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支撑阶段身体重心位移技术图解
- 格式:pdf
- 大小:757.43 KB
- 文档页数:4
撐竿跳高選手起跳階段手臂與腿部動作對成績表現之分析黃宏春游正忠高苑科技大學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男女撐竿跳高選手起跳階段手臂與腿部動作對成績表現,以提供教練、選手訓練之參考。
方法:以二部每秒60張畫面的攝影機(Sony),拍攝九十四年國際田徑邀請賽運動會男女撐竿跳高決賽選手為受試者,以Dempster(1955)14個肢段、21個關節點的人體模型,透過Kwon3D動作分析器對選手最佳比賽成績實施二度空間的影片分析,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探討參數與成績之間相關。
結果與結論::1、男女選手在起跳離地時肩關節並未完全向上方推出導致肩關節角度過小。
2、男子右手垂直速度與成績達顯著相關,亦即較大的推竿速度將有利於起跳動作。
3、男女受試者在支撐階段前期緩衝時間有較大的煞車力影響,因此水平速度損失較多,而後期較小的蹬伸時間將無法有效增加推蹬力量。
4、軀幹角度男女均達顯著負相關,說明在起跳離地狀況下,身體軀幹角度越小選手起跳效果越好。
5、男女受試者髖關節在支撐階段分別相差47.08。
、53.53。
,顯示髖關節在支撐階段過程中有較小的伸展動作。
建議:加強肩關節伸展動作、加快右手推竿速度與減少起跳時身體軀幹角度,將有利於成績的表現。
關鍵字:撐竿跳高、起跳腿、支撐時間壹、緒論一、研究背景撐竿跳高運動在田徑跳部運動中是唯一使用器具,也是最具困難度與技巧性的項目,動作的完成主要可分為持竿助跑、插竿起跳、擺體收腿、展身轉體、推竿過竿和落地著墊(王代才、張武紀,1994;Morlier,J.&Cid,M.,1996)。
然而在大多數動作統合中,手臂動作所扮演角色卻僅佔整體動作表現的一小部份,熟練的擺臂動作能夠有效的整合下肢的屈伸動作不致於對力量的發揮產生抵銷作用黃宏春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縣路竹鄉中山路1821號07-607-7815 0931965302(羅元宏、劉中興、劉宇,2000),一次有效的起跳必須有最佳的垂直速度、最小水平速度損失及非常好的平衡(Masters, 1986;Herzog, 1986),因此如何有效的在上肢持竿與下肢動作配合,是撐竿跳高非常重要的技術關鍵,因此本研究以運動生物力學角度探討國內男、女撐竿跳高選手在起跳階段手臂與腿部動作,暨望對提昇國內男、女撐竿跳高技術有所助益。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第35卷第2期2019年4月Vol.35 No.2April 2019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至插穴起跳 技术特征研究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 elite women pole-vaulters in run-up and take-off stage许占鸣,李铁录,梁美富XU Zhan-ming, LI Tie-lu , LIANG Mei-fu摘 要:运用视频拍摄、影像解析等方法对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运动员的持竿助跑和插穴起跳技术进行分析,揭示当代顶级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至插穴起跳技术特征。
研究认为: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的技术特征:1)全 程助跑节奏随着撑竿倾角的逐渐降低而逐渐加快,女子选手呈现出“追竿”式助跑技术特征。
2)倒四步助跑过程中助跑速度与撑竿的降竿幅度均达到最大,通过加大倒二步步长完成举竿动作,通过缩短倒一步步长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女子选手的持竿助跑动作呈现出“人一 竿”协同的技术特征。
世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插穴起跳技术特征:1)撑竿插穴动作略领先于起跳脚着地动作,起跳脚蹬伸时间略领先于撑竿制动时间,起跳时机相对提前,女子 选手呈现出“自由”式起跳技术特征。
2)运动员起跳点相对较远、插竿幅度较大、重心腾起角 较小以及撑竿较小的弯曲程度是女子选手减小水平速度损失的技术特征。
关键词:撑竿跳高;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技术特征中图分类号:G8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2-0112-07Abstract :Using video capture method and image analytic method ,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analysison run-up and take-off stage of 12 top female pole-vaulters in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 ics in 2015 and reveale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run-up and take-off stage. Study suggeststhat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run-up stage : 1) The entire run-up rhythm gradually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pole angle gradually reduced , reflecting " chasing pole" run up technical characteris ・tic ; 2) A maximum of run-up speed and pole reduction in last four steps , the last second step , the pole-vaulters finish the lifting pole movement by enlarging the length of the last two step , reduce the loss of horizontal velocity by shorting the length of the last step, reflecting " human-pol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ake-off stage : 1) The movement of pole planting pri or to jump foot landing, the time of jump foot pedaling and stretching prior to pole braking, take-off time relatively early , showing a " free" take-off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 2) The take-off point is收稿日期:2018-10-29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2019PT001)。
中国女子撑杆跳高高水平运动员李玲的助跑技术动作分析作者:潘玉梅来源:《商情》2016年第14期李玲是全国著名的撑杆跳高运动员,也是亚洲纪录保持着。
撑杆跳高中握杆点的高度、杆子磅数、助跑节奏是主要因素。
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技术录像观察法对中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李玲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
分别从助跑后两步步长、起跳腾起的角度杆弦与地面的夹角、起跳时间的偏长,插穴过早、起跳步水平速度损失,后两步组跑的水平速度来研究,并找出李玲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
撑杆跳高助跑起跳1前言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几位水平比较高的女子撑杆跳高选手,特别是李玲在2013年9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以4米65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使我们在女子项目上有了新的突破。
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四步助跑节奏和起跳的相结合。
这是因为完整的撑杆跳高是一个连续动作过程,助跑技术影响到插穴,插穴的好坏又关系到起跳的效果,因此后四步助跑节奏的不损失,与起跳的完美结合下,则杆子的弯曲角度大,杆子储蓄的势能就越大,这样产生更快向上的腾跃高度,可以说撑杆跳高是田径项目中技术难度最高也最复杂的一项,且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最全面的项目,运动员和撑杆之间要有非常好的协调配合。
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素质,要具有体操,技巧运动员的能力。
2结果与分析2.1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重要性分析2.2后两步步长特点分析根据表格可以检出高水平运动员倒一步要比倒两步小,运动员在助跑的最后一步缩短步长,通过积极下压起跳腿使步长缩短,由此制动而引起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小,运动员就能获得较大的水平度。
有专家提出最后两步步长差应该为10~20cm(倒2步比倒1步长)。
而李玲最后两步恰恰相反。
从表1中发现,其步长分别只有1.7cm和1.81cm,在两位运动员中身高最高但倒2步步长较高淑英短很多,倒一步比倒二步要长11cm,前后相比有“拉大步”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起跳速度。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周期负荷安排特点及板块特征周文福;崔鑫【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个案研究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 ,发现12届全运会女子撑竿跳高冠军李玲赛前中周期训练的负荷安排特征基本与积累、转换和实现板块安排一致 ,小周期训练计划中核心课程负荷集中且指向性明显 ,呈现出明显的板块特征.这套周期负荷体系是经典周期理论与板块理论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性体系 ,是在有重要比赛的赛前中周期中嵌入一个板块周期 ,并以此解决特定的训练目的和任务.%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case stud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found out that the female pole vaulter LI Ling's periodic training load arrangement before competition in the 12th National Games kept with the accumulation ,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zation plate arrangement .The core curriculum load in Micro cycle train-ing program concentrates significantly ,and shows obvious plate characteristics .This set of cy-cle load 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 of classical cycle and plate theory .It is embedded in peri-odic before important competition .The main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specfic trainng objective and task .【期刊名称】《中国体育科技》【年(卷),期】2015(051)003【总页数】7页(P23-29)【关键词】撑竿跳高;女子;周期负荷;板块【作者】周文福;崔鑫【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 ,山东威海 264209;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 ,山东威海 264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23.2经典的周期训练理论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3个阶段周期性地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在训练安排中普遍存在同步发展多种能力的训练安排,如在准备期中既安排大量的力量素质训练,也安排大量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训练[2]。
跳高技术图解与教学步骤实践?方法落垫r'—腾空起跳r?一.1助跑图1完整跳高技术阶段厂一~.,J1.跳高技术J ————————————————一—————————~————』1.1完整跳高技术阶段划分(见图1)1.1.1跳高完整技术可分为四个部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垫1.1.2助跑阶段应逐渐加速准备起跳1.1.3通过起跳获得垂直速度,躯干开始旋转形成背对横竿,准备过竿1.1.4腾空时要尽力向上,然后腾越横竿1.1.5落垫时应保证安全12助跑阶段技术1.2.1任务:获得最佳的助跑速度(不是最快)(见图2)图2助跑技术阶段图3最后一步技术(侧面)图4最后一步技术(正后面)平跳1.3.2.1弧线助跑时步频逐渐增加,动员身体向内倾斜,内倾角度与速度成正比1.3.2.2躯干逐渐正直'4m1.3.2.3倒数第二步身体中心适当下1.3.2.3倒数第二步身体中心适当降(1)1.3.2.4倒数第二步是支撑腿充分向1.2.2技术要点:1.2.2.1助跑路线成"J"字形,开始3~6步直线助跑,然后4~5步弧线助跑;1.2.2.2助跑弧线确定如图所示(高水平跳高运动员采用)1.2.2.3直线助跑要求以前脚掌支撑跑进,躯干微微前倾1.2.2.4助跑速度逐渐加快1.3助跑阶段——最后一步技术1.3.1任务:准备起跳(见图3-4)1.3.2技术要点:42中国学校传育2007—08前蹬伸1.4起跳阶段技术1.4.1任务: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身体逐渐旋转以便过竿(见图5)l图5起跳阶段技术1.4.2技术要点:1.4.2.1起跳脚快速积极向前放,着地前积极扒地以全脚掌支撑(1)1.4.2.2起跳点接近落垫区1.4.2.3减少膝关节的缓冲,尽可能缩短起跳时间1.4.2.4摆动腿充分向上摆动直至大腿与地面平行1.4.2.5起跳离地瞬间整个人体成垂直向上的姿态(2)1.5过竿阶段技术1.5.1任务:腾越横竿(见图6)图6过竿阶段技术1.5.2技术要点:1.5.2.1保持起跳离地时的身体姿态直到获得最大高度1.5.2.2摆动腿同侧手臂向上伸展,从横竿上方穿过1.5.2.3臀部向上顶,同时头部后仰,小腿后曲,整个身体形成良好的背弓姿态1.5.2.4膝关节伸展使背弓更加明显(1)1.6落垫阶段技术1.6.1任务:安全落垫,避免受伤(见图7)图7落垫阶段技术1.6.2技术要点:1.6.2.1落垫前头低向胸部1.6.2.2以肩背部首先着地1.6.2.3膝关节转开准备落垫一一一——————…一——一2.跳高教学步骤I——————,~一————……———/2.1弧线跑练习2.1.1任务:体会身体内倾跑和助跑节奏(见图8-9)\/万_'图8弧线跑技术图9"8"字形弧线跑技术2.1.2方法手段:2.1.2.1绕标志进行弧线跑,或绕"8"字形练习弧线跑2.1.2.2以可控制的速度进行快跑2.1.2.3进入弧线跑时逐渐增加速度2.1.3变化:用高抬腿跑练习,或采用高频率跑练习2.2弧线助跑起跳练习2.2.1任务:体会弧线助跑垂直起跳技术(见图10-12)2.3.2方法手段:2.3.2.1使用直线或弧线助跑,沿助跑方向起跳2.3.2.2逐渐增加横竿高度2.3.3要求:站立式落垫2.4原地起跳背弓练习2.4.1任务:提高过竿背弓技术(见图14-16)2.4.2方法手段:2.4.2.1从地面原地起跳(1,2)或原地从箱上起跳2.4.2.2使用不同高度的垫子进行练习2.4.2.3过竿使膝关节展开);『店筮●■■I'I-JI图17高抬腿助跑起跳背越式过竿2.5.2.3起跳阶段不允许身体重心下降2.6完整技术练习2.6.1任务:掌握完整的背越式技术2.6.2方法手段:2.6.2.1确定全程助跑的线路和步点2.6.2.2开始以4~6步助跑进行练习2.6.2.3逐渐增加助跑的速度和步长◆1it14原地背弓起跳(1)Iitl5原地背弓起跳(2)图16原地箱上背弓起跳(3) 2007—08中围学袄传育43。
2.如图所⽰,撑杆跳⾼运动的⼏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运动员越过横杆下落过程
中,重⼒势能转化为动能.
分析(1)动能⼤⼩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速度越⼤,动能越⼤.
(2)重⼒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被举得⾼度.质量越⼤,⾼度越⾼,重⼒势能越⼤.
解答解:运动员越过横杆后,运动员质量不变,⾼度减⼩,重⼒势能减⼩;运动员速度逐渐增⼤,动能不断增⼤.所以运动员在越过横杆后,运动员的重⼒势能转化为动能.
故答案为:重⼒势;动.
点评此题考查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键是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难度不⼤,属于基础题.。
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安琛;王琳
【期刊名称】《体育研究与教育》
【年(卷),期】2017(032)00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的持杆助跑和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的助跑最后2步的步长呈现“大-小”节奏模式,绝对速度较差;在起跳离地瞬间水平和垂直速度配备较为合理,但腾跳角度偏大;采用的起跳方式是先插穴再起跳;起跳点均不在上手握点投影点正下方,不利于后续动作技术的发挥.
【总页数】5页(P100-104)
【作者】安琛;王琳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23.2
【相关文献】
1.安徽省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姚捷助跑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胡俊;刘昳
2.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安琛;王琳
3.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安琛;王琳;
4.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陈阳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张锐;于芳;夏炎;付奕;唐丽
5.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陈阳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张锐;于芳;夏炎;付奕;唐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