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doc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
导学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分子、原子”客观存在的事实,知道物质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48-49页,静心思考,用红笔标注出重点及疑点。
2、结合课本独立认真完成自学导航,“合作探究”部分可以提前在组内进行深入讨论或交流,并找出疑问,能在课堂上进行有价值的质疑。
【自学导航】一、物质由微观粒子(、等)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2、分子总是在。
3、分子之间有。
【试一试】用分子观点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正确的是()A.分子质量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体积小D.分子在不断运动【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探究一:材料一:步入花园,花香四溢;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宏观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材料二:中科院的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看”到分子和原子。
这些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探究二:材料一:一滴水大约有15万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材料二: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更容易干燥;炒菜时闻到香味。
上述材料说明分子的基本性质有:。
探究三: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和分析。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学习的时间,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三单元导学案11《春》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导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yùn)(niàng )宛转( zhuǎn )黄晕(yùn ) 应和( yìng )( hè )蓑衣( suō )抖擞( dǒu )( sǒu )笼罩(lǒng )朗润( rùn ) 烘托( hōng )(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宛转: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4.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投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四课时)三)解决问题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八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九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十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十三课时)探究案结合书本图1、引导整理2、看情况加以肯定。
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时)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十六课时)普集学区 五年级 数学 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是十七课时)1、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2、如何找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以2人小组复述回顾下列内容)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5.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6.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53 ○54 56 ○ 76 76○1417、给家长说说6小题第3题的解决方法? 8、自学课本第53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 )。
通分的依据是( )。
试将65和98通分。
通分一般以( )作为分母。
给65和98进行通分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十八课时)普集学区五年级数学科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第十九课时)1.通过情景学习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和特点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利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利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1. 你知道“相向而行”“相对而行”的含义吗?说一说你的理解。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习认读生字词。
2.复习识记单元课文。
3.复习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情节。
4.复习初步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能力目标1.认真听读课文,感知语言音韵。
2.口头表述和书写识记的生字词。
3.初步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向他人简单描述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情节。
4.培养优秀文化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本单元生字词。
2.复习基本汉字笔画和书写规范。
3.复习初步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教学难点1.学生口头表述课文时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认真准备教案、PPT和教学用具。
2.教师提前复习课文,做好备课笔记。
2. 上课环节A. 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和学生互相问好,以活跃课堂气氛。
2.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完成了课前的家庭作业,并进行简单回顾。
3.教师进一步介绍本节复习课的内容和目标。
B. 复习认读生字词(15分钟)1.教师提供本单元的生字练习册。
2.学生逐一认读练习册上的生字,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感。
3.教师代表学生将认读正确的生字写在黑板上。
C. 复习识记单元课文(25分钟)1.教师提供课文朗读材料,并进行口读巩固。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基本意思和说法。
3.教师提问学生有关课文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学生口述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并向同学解释课文中奥妙之处。
D. 提高思维发展(20分钟)1.教师设置课堂小组,让学生分别在组内叙述故事和情节。
2.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故事和情节中包含的信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度和思考力。
3.教师以课堂实际情景为例,让学生解答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以提高思维发展。
3.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完成所布置的家庭作业。
2.学生自主复习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教学资源1.课文及阅读材料。
课题:九上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总第 24 课时主备:审核: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1 、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2 、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 、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4 、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及爱迪生的发明,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5 、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复习重难点1、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2、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复习过程自主空间一、自主复习:1 、1861年改革(原因、目的、时间、人物、内容、实质、作用)2 、美国内战(原因、爆发标志、初期形势、转折、结果、意义)3 、日本明治维新(原因、倒幕运动、改革时间、性质、目的、内容、影响)4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概念及表现、核心、主要发明家及发明、影响、特点)5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过程、性质、后果)6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标志、作战双方、主要战线、最残酷的战役、结束、结果、性质、影响)二、单元知识梳理: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发展最快资本主义政治、第二次工业革命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发展缓慢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想要列强掀起了争夺霸为在竞争中增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权和殖民地的狂潮实力,战胜对手开始了缔约结盟三国同盟争夺的焦点:一战三国协约地区三、复习检测:1 、与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特殊之处是 ( )A.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是其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C.避免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D.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创新与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关注的重点。
六上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
三、学法指导
1.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课。
2. 课堂听讲: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掌握重点和难点。
3. 课后复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互相学习和帮助。
5. 自主探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呈现新知:通过实例、演示等方式呈现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3. 互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得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改进。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课题 课时 主备人长方体的认识第三单元第 1 课时欧俊审核人课型新授课1、我能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目标 2、我能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执教时间 执教人学习方法3、我能在观察、比较和测量形成空间观念。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教学准备掌握长方体特征。
掌握长方体特征。
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自 主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粉笔盒、牙膏盒都属于立体图形,学 习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观察: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 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长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约 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并把 开,比一比,哪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73、用尺量一量,长方体 的棱长度相等。
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 分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
钟︶合 作 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 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试着照教材第 19 页例 2 提示用筷子、木棒和橡圈做一个长方体 框架,找出相应的长、宽、高,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的 12 条棱可以分 组,每相对的( )条棱算作究 ︵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一组,可以分成( )组;每组棱的长度 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相交于一个 )、( )、( )。
约 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2、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也可能有1 让学生合作探究。
( )个面是正方形。
3、长方体有 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0叫做长方体的、、。
4、长方体的总棱长=分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钟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汇 报课 堂 上 老 师 尽 量 多 让 归纳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获取有关知识。
)目标评价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二、导入新课一.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用他们那颗敏锐的心灵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今天我就要带同学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心中的春天——板书课题《春》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这是一篇写春的优美散文,走进课文,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盎然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做到:1、读音正确,声音洪亮;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多;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汉川市华严农场中学周伦懿班级姓名分数复习内容:第三单元字词基础复习复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对本单元课文内容进行当堂检测,加深对词语的掌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单元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品格。
复习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识记文中的重点语句和重要的文学常识。
2.感知文意,概括要点。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复习难点: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复习过程:(一)导入(二)检查课前复习情况(三)合作交流、练习反馈一.给加线字注音。
(每个0.5分,共12分)鸟巢()萧瑟()稀疏()蓑衣()抚摸()酝酿()撑着()丁丁()肥硕()鳊鱼()乌桕()栖息()寥阔()枯涸()清冽()芦篷()着落( ) 贮蓄( ) 济南( ) 水藻( )暖和( ) 镶边( ) 看护( ) 发髻( )二.给下列拼音写汉字。
(每个0.5分,共9分)zhuó()落宽 chǎng ( ) 狭zhǎi ( )房shè( )yùn( )酿卖nòng( )Liáo( )亮黄yùn( ) hōng( )托yōu()谷肥shuò()qī()息Liáo()阔枯hé()清liè()jié()石澹dàn()竦zhì()三、文学常识(每个1分,共39分)1、《春》选自,作者,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文集,散文集、。
2、《济南的冬天》选自,作者,原名字,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篇小说:、话剧:、等。
3、《秋天》选自,作者(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4、《观沧海》选自,作者字,末年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见称。
5、《次北固山下》选自,作者,代诗人。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法指导: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获取有关知识。
)目标评价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习过程:第一教时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初二语文导学案编制时间:2010年10月2 日编制:陈文熠审核: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解释词语、文学常识、名句默写)。
2.通过自主复习能够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及说明文的答题方法。
3.学习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的写法。
【复习指导】《中国石拱桥》1、掌握字音字形、解释词语,文学常识;2、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3、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桥之美》1、掌握字音字形、解释词语,文学常识;2、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3、品味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
《苏州园林》1、掌握字音字形、解释词语,文学常识;2、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1、掌握字音字形、解释词语,文学常识;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说“屏”》1、掌握字音字形、解释词语,文学常识;2、了解“屏”的有关知识;3、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一、自由复习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和课后练习题(30分钟)二、当堂检测(15分钟)1.读一读、写一写字音字形。
郦( )道元佥( ) 匀称( ) 惟妙惟肖( ) 刹( )那驻( )足嶙( )峋( ) 轩( )榭( ) 胸中有丘壑( )广漆( )重峦叠嶂( ) 御( )道额枋( ) 磬( )鎏( )金雍( )正蟠( )龙攒( ) 伧( )俗湮( )没镂( )空蔷( )薇( ) 阑( )干斟( )酌( )矗( )立金銮( )殿檀( )香迥( )然不同磬( ) 弧( )形桥墩( ) 池沼( ) 鉴( )赏藻( )井休憩( ) 2.重点解释词语古朴:惟妙惟肖:巧妙绝伦:推崇:胜景:就地取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胸中有丘壑:嶙峋:鉴赏:因地制宜:自出心裁:重峦叠嶂:俯仰生姿:镂空:别具匠心:斟酌:伧俗:井然有序:3.文学常识4.名句理解1)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以及韵律美。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1.古典诗歌分类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
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
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年轻时曾被当时的名士许劲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承相,后为魏王。
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围棋。
戎马空傻之余,创作了很多的优秀诗篇。
诗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悲凉中多有跌宏宕慷慨之气。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曹丕曾称赞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2019学年上学期一年级语文科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备课人:汪丹审核人:课题: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复习会写的生字,熟练掌握。
2、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熟练认读。
3、复习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对形近的复韵母能正确区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1、复习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对形近的复韵母能正确区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方法】顺口溜、儿歌记忆法。
【教学准备】声母和韵母卡片;实物图片及相应的音节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拼读第51页的音节。
2、读第52页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表。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孩子们,秋天到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生自由发言)2.同学们的想法可真不少,这节课,再次跟随老师去秋游吧!(播放音乐:《一同去郊游》)二、读读比比——激趣观察巧分类1.出示课件:郊外美丽的景象,蓝蓝的天空下,一群孩子有的在草地上追逐玩耍,有的围坐在一起玩游戏,还有的在草地上欢快地跳着扇子舞。
2.孩子们,你们看,他们多开心哪!瞧,那扇子上还有拼音呢!你们愿意去读一读吗?3.那可要睁大眼睛仔细瞧了,请大家认真观察扇子上的音节,你能正确拼读哪一对呢?(课件出示扇子上的音节,学生自由选择拼读。
)4.区分前、后鼻韵母in-inɡ。
(1)教师强调:在读in的时候,舌尖要向上齿龈移动,抵住上齿龈发鼻音n,在读inɡ的时候,舌头逐渐后缩,舌根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
(2)如果在他们前面加上生母y,一声,大家还会读吗?(指名读、齐读)(3)yīn、yīnɡ是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读出来,同学们可要记住哟!(4)我们把这几对扇子上的音节再读一遍吧!5.区分yǎn和yuǎn。
大家注意观察:yǎn与yuǎn这两个音节又有什么不同呢?强调:一个是两拼音节,一个是整体认读音节,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整体认读音节要直呼。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学案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主备人:夏国稳制作人:夏国稳时间:4.13-4.15 (两课时)
[导、思】
【学习目标】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及措施
【学习重难点】
1、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区别
2、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
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课前复习】
1、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表现与见证
%1古代辉煌的发展历程;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一统思想文化)促进统一的民族文化形成,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儒学)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明清: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进入衰微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古代科技: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1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6)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5、如何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的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抵制外来的腐朽和落后思想。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为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t议、展、评】
探究一文化与经济、政治
探究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