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解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名篇,作者白居易。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由唐明皇在位时期的凉州刺史韦应物引述。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琵琶音乐来概括女子艺人的生活悲剧,反映唐代低层女性的贫困、艰苦生活和弱势地位。
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旷远的“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则描写了生动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雄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分享了优美的诗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欣赏和诗歌写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体会唐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要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选修一《琵琶行(并序)》的时候,老师可以介绍一下古代文艺形态——琵琶。
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也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间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琵琶行(并序)》就是绝佳的琵琶曲创作,不仅是唐代文学的名篇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文学作品。
2. 读文本环节要点: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先让学生静读全篇,再指导学生重读“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经典语句,让学生尝试去理解抒写作品中的含义,找寻表达表情的语言。
此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琵琶行(并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抒情主旨。
在读文过程中,老师也要对重要的生词、独特的句式和有代表性的环境背景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写作诗歌。
3. 文学欣赏体验环节要点:开发学生的精神直觉和想象力,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原文和表达艺术。
① 观看文学题材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观看曾吴演唱的《琵琶行》节选视频,此为依照白居易最著名的《琵琶行》改编的作品,演唱者虽然没有现身,但通过舞者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充分体验到白居易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情感和整个故事的传达。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琵琶女在长安城流浪演奏琵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本章节主要介绍教案的总体结构和教学目标。
1.2 教案结构本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教案简介、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拓展、教学建议和课后跟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学生情况分析2.1 学生背景本节课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2 学生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学生特点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喜欢互动和参与,对于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古诗文更易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主旨。
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课文《琵琶行(并序)》全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唐代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课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进而引出《琵琶行(并序)》这首诗。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全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2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3.2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4.2 课文理解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背诵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琵琶行(并序)》。
5.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5.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并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1.2.2 诗歌结构: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1.2.3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1.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2.1.3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2.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文化背景和鉴赏方法。
3.1.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1.4 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实物教具:展示古代乐器琵琶,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认识。
3.2.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的鉴赏文章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4.1.2 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2.2 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2.3 讲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思考4.3.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熟读并理解《琵琶行》全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列出并解释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商女”、“胡马”、“越鸟”等。
分析并运用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对仗句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琵琶的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疑惑,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学生完成对《琵琶行》的背诵和理解性练习。
4.2 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创作来进行评估。
第五章:拓展与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琵琶的诗句或文学作品,如《泊船瓜洲》等。
5.2 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琵琶行》创作的背景,如唐代的音乐文化等。
5.3 课堂展示:学生可以选择与《琵琶行》相关的主题,进行课堂展示,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琵琶音乐和相关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3.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和比喻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及《琵琶行(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典故。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琵琶行(并序)》的译文和解析。
2. 学生用书:《琵琶行(并序)》原文及注释。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琵琶演奏、诗歌朗诵等。
4.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文化的研究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古代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
3. 对文中抒情句子的深入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中抒情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收集有关古代音乐文化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
3.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二、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解读诗人的情感,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等。
2.3 文学鉴赏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等。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进行比较分析,如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长恨歌》的比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鉴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的进步,鼓励优秀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语言风格。
(3)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来欣赏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指什么。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白居易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引入《琵琶行》的诗意。
(2)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琵琶行(并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2)讲解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4 课堂讨论(1)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
(2)探讨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作业布置(1)背诵《琵琶行(并序)》。
(2)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如是否需要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的讲解。
(3)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意境的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琵琶行(并序)》的题目,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人物,并能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0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品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发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兴趣。
2. 老师让学生先自读《琵琶行并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并形成初步的阅读感觉。
3.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将文章分成若干小节,每小节精读理解,注意描述细节和人物塑造。
2. 重点阅读“长安古意”和“凉州词二首”,领略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
3.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辨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价(40分钟)1. 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和史料意义,并为此写一篇读后感和评论。
2. 学生通过朗读和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拓展与总结(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琵琶行并序》,说明其书写规范和文字修饰的变化。
2. 学生研读相关资料,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展开拓展与探讨,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精神内涵。
3. 老师总结此次授课内容,强调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文学的机会和途径。
教学实施与效果:本课程是按照文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和实施的,兼顾了知识传授和思想启发,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经反复训练和多角度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达到了较高水平,认识唐代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升华本课程以《琵琶行并序》为例,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全面认识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的审美特征,发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诗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描写琵琶音乐的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和鉴赏。
对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琵琶行(并序)》原文及其注释。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
学生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作品,引发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琵琶音乐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原文,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描写琵琶音乐的部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琵琶行(并序)》。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基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敬意。
(2)理解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与运用。
3. 诗的意象、意境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中情感和基调的体会。
3. 诗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基调。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敬意。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采用讨论交流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 运用启发引导法,帮助学生发现诗中的美感和生活哲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方便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2. 准备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古代音乐知识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琵琶行》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指导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名篇,它以婉转动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现象。
其中,《琵琶行》的并序更为珍贵,即作品的导语,它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篇目,《琵琶行》的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针对《琵琶行〈并序〉》这个篇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特点,掌握《琵琶行》的主要文学艺术特征。
2.通过学习并序,了解唐代社会的背景和文学潮流。
3.懂得欣赏珍贵文献、学会阅读文学导言。
二、教学内容1.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本节需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让学生们了解唐朝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文艺风貌。
2.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本节部分通过和《琵琶行》的比较,了解并序文本与文章本身之间的联系,分析该文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3.第三节:“《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本节重点揭示并序的文学价值,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文学思想,突出并序卓越的文学地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阶段通过展示古代琵琶演奏者和一些唐代男女的画像,让学生们感受古代的音乐文化和人文气息。
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琵琶有关的文学名篇。
它的题目是《琵琶行》,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少女的遭遇和悲惨的经历,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乐器——琵琶的美妙之声。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唐朝的故事中。
”二、讲授阶段1.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教师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唐代文学的整体情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教师带领学生们深入分析并序的内容,包括文学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突出《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张艳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
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引出知音话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
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
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
三、创作背景
1.诗序及其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设计思路】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序的作用,其中也有些知识点需掌握。
此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教师点播补充。
2.作者生平,尤重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
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
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
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
忽然,从水面漂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
《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读古代诗歌,要有“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
所以有必要,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
此题从两个角度把握,一是诗序,作为该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二者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充分把握文本。
【设计思路】学生课前预习后,对作者的生平会有大体了解,所以此部分可以让学生简答,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四、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读对语气。
2.段落划分,分条理析
①从音乐的角度,划分为三部分。
从音乐的角度,则要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乐曲,据此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送客闻琴。
第二部分:第二段到第四段,应邀弹琴。
第三部分:第五段,感言弹琴。
②按诗的内容,划分为六个段落。
可按故事的“发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考虑。
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
问题设计:
A.“浔阳江头夜送客”,这七个字好在哪里?
参考:“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B.作者选取了秋天哪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作用是什么?
参考: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
C.中间四句的作用。
参考: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
“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D.赏析“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
参考:“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映衬。
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
问题设计:分别找出描写诗人心情急切、琵琶女羞怯情态以及琵琶女精彩演奏的相关语句。
参考:从“寻声暗问”,到移船相见,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情;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既然是知音,就无须更多的话语。
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在诗人看来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间歇,或如铁骑驰骋,风雨骤至,或如珠玉落盘,莺语花间。
此情此景,令诗人叹为观止。
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
问题设计:
A.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B.复述情节,提示关键词“先追忆”“继言”“复言”。
参考:以“沉吟放拨”两句肖像描写作为过渡,然后转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
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
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五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
【第四部分设计思路】通过朗读,巩固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段落划分,提供两个划分角度,结合文本的段落编排、段落划分难度、学情,在此采用第二种划分方法。
该部分的设计意图是理清课文整体架构和段落内部逻辑。
段落内部的问题设计,都有针对性的小点,问题形式设计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划分段落和概括段意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完成。
具体授课时,讲到每段时,可以把设计的该段的几个小问题展示在课件上,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
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五、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熟读课文。
2.思考文本第二段音乐描写特色及文本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