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159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一、秦咸阳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与周礼无关,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气势宏大。
2.宫城: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3.城市轴线: 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4.居住: 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5.其他: 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秦咸阳的各宫各自为城,而城市总体不再另建设廓。
开创了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或者说是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二、西汉长安西汉长安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历经二十年逐步兴建完成。
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礼考工记》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2.宫城:宫殿占地面积大,二分之一以上3.道路系统:通城门大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与门宽度大致相同,之间为驰道4.居住: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5.市肆: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6.其他: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三、曹魏邺城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原因有二:一、有明确的分区二、把中轴对称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与整个城市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继承并改革了营国制度,从而成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
总体布局为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一分为二;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的居住区2.宫城: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3.城市轴线:首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4.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网络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了呈丁字交叉5.居住:居住坊里标准化,实行严格的分区,官民不相参6.市肆:有三个市7.水系绿化:园林与宫苑相结合,重视其防御职能四、隋唐长安隋唐长安城由宇文凯主持规划,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XX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建设史}1、郑州商城,距今35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城垣长达7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在城市内外,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农民居民点,有墓葬区。
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影响:《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3、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据说为季札的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之上的世上独有的“三河三城”古城市。
4、曹魏邺城的规划影响: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讲究风水。
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1)分区明确。
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左建宗庙,右置社稷。
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
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5、隋唐长安城规划要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程的典范。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一般说来,大致包含下述几个方面:1.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聚居形式,如村寨、坞堡、城邑、都市等;2.各种类型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如:宫殿、陵墓、寺观、塔幢、园林、宅第、石窟、祠庙等;3.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结构技术。
如:土工、木工、砖石工;基础、沟渠、城垣、高台等构筑技术;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蚁等技术;4.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帘幕、家俱、照明灯具、音响、通风等;5.各种装饰工艺如雕刻(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采画、裱贴、鎏金、镶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术;6.著名匠师和建筑文献典籍;7.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观念、伦理制度、审美观、风水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社会习俗对建筑的影响;8.风格特色,即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中国和外国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我们说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而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作为研究的重点,又分为:1.战国(475B.C-221B.C)至秦汉时期(221B.C-220A.D)。
有人主张自周代开始(1027B.C)到三国时代(220A.D-265A.D)为止。
2.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65A.D-907A.D)0有人主张三国时期列入此期。
3.五代、宋、辽、金、元时期(907A.D-1368A.D)4.明清时期(1368A.D-1840A.D)1840年以后,中国进人近代时期,但古建筑体系的活动仍有延续。
1949年以前,在中国从事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的,除了个别的业余受好者外,唯一的专门组织,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
创办人和社长是朱启钤,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组主任梁思成和文献组主任刘敦桢。
学社的历史不长,抗日战争前在北方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作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结构方法,特别是围绕宋〈营造法式〉的研究。
战争时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两省调査和研究。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施工通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5考核大纲参考书目模拟试题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l 施工通论2考核大纲1. 建筑历史基础1.1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1.1.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1.1.2 熟悉中国古代建筑各时代的特征1.1.3 了解宋《营造法式》1.1.4 了解清《工程做法则例》1.2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简史1.2.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阶段1.2.2 熟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各阶段的工艺特征1.3 中国近现代建筑简史1.3.1 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历史1.3.2 熟悉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技术发展变化过程2 文史、艺术及考古学基础2.1 中国古文献基础知识2.1.1 了解中国传统文献的分类2.1.2 了解中国正史和地理总志2.2 考古学基础知识2.2.1 了解田野考古学的概念和方法2.2.2 了解中国各时期考古的概况2.3 艺术史基础知识2.3.1 熟悉美与审美的基本知识2.3.2 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3 勘察测绘基础3.1 文物建筑测绘制图3.1.1 熟悉文物建筑测绘的基本知识3.1.2 熟悉文物建筑测绘的技术方法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l 施工通论33.1.3 掌握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基本操作3.2 摄影摄像及测绘技术3.2.1 了解摄影摄像的基本操作技术3.2.2 了解不同记录要求的文物摄影技术要点3.2.3 了解地形地貌测量的基本方法4 地质工程基础4.1 地质岩土工程基础4.1.1 了解地质学基础知识4.1.2 了解岩土工程基础知识4.2 地质加固技术概要4.2.1 了解文物古迹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4.2.2 了解文物古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4.2.3 熟悉地质加固的主要技术措施5 文物材料及保护材料5.1 木质文物保护技术5.1.1 熟悉木材的构造特征5.1.2 熟悉不同木材种类的鉴定方法5.1.3 熟悉木材的各种病害类型及成因5.1.4 熟悉木材的防腐材料及加固处理方法5.2 砖石材料保护技术5.2.1 熟悉石材的类型及构造特征5.2.2 熟悉解石材的各类病害类型及成因5.2.3 掌握石材的加固及表面封护技术5.2.4 熟悉砖瓦质材料的构造特征5.2.5 熟悉砖瓦质材料的各类病害类型及成因5.2.6 掌握砖瓦质材料的加固材料及处理方法5.3 岩土文物保护材料技术5.3.1 熟悉石质文物的材料特性5.3.2 了解石质文物的残损病害原因分析5.3.3 掌握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5.3.4 熟悉石质文物保护效果的检测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l 施工通论45.3.5 了解土质文物的建造工艺及结构5.3.6 熟悉土质文物的主要病害及成因5.3.7 掌握土质文物加固材料及技术6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6.1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概论6.1.1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目标和任务6.1.2 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的组织理论及基本的组织工具6.1.3 掌握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概念、内容和编制方法6.1.4 掌握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工作性质、任务和责任6.2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金管理6.2.1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资金管理的原则6.2.2 熟悉维修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的编制6.2.3 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以及工程结算的方法6.3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6.3.1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6.3.2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6.3.3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6.4 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质量管理6.4.1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原理和关注的重点6.4.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的方法6.4.3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6.5 文物保护工程安全与环境管理6.5.1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特点6.5.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程序和基本要求6.5.3 掌握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6.6 文物保护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6.6.1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合同订立的主要方式6.6.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合同的类型6.6.3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合同的主要内容6.6.4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合同实施的管理7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实践案例分析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l 施工通论57.1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7.1.1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的程序7.1.2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的要求7.2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准备7.2.1 熟悉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7.2.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勘察的方法7.2.3 掌握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的要点把握7.2.4 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7.2.5 掌握施工审批的程序及要求7.3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管理7.3.1 掌握在工程实施中如何把握设计确定的保护原则7.3.2 掌握在工程实施中施工方法的选择7.3.3 掌握工程变更的处理方法7.3.4 掌握工程实施中工程资料的记录和编制办法7.4 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7.4.1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的程序和要求7.4.2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竣工报告的编制办法7.5 文物保护工程绩效考评7.5.1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绩效考评的意义7.5.2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绩效考评的方法8 文物保护工程资料档案8.1 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的重要性8.2 熟悉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的主要内容8.3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的记录与编制方法8.4 掌握文物保护工程资料档案的整理及保存规则注:所有法规及行业准则均以现行版本为准。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