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中图版)一轮考点规范练:9 水循环与河流 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578.82 KB
- 文档页数:11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水循环与河流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降低为0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
下图为河口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2题。
1.河口含沙量最大时刻出现在( )A.涨急时刻B.涨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C.落急时刻D.落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2.在一个涨落全潮过程中,泥沙总的运移情况是( )A.向上游移动B.向下游移动C.在原地不动D.向上游和下游皆有可能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河口流速最大时,潮流的速度最小,河口流速最小时,潮流的速度最大;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减小为0的阶段,即河口流速增至最大的阶段;图示3时左右为落急时刻,5时左右河口含沙量最大,即河口含沙量最大时刻出现在落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
第2题,河口流速大于0时,泥沙向下游移动,河口流速小于0时,泥沙向上游移动;图示河口流速大于0的时段河流含沙量比河口流速小于0时段的含沙量大,因此泥沙总的运移情况是向下游移动。
下图是某河流一水文站测得的某次降雨后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降雨停止多少小时以后,测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 )A.4B.8C.7D.94.如果洪峰滞延期变长,可能的原因是( )A.测站下游植被覆盖率提高B.测站上游建了水库C.测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D.测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解析:第3题,测站附近开始出现洪水的时间应该是河流流量从最小值开始增大的时间,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应该在降水停止后的4小时,A项正确。
第4题,如果洪峰滞延期变长,说明从降水到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变长,其可能的原因有测站上游建了水库、测站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B项正确。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高考一轮复习水循环和洋流同步训练一、选择题图1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甲)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乙)。
读图,完成1~2题。
1图) ( 1.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B.蒸发 A.降水 D.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 ( 2.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A.使流域气候趋于干热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 ,地质灾害减少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降水,,导致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减少2.A 第1题,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解析] 1.D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使流域降水量,短期内地表径流量增加。
第2题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建,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减少,太阳辐射增强,气候趋于干热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水土流失问题较轻;设用地一般都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由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为潜热通量。
我国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累计降水量。
据此回答图2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 3~4题。
2图) 该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为3. (A.积雪融水B.大气降水C.地下水D.冰川融水) 合理的解释是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 ( 月—次年4.对该湖泊12 湖面结冰A.下渗强烈 B. C.云量增大 D.风速减小故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地下,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湖泊常年水量稳定,34.B 解析[] 3.C 第、,A补给湖泊的水量不稳定,冰川融水的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大气降水、积雪融水、项正确。
,C水.B、D项错误。
第4题,潜热通量值反应湖泊与大气水热交换的多少,湖面结冰,会阻断湖泊与大气的水热交换,导致潜热通量值很小。
图3示意某湖泊测量数据,其中图甲为该湖泊面积与湖面高程变化示意图,图乙为该湖泊流域气温及降水量相对于多年平均值的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5~6题。
K11-3 图)5.对该湖泊储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B.降水减少A.冰川消退 D.围湖造田C.泥沙淤积)6.据材料推断该湖泊的湖底地形大致是(DB C A4图说明湖水面高程越来越低,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面积越来越小,[解析] 5.A 6.B 第降水量变化不,泊储水量越来越少。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合格·过关练]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所示的水循环环节中,可以用来表示夏季风所起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D 2.B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季风起到输送水汽的作用,图中④代表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流域调水改变的是地表径流,图中②为地表径流环节。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5题。
3.水循环由多个环节组成。
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①环节的是( )A.长江东流B.海水倒灌C.台风登陆D.黄河凌汛4.②环节不畅通可能导致( )A.洪涝灾害B.海平面上升C.暴雨灾害D.土地荒漠化5.图中所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A.使水呈三态变化B.使海平面上升C.不断更新陆地水D.加速冰川融化解析:3.C 4.A 5.C 第3题,水循环由多个环节组成,①环节是水汽输送。
台风登陆属于①环节,C项正确。
长江东流、海水倒灌、黄河凌汛都属于地表径流(②环节),A、B、D项错误。
第4题,图中②环节是地表径流,②环节不畅通可能导致洪涝灾害,A项正确。
海平面上升与径流注入无关,是全球变暖的结果,B项错误。
暴雨灾害受降水影响,C项错误。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第5题,图中所示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其地理意义是不断更新陆地水,实现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项正确。
图中所示水循环不是水呈三态变化的原因,不能使海平面上升,也不能加速冰川融化,A、B、D项错误。
读我国长江口附近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7.长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陆地内循环D.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8.关于水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节①参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B.环节②与地表温度无关C.环节③中的水分含量与海陆分布无关D.环节④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刻解析:6.B 7.D 8.A 第6题,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太平洋上的水汽在东南季风的吹送下到达陆地上空,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而降水最终汇集成径流,流入海洋中,故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夏季。
课时分层集训(十) 水循环(建议用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61页)A组跨越本科线全球水循环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下图是全球水循环模式图。
读图,回答1~3题。
【导学号:29790044】1.图中既属于大循环又属于小循环的环节是( )A.①④B.②③C.③⑤D.⑤⑥2.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图中各环节水量发生变化,其中与海平面上升直接相关的是( ) A.①减少B.④增加C.⑤减少D.⑥增加3.实践证明,干旱的内流区大面积造林最终可能导致干旱加剧,原因是 ( ) A.降水总量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大气水体总量减少B.地表水下渗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地表水体总量减少C.向区域外输送的大气水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水体总量减少D.向区域外输送的地表径流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水体总量减少1.C 2.B 3.C[第1题,甲、乙分别代表海洋和陆地上空,丙、丁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⑤是海洋水汽蒸发,⑥是海洋降水,①是海洋向陆地水汽输送,③是陆地降水,②是陆地蒸发蒸腾,④是陆地径流回到海洋。
③既属于陆地内循环,也属于海陆间大循环;⑤既属于海洋内循环,也属于海陆间大循环。
第2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汇入海洋的径流量增加。
第3题,干旱区内植树造林,树叶和树根会增加水分蒸发面积,造成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增加,最终使该区域水体总量减少,导致干旱加剧。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5.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4.A 5.C[第4题,本题考查的是绿水比例最大而非绿水量最大的流域。
气候干燥的塔里木河(内流河)流域降水后蒸发(腾)水(即绿水)的比例远大于其他流域(外流河,径流量大、蓝水比例高),故选A。
考点规范练9水循环与河流下图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圈层分别为()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2.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B.径流是海洋和陆地水分联系的唯一途径C.降雪形成的冰川将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D.降水成为地表或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改造下图是某河流一水文站测得的某次降雨后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降雨停止多少小时以后,测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 ()A.4B.8C.7D.94.如果洪峰滞延期变长,可能的原因是()A.测站下游植被覆盖率提高B.测站上游建了水库C.测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D.测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5.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A.缓解热岛效应B.减轻城市内涝C.提供工业用水D.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6.暴雨过后,公园中的荷花池最主要功能是()A.调节小气候B.增加下渗量C.保护生物多样性D.美化城市环境水平衡是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与水量支出之差,等于储水变化量(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收入小于支出为负值,收入等于支出为零)。
读图,完成第7~8题。
三峡库区流量收支时间变化图7.三峡库区水位基本不变,维持在低水位状态的时段在()A.2—5月B.4—7月C.6—9月D.10—12月8.每年都要将三峡水库的库容腾空(水位由175米降至145米)的主要目的是()A.增大水库调蓄洪水能力B.增大库区水面保障生物繁殖C.冲刷沉积于水库的淤泥D.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导学号73750114〛北半球季风区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第4讲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分析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结合原理示意图分析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
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明确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原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利用示意图认识水循环所发生的区域,河流补给来源。
(区域认知)3.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分小组讨论不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带来的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1.以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和湖泊统计资料及演变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统计资料图等为载体,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相应水文和水系特征,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都有命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水循环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
3.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环节名称特点海陆间循环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水循环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上水资源得以补充和再生陆地内循环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为数最少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携带水量最大4.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方式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疑难辨析】某同学结合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的补给特点,总结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你认为该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提示不对。
因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汛期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及其变化。
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河流流量变化较小,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其汛期出现在冬季。
第二节水的运动训练1 水循环[基础过关]“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句话涉及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①径流②蒸发③降水④水汽输送⑤下渗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2.这一段话说明参与水循环的圈层有()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表示的物质循环类型是() A.生物循环B.岩石圈物质循环C.大气循环D.水循环4.有关该物质循环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B.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C.通过搬运与侵蚀,重塑地表形态,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变化D.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湿度等不断得到调整,有效避免了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a→f→h→g B.e→f→h→dC.c→a→b→d D.d→a→b→c6.水循环中的()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7.读下图,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来源于()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8.下图为“我国东部某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4)题。
(1)图示水循环属于________(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在图中补画水循环D环节缺失的箭头。
(2)你认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人类活动有____________。
(3)水循环中的______环节(填字母),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丰沛的水汽。
(4)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开垦为耕地,可能会对该地区降水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专项测试卷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60分)下梅村位于武夷山东、梅溪下游,四周群山环抱。
村落始建于隋朝,清朝时成为闽北地区茶叶的集散地与通往欧洞的“万里茶道”的起点。
当溪横穿村落汇入梅溪,历史上经过数次改造。
下表为宋、明时期当溪的改造内容。
下图示意目前该村落布局。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暂缺图。
1.宋朝、明朝当溪改造的目的分别为()A.供水;防洪和水运 B.供水;水运和养殖C.防洪;防洪和灌溉 D.防洪;养殖和供水2.图中茶店在村落中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B.茶园C.客流D.地价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A.7月的热带季雨林B.12月的热带季雨林C.7月的落叶阔叶林D.12月的落叶阔叶林4.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描述中,与图1中的景观依次对应的是()A.智慧城市、低碳环保、高新产业、生态宜居B.生态宜居、高新产业、低碳环保、智慧城市C.高新产业、智慧城市、生态宜居、低碳环保D.低碳环保、生态宜居、智慧城市、高新产业6.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A.调节地表径流量B.减少地下径流量C.减少水的下渗量D.减少地表水蒸发7.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为高地()A.受风沙影响小B.盐碱化程度低C.受干旱影响小D.热量条件较好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圈和水循环(解析版)SYS201708210601一、选择题详细信息1. 难度:中等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B.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C.该设计只适合缺水地区D.该设计只有经济效益,没有环境效益2.下列情形与有利于促进蒸发无关的是()A.空气湿度大 B.风速大C.光照强 D.气温高SYS20170821060详细信息2. 难度:中等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SYS20170821060详细信息3. 难度:中等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已经影响到多个国家。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A. 加拿大B. 马来西亚C. 墨西哥D. 阿根廷2.SYS20170821060详细信息4. 难度:中等下图为世界四大渔场附近洋流分布图,①~⑦表示洋流。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 甲B. 乙C. 丙D. 丁2.A. 暖流北半球大洋西岸B. 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C. 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D. 寒流南半球大洋东岸3.A. ②洋流加快了海洋污染净化速度,缩小了污染范围B. 在③④⑤洋流影响下,大陆沿岸降水增加C. 在⑤洋流影响下,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所跨纬度范围广D. ⑥⑦洋流交汇处对海轮航行有利SYS20170821060详细信息5. 难度:中等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SYS20170821060详细信息6. 难度:中等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课练9 水循环及其意义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某区域河流和湖泊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 )A.高山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C.地下水 D.冰川融水2.图中所示的湖泊,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A.海上内循环 B.陆上内循环C.海陆间循环 D.大气循环答案:1.B 2.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补给形式判读。
从图中经纬度和城市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安徽省中部,所以该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B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类型判断。
图示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属于我国季风区,该湖泊为巢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
读全国及十大流域全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多年平均直方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递减B.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东向西递减C.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D.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4.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C.河流径流量 D.植被类型5.西北诸河的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低 B.均为内流河C.河流结冰期长 D.地表水缺乏答案:3.C 4.A 5.D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自东向西呈增加趋势,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小,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所以C正确。
第4题,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故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所以A正确。
第5题,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导致地表缺乏,因此西北诸河在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所以D 正确。
考点规范练9自然界的水循环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选择题(2021广东广州二模)城市建设深刻地转变了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
读北京土地掩盖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水量削减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A.降水B.蒸发C.下渗D.径流2.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最简洁诱发()A.地质灾难B.洪涝灾难C.风沙侵袭D.焚风效应3.(2021广东深圳调研)位于天山南麓的博斯腾湖是新疆面积最大的湖泊,近年来湖水水位下降明显。
下图是博斯腾湖等深线(单位:m)图。
关于博斯腾湖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水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B.该湖西部比东部的湖底坡度大C.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D.湖泊水位降低时西侧湖底露出面积较大(2021辽宁师大附中模拟)读图1和图2,完成第4~5题。
图1叶尼塞河水系图图2某月叶尼塞河水温的变化曲线4.读图2,分析此时段最有可能消灭凌汛的河段是()A.甲四周河段B.乙四周河段C.丙四周河段D.丁四周河段5.下列有关叶尼塞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2中的某月最有可能是9月B.雨水补给是该河暖(夏)季的主要来源C.图2所示月份后,穿过叶尼塞河流域的0 ℃等温线肯定北移D.影响叶尼塞河水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植被和地壳运动(2021河北唐山二模)内流河是指不能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供应径流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无流区是指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这类区域多消灭在干旱少雨的地区。
读某国家中部某一内流区位置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所示的时令河流程最短时期,有可能消灭在()A.2月B.4月C.7月D.10月7.图示区域应分布在()A.沙特阿拉伯B.澳大利亚C.埃塞俄比亚D.纳米比亚(2021四川高考)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
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
据材料完成第8~9题。
8.贝加尔湖()A.结冰主要缘由是海拔高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9.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B.融冰时使气温上升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导学号25360167〛(2021安徽黄山质检)生产活动的水脚印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应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和洋流易错点专题分析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能反映图2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是A.①B.②C.③D.④2.这种陆地水体相互关系能够发作在A.里海沿岸B.青海湖沿岸C.密西西比河下游D.黄河下游【错因剖析】该题出错的缘由一是不能正确判别图2中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二是对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不清,不知道在一些特殊的区域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补给的关系。
读图2 可知无论是在河流的枯水期还是洪水期都是河流水位高于潜水位,即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读图1可知②、④表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③表示地下水总是补给地表水,①那么表示地表水总是补给地下水。
黄河的下游河段为地上河,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为单向的补给,河流水总是补给地下水。
故〔1〕选A,〔2〕选D。
下面甲图中的两条曲线a、b 代表乙图中c、d 两处所测得的河流年径流量。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3.图中河流能够位于A.亚马孙平原B.南非南部.C.中国东部.D.意大利南部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河流流向是先向正东再折向西南B.河流流向是先向西南再折向西.C.6 月份河水补给湖泊水.D.c 处泥沙易堆积,d 处宜建港口以下图中实线为地形等高线,虚线为等潜水水位线,等高距均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右侧标注图为河流MN剖面处的等流速线散布图。
读图回答5~9题。
5.图中河流的流向是A.自西南向西南流. B.自西南向西南流C.自西北向西北流D.自西北向西北流6.甲处水井的水面离空中的距离能够为A.1.5米B.3.5米C.8.5米.D.10.5 米7.有关河流MN剖面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水面流速从岸边向最大水深方向递增.②流速从水面向河底增大③假定需树立港口,M岸比N岸更适宜④在地转倾向力作用下,河床西南岸坡度清楚大于西南岸.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乙处潜水的流向为A.自西南向西南流B.自西南向西南流.C.自西北向西北流D.自西北向西北流9.此时,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河流水补给潜水.B.潜水补给河流水C.该地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左岸河流水补给潜水,右岸潜水补给河流水【错因剖析】该题组出错的缘由一是不能依据等高线的变化来判别河流的流向;二是对等潜水水位线的概念不了解,不能依据等潜水水位线与等高线的关系判别水井水面与空中的距离;三是对河流腐蚀与堆积的规律不了解。
第9讲水循环及其意义一、选择题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4.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5.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7.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