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电子小报
- 格式:pdf
- 大小:163.71 KB
- 文档页数:3
一剪梅芙蓉楼送辛渐虞美人
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
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
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
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
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
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古诗文手抄报简单又好画5张一首首古诗,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不知不觉中亲密接触,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投入怀抱,汲取着营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诗文手抄报,供大家参考。
古诗文手抄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曾是我心血澎湃;“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亦使我神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操也是我感动不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更使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喜欢古诗文,我总是在古诗文中莫名的感动。
我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之思而感动;我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豁达开朗而感动;为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以黄花瘦”的悲凉凄苦而感动。
古诗文美,美在它的真情的流露,它是一种人性美。
我喜欢古诗文,我总在古诗文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我向往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我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乐;我向往李白“山随原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开阔视野;我向往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明媚春兴…….古诗文美,美在它对自然美的流漏,它的美,是一种自然美。
我喜欢古诗文。
古诗文手抄报2梦醒时分,大地一片静默。
无数的寒冷与孤独向我袭来,勤劳的太阳,我能再有一个梦吗?在美梦中飞翔,飞向心灵的故乡--盛世唐朝。
感受,感受最美丽的精彩。
——题记我爱盛唐,因为那儿有看也看不完的风景名胜;我爱唐朝,因为那儿有数也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我爱盛朝,因为那儿有说也说不完的功臣名将;我爱天朝,更因为那儿有最璀璨的文化财富--唐诗宋词。
我读李白,能读到面对怀才不遇,与敬亭山恋恋不舍的豪迈;品李白,能感悟在金陵酒肆中与友人忠贞不喻的友情;想李白,猜不透太白酒中陈酿的人间无常变化的逍遥...... 李白,一位飘荡在人间的仙。
还有一位才女李清照,娓娓动人,浪漫柔情。
她像一朵开在雪中的花。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yàn)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jiē)似霰(xiàn);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yōu)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piān)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上拂(fú)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xiāo)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1、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另一首《代答闺梦还》)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2、江月年年只相似。
又作:江月年年望相似。
一、制作主体部分1制作“目录部分”1)拖动一个声音图标到流程线上,并命名为“背景音乐”。
双击打开声音图标,导入准备好的背景音乐,设置它的执行方式为永久,播放次数为1次。
2)拖动一个现实图标到流程线上,“未命名”。
双击打开该显示图标,打开其演示窗口,单击“工具栏”上的“导入”按钮,导入事先准备好的背景图片。
再在背景图片上写入课件的标题文字。
3)拖动一个等待图标到流程线上,双击打开等待图标,在属性中把“现实按钮”去掉,“事件”里选“按任意键”。
4)拖动一个框架图标到流程线上,并命名为“选择”。
双击打开框架图标,删除所有图标。
拖动八个群组图标到“框架”框架图标的右侧,并分别命名为“导语”、“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诗歌鉴赏”、“课题解析”、“课堂练习”、“舞蹈欣赏”、“书法欣赏”。
导语(1)双击打开“导语”群组图标,拖动一个“擦除”图标到流程线上,并命名为“c1”,拖背景图片所在的显示图标到“c1”擦除图标上,这样就可擦除背景图片。
(2)拖动一个“显示”图标到流程线上,并命名为“导语背景”,双击该显示图标打开其演示窗口,单击工具栏上的“导入”按钮,导入事先准备好的背景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
(3)拖动一个“显示图标”图标到“导语背景”的下方,并命名为“导语”双击打开“导语背景”显示图标的演示窗口,按住shift键的同时,双击“导语背景”显示图标,在演示窗口中添加文本内容,设置文本字体的大小、颜色等属性,调整文本的位置。
(4)拖动一个“等待”图标到“导语”的下方,并命名为“返回导航”,(5)拖动一个“计算”图标到“返回导航”的下方,并命名为“返回”,双击“计算”打开其代码窗口,在里边输入“GoTo(IconID@"导航")”学习目标(1)双击打开“导语”群组图标,拖动一个“擦除”图标到流程线上,并命名为“c1”,拖背景图片所在的显示图标到“c1”擦除图标上,这样就可擦除背景图片。
古诗文手抄报优秀模板5张诗与词,我认为是最优美,最讲究格调的一种文体。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诗文手抄报,供大家参考。
古诗文手抄报1在现代生活里,我们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美丽的文字,适当的修辞,就可以创造动听的话语。
可我却喜欢上了诗词。
比起大白话,诗词的韵律,更加的难得了起来。
我们可以写出动人心弦的话,可却少有人能将此情此景,作出诗句。
不止是作出诗句,更要作出好诗。
好的诗词,在古代难,而如今更难。
所以我是敬佩诗人的。
古代说话,也与如今不同,作出的诗,也不同。
而我所认为的诗,不仅仅是表达情绪,寄托情怀,更是一种时代象征。
我生此时,所以我作出这般的诗词。
当然,我们拿先人的话,放在如今,也是对先人的喜爱,没什么错。
如今,喜欢诗词,也因为诗词如此的魅力。
儿时不懂,也会觉得诗词是一种难懂又高尚的文字,因为不懂,多了几分莫名的敬意。
纵然长大学了书,理解了,也不一定懂得,学得几分道理,也就不错了。
再久一些,我们经历了,懂得了,也许也就晚了。
好的诗词就是这样,可以品味一生的。
古往今来,诗人一直都有的,只是越发少了。
纵然我们没有那番才情,却不失感情,细细品味,我们是可以感受的到的。
至于为什么少了,理由,也就多了。
就好比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了解诗词,而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买几本诗词,读读背背,好好品味,去体会其中的情怀呢?我想,少有。
既然看的都少,喜欢的,写的,又能有几个呢?其实,在我看来,如今的诗词,更适合如今忙碌的我们,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几个道理,几份情怀,我们闲时好好研读一首,也就懂得了不少,难道不是吗?古诗文手抄报2古诗词是中国古人展示才华和表达情怀的一种方式,也是后人追溯远古,探索文明的桥梁。
这周五,我们班开展了“我爱古诗词”诗词朗诵活动。
同学们都踊跃参加。
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候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想要一展身手。
第一个上场的是我、白佳琦和任文茹朗诵《将进酒》。
我们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也屏声凝息。
随着优雅动听的古筝曲缓缓响起,我们几个便尽情朗诵起来。
《唐诗三百首读书小报_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摘要: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诗,都是例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则又如众芳斗艳。
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在评述唐诗时,一般都按唐诗发展的情况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狭窄,追求华丽词藻。
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才逐步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风格也由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
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
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于契丹攻陷营州之时,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不被允许,还被降为军曹。
因此此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
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天气:晴
日期:14/06/22
主编:初一 6班
白佳、李欣龙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