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98.05 KB
- 文档页数:8
第6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实例知识网络基础梳理一、渗透现象的实验及解释1、实验装置的基本组成是:装有_________的烧杯,漏斗口密封一层玻璃纸作_________,漏斗内装上__________。
2、实验结果: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液面___________。
3、解释:_______分子可以通过玻璃纸进入漏斗内。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放入高浓度的溶液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放入清水中,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若放入生理盐水(浓度和红细胞内液体浓度相等),细胞形态保持大致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将成熟的植物在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溶液(如清水)中,细胞仍会吸水,但不会发生像动物细胞那样的现象,原因是有_________的保护,若放在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溶液中,将会发生___________现象,原因是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由_____ ______到_____________。
2、原生质层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实验材料选用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将植物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在此过程中,________和_________逐渐分离,液泡逐渐________,颜色逐渐__________。
若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将会吸水,可以发现液泡、原生质层都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个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
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自由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要_________,也不需要消耗__________,物质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出入细胞。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______和______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________________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水分进出平衡细胞维持原来形态 侧上升,加酶后B 侧上升并高于A 侧高度侧上升,加酶后B 侧上升并等于A 侧高度两侧液面不变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B 侧上升并高于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苔藓细胞的状态如右图所示。
此时,部位①和②20 g·L-1时,马铃薯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1时,细胞壁有一定程度的收缩1时,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下列能够表示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的图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红细胞细胞质的浓度相同时,红细胞处于正常状态,红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或失水?.从图示能推知红细胞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吗?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一结构相当于选择透性膜?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探究示例(2009·海南卷,5)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
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变式训练1污水净化中应用的超滤膜技术指的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
超滤过程通常可以理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1)不同植物细胞对同一无机盐离子、同一植物细胞对不同无机离子的吸收均有差异,说明什么?(2)从营养学角度讲番茄与水稻,谁的补钙效果好,为什么?(3)植物细胞在同一时间吸收离子和吸水的量思维拓展1.矿质元素必须溶解在水中呈离子状态,才能被细胞吸收。
2.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多少可以调节细胞液的浓度,影响对水分的吸收。
3.矿质元素离子被吸收后随水分在导管中运输,时也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
4.植物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原因:遗传性――→决定载体蛋白种类、数量―决定探究示例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B.水分子跨膜运输总的方向是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C.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D.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变式训练2(2011·南京调研)浸泡在一定浓度硝酸钾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A.液泡 B.线粒体C.核糖体 D.以上全是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完成下面的实验流程。
[课时作业·知能提升]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如图为一个渗透装置,半透膜小袋内充满0.3 g/mL的蔗糖溶液,用不同表面积的半透膜小袋做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变化速率的相关曲线最可能是(横坐标表示表面积)()解析:随半透膜表面积的增大,单位时间内进入到半透膜小袋内的水分增多,一段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升高也加快。
答案:B2.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体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解析:将同一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X/Y值越小,则说明该细胞中的液泡失水越多,液泡的紫色越深,所用蔗糖溶液的浓度越高,A、B错误;将不同细胞置于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X/Y值越小,则说明细胞失水越多,越不易复原;X/Y值越大,则说明该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越高,失水越少。
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3.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O2的结合,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而陷入内窒息。
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K+的相关实验。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通过实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B.实验甲中4 h后O2消耗速率下降是因为细胞外K+浓度降低C.实验乙中4 h后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D.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O2的吸收速率不变解析:由实验甲可知,加入KCl后,氧气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实验甲中,随着细胞外K+浓度降低,细胞吸收K+的量减少,细胞消耗氧气速率下降;实验乙中4 h后组织细胞吸收K+的速率不再降低,说明此时细胞已经不能利用氧,其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O2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氰化物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因此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O2的吸收速率减慢。
高考生物【7】物质跨膜运输及其实例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滨拟)据报道,一种称做“瘦素穿肠蛋白”的药物治疗肥胖,可口服使用,以减轻肥胖症患者肌肉注射的痛苦。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该药物最可能的方式为( )A.渗透作用B.胞吞C.协助扩散D.主动运输解析:选 B 瘦素穿肠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其吸收方式最可能是胞吞。
2.下图为某种离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由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离子跨膜的正确顺序是乙→丙→甲B.离子跨膜有随机性并消耗ATP中的能量C.磷脂的运动使离子跨膜的通道自动开闭D.图示的离子跨膜方式为协助扩散解析:选 A 离子跨膜有高度选择性而不是“随机性”,跨膜通道的开启与关闭取决于蛋白质而不是磷脂;图示离子跨膜方式消耗能量应属主动运输。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肠杆菌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仍需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D.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解析:选 D 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仍要进行许多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供给,仍需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和葡萄糖的分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不消耗能量;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死亡后糖分进入细胞的结果。
4.(2018·天津一中月考)在一个新鲜萝卜中挖一凹槽,在凹槽中放入浓盐水。
一段时间后,萝卜变软,凹槽中水分增多。
下列图示的实验与此实验原理差异最大的是( )解析:选 B 图A、C、D的实验原理与本题的实验原理一样,即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时,细胞失水皱缩。
图B的实验原理是细胞呼吸。
5.(2018·南拟)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人体肠道中的葡萄糖是经过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SGLT1)进入细胞的,这个过程为主动运输。
如图是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和葡萄糖的生理过程简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人体肠道中的葡萄糖进入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动力与其进入红细胞的动力相同B.葡萄糖经主动运输转移到肠黏膜上皮细胞外,随血液循环运输至全身C.某药物使SGLT1失活后,葡萄糖经SGLT1转运到细胞外的数量将减少D.肠黏膜上皮细胞可依靠细胞膜上钠钾ATP酶维持细胞内外Na+浓度差2.(2021·河北衡水第十三中学期末)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过程,其中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浓度高于细胞外,而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甲、乙、丙、丁表示载体。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酸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B.细胞通过载体甲运输Na+和葡萄糖的方式不同C.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载体丙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D.通过钠泵的作用能降低细胞内外Na+、K+的浓度差3.(2021·江西赣州模拟)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等,原尿中的葡萄糖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被全部吸收。
如图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蛋白SGLT协助葡萄糖运输的动力来源于膜内外Na+浓度差B.协助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载体蛋白相同C.Na+通过SGLT的协助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ATPD.Na+出细胞和K+进细胞的方式相同4.(2021·重庆一调)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分子只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活细胞B.大分子有机物进入活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C.Na+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神经元是兴奋产生的基础D.溶剂分子能双向穿过半透膜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基础5.(2021·八省联考·湖南)细胞通过跨膜运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小题狂练④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1.[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护肤品中的甘油属于小分子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皮肤细胞,D错误。
2.[2019·云南民族大学附属月考]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浓度较高的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B.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与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的方式相同C.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方式相同答案:C解析: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可增加细胞液的浓度,因而不会在浓度较高的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与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的方式都是胞吐,B正确;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错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方式相同,均为主动运输,D正确。
3.[2019·石家庄普通高中月考]下列关于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O2浓度影响的物质运输方式一定需要载体B.性激素和胰岛素的运输方式不同C.水的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D.某些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协助扩散答案:A解析:当运输的物质是O2时,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受O2浓度影响但不需要载体,A 错误;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胰岛素是蛋白质,运输方式是胞吐,B 正确;水的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即由水分子多的一侧向水分子少的一侧运输,C正确;某些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协助扩散,如神经细胞内Na+的内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D正确。
2018版高考生物 3-2-1精品系列专题【专题知识框架】【考纲解读】【三年高考命题分析与命题趋势】三年高考命题分析:命题趋势:预计2018年高考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可能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而非选择题可能考查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的探究实验。
试题难度系数维持在0.65左右。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考点一、渗透系统的组成分析及应用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特点(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2.渗透作用的发生(1)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2)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3.渗透系统的应用(1)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低时,细胞吸水膨胀。
(2)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高时,细胞失水皱缩。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相同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吸水方式①未形成液泡的细胞,靠吸胀作用吸水:这样的细胞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叫做吸胀作用。
干燥的种子和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收水分。
注意: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减弱。
②液泡形成以后,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考点三、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探究过程及应用1.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预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一步探究。
2.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3.预期结果:由于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因此,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
付兑市石事阳光实验学校小题对点练考点一渗透作用的原理及用1.U型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的溶液R及S,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如下图所示)。
与S相比,R为低渗溶液(即浓度较低)。
当图a中的U形管内已达到平衡时(参看图b),U形管两侧溶液的高度及浓度分别是怎样的( )A.右侧较高,两溶液渗,即浓度相B.右侧较高,且右侧为高渗,即浓度较高C.左侧较高,且右侧为低渗,即浓度较低D.两侧高度相,且为渗解析由于溶液S浓度高于溶液R,所以U形管内达到平衡时,右侧较高。
此时两侧液面造成的压强差与两侧中溶液的渗透压差对水分通过半透膜的作用相,水分进出平衡。
答案B2.半透膜对淀粉和葡萄糖的通透性不同(如图1),预测图2的结果(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最可能的是( )A.图水柱a将持续上升B.图水柱a将保持不变C.图乙中水柱b将保持不变D.图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解析因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故图的水柱a上升到最大高度后将静止;因葡萄糖可以透过半透膜,故图乙漏斗内液体先表现吸水,水柱b上升,因葡萄糖的外渗,当漏斗内溶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漏斗内液体又表现为失水,水柱b下降。
答案D考点二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3.下列情况下不会出现饱和现象的是( )A.氧气被细胞膜运输时,氧气浓度与运输速率的关系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葡萄糖浓度与运输速率的关系C.肌肉细胞吸收氨基酸时,氧气浓度与运输速率的关系D.叶肉细胞吸收镁离子时,载体数量与运输速率的关系解析A中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于不受载体数量和ATP的限制,所以氧气浓度和运输速率成正比关系,无饱和现象,A正确。
B中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受载体数量的限制;C、D中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分别受载体数量和ATP 的限制,所以都会出现饱和现象。
答案A4.下列关于不同运输机制间的比较错误的是( )解析选项A,参与自由扩散的膜成分是磷脂分子。
选项B,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主要动力为浓度梯度,主动运输靠ATP水解供能。
第三单元第一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选择题1.若右图表示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图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B.一定条件下,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渗透失水或吸水C.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当溶液浓度乙>甲时,细胞发生渗透吸水D.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发生渗透作用解析:当溶液浓度甲=乙时,水分子在两种溶液间扩散的速率相等,即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只是不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答案:D2.(2018·潮州质检)下表是将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的变化,从表中可得到的结论是()A.B.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细胞是活的D.水出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解析:能够完成质壁分离及复原的细胞必须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答案:C3.利用渗透作用实验原理可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概范围。
将细胞液浓度相同的某种植物细胞(如下图所示),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现a~d四种细胞状态,则细胞液浓度最精确的范围是下列哪两个细胞之间()A.c~bB.a~cC.a~dD.d~c 解析:当原生质层内外没有浓度差时,不吸水也不失水。
4.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C.Ⅳ的浓度最高D.Ⅳ可能是蒸馏水解析:马铃薯条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重量增加;相反,则细胞失水,质量减少。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Ⅰ的浓度最低,细胞吸水而重量增加;Ⅱ的浓度最高,细胞失水而重量减少最多;Ⅳ的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当,属于等渗溶液,而非蒸馏水。
答案:A5.(2018·济南质检)甜菜肉质贮藏根细胞的液泡中的花青素使块根呈红色,将此根切成小块,放入蒸馏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先用盐酸处理此根,再放入蒸馏水中,则水被染成红色,原因是()A.盐酸破坏了细胞壁B.盐酸破坏了细胞膜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D.花青素溶于盐酸而不溶于水解析:花青素存在于液泡中,不能透过原生质层,只有将原生质层破坏,花青素才能透出答案:C6.右图表示以洋葱表皮为实验材料,0.3 g/mL蔗糖溶液、0.5 g/Ml蔗糖溶液、0.3 g/mL尿素溶液及清水进行相关实验(时间m表示开始用四种溶液分别处理洋葱表皮;时间n表示开始用清水处理洋葱表皮),测得该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变化,图中代表尿素溶液处理结果的是() A.a B.b C.c D.d解析:洋葱表皮放在0.3 g/mL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用清水处理会复原,对应图中c。
在0.5 g/mL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但细胞会因为过度失水死亡,所以用清水处理不会复原,对应图中d。
在0.3 g/mL 尿素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但尿素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变大,细胞吸水自动复原,对应图中b。
用清水处理洋葱表皮,由于有细胞壁限制吸水,原生质体体积略微增大,对应图中a。
7.(2018·肇庆质检)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B. 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C.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D.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渗透吸水量等于失水量解析:在0.3 g·mL-1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
在0.5 g·mL-1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由于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死亡,所以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在1 mol·L-1 KNO3溶液中,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来细胞吸收K+和NO-3使细胞液浓度升高而发生自动复原。
在1 mol·L-1醋酸溶液中无变化是因为细胞被杀死了,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答案:D8.一个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它的吸水能力是逐渐()A.减少B.增大C.不变D.等于零解析: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所以吸水力增加。
答案:BK+和NO-3的曲线。
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A.载体数量、能量B.能量、载体数量C.能量、离子浓度D.载体数量、离子浓度解析:氧气浓度可以间接影响能量供应。
在能量相同的情况下,考虑载体的多少不同。
10.(2018·济宁质检)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核膜等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B.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C.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大分子物质则不能D.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解析: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需要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而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离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细胞膜。
答案:C11.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试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A.植物根对水分子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B.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4+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解析:由图例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吸收,所以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水稻吸收的Si4+多,对Ca2+、M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a2+和Mg2+较多,对Si4+吸收量少。
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图中并不能看出植物体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
答案:D12.(2018·郑州质检)下图表示一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
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A、B两侧液面的变化是()A.加酶前A侧上升,加酶后B侧上升并高于A侧高度B.加酶前A侧上升,加酶后B侧上升并等于A侧高度C.加酶前后A、B两侧液面不变D.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B侧上升并高于A侧高度解析:影响水分子扩散的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渗透压相等,但加入麦芽糖酶后,麦芽糖溶液的渗透压将大于葡萄糖溶液。
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图中的甲、乙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甲图中:①为清水,②为0.3 g/mL的蔗糖溶液,③为半透膜)(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指明甲图中相应部位),b。
(2)比较甲图中①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
(3)丙图中④的名称为,甲图中的③相当于丙图中的,它与丙图中相应结构的区别是。
(4)若把根毛细胞放入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它将出现,再放入清水中,它又出现。
(5)若把根毛细胞放入0.9 g/mL的蔗糖溶液中,它会出现,过一段时间再放入清水中,此时根毛细胞与上题中放入清水中的变化一样吗?为什么?。
(6)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
解析: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均是由于发生了渗透作用,其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则细胞吸水;当细胞失水过多时,会导致细胞死亡,植物根系若处于高浓度的土壤溶液中时,会因为不能吸水而使植物萎蔫答案:(1)具有③半透膜膜两侧具有浓度差(2)②①(3)原生质层④甲图中的③属于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而丙图中的④属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4)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5)质壁分离不一样;过一段时间再放入清水中,由于之前蔗糖溶液浓度过高,根毛细胞失水过多,已经导致根毛细胞死亡,不能出现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6)土壤溶液浓度较高,接近甚至超过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造成根毛细胞吸水发生困难,甚至失水,植株出现萎蔫现象14.(2018·枣庄质检)将发芽率相同的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质量分数)钠盐的全营养液中,并用珍珠砂通气、吸水和固定种子。
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平均重量,结果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1)甲、乙两种植物相比,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是。
(2)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
(3)在钠盐浓度为0.2%的全营养液中,甲、乙两种植物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均为。
(4)将钠盐浓度为0.1%的全营养液中的甲种植物幼苗,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其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
(5)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乙种植物的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
A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B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1.0%的全营养液中,在相同条件下,给予适宜的光照。
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长势将B组。
解析:由题意知,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同浓度的钠盐溶液中萌发及生长情况不同,说明甲、乙两种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其渗透吸水能力不同。
(1)从曲线中可知,乙种植物幼苗在较高浓度的钠盐溶液中仍能正常生长,由此可知乙种植物的渗透吸水能力较甲种植物强,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2)在钠盐浓度为0.8%时,甲种植物幼苗平均重量为零,说明甲种植物种子在该浓度的钠盐溶液中不能萌发;(3)在钠盐浓度为0.2%的全营养液中,甲、乙两种植物幼苗都能正常生长,其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为主动运输;(4)出现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5)从乙种植物曲线中可知,在钠盐浓度为0.8%中生长的幼苗平均重量大于在钠盐浓度为1.0%中生长的幼苗平均重量。
答案:(1)乙种植物(2)0.8(3)主动运输(4)细胞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5)好于15.植物根尖成熟区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
下图表示刚施肥后的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在土壤溶液中的状态。
请据图回答:(1)该部位的表皮细胞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和。
(2)图中根表皮细胞此时所处的生理状态是。
此时,还能吸收水分和矿质离子吗?。
(3)现提供0.3 g/mL的蔗糖溶液、1 mol/L的硝酸钾溶液、1 mol/L 的醋酸溶液三种药品(以上溶液的浓度均比一般细胞液浓度大),紫色洋葱,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