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422017沪科版3
- 格式:ppt
- 大小:7.38 MB
- 文档页数:23
4.2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研究史& 叶绿体及其色素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光合作用研究简史。
2、知道叶绿体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知道叶绿体色素的散布及其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认识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初步学会实验法,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2、经过认识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思想过程。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学习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体验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精神及科学思想方法。
二、教课重点和难点:1、重点:(1)光合作用研究历史表现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
(2)叶绿体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光合色素的散布、分类和选择汲取光谱特征。
2、难点:(1)光合作用研究历史表现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
(2)光合色素的散布、分类和选择汲取光谱特征。
三、教课过程设计:教课环节与时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间分派:一、引入:每年的 12 月 10 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重以学生熟知的诺光合作用于诺世人都会将眼光聚焦要性。
贝尔奖惹起学生贝尔奖在瑞典,诺贝尔奖的兴趣和关注,同1 分钟颁奖典礼正在那边举时表现光合作用行。
到当前为止 , 共有的重要性。
8 次诺贝尔奖的桂冠被从事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家所摘取。
光合作用也被诺贝尔奖基金委员会誉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计和发展的基础。
那么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光合作用这一反应的呢?让我们一同穿越到过去,认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二、光合作用公元前 3 世纪,古希研究历史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依据经验推断得出结论:“ 植物的物质累积根源于土壤”。
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假设,植物生长所增添的重量应当等于土壤1、赫尔蒙特损失的重量。
柳树实验1642 年,比利时科学家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柳树苗 +干燥土壤,称重后栽在密封的桶里,上边用铁盖封上,水能够流入但土壤不流失。
结论:植物生长的养分不只根源于土壤,还根源于水。
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4.2 光合作用教案2 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4.2 光合作用教案2 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4.2 光合作用教案2 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2节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设计思路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级主题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该知识点的系统性很强,但也很抽象。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阐述光合作用中重要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借助视频和课件,将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通过对光反应课件的观看,由学生描述光反应的过程,并掌握其物质和能量变化.随后利用暗反应研究资料的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和进行思维探究,由学生推导出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归纳物质能量变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2.理解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3.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过程与方法:经历思维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推理方法,认识光合作用过程和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提高对生命物质性的认识.2.尝试对光合作用研究过程的分析,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难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四、教学技术与资源利用光反应视频,光合作用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引入居里夫人说过:“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对人类来说,比得到核能还重要.”光合作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经过200多年的研究,我们对光合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2节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氧化还原过程(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糖类,水被氧化成氧气)。
但实质上包括一系列的光化学步骤和物质、能量的转变问题。
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机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在比较两个过程的学习中认识到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它涉及了大量的抽象的化学变化的过程,这在初中的学习中是没有任何基础的。
与老教材相比,在光合作用的机理和过程的内容中,它对于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比如反应的场所,变化中物质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能量转化的方式、最后对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实质的描述等。
特别是对于“ATP生成”的这一内容,它利用了“化学渗透假说”来解释,而这是在大学教材中出现的,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比较。
3、教学策略通过光合作用过程的动态显示、图表等,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最终得出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从未涉及过,尤其是其中很多的化学变化。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是近乎空白的,同时在物理的“能量转换和守衡”知识方面也没学过,这些都要求我能够尽量运用浅显的语言、直观的过程以及贴近生活的比喻,可采取图解、表解和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这可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
尽量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并对其进行比较。
【关键字】合作§4.2 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1)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的原料不仅仅来自于。
(2)1771年,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植物可以。
(3)英格豪斯实验:证明植物只有在下才能“净化”空气。
(4)1864年,萨克斯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5)1880年,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6)1941年,鲁宾和卡门的实验:通过(方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
2、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1)叶绿体的结构①光学显微镜下能否看到叶绿体?,呈形,在电镜下可看到叶绿体由、、、(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堆叠而成)组成的。
线粒体和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怎么增大的?②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③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
(2)叶绿体的功能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取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溶剂)中,可以用其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分离原理:不同色素在中不同,的随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这样,几分钟之后,绿叶中的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这样的分离方法叫方法步骤:(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往研钵中加入绿叶后,先后又加入三种物质,①少许,作用是;②少许,作用是③ml作用是。
研磨时要、;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层)中进行过滤。
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原因)。
(2)制备滤纸条:取枯燥的定性滤纸,将滤纸剪成长与宽略小于试管的长与宽的滤纸条,并在一端剪去_____(目的),在距离这一端_____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线。
(3)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一条细线(画出的滤液细线要),待枯燥后再画一两次(原因)。
(4)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将3mL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随后试管口。
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
(原因)。
(5)结果与分析:其中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最慢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