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 格式:doc
- 大小:311.00 KB
- 文档页数:59
初中必背文言文实词(初中语文学习而言,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0.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1.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2.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3.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4.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5.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6.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7.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18.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②敌人(盖以诱敌)19.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②慰问(人皆吊之)20.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1.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2.恶:①怎么(恶能无纪)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3.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⑦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4.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②总共(凡三往)25.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26.分:fēn ①划分,分开。
《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用文言实词例释【爱】①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②动词:爱、加惠于人,爱护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③动词:喜爱、爱惜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④动词:怜惜、同情爱.其二毛(二毛:指老人。
怜惜鬓发斑白的老人。
)(《左传》)⑤动词:隐藏通“薆”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⑥动词:吝惜、吝啬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⑦形容词:吝啬、舍不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安】①形容词: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安.坐而食(《进学解》)②形容词: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③形容词: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④形容词:安定安.边之长策(《方腊起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⑤动词:安抚在知人,在安.民(《尚书》))⑥动词: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⑦动词: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⑧代词:哪里、怎么沛公安.在?(《鸿门宴》)安.敢轻吾射!(《卖油翁》)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白马篇》)【被】①名词:被子翡翠珠被.(《楚辞》)②动词: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凝霜被.野草(《阮籍诗》)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③动词:背负被.羽先登(《后汉书》)④动词:遭受、蒙受被.火之后,无处安身(被火:遭受火灾。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⑤动词:施及、加于……之上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幸被.齿发(承蒙您加惠于我),何敢负德(《柳毅传》)⑥动词:通“披”,读pī。
语文大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例析语文大纲要求的 120 个重点文言实词例析★爱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安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被读音一:bèi 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一、爱,ài1.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4.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5.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6.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安,ān1.谢庄遂安()。
(《冯婉贞》)2.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6.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7.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8.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三、被,bèi、pī1.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2.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3.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5.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列传》)四、倍,bèi1.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史记·淮阴侯列传》)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3.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4.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新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5古之遗爱也恩惠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表示被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通“披” ,穿在身3将军身被坚执锐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倍1愿伯具言臣之通“背”,不敢倍德也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及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作者:-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3.被,读音一:bâ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âi(1)动词①背向,背着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史记·淮阴侯列传》)——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孙子·谋攻》)——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出师表》)——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②轻视,瞧不起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未几,敌兵果舁炮至。
(《冯婉贞》)——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③军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谋。
(《谋攻》)——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②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2)动词①生病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②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
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④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训俭示康》)——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3)形容词①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9.察,chá(1)动词①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齐桓晋文之事》)——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赤壁之战》)——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您的。
④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2)名词①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读音二:zhāo名词,早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11.曾,读音一:cã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
(2)动词,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12.乘,读音一:chãng(1)动词①驾,坐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涉江》)——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
③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2)介词,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â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3)数词,四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