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说课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30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教案标题: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异常体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3. 学生能够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正常体温范围,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温范围。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观察和记录体温对于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教学主体:3. 解释异常体温的原因,如感染、炎症、代谢问题等。
4. 介绍不同测量体温的方法,如口腔、腋下、肛门等,并讲解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5. 演示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并强调卫生措施的重要性。
6. 讲解如何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包括测量时间、体温数值、测量部位等,并提供示例。
实践操作:7. 分组进行体温测量实践操作,学生互相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
8.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讨论与总结:9. 引导学生讨论异常体温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根据体温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0. 总结教学内容,强调观察和记录异常体温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护理措施。
作业: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家庭成员或亲友的体温变化,并根据变化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
教学辅助:-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体温计- 教学板书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测量方法的正确与否、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的准确性等。
-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观察和记录异常体温以及护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拓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疾病或病症引起的异常体温变化,并探索相应的护理方法。
- 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体温异常症状,如发热、低体温等,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案撰写时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年龄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河北联合大学教案教学部门:护理与康复学院教研室:基础护理教研室教师姓名:张敏专业技术职称:助教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授课学期:2011~ 2012学年秋季学期教案附页(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第十六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提问学生何谓生命体征?生命体征(vital signs)包括体温T (temperature),脉搏P(pulse),呼吸R (respiration),血压Bp (blood pressure),简写TPRBp。
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态的可靠指标。
病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案例】患者王某,男性,30岁。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突然体温升高达40.5℃,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请问:(1)此时患者发热的程度及处于发热过程的哪个时期以?(2)如何给患者降温?(3)1小时候该患者大汗淋漓,体温35.5 ℃,脉搏细速,四肢湿冷,针对患者此时状况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基础部分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一、体温的产生及调节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又称体表温度。
特点:稳定性差,易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影响;低于体核温度。
(一)机体的产热与散热1.产热过程●安静时:内脏●活动时:骨骼肌2.散热途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二)体温的调节1.温度调节器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后部:产热中枢3.体温调节过程调定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受控系统(1)产热装置(骨骼肌活动或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使激素分泌增加)复习引入新内容了解熟悉讲授法导入式启发式讲授法图片举例法讲授法图片举例法5min65min8min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引言。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和照顾体温,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健康问题。
因此,对于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体温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份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关注和照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体温的基本知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F)来表示。
正常人的体温范围在36.5℃至37.2℃之间,但也会因个体差异、环境和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体温的升高或降低都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信号,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观察和照顾体温的变化。
二、体温的观察。
1. 观察体温的方法。
观察体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口温度计、耳温枪和额温枪。
口温度计是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时应将温度计放入口中,保持3分钟左右,然后读取温度。
耳温枪和额温枪则是通过测量耳朵和额头的温度来获取体温数据。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观察体温的时间。
体温的观察时间应该选择在早晨醒来后、中午和晚上睡前三个时间点进行,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体温的变化情况。
特别是对于有体温异常症状的人群,应该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观察体温的注意事项。
在观察体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环境要安静舒适,避免外界干扰影响测量结果;(2)测量体温的部位应该是干燥清洁的,避免出现误差;(3)对于口温度计的使用,应该在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三、体温的照顾。
1. 体温升高的处理。
当体温升高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2)物理降温,如擦浴、冷敷等;(3)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
2. 体温降低的处理。
当体温降低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暖。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穿着保暖,增加衣物层次,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2)保持室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3)饮食调理,多摄入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如姜汤、红糖水等。
说课稿护理学体温测量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护理学体温测量》。
一、教学目标在开始今天的说课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掌握体温测量的方法、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体温测量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患者负责的专业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温测量的意义与原理2. 体温测量的方法与步骤3. 体温测量的注意事项4. 异常体温的识别与处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不同体温测量方法的操作流程。
2. 难点:理解体温测量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异常体温。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体温测量的基本知识。
2. 示范法:老师现场示范体温测量的正确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操作流程。
3. 实践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温测量的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异常体温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需要测量体温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体温测量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2. 体温测量的意义与原理讲解体温测量的意义,包括监测健康状况、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等。
接着介绍体温测量的原理,包括体温的生理调节机制以及常用体温计的工作原理。
3. 体温测量的方法与步骤详细介绍不同体温测量方法的特点,如口腔、腋下、肛门等,并重点讲解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示范操作老师现场示范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体温测量的实践操作,老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操作技能。
低体温护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低体温的定义、成因及对身体的影响。
2. 学生能掌握低体温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
3. 学生能了解低体温在不同年龄段和疾病患者中的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评估患者低体温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低体温护理的相关设备,如保暖设备、体温监测设备等。
3. 学生能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低体温护理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低体温护理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职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心患者,尊重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注重团队协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为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临床实际,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低体温护理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后续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低体温的基本概念:包括低体温的定义、分类、成因及生理影响。
- 教材章节:第三章“体温调节与异常”2. 低体温的预防与识别:- 预防措施:环境保暖、合理饮食、运动等。
- 识别方法:体温监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3. 低体温护理操作技术:- 保暖措施:使用保暖衣物、被子、暖风机等。
- 体温监测:使用体温计、耳温枪等设备。
- 教材章节:第四章“护理操作技术”4. 低体温护理评估与干预:- 评估患者低体温风险: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环境等因素进行评估。
- 制定护理计划: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低体温护理计划。
- 教材章节:第五章“护理评估与干预”5. 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低体温患者的典型案例,总结护理经验。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的说课设计
赵春莲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6(034)006
【摘要】体温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掌握患者体温的观察及护理技能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为满足岗位需求,使护理工作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基于护理教学的研究,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包括现代教法和学法在护理专业课程中运用的具体思路.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赵春莲
【作者单位】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山东青岛2663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基于经验学习理论的体温观察与护理的说课设计 [J], 刘凌;赵巧红
2.循证护理在全麻病人低体温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杨文娴;邓彩霞;梁建丽;罗志婷;梁宇慧
3.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术中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J], 黄静
4.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术中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J], 黄静
5.观察手术室护理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低体温护理的临床作用 [J], 连佳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