强度为25Mpa,吸水饱和状态下的平均抗压强度为22Mpa,则其软化系数为( B )。 A、0.92 B、0.88 C、0.96 D、0.13 9.某材料吸水饱和后的质量为20Kg,烘干到恒重时,质量为16Kg,则材料的( A )。 A、质量吸水率为25% B、质量吸水率为20% C、体积吸水率为25% D、体积吸水率为20% 10.某一材料的下列指标中为固定值的是(A)。(第二章) A.密度 B.表观密度 C.堆积密度 D.导热系数 11.某材料100g,含水5g,放入水中又吸水8g后达到饱和状态,则该材料的吸水率可用( D ) 计算。 A.8/100 B.8/95 C.13/100 D.13/95 12.评定材料抵抗水的破坏能力的指标是( C )。 A.抗渗等级 B.渗透系数 C.软化系数 D.抗冻等级 13.孔隙率相等的同种材料,其导热系数在( C )时变小。 A.孔隙尺寸增大,且孔互相连通 B.孔隙尺寸增大,且孔互相封闭 C.孔隙尺寸减小,且孔互相封闭 D.孔隙尺寸减小,且孔互相连通 14.用于吸声的材料,要求其具有( D )孔隙。 A.大孔 B.内部连通而表面封死 C.封闭小孔 D.开口连通细孔 15.下列材料中可用作承重结构的为( D )。

建筑材料试题及答案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体积吸水率是指材料体积内被水充实的________,又约等于________空隙率。 2.大理岩是由________(岩石)变质而成,不宜用于_______。 3.水玻璃常用的促硬剂为________,适宜掺量为________。 4.普通碳素结构钢随着其屈服强度的增加,其牌号________、塑性________。 5.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选________水泥,有耐热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选________水泥。 6.矿渣水泥的安定性、________和________要求与普通水泥相同。 7.测定水泥安定性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8.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是水泥、水、砂和碎石,另外还常掺入适量的_____和______。 9.原用2区砂,采用3区砂时,宜适当降低________,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________。 10.由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较________,保水性较________。 11.小尺寸的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较高的原因是混凝土内部缺陷几率________,环箍效应作用 ________。 3砂浆。块,需用______m砖砌体需用烧结普通砖________13.有机涂料常有三种类型,即为溶剂性涂料、________和________。 14.密封材料按原材料及其性能分为塑性、________和_______三大类密封膏。 15.缓凝剂具有降低水化热放热速率、增强、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 号内。每小题1分,共14分) 1.砂的密度、松堆密度、表观密度的大小排列为( ) A.密度>松堆密度>表观密度 B.密度>表观密度>松堆密度 C.松堆密度>表观密度>密度 D.松堆密度>密度>表观密度 2.大理石易受空气中( )的腐蚀而使表面层失去光泽、变色并逐渐破损。 3.为了消除________石灰的危害,应提前洗灰,使灰浆在灰坑中________两周以上。( ) A.过火,碳化 B.欠火,水化 C.过火,陈伏 D.欠火,陈伏 4.外加剂三乙醇胺能提高混凝土的________强度,而对________强度无显着影响。( ) A.抗拉,抗压 B.抗折,抗压 C.早期,后期 D.轴心抗拉,轴心抗压 5.混凝土用水的质量要求是不影响混凝土的凝结和________,无损于混凝土的强度和________。( ) A.水化,变形 B.水化,安定性 C.硬化,耐久性 D.硬化,和易性 表示混凝土的( )等于30MPa。 A.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B.设计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C.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D.强度等级

《教育传播学》试题B

*******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 *****级 教育技术学 专业《教育传播学》课程试卷(B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20世纪 ( )。 A 、 20年代 B 、 30年代 C 、 40年代 D 、 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 、信道编码 B 、信道译码 C 、信源编码 D 、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 A 、教育传播 B 、组织传播 C 、人的传播 D 、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 A 、缺少反馈环节 B 、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 、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 、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 、往往有多种形态 C 、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 、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 、反馈 B 、编码 C 、译码 D 、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20世纪( )。 A 、 30年代后 B 、 40年代后 C 、 50年代后 D 、 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 、模糊性 B 、多义性 C 、有限性 D 、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 、经济学 B 、生物化学 C 、物理学 D 、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 、单向通道 B 、双向通道 C 、单一通道 D 、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 、面对面传播 B 、间接传播 C 、人对人的传播 D 、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 、广义传播 B 、内在传播 C 、人际传播 D 、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 、间接传播 B 、目的集中的传播 C 、双向传播 D 、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 、19世纪初 B 、20世纪初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 、系统论 B 、传播学 C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 A 、1985年 B 、1987年 C 、1990年 D 、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 、教育者的传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 、学术上的理论 B 、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 、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 、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 、报纸 B 、广播 C 、电视 D 、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图像符号 D 、音响符号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 A 、传播者 B 、环境 C 、信息 D 、通道 E 、受传者 试 卷 密 封 装 订 线 试 卷 装 订 线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2016专八真题翻译题及答案详解

2016年专八翻译题及答案详解 “流逝”表现了南国人对时间最早的感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们发现无论是潺潺小溪,还是浩荡大河,都一去不复返,流逝之际青年变成了老翁而绿草转眼就枯黄,很自然有错阴的紧迫感。流逝也许是缓慢的,但无论如何缓慢,对流逝的恐惧使人们必须用“流逝”这个词来时时警戒后人,必须急匆匆地行动,给这个词灌注一种紧张感。 【参考译文1】 They have found that the flowing water,either a murmuring stream or a mighty river, passes quickly and never return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young become the old and the green grass turns yellow. People naturallyhave a sense of urgency to value every bit of time. As time goes by,no matter how slowly it elapses, people always use the word “liushi” to warn thelater generations for fear of time’s flowing away. They tell their descendants to treasure every single minute and make a hurried action, which adds a sense of tension to the word. 【参考译文2】 They find that either a murmuring stream or a mighty river has gone forever and that the passage of time turns a young man into an old one, and yellows of the grass, which sends a massage of how time flies. Maybe the passing of time is slow. But no matter how slow it is, it makes people so fearful that they use “passage” to war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rush. And the use of “passage” also infuses a sense of tension into the word. 【参考译文3】

建筑材料试题库(综合)

】 <<建筑材料>> 试题库 ` qdx 2016年2月 ! 一、选择题 说明:每小题2分,每套试卷10题,共80题;括号内为各题对应教材位置。 1.密度是指材料在( C )单位体积的质量。

A、自然状态 B、绝对体积近似值 C、绝对密实状态 D、松散状态 2.同一种材料的密度与表观密度差值较小,这种材料的( D )。 A.孔隙率较大 B.保温隔热性较好 C.吸音能力强 D.强度高 3.为了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在选择墙体材料时,要求( B )。 ~ A. 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小 B. 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大 C. 导热系数大,热容量小 D. 导热系数大,热容量大 4.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 B )。 A.吸湿性 B.吸水性 C.耐水性 D.渗透性 5.材料吸水后将材料的( B )提高。 A.耐久性 B.导热系数 C.密度 D.密实度 6.如材料的质量已知,求其表观密度时,测定的体积应为(D)。 A.材料的密实体积 B.材料的密实体积与开口孔隙体积 \ C.材料的密实体积与闭口孔隙体积 D.材料的密实体积与开口及闭口体积 7.在100g含水率为3%的湿砂中,其中水的质量为( D )。 A、3.0g B、2.5g C、3.3g D、2.9g 8.将一批混凝土试件,经养护至此28天后分别测得其养护状态下的平均抗压强 度为23Mpa,干燥状态下的平均抗压强度为25Mpa,吸水饱和状态下的平均抗压强度为22Mpa,则其软化系数为( B )。 A、B、0.88 C、D、 9.某材料吸水饱和后的质量为20Kg,烘干到恒重时,质量为16Kg,则材料的 ( A )。 A、质量吸水率为25% B、质量吸水率为20% C、体积吸水率为25% D、体积吸水率为20% 10.' 11.某一材料的下列指标中为固定值的是(A)。(第二章) A.密度B.表观密度C.堆积密度D.导热系数

建筑材料期末试卷及答案(供参考)

建筑材料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无机材料的性质均不利的因素为( A ) A.材料吸水 B.增加孔隙数量 C.细化晶粒 D.均匀分布各组成 2.选择墙体材料时通常希望选用( B ) A.导热系数小、热容(热容量)小 B.导热系数小、热容(热容量)大 C.导热系数大、热容(热容量)大 D.导热系数大、热容(热容量)小 3.烧结空心砖的孔洞率应不小于( C ) A.15% B.20% C.35% D.40% 4.粘土砖的质量等级是根据______来确定的。(B) A.外观质量 B.抗压强度平均值和标准值 C.强度等级和耐久性 D.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 5.下列耐热性最高的胶凝材料为( C ) A.建筑石膏 B.菱苦土 C.水玻璃 D.石灰 6.下述材料在凝结硬化时体积发生微膨胀的是(B) A.石灰 B.石膏 C.普通水泥 D.水玻璃 7.干燥环境中表面易起粉的水泥为( D ) A.矿渣硅酸盐水泥 B.普通硅酸盐水泥 C.硅酸盐水泥 D.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8.强度等级为42.5R的普通水泥,其体积安定性不合格,则应( D ) A.按42.5强度等级应用 B.按实际强度应用 C.按32.5强度等级应用 D.按废品处理 9.与硫酸盐接触的混凝土工程中,不宜 ..使用( A ) A.普通水泥 B.矿渣水泥 C.粉煤灰水泥 D.复合水泥 10.成型条件允许时,尽量选用最大粒径大的骨料,是为了( B ) A.节省骨料 B.节省水泥 C.提高和易性 D.提高密实度 11.配制混凝土时,对砂的基本要求是(D) A.堆积空隙率小 B.总表面积小 C.总表面积大 D.A和B 12.当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大于设计要求时,应采用的调整方法为(C) A.保持水灰比不变,减少水泥浆量 B.减少用水量 C.保持砂率不变,增加砂石用量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2018专八真题解析

2018年专八试卷核对 试卷一 [20 M1NJ PAK1 n JKA\JSI.AU<^ Trun\kitc fhe ufuitrlimtl pari t/f rhe It'.rf fnun ('hinese info Fn吵询.何制尸 trumfar^n 何A V.s H A/Z \HEk T HfREE ? 文―起昭便我灯的内Cf可以达到这样的擁’繼勰恥煎感*生活不如童时. 戈聲书1?舞我们養供「“以迖到卅比塚宾咀h打I傀界沁弟叭即的木町tfe比我训曼先生活中的冰薪捕,犬比般心城实中时天要运「理实中没f 籃的辽节.扪杵.”吧仃氷價曲t最山恰埒祝英柠》押(岁常戏打朱渦叫汕ijt恢盘弼补找们现赏哇话申所存在的彳; 班和削艇: H 2018TEM8 作文:追求完美好还是不好 ps :作文为材料作文,两则材料,材料主题为“追求完美好还是不好” 1. formal innovation 2. rapport 3. atte nding sect ion 4. writing long papers 5. high nu mbers 6. being filmed 7. comparable questio ns 8. a n atural order 9. figure out 10. s e nsitive

Il.repeat ing 12.i ntegrate into 13.lo gical or n atural 14. edit ing 15. fu ndame ntal eleme nts 听力: 1. The initial letters of an easy-to-remember phrase 2. [A] he's made up his mind to cha nge some of his passwords. 3. in truders are patie nt eno ugh to compute. 4. [D] The US takes up the leadi ng edge of tech no logy. 5. [A] Why not to write dow n passwords on no tebooks 6. [D] the developme nt of gen etic tests is out of people's expectati on. 7. [C] misgivi ng. 8. [A] improve self-discipline of the industry. 9. [D] Alie nated. 10. stre ngthe n its supervisi on with in limits. 阅读: 11. [C] they are lack ing in skills required by certa in jobs. 12. [A] was a pion eer in the welfare state of Great Brita in. 13. the frailties of huma n n ature. 14. [D] appeara nee. 15. [C] the pursuit of econo mic ben efit

建筑材料试题及答案图文稿

建筑材料试题及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建筑材料试题库 填空 1.对于开口微孔材料,当其孔隙率增大时,材料的密度,吸水性 , 抗冻性 ,导热性 ,强度。 2.与硅酸盐水泥相比,火山灰水泥的水化热 ,耐软水能力 ,干缩 . 3.保温隔热材料应选择导热系数 ,比热容和热容 的材料. 4.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中胶体为 和 . 5. 普通混凝土用砂含泥量增大时,混凝土的干缩 ,抗冻 性 . 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要确定的三个参数为、 和 . 7.钢材中元素S主要会使钢的增大,元素P主要会使钢的增大. 8.含水率为1%的湿砂202克,其中含水为克,干砂 克. 9.与建筑石灰相比,建筑石膏凝结硬化速度,硬化后体 积 . 10.石油沥青中油分的含量越大,则沥青的温度感应性,大气稳定性 .

11.普通混凝土强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泥强度和水灰比(或 W/C) . 12.木材的强度中,在理论上最大的是强度. 13.按国家标准的规定,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应满 足。 14.相同条件下,碎石混凝土的和易性比卵石混凝土的和易 性。 15.普通混凝土用石子的强度可用或 表示。 16.常温下,低碳钢中的晶体组织为 和。 17.据特点不同,塑料可分成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18.有无及是否发达是区分阔叶树和针叶树的重要特征。 19.与石油沥青相比,煤沥青的温度感应性更,与矿质材料的粘结性更。 20.石灰的陈伏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的危害。21.木材防腐处理的措施一般有 和。 22.材料确定后,决定普通混凝土流动性的最重要因素 是。

2016建筑材料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材料的孔隙状况有孔隙率、孔隙直径、孔隙大小三个指标说明。 2、当湿润角a小于等于900的为亲水材料,当a大于900 憎水材料. 3、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有C3S和。C2S、C3A、C4AF 4、凡水泥初凝时间、氧化镁、三氧化溜、体积安定性中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均为废品。 5、混凝土四种基本组成材料是水、水泥、砂、石子。 6、立方体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150*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d所测量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7、减水剂的目的有增大流动性、提高强度、节约水泥。 8、钢材按化学成分来分有_低炭素结构钢和合金钢。 9、屋面的防水做法可分为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体积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导热系数如小于0.25w/(m·k)的材料为绝热材料。 ()3、为了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陈伏”时间是1周以上。 ()4、水泥的凝结硬化分初凝和终凝。 ()5、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可增强水泥石的防腐蚀的能力。 ()6、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 ()7、对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30mm。 ()8、砂浆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9、钢材的化学成分中,S、P、O为有害元素。 ()10、钢材通过冷加工,可以提高屈服强度、节约钢材。 1.× 2.∨ 3.× 4.∨ 5.∨ 6.∨ 7.× 8.× 9.∨10.∨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抵抗破坏力的能力 2、外加剂:在混凝土加入除胶凝材料,组细骨料和水以外的掺量不大于5%能按要求明显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材料。 3、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便于施工操作,能够获得结构均匀、成型密实的 混凝土的性能。 四、改错题(共25分) 1、什么叫水泥的体积安全性?不良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答: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适当的性质称为水泥的体积安全 性。水泥硬化后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会使水泥制品或混凝土构件产生膨胀性裂缝,降低建筑物质量,甚至引起严重事故。 2、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建筑材料试题及答案

建筑材料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体积吸水率是指材料体积内被水充实的________,又约等于________空隙率。 2.大理岩是由________(岩石)变质而成,不宜用于_______。 3.水玻璃常用的促硬剂为________,适宜掺量为________。 4.普通碳素结构钢随着其屈服强度的增加,其牌号________、塑性________。 5.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选________水泥,有耐热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选________水泥。 6.矿渣水泥的安定性、________和________要求与普通水泥相同。 7.测定水泥安定性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8.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是水泥、水、砂和碎石,另外还常掺入适量的_____和______。 9.原用2区砂,采用3区砂时,宜适当降低________,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________。 10.由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较________,保水性较________。 11.小尺寸的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较高的原因是混凝土内部缺陷几率________,环箍效应作用________。砖砌体需用烧结普通砖________块,需用______m3砂浆。 13.有机涂料常有三种类型,即为溶剂性涂料、________和________。 14.密封材料按原材料及其性能分为塑性、________和_______三大类密封膏。 15.缓凝剂具有降低水化热放热速率、增强、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 号内。每小题1分,共14分) 1.砂的密度、松堆密度、表观密度的大小排列为( ) A.密度>松堆密度>表观密度 B.密度>表观密度>松堆密度 C.松堆密度>表观密度>密度 D.松堆密度>密度>表观密度 2.大理石易受空气中( )的腐蚀而使表面层失去光泽、变色并逐渐破损。 3.为了消除________石灰的危害,应提前洗灰,使灰浆在灰坑中________两周以上。( ) A.过火,碳化 B.欠火,水化 C.过火,陈伏 D.欠火,陈伏 4.外加剂三乙醇胺能提高混凝土的________强度,而对________强度无显着影响。( ) A.抗拉,抗压 B.抗折,抗压 C.早期,后期 D.轴心抗拉,轴心抗压 5.混凝土用水的质量要求是不影响混凝土的凝结和________,无损于混凝土的强度和________。( ) A.水化,变形 B.水化,安定性 C.硬化,耐久性 D.硬化,和易性 表示混凝土的( )等于30MPa。 A.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B.设计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C.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D.强度等级 7.称取500g水泥和水,进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今测得试锥下沉深度S=27mm,则其标准稠度用水量P=( )%(附P= 8.从开始加水时算起,混凝土的搅拌、和易性测定和试件成型,全部操作必须在( )min内完成。 9.做抗压强度试验时,烧结普通砖的受压面积(理论上)为( ) ×115 ×53 ×115 ×100

建筑材料试题及答案1

1、材料的孔隙状况有_____、______、_____三个指标说明。 2、当湿润角a小于等于900的为______材料,当a大于900_____材料. 3、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有C3S和。______、_______、_______。 4、凡水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均为废品。 5、混凝土四种基本组成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立方体抗压强度以边长为_______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_____d所测量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7、减水剂的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钢材按化学成分来分有________钢和_______钢。 9、屋面的防水做法可分为________防水和__________防水。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体积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导热系数如小于0.25w/(m?k)的材料为绝热材料。 ()3、为了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陈伏”时间是1周以上。 ()4、水泥的凝结硬化分初凝和终凝。 ()5、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可增强水泥石的防腐蚀的能力。 ()6、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 ()7、对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30mm。 ()8、砂浆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9、钢材的化学成分中,S、P、O为有害元素。 ()10、钢材通过冷加工,可以提高屈服强度、节约钢材。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强度: 2、外加剂: 3、和易性: 四、改错题(共25分) 1、什么叫水泥的体积安全性?不良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8分)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