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教师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15.02 KB
- 文档页数:1
《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程与方法●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1.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指定学生复述课文: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
副使张胜因为与叛军头领虞常意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因而单于迁怒所有汉朝史臣,无辜的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
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却坚定了单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
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有成功,他本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
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
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节。
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
最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
1.分析人物,总结手法●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o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
o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o文中写到苏武两次自杀。
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教案苏武传教案苏武,字子深,汉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其官至太子少傅,是一位卓越的人才。
然而,在公元前108年,由于与李陵等人发生争执,苏武被贬为右北平(今北京市),从此开始了他为国家和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一生。
贬官后,苏武并未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决心。
他知道,在贬官地千里之外的边疆,可能会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于是,苏武积极开展了传教活动,成为汉朝边疆地区的一位知名人物。
苏武深知教化百姓的重要性,他开始以身作则,力行正道。
苏武常常亲自下田劳动,与农民一起耕种,指导农民种植新作物,改进耕作技术。
他还亲自编写了一本农业书籍,教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苏武的努力和示范效应,让农民们深受鼓舞,并愿意接受他的教导。
苏武还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积极推广汉朝的文字和文化。
他在边疆的村庄中设立了学校,教授儿童和成年人基本的汉字和经史知识。
苏武制作了一本简明易懂的启蒙读物,让更多人了解汉朝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渐渐地,汉字和汉朝的文化开始在边疆地区流传开来。
苏武还推广了汉朝的法律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讲究道德。
他组织村民们成立了自己的法律协会,并制定了一套简单明确的法律规范。
苏武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向人们传授法律知识,教育他们不要违法犯罪,要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这些努力让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得到了提升。
苏武的传教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村,他还积极向城市居民传播汉朝的文化和思想。
他经常组织演讲,为城市居民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苏武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并通过故事和例子向人们阐述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
通过他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家大事,积极投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苏武的传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边疆地区的文化和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人们的文化素养提高,社会秩序进一步规范,国家和民族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苏武传教案成为历史上一段重要的记录,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激励后人传承优秀文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能够概括和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对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
概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析和解释。
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起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的意义。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
2. 学生分析和讨论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2. 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3. 词汇和句子解析工具:词典、语法参考书等4. 讨论和交流工具:白板、黑板、投影仪等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品质。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体验苏武所处的时代背景,增强代入感。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坚定的重要性;(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面对困境,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 文中经典片段的理解和背诵;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古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苏武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的内涵;3. 古代文化知识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字词,解释古代文化知识;5. 片段鉴赏:挑选经典片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古文的魅力;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苏武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经典片段;2. 写一篇关于苏武精神的心得体会;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其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其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内容包括: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3. 学生的学习反馈;4. 教学难点的处理方式;5. 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共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驾驭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育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精确概括文中观点的实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敬重史实的看法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微环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毅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尝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支配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日,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老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留意是否正确,假如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刚好订正)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具体)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老师明确(多媒体显示)(一)句式积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推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推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推断)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略句式)读书切戒在慌张,涵咏工夫兴味长。
老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
积累句式要擅长抓住特别句式的形式标记来精确推断,擅长在学习中归类。
(二)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 (意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为什么壮是意动?归降是使动?夜是作状语?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句子来佐证。
苏武传教案教案:《苏武传》一、教材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传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奇作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
该传说以苏武为主人公,讲述了苏武在匈奴人的囚禁中不屈不挠地坚持中国正气、保护尊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尚品质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2.理解苏武坚持自己的信念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讲解故事情节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苏武传》并引起学生的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简要叙述《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特别着重讲解苏武在匈奴囚禁期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于敌人的压力和威胁的情节。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与小组汇报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苏武坚持自己信念的意义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第三课时:角色扮演与情感交流1.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苏武、匈奴人等角色,进行小剧场表演,以深入理解苏武坚持自己信念的意义。
2.情感交流:让学生表达在扮演苏武或匈奴人等角色时的感受,以及彼此之间的思考与交流。
第四课时:制作展示海报1.制作海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展示海报,内容包括苏武坚持信念的意义和自己对苏武的评价。
2.展示分享: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海报,学生可以进行观摩和互相学习,同时进行互动问答。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1.总结:通过回顾《苏武传》的故事情节、讨论和表演等活动,总结苏武坚持自己信念的意义。
2.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出对此次教学活动的建议,以便改进和提高。
四、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表达、参与讨论和制作展示海报等活动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苏武坚持自己信念的意义,并能够展示自己的主张和评价。
2.教学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和动作,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教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苏武的形象和品质一、苏武的形象1.忠诚坚定:苏武在《苏武传》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坚定的使臣。
当匈奴发动战争并俘虏了苏武时,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匈奴的诱惑和威胁,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使命。
他宁愿忍受困苦和折磨,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这种忠诚坚定的形象使苏武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使臣。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课文名称:《苏武传》4. 课时:2课时5. 年级:九年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苏武传》;(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背诵与理解;(2)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了解;(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对苏武精神品质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2)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2)选取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背诵和默写。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爱国精神。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背诵课文《苏武传》;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牧羊的形象,让学生感受苏武的艰辛生活;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苏武面对困难时的心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3. 对比教学:分析苏武与投降匈奴的其他使臣的不同,突出苏武的民族气节。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苏武传》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班固及《汉书》。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梳理文章开头部分的情节,了解苏武的身世背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梳理开头情节。
难点:理解苏武形象的初步塑造。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古代忠诚之士的故事,引出苏武。
提问学生对忠诚的理解。
作者及作品介绍
班固的生平、《汉书》的特点。
介绍《苏武传》的背景。
诵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文本解析
讲解开头部分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梳理苏武的身世背景和出使缘由。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诵读和对开头情节的理解。
布置作业:继续诵读课文,思考苏武的形象特点。
苏武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指定学生复述课文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巧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
副使张胜因为与叛军头领虞常意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因而单于迁怒所有汉朝史臣,无辜的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
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却坚定了单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
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有成功,他本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
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
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节。
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
最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
二、分析人物,总结手法㈠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㈡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⒈班固的《汉书》虽然在体制上承袭司马迁的《史记》,但班固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非常善于抓住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征。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苏武传
班固
[ 学习目的 ] :
[ 知识与能力 ] :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 过程和方法 ] :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
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 学习重点 ] :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 学习难点 ] :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 课时安排 ] :三课时
第一课时
[ 学习过程 ]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
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
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 32— 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 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 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
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
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
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
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