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2.63 KB
- 文档页数:1
科学实验报告科学试验报告1试验内容 5做一个生态瓶试验地点试验室试验目的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立方案。
试验器材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试验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打算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视察记录。
试验现象生物和非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行分的整体试验效果试验人试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科学试验报告2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
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
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
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肯定程度时,它会渐渐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限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缘由: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试验报告31、太阳下影子改变试验名称:太阳下影子改变的模拟试验。
试验打算: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试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由西向动转动。
试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改变的试验试验名称:模拟昼夜改变的试验。
试验打算:地球仪、手电筒等试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耀地球仪,会发觉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试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探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试验名称:探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实验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二: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三: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实验过程:(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四: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底烧瓶、热水、冷水实验过程:(1)把气球套在*底烧瓶口(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五: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实验过程:(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燃烧,另一种气体不**燃烧。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一、创意说明: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学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科学与真理,必定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洒下一片更灿烂的阳光。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动物、鸟类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杯虽然没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吗?二、实验材料:玻璃杯1个、蜡烛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块、厚书2本、自来水少许三、实验步骤;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来水中浸泡一下。
第1篇一、引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深知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本报告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我所进行的一次初中科学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实践的内容为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生物多样性”章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保护措施等。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保护措施等,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生物多样性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效果1.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得到激发,树立了科学精神。
4.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七、反思与改进1.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5篇实验报告1:溶胶与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目的观察溶胶与胶体的制备过程,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 玻璃杯- 漏斗- 过滤纸- 海藻酸钠- 酒精- 显微镜实验步骤1. 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海藻酸钠。
2. 慢慢加入少量的酒精,并用玻璃杯轻轻搅拌。
3. 观察溶胶与胶体的形成和变化。
4. 用过滤纸过滤溶胶与胶体,观察过滤后的物质。
实验结果溶胶与胶体都呈现悬浮状态,但溶胶颗粒更小,无法被肉眼观察到。
胶体颗粒较大,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实验结论溶胶与胶体都是由固体颗粒在液体中悬浮而成的,但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
溶胶颗粒比胶体颗粒更小,所以无法被肉眼观察到。
实验报告2:水的蒸发与沸腾实验目的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了解它们的特点。
实验材料- 水- 烧杯- 温度计- 燃烧器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烧杯中。
2. 在水的表面插入温度计。
3. 用燃烧器加热水,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4. 记录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实验结果水的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分子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蒸发发生在水表面,而沸腾则发生在整个液体内部。
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的蒸发和沸腾是由于水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
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的气态转变过程,只是发生的位置不同。
实验报告3:色彩与光的反射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情况,了解色彩与光的关系。
实验材料- 红色、绿色、蓝色的物体各一个- 手电筒实验步骤1. 打开手电筒,照射红色物体,观察反射光的颜色。
2.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照射绿色和蓝色物体,观察反射光的颜色。
3. 总结不同颜色物体的反射情况。
实验结果红色物体反射的光为红光,绿色物体反射的光为绿光,蓝色物体反射的光为蓝光。
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情况不同,它们会选择性地吸收某些颜色的光,而反射其他颜色的光。
实验报告4:磁铁与铁砂的吸引作用实验目的观察磁铁与铁砂之间的吸引作用,了解磁铁的性质。
实验材料- 磁铁- 铁砂实验步骤1. 将磁铁放在铁砂上方,并轻轻晃动磁铁。
科学实验报告(集合15篇)科学实验报告1实验内容 1种子发芽对比实验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 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2、将种子放入洞中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科学实验报告2x班x组组长:__实验时间:x年x月x日实验名称:吹纸片(奇怪的纸片)实验目的:空气是否有压力。
所用器材:2张条形纸片(约30cm----40cm)。
(装置)实验步骤:1、准备2张纸片。
2、用两手分别捏住纸片的一端,让它自然下垂,使两纸片间的距离约2厘米。
3、用力向纸片中间吹气。
4、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只听“哧”的一声,那两张纸合起来了。
认识结论:空气中有压力,当我们吹气时,就把纸中间的空气吹跑了,两与旁的空气向内挤压,两张纸就合起来了。
科学实验报告3“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众多的内容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用简单的材料,设计科学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用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和图来表达”等等。
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科学记录越来越得到了我们老师的重视,大部分课中都要求学生做科学记录,但许多仅仅是做一下记录方便汇报而已,大多流于形式。
许多科学实验探究课的记录都与我们科学课记录的目标背道而驰,记录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有效的记录?对此,我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说说自己对科学课记录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第1篇一、实验名称:初中氧气制造实验二、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 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验原理: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加热高锰酸钾(KMnO4)来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和氧气(O2)。
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 + MnO2 + O2↑四、实验器材:1. 高锰酸钾2. 铁架台3. 试管4. 导气管5. 集气瓶6. 酒精灯7. 水槽8. 橡皮塞9. 带火星的木条五、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导管内水柱变化。
若水柱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装入药品:取适量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3. 固定试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4. 加热: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排出管内空气。
5. 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于水槽中,待气泡连续均匀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收集氧气。
6. 验证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有氧气。
六、实验现象:1. 加热过程中,高锰酸钾逐渐由紫色变为黑色,产生大量气泡。
2. 气泡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氧气逐渐增多。
3.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七、实验结论:1. 实验成功制取了氧气。
2.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 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助燃性。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答:使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防止加热时药品飞溅,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答: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可以有效地收集氧气,避免氧气与空气混合。
3. 实验过程中,如何验证氧气已收集满?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篇一:电传声原理测量实验目的:掌握电传声原理的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熟悉声音信号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仪器:电传声测量仪、声振发生器、业余无线电收音机、示波器、万用表。
实验原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常用声压作为声音的量度标准,单位为帕斯卡(Pa)。
电传声原理是利用振动的机械能把声音转化为电能,然后在电路中传输和处理。
实验步骤:1. 将电传声仪的话筒放置在声源处(如扬声器或话筒),把仪器连接上声振发生器或业余无线电收音机。
2. 打开声振发生器或业余无线电收音机,调节频率,使振动频率逐渐加大。
3. 观察电传声仪上的示波器,记录信号波形及测量数据。
4. 重复步骤2-3,测量不同频率下的电传信号,绘制出声波频率-电信号幅度的关系图。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不同频率下的电传信号幅度,如下所示:频率(Hz)电信号幅度(mV)100 3.2200 10.6500 28.91k 50.82k 81.55k 158.710k 234.520k 287.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得到声波频率和电传信号幅度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即电传声测量仪的灵敏度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结论:1. 电传声原理是利用振动的机械能把声音转化为电能,并在电路中传输和处理。
2. 电传声测量仪的灵敏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可以用近似线性的关系表示。
3. 实验结果可为声压变化与电信号幅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篇二:生物酶催化反应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生物酶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确定不同因素对酶速率和催化效率的影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仪器:大豆淀粉酶、活性炭、碘液、滴定管、烧杯、试管、分光光度计。
实验原理:生物酶是一种催化剂,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催化生物分子的转化,加速反应速率并降低反应能量。
生物酶催化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
实验步骤:1. 将一定浓度的大豆淀粉酶加入烧杯中,在一定时间内催化淀粉分子的水解反应。
科学实验报告必备15篇科学实验报告1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
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
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
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实验报告2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指导老师:实验日期:20××年×月×日第×节实验名称:调查污染的来源实验目的':通过调查污染的来源,让学生知道水是如何被污染的。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采访当地政府部门。
家庭生活污染物。
采访家用物资销售部。
医院采访。
实验现象:农药、化肥,洗涤剂等都会污染水。
实验结论:我发现水污染来自于××××××问题讨论:科学实验报告3实验内容:光的反射能力实验地点:五年级教室实验目的: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实验器材: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实验步骤:1、夹子夹住卡纸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实验现象: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结论: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效果:好!实验人:xxx实验人实验时间:20xx年xx月xx日仪器管理员签字:xxx科学实验报告4今天上午,我去参加小记者活动,科学实验之染色工艺。
活动开始了,老师先告诉我们什么叫染色工艺。
科学实验报告科学实验报告模板(通用14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实验报告篇1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
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
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
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实验报告篇2一、实验内容1、实验目的: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基本的经济检验和统计检验。
2、实验要求:(1)对原始指标变量数据作价格因子的剔除处理;(2)对回归模型做出经济上的解释;(3)独立完成实验建模和实验报告。
二、实验报告1、问题的提出居民的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适度的消费可以有利的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的增长。
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居民的消费水平。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的GDP扣除掉折旧和税收就是居民的可支配的收入了,而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储蓄,二是消费。
如果人均GDP增加,那么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这样居民用于消费的应该也会增加。
本次实验通过运用中国年人均消费与经济水平(用人均GDP这个指标来表示)数据,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费和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西方消费经济学者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是需求的函数。
消费经济学有关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即消费函数理论有:(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学习经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并总结科学实验的学习经验。
实验材料:1. 动力车2. 弹簧测力计3. 直尺4. 计时器5. 不同质量的金属块6. 光滑水平桌面实验步骤:1. 将动力车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并用直尺测量车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车上,另一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金属块。
3. 在弹簧测力计上读取相应的拉力,并记录下来。
4. 用计时器测量车在施加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果:拉力(N) 质量(kg) 加速度(m/s²)-------------------------------------1 0.1 1.02 0.2 2.03 0.3 3.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根据实验数据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当施加的拉力增加时,车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加。
这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
学习经验:通过这次实验,我收获到了很多有关科学实验的学习经验,包括:1. 实验准备: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对实验材料及仪器进行充分的准备。
确保所需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都符合实验要求,并对仪器进行校准和检查。
2. 实验设计: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设计合适的实验步骤,并保证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施加的拉力和测量车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数据记录与处理: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不同拉力下的质量和加速度,并绘制了相应的实验结果曲线。
4. 结论与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验证实验目的是否达到。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并得出了拉力与加速度的正比关系。
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还学到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初中科学实验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蜡烛吹不灭思考:
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
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著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著火焰用力吹气。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著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著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1.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
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
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
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