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山水画境:大班研学桂林山水教学案例幼儿园山水画境:大班研学桂林山水教学案例一、引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更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融入生活的教育。
而研学教育正是一种将课堂知识与实地体验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今天,我们将以“幼儿园山水画境:大班研学桂林山水教学”为主题,探讨研学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桂林山水教学背景介绍桂林山水以其优美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之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如何通过研学教育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是本次教学的核心问题。
三、大班研学桂林山水教学案例分析1. 实地考察桂林山水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孩子们深入实地,亲身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通过带领孩子们走进桂林山水风景区,欣赏山峦叠嶂、清泉飞瀑的景色,让他们亲眼目睹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其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 展示山水画作品在实地考察之后,引导孩子们观赏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桂林山水的魅力。
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解说画中的山水元素,启发孩子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想象。
3. 创作山水画作品在对山水画作品进行欣赏之后,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尝试绘画,通过临摹和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绘画的乐趣和艺术的魅力。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关注细节,表现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理解和感悟。
4. 孩子们的收获与感悟通过这样的研学教学案例,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桂林山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理解。
他们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山水画作品中领略到艺术的无穷魅力,展现出对美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研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1. 拓展视野,培养情感研学桂林山水教学能够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在实地感受中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同时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在研学教学中,孩子们通过实地考察、画作欣赏和创作,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更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艺术修养。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参赛作品《桂林山水》教案设计参赛选手姓名:陈宁波学校名称: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城街道平柳小学联系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城街道平柳小学陈宁波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认识8个生字,书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无暇、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的方法,能模仿句式写一段话。
三、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课。
本组都是围绕“祖国的壮丽山河”专题写的。
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以优美精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本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训练学生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的好例子;其中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写进行习作的极佳典范。
四、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语文课标》“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积累,培养语感”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谈话激趣法、朗读体会法、举一反三法、启发引导法等,力图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平等对话、自主探究、双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特色。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揭题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2.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风光图,学生观看。
/it/u=3532526191,1548885201&fm=52&gp=0.jpg/it/u=2847049055,3921254325&fm=52&gp=0.jpg/it/u=2437437623,489556395&fm=52&gp=0.jpg/it/u=2950423881,389808283&fm=52&gp=0.jpg3.看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想?(指名个别回答)3.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更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好吧!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学生齐读(读出美的感觉)。
桂林山水教案案例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桂林山水教案案例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
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
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
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1.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二、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可见,“感悟”是前提,“积累”是基础,“表述”是创新。
所以要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以培养语感为起点,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体验为重点。
换句话来说:增强了感悟的实效性,就等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课题:课题:《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
能用“赞叹──描述”的方法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通过百度搜索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三、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百度搜索的课文朗读视频,课件及背景音乐)四、教学方法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桂林山水》的相关教学材料,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教学朗读和相关的图片,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
先看看山吧。
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
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
桂林山水名师教案设计:领略山水之美,感受文化的熏陶。
一、教学目标1.学习桂林山水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形成和特点。
2.通过桂林山水的景色感受到文化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加深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桂林山水的形成与特点桂林山水是因为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环境而形成的。
学生通过了解桂林山水的地貌构造和地质历史,能更好地理解桂林山水众多的奇峰怪石。
授课方法建议采用PPT课件的形式,将桂林山水的形成过程和地质特点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示范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桂林山水的形成和特点。
2.化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桂林山水的美丽不仅在于其自然景观,也得益于悠久的文化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例如讲解或者表演等,在课上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对成形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时,老师可以布置一项小作业,让学生走进当地的文化场所或者博物馆,了解桂林山水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桂林山水鉴赏技巧的掌握桂林山水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的代表,其自然景色的美丽之处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来发掘。
如何锻炼学生对于桂林山水的鉴赏能力,可以采用授课+实践的方式。
在授课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等形式,传授桂林山水美丽之处,并引导学生去通过摄影等形式将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方式。
在桂林山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上课时间内自由讨论。
以桂林山水为语境,让学生分享各自对于桂林山水的感悟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教学方式及评估方式1.教学技术本教学案例包括多项教学技术,包括PPT分析、野外实习、小组讨论等。
PPT分析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片和视频来演示桂林山水的形成和特点,使学生能够更生动有趣地理解桂林山水;野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文化内涵;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自由分享意见,并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桂林山水》教学案参赛人:赵延凤单位:山东昌乐县营丘镇崔家庄小学《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可见,“感悟”是前提,“积累”是基础,“表述”是创新。
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在注重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以培养语感为起点,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体验为重点。
换句话来说:增强了感悟的实效性,就等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课题:课题:《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
能用“赞叹──描述”的方法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通过百度搜索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三、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百度搜索的课文朗读视频,课件及背景音乐)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桂林山水》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教学朗读,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景。
四、教学方法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1、生字词的理解和有关桂林山水的图文资料搜集:用互联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询搜索;2、课文理解:以读促悟、讨论、分组探究、想象、讲授等;3、写作实践:归纳、仿照等。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为例,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二、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桂林山水》一课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吗?”(2)自主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教师发放学习单,要求学生在学习单上列出自己对于《桂林山水》的疑问,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3)合作学习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互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来描述”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物,如漓江、象鼻山等。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桂林山水的美丽特点。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去了解其他名胜古迹,拓宽视野。
三、案例评价1. 学生方面(1)学生参与度高: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兴趣浓厚: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师方面(1)教师角色转变: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桂林山水》金榔中心小学钱小荣一、课题: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
二、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充分运用精读、欣赏画面等方式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词,理解“翡翠”“连绵不断”等词语。
2.理解第二、三段课文,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3.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四、教学重难点:(1)、深入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1、分别出示泰山、西湖的图片,诗歌《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你想对泰山、西湖说些什么?2、板书课题:1. 桂林山水(1)简介桂林山,初读课文(2)说说你对桂林山水总印象。
(3)哪句话讲出作者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3、学习课文第一段你是怎样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4、学习课文第二段。
(1)登陆“桂林旅游网”( /),介绍桂林山水。
(2)结合课文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通过看图读文,你对漓江的水有什么样的感觉?(静、清、绿)(3)继续找自己认为具有美好遐想的句子,指名读。
出示漓江水“静”的句子,课件出示流动的水与静止的水帮助指导朗读。
出示漓江水“清”的句子,课件演示清澈的江水指导朗读。
出示漓江水“绿”的句子,课件展示水与翡翠的颜色对比指导朗读。
(4)齐读这一段,交流:面对这样的漓江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漓江充满着柔,充满着美,这正如一个柔美的女子呀)引导女生读这一段体会柔美的感情。
第二次,男女生齐读5、学习课文第三段(1)浏览网站上的风景、图片。
引导学生见识桂林的山。
(2)用一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
(3)指导朗读“桂林山“这一段。
(4)讨论小结: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相比,写出桂林山水的奇、秀、险的特点。
说课稿优秀案例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还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下面,我们将以小学语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为例,为大家呈现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案例。
一、说教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一些较难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桂林山水的了解可能比较有限,需要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教研活动。
本文将以一堂小学语文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次教研活动围绕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一文展开。
文章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4)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拓展到生活中的自然美景。
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巩固。
(2)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朗读课文时,学生的语气、语调不够生动,需要加强指导。
三、教研活动1. 教师集体备课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们进行了集体备课,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1)针对生字词掌握不牢固的问题,教师提出加强课后辅导,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朗读课文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2)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提出在讨论环节增加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针对朗读课文时语气、语调不够生动的问题,教师提出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表现作者的情感。
2. 教师观摩学习教师们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桂林山水》教案教案:《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桂林山水》,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风景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桂林山水》的内容和意义。
2. 学习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然景观。
教学准备:1. 《桂林山水》的文本材料。
2. 彩色图片或幻灯片展示桂林山水的美景。
教学过程:导入:1. 呈现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被称为“山水甲天下”?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桂林山水》的文本材料。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段解读课文,并提出问题。
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桂林山水的观点和感受。
2. 学生互相点评对方的观点,加深对桂林山水的理解。
表达训练:1. 学生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和欣赏自己的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
延伸活动:1. 学校组织桂林山水之旅,让学生亲身体验桂林山水的美丽。
2. 学生可以以自己亲眼所见,拍摄桂林山水的照片或录制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
评价方法: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书面作品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他人作品的欣赏和点评。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桂林山水》,培养了对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延伸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亲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强化了他们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入更多的世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东源县第一小学黄丽青
一、导游式的入题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
”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
我紧接着问:“想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笑着说:“老师也没有去过,也很想去。
听说那儿的山水格外美呢!”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好吗?”我随即板书课题。
这种际导游式的入题,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
二、多方诱导,引入情境
1.出示图画,初入情境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了解时,我出示了秀丽的桂林出水画。
在学生一阵阵“啧啧”赞叹声中,我不失时机鼓励学生:“谁能用一句话把画面的内容说出来?”学生兴致勃勃,纷纷说出一串串妙语佳句:“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啊,漓江水;秀啊,桂林山”;“桂林是人间的仙境”……此时,学生的心海已掀起了微波。
2.启发鉴赏,渐入意境
这篇课文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语言文字也十分优美。
教学时,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蕴藉深含、情感浓郁的精言妙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潜心品味。
如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
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
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
话时,我先极富感情地朗读了一遍,然后对学生说:“这段话描
绘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如果老师把它改动一下,你觉得
怎么样?”
接着出示改动句子:
①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很清很清,漓江的水很绿很绿。
学生反复思考咀嚼,认为改后的句子不生动,没有把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程度写具体。
我又出示了改动句子:
②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又很清,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这里的水也很绿,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学生在经过咀嚼品味后,认为此句虽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但它不如原句优美有气势,不如原句读赤琅琅上口。
这样,在领略桂林山水美丽的同时,还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的语言文字美。
3.指导朗读,进入情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了听读、引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边读边思,既读出了内涵,又读出了外蕴;既陶冶了情感,又启迪了心智。
当学生感情即将进入高潮时,我播放了一段悠扬的钢琴曲,学生们开始三分钟“遐想旅游”,同时我作“导游”:“各位游客,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广西桂林。
展现在你面前的是绚丽如画的桂林风光。
来吧,
让我们荡舟漓江,尽情地去欣赏吧!”学生仿佛完全沉醉在如诗如画的风光中。
听听他们的感受吧:“我如同看见鱼儿在江底快活地游来游去”;“我已经置身在美丽的画卷中”;“我听见游人不绝的赞叹”……至此,学生已掀起了感情的狂澜,完全进入了仙山瑶池般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