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5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荔城中学高淼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组。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
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
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板块构造的学说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规律。
2、理解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本节是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山地的形成》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已经学过内外力作用,第二节是以山地的形成为例探究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加深学生对内力作用的认识,初步了解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作用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用海绵、木块设计成山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读图训练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对岩层(海绵)的观察分析岩层的受力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通过岩层新老关系的比较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并体验研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褶皱、褶皱山、断层、断块山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内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张力和挤压力板块运动涉及到张力和挤压力;从宏观上看,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形成的;从微观上看,褶皱的背斜顶部受张力才岩层疏松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才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修建隧道和断层的形成都和两种力又关。
而这两种力正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这些难点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学生没有把外力作用形象的理解清楚。
需要组织学生做山地形成的实验。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了解了地理学科研究的实验法、观察法;并亲自动手获取了实验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有了成功感;更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外作用的两种表现方式,为掌握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学生学习状况1、知识储备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内力作用、岩层的知识,并已了解部分山地的分布,在生活中已对山地有了感性认识。
2、能力发展点本节课中学生需要使用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资料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验中也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
3、情感渗透点本节课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山地的形成教案山地的形成教案8篇山地的形成教案1【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诗词赏析此诗为写景名篇。
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
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
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山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案07级三班罗仙娇一、课程题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的进一步升华;本节内容是承接地球内力作用而展开的,而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本节知识涉及到褶皱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断块山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结合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若条件允许可以专门组织一次野外实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加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能够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态;②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区别,能够在褶皱山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出背斜、向斜;③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出其形成的原因;④知道褶皱、断层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①通过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一、内容提要 ① 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本节课针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1》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的“褶皱山”部分进行教学。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褶皱形成的原因,分析其特点以及生活当中的应用”。
这一节涉及到两部分内容: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考虑到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而且褶皱又是本节中的重难点所在,因此此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也是以介绍褶皱山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其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为主。
学情分析 在初中以及上一节学生已经对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有些许认识,对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对这一节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此次内容涉及到一些学生比较生疏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对比分析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考虑到学生对山体的陌生性和实际经验的不足,也要适当的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生活中容易理解和熟悉的事件当中来。
③ 学法指津(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 A 教法简介1.问题探究法(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验操作)感性跟理性相比,更形象。
用生动的实物演示,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事物。
如:通过课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通过折木筷的试验,帮助学生理解出现“地形倒置”的原因。
2.列表分析法 在问题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学习背斜向斜的差异,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3.引导分析法 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投入到真正的实际应用中。
B 、教学用具道具:木筷,学生课本(自行准备)C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突破 这节内容的重难点就是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和地貌形态的表现,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解决方式: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二 教与学过程设计。
褶皱山地理教案篇一:《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1课时《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班级:时间: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围绕课本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在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的影响,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褶皱山的形成,二是断块山的形成。
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1.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一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1.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充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山地的形成是地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山地的形成过程对于理解地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褶皱山是山地形成的一种常见型态,本文将以褶皱山为主题设计一节地理课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褶皱山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包括构造褶皱的形成过程、褶皱山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地貌现象和阅读地质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通过一段描绘山地景观的文字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山地的兴趣,引出褶皱山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知识讲解:以课件的形式进行褶皱山的形成机制和特征的讲解,重点包括以下内容:2.1构造褶皱:讲解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和应力分布,通过示意图演示构造褶皱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构造褶皱的本质。
2.2褶皱山的结构特征:讲解褶皱山的典型结构特征,如背斜、褶皱轴线、褶皱腰部等,帮助学生理解褶皱山的形态和构造特征。
2.3褶皱山的分布规律:讲解褶皱山的全球分布规律和与地球板块运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褶皱山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区。
3.实例分析:选取一幅褶皱山的地质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地质地图,并试图解释地图中的褶皱山地貌现象和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通过讨论和解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地质地图和解析地貌特征的能力。
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褶皱山的实例,通过查阅资料、网上和实地考察进行调查研究。
要求学生搜集褶皱山的相关信息,并制作展板或报告,呈现给全班。
6.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小组调研成果,分享各自研究的褶皱山实例和发现。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评论,加深对褶皱山的理解和探索。
三、教具和资源准备1.图片和文字描述:展示山地的景观,激发学生对山地的兴趣。
2.课件:辅助讲解褶皱山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3.褶皱山的地质地图:供学生分析和解读。
断块山教案【篇一:教案:山地的形成】4.2 山地的形成(复习课)[考纲及解读]1.描述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基本形态,认识地貌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选线与选点)的影响。
3.判断地质构造规律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生产实践的指导性。
解读:(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火山、地形的成因、地球上高大山系的分布规律。
(2)结合地质地貌构造示意图,判断向斜、背斜、找矿与工程建筑等的位置。
(3)分析山区交通选线以距离换高程的“之”字形为主的原因。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课件)△讲授知识点(一)山地的类型(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山(1)褶皱的形成(课件演示)(2)如何准确判断向斜和背斜?①根据岩层的形态(字面想像法):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字形;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字形(倒∪字形)。
②根据出露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新老为向斜。
(3)褶皱与地表形态(课件演示)(4)褶皱山由褶皱发育而成的山岭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练习巩固2、断块山(1)断层的形成(2)如何准确判断断层?(课件演示)注意:如何区分断裂和断层?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3)断层与地表形态①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③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④断层面—陡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