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卷(附答案)(2)
- 格式:doc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10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卷(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2.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
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3.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
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4.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5.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
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
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8.“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这次“真正的统一”是()
A.禹建立夏朝B.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C.汉武帝大一统
D.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9.清朝赵翼说过,“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这里“此例”是指( )
A.纪传体通史B.国别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
10.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11.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1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1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中提到了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大一统局面D.建立刺史制度
14.下列关于秦末农民战争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④灭秦以后,他们建立了新兴的东汉王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形象。
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使大夫
D.郡守
16.《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色……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下列对“天下响应”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
C.大批贫民流离失所D.首领黄巢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17.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
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
18.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丝绸之路通达欧洲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C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A.A B.B C.C D.D
19.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从图片中你能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B.西汉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C.罢黜百家D.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21.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投资环境的问题。
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A.刘邦、项羽起义B.国人暴动C.打击分裂势力D.陈胜、吴广起义22.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A.伊斯兰教
B.儒家思想
C.佛教
D.道教
23.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宦官又盛”。
这则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
A.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4.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
皇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5.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
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李白称赞的是秦始皇。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是秦始皇加强对秦朝统治的措施,不合题意,排除;故选择B。
【点睛】
理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解题的关键,说的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他广泛收集医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C项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开刀等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同时还编制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以强身健体。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题干中“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解题的关键。
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都是秦朝巩固其统治采取的额措施;汉朝时期采取的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
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本题应选C。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读文字史料、看实物史料等,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并不能获得历史知识,故D符合题意;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
阅读《史记》、到博物馆参观、采访老红军战士都可以获得历史知识,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促成这一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材料廉价易得,便于推广。
造纸术的改进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国别史、纪传体断代史、编年体与题干无关,
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司马迁写作历史前,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故题文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BC违背了题文的“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BC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D。
11.C
解析:C
【解析】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采取诸多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的均是秦始皇,故AB均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汉武帝采取的政治措施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秦末农民战争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故①正确;②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故②正确;秦未农民战争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故③正确;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故④错误。
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15.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太尉掌管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黄巾起义的首领为张角,黄巢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首领,故D 错误,符合题意;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由材料中“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等信息可知,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CD。
故选B。
18.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
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故A错误;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还有其它商品。
故B错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错误。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
故选C。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汉代讲学图”“西安长安太学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此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B正确;太学属于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校,春秋时期孔子最早创办私学,A排除;题干直接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但没有体现对其他学派学说的态度,无法直接得出罢黜百家,C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儒学教育的效果,无法直接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排除。
故选B。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A排除;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B排除;打击分裂势力与题干内容无关,C排除。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重点掌握秦末农民战争。
22.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文化艺术。
故选C。
2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宦官又盛”。
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政治统治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B符合题意;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A不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C不符合题意;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D
解析:D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
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沿着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冶铁、凿井、造纸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核桃等食物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时期不是石榴、核桃传入中国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