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心电图表现
- 格式:pptx
- 大小:18.37 MB
- 文档页数:30
急诊心电图快速解读急诊心电图的快速解读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判断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严重心律失常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心电图解读。
急诊心电图的快速解读包括:(1)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解读:①快速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②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及室性自主心律。
(2)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心电图解读;(3)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解读: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4)其他心电图的判读:急性心包炎、肺栓塞、急性脑卒中等。
一、急诊心律失常的分类(一)快速性心律失常1.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狭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又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和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2.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二)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以及各种类型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阻滞。
此外,还有心脏骤停和室性自主心律。
二、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解读(一)节律规整的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传导比例恒定)。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老年人;②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肺心病、冠心病;③异位起源点位于心房,可分为自律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又可分为单形性房速和多形性房速;④房速的频率150bpm~250bpm;⑤ 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如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发作时室率>200bpm;老年患者或有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者。
(2)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①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②心电图特点是:突发突止,QRS波群形态正常(隐匿型预激)或宽大畸形(显性预激或合并有束支阻滞);心率范围多在150bpm~250bpm;③刺激迷走神经常可终止。
急性脑卒中的症状文章目录*一、急性脑卒中的症状*二、脑卒中的饮食护理*三、脑卒中的预防急性脑卒中的症状1、急性脑卒中的症状1.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
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脑卒中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为多。
1.2、痫病痛病与脑卒中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
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1.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1.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2、急性脑卒中的病因当动脉被阻塞或在管壁的患病区域形成血凝块,减少血流量,那么向大脑的血液输送就会中断。
血凝块会在其它相隔较远的有机组织内产生,例如,心瓣膜或心脏本身。
心脏跳动频率不规则也容易产生血凝块。
患有血凝块疾病或动脉发炎的患者更易患脑卒中,血管弱化的患者也容易产生脑卒中(可能是先天性的)。
3、脑卒中的康复治疗3.1、运动疗法:用于恢复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主要是一对一(即一个康复治疗师对一个患者)的手法治疗。
治疗方法是根据中枢神经发育学原理,通过易化和促通技术恢复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抑制异常运动和反射。
也配合使用一些运动器械促进患者的运动能力。
3.2、作业疗法:是针对上肢运动能力、协调性和手的精细活动进行的康复治疗,目的是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3、物理治疗:如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和相应的理疗,改善偏瘫肢体的肌肉和循环问题。
3.4、言语治疗:对伴有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言语沟通能力。
3.5、心理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需要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
卒中判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卒中,也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大脑供血不足或中断,导致脑细胞死亡的严重疾病。
卒中在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言语障碍、肌肉无力、视觉障碍等。
卒中发病过程迅速,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早期识别和判断卒中至关重要。
卒中的判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一、临床症状和体征:1. 突发性头痛:突发的剧烈头痛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2. 肢体无力或麻木:突然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特别是面部、手臂和腿部。
3. 言语障碍:突然说不清楚话或言语不连贯,甚至完全不能言语。
4. 步态不稳或眩晕:突然出现步态不稳、眩晕甚至晕倒的情况。
5. 异常视力:出现突然出现视力模糊、视物不清或者视野缺损等现象。
6. 面部表情不对称:突然出现面部表情不对称,特别是口角歪斜。
这些症状和体征的突然发生,往往提示患者可能正在发生卒中,应及时就医。
二、影像学检查:1. 脑CT或MRI检查:脑CT和MRI是检查卒中的主要手段,可以明确卒中部位、范围和病因,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
2. 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血管狭窄、阻塞或破裂等情况,为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 脑电图:脑电图可以反映脑电活动情况,有助于判断卒中的类型和程度。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卒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其他辅助检查:1. 血液检查: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血液指标,有助于评估卒中的危险因素和病情严重程度。
2. 心电图:对于某些卒中病因不明的患者,心电图可以帮助排除心源性卒中的可能性。
3. 脑脑脊液检查:对于一些病因不明或需要明确类型的卒中,脑脊液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卒中的判断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
对于怀疑患者,及早识别和判断卒中,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核磁共振表现发布时间:2022-11-21T03:28:52.21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岳忠勤[导读]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核磁共振表现岳忠勤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核磁共振表现。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280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结果28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病灶在常规序列扫描TWI、T2WI、FLAIR序列中信号不完全一致,而在DWI序列中均呈高信号,且ADC 值减低,具有特异性。
结论 DWI序列扫描不但可以提高诊断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准确率,还可以帮助判断脑梗死的大小,其他的常规序列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其他病变,从而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也是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检查手段。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核磁共振引言脑缺血是脑供血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高。
若不及早发现、及时、科学地进行治疗,将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为了评价MRI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本文对280例急性期病人核磁共振资料进行分析,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80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临床诊断、治疗和随访3个月,均达到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并且没有MRI的禁忌;其中,163名男子和117名妇女;平均58岁,48~72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头晕、言语不清、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等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时间,从3小时到3天,按照急性期的不同,可以将急性期分为126例(发病到体检前的间隔≤6小时),急性期183例,从发病到体检前的24-72小时),亚急性期171例。
1.2方法选择GE公司生产核磁共振成像仪,轴位调整至T2W1、SW1以及TIW1扫描。
卵圆孔未闭导致急性脑卒中病例分享及卵圆孔未闭发病机制、解剖特点、危险因素、和影像学鉴别诊断病例资料60岁男性,既往高血压病史,以“右下肢无力约10小时”为主诉入院,行走稍不稳,无其他伴随症状,无烟酒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双上肢及左下肢肌力Ⅴ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Romberg征阳性,右侧巴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化验示血常规、肝功、肾功、血凝、心肌酶、电解质等均大致正常。
头颅MRI示:左侧额叶、双侧顶叶多发急性脑梗死;双侧大脑梗死。
颈部血管彩超示:右侧颈动脉斑块;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起始部)。
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示:1.脑血管未见明显异常。
2.监测时限内未见微栓子信号。
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60.9%;1升主动脉扩张,2 左室松弛功能受损。
动态心电图示:1.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最低心率、平均心率、总心搏数正常。
2.偶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3.偶发多源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4.部分时间部分导联ST-T异常(其中II、III、aVF、V2-V6导联ST段抬高0.1mv-0.2mv,请结合临床)。
5.心率变异性正常图1 头部MRI示左侧额叶、双侧顶叶多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病灶为双侧大脑皮层多发,考虑栓塞可能性大,显然用大动脉粥样硬化不能解释脑梗死病因,且患者颅内外血管无严重狭窄;心脏彩超及动态心电图也未见房颤等心源性栓塞证据。
约30-40%的缺血性卒中为“隐源性”,也就是找不到原因。
近年来,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PFO)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和原因明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提示PFO可能是隐源性卒中的原因之一。
针对此进一步完善右心声学造影及经食道心脏超声(如下图),提示卵圆孔未闭;最后患者转至心胸血管外科行卵圆孔封堵术,术后3天顺利出院,院外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卵圆孔是胎儿发育所必需的一个生命通道,出生后大多数人原发隔和继发隔相互贴近、粘连、融合,逐渐形成永久性房间隔,若3岁以上未完全融合,则将遗留的裂隙样通道称为PFO。
脑卒中(中风)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二、临床表现:1、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症状。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2、常见预兆:研究发现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3、缺血性脑卒中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三种类型: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③完全性卒中(CS)。
4、出血性脑卒中分三级:Ⅰ级,轻型,病人意识尚清楚或浅昏迷,轻偏瘫;Ⅱ级,中型,完全昏迷,完全性偏瘫,两侧瞳孔等大或仅轻度不等;Ⅲ级,重型,深昏迷,完全性偏瘫及去脑强直,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明显紊乱。
三、检查:1、头颅CT和MRA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
许多病人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激发梗死后出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MRA可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或闭塞。
2、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量测定: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意义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对94例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与病情,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年龄等均有关系。
结论:脑出血患者脑心综合征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标签:脑出血;心电图;预后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在我国约占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急性脑出血常合并继发性心脏损害,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临床称为脑心综合征,即既往无心脏病史的患者在急性脑卒中发生后,出现各种形式的心脏异常表现。
[1]本研究观察94例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并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94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男54例,女40例,男女之比1.35∶1。
年龄在36-75岁,平均年龄(54.4271±12.637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标准,[2]均于起病后12小时内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脑出血诊断。
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既往有冠心病、肝病及其他心脏病史。
1.2 影像学资料1.2.1 出血部位:基底节区55例,(58.51%);丘脑14例(14.89%);脑干7例(7.45%);小脑6例(6.38%);脑叶(包括额、顶、枕、颞叶)12例(12.77%)。
1.2.2 出血量:采用多田公式T(出血量)=π/6×L(长轴)×S(短轴)×Slice(层面厚度)计算,不计算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
平均出血量28.3559±22.74921ml;其中30ml的19例(20.21%)。
1.3 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均在起病后12小时内行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动态监测。
心电图异常者64例占68.09%。
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有ST-T改变和心律失常。
急性脑卒中急诊服务规范一、纳入本规范患者范围:急诊疑似急性脑卒中患者,包括: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二、急诊科分诊处检诊后直接送入急诊抢救室。
三、急诊科护士连接心电监护及吸氧设备,监测和维持生命体征、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应侧卧位。
四、急诊医师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危重病人立即抢救。
重点检查患者神志状态、瞳孔大小及反射、肢体活动、深反射及病理反射,以及脑膜刺激征。
五、急诊科30分钟内完成下列处置措施:1、开放静脉通道(IV0.9%NS),留置套管针;2、急诊心电图;3、完善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糖、肾功能、血清离子、心肺五项(CK-MB、D-二聚体、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脑钠肽)检查;4、急诊影像检查,首选头CT,必要时可完善头MR检查;5、通知脑卒中绿色通道病房医生急会诊;六、神经内科医师应在接到会诊通知10分钟内到达,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完成NIHSS评分及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评估化验及辅助检查结果,确定卒中诊断。
七、若确定诊断急性脑梗死,应立即评估有无溶栓指征。
若符合溶栓治疗,向家属解释病情并决策,1h内开启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完成相应指标监测,收住监护室。
若无溶栓治疗指征,可1h内收入神经内科病房进一步治疗。
八、若确定诊断为急性脑栓塞或TIA,可1h内收入神经内科病房进一步治疗。
九、若确定诊断为急性出血性卒中,则立即启动急性出血性卒中服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