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到古中医的路上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李可经验语录36条2008年10月,第二届扶阳论坛在北京举行。
李可老先生因事未能如期到会,由其弟子孔乐凯博士代为宣讲论文“中医大证的临床思路”,并回答与会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李可老中医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
1946年中学未毕业,即投身革命,在西北野战军军校文学部学习,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同时兼任军报记者。
西北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
在逆境中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
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
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
李老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李老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
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
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老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由于农村患者,非危及到生命,不敢言医。
一旦发病,就成九死一生的危局。
李老为救危亡,遂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独创、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大获成功。
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急救竟成中医科的事。
半个世纪以来,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医术精湛,并有自拟处方三十多副。
著成《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又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校注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李老认为,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圣。
李可老中医:生死关头救阳为急,阳气是最根本的东西李先生的简历: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毕业于西北医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熔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自创方剂二十八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之一。
欢迎您李先生。
听说李老师这两天的身体不是很舒服,但坚持给我们讲座,非常感谢您。
看您的简历里面,一开始是学文学的,后来怎么转到学中医上了?您当时是怎么去从事中医的呢?李可:中医我是自学的。
当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有这么一个机遇。
主持人:听说您是对重症的,我网上看资料说一般讲中医都是慢郎中么,中医是慢慢调理,但是您对这种疑难杂症的治疗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用的药剂也非常重,是吗?李可:其实中医在古代一直是擅长治重疑急症的,说中医是慢郎中是一种误解。
主持人:是误解啊。
那接下来有请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先生讲今天的主题“中医的养生”。
(掌声……)李可:我是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
其中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还有好些其他地方。
到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
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
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
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
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朋友们的生活习惯。
就开始寻找(这些病证)根源,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遍大家都使用空调,空调是一个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弊多于利。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男,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 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 年,崇尚仲景学说。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
自创方剂28 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之一。
李氏最突出之处是擅长以重剂附子、乌头类峻药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中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书者已有百余人。
毋庸讳言,目前急救一般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他任职灵石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由此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
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
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
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
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
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
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
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
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
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
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
见皮治皮,永无愈期。
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李可名老中医治疗皮肤病经验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
患者难过缱绻,大夫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困难。
故有“大夫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
李可作为县中医院的下层中医,求治者多种多样,为了消除病人的难过,于是被逼上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他对皮肤小科病的分析,可谓如狮搏兔,亦用勉力之大手笔,呈现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上风。
现依据18种皮肤病2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风为百病之长《内经》云“风者,天地之使也”。
所谓“使”,原来便是说风是天地的一个代表,气候要产生改变,都可以从风上反应出来。
好比气候要转寒了,它会结果出现朔风;而气候要转热了,又会出现熏风。
风为六淫之首,寒、暑、燥、湿、热诸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监犯体,故中医又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额外是与皮肤病联系甚密。
李可说,中医之“风”字,一应俱全,善行而数变,可统括一概痒痛难忍、顽麻不仁、风瘙隐疹、白癜风、顽癣湿疹、皮肤角化等皮肤病(41、332页)。
下面举例证之:神经性皮炎张某,女,41岁。
浑身瘙痒18个月。
其脸颊部、耳垂部、手段外侧呈对称性皮肤干枯脱屑。
病起产后自汗,汗出当风,则患部肿起脱皮,痒痛如锥刺。
便燥,3日一行。
唇色紫绛,舌色紫暗,边尖有瘀斑,脉沉涩。
症属肺卫失固,血虚内燥夹瘀,复感风毒。
拟乌蛇荣皮汤(生地、当归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l0g,丹皮、紫草各15g,定风丹609,白鲜皮、乌蛇各30g,炙草l0g,生姜10片,大枣10枚),重用当归90克,加玉屏风固卫(生芪30g,白术20g,防风l0g)。
上药连服7剂,服4~5剂时,正值经行,下紫黑甚多,诸症皆愈(320页)。
按本案起于产后自汗,外因汗出当风,则脸颊、耳垂、手段外侧肿起痒痛;内因产后血虚内燥化风,则患部干枯脱屑,治以乌蛇荣皮汤重用当归养血祛风,加玉屏风散固卫。
其病因、辨证及治疗,均离不开“风”字。
从李氏治皮科诸案中,可以看出“风”的涵义:①病因病机:见于外风,如产后风寒人络,面部见风则肿,详见皮肤划痕症案(326页);见于内风,因血虚内燥化风,脸颊斑驳如花脸,详见白癜风案(322页);或血燥化风,如产前过食辛辣发物,产后过食鸡鱼,致血热生燥化风,详见银屑病案(318页);②证状特点:多见风团,如面部见风则肿,肌肤麻痹不仁,详见皮肤划痕症案(326页);或赤色丘疹,如浑身起赤色小丘疹,瘙痒无度,搔破流水,属于内蕴湿热,复感风毒,详见花斑癣案(321页);或瘙痒顽症,如老年瘙痒症,因高年气血虚衰,内燥化风,不荣四末(318页);或鳞屑,如银屑病,皮损如老树皮,燥裂出血(318页);或善行数变,如白塞氏综合症,冬至交节一到立刻发病,预言家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291页)。
人体阳气与疾病--------和李可老中医对话[整理版]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
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
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
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
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
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
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
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
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
听李可老先生讲中医走入末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看书,李可老先生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看到李老写的一段文字,才知道中医的末落竟然有这样一个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很多经方,就是古代的医圣们留下来的方子。
你比如张仲景留下来的急救亡阳危症的一个方子:四逆汤。
四逆汤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方子很简单:生附子一枚(破八片);干姜两半;炙甘草2两。
你看方子多么简单,又是医圣《伤寒论》里留下来的经过千锤百炼、百试不爽的好方子,用就可以了,还能有什么问题呢?但是,李老发现,每每遇到这种危重急症,如心衰濒死的病人,使用伤寒四逆汤,原方原量,都不大管用,李老对经方的剂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药方没有问题,那有问题的只能是剂量。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
也就是说,2两到底是现在的多少克?按照中医通俗的理解,从明朝开始,医家全部按“古之一两,今之一钱”,来对应剂量。
所以,上面这个四逆汤大家都是按“附子5-10克;干姜 6-9克;炙甘草 6克。
”来使用。
可是,这个剂量对付病症基本没效果。
从60年代开始,李老在怀疑中,开始加大剂量,效果也渐渐开始出现,但仍然解决不了问题,直到一次意外。
据李老说,他在1962年,32岁的时候治疗一个老年心衰妇女,每剂药用45克附子。
当时病人已经垂危,按西医的观点就是已经没救了,家属已经在准备后事,她儿媳妇不懂得,忙乱当中,把3副药一起煮了,在3个小时里一勺一勺都给婆婆灌了下去,结果当天晚上老太太就醒过来了,第二天儿子跑来要求再抓几副。
这次遭遇让李老如醍醐灌顶。
因为之前,李老曾经尝试用9克、18克、30克附子的量,病人都没有救过来,到30克的时候病人可以多活一段时间。
但再加大剂量,李老也不敢了,等于是用附子杀人了,附子的毒性很大,万一加大剂量,病人死了,李老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到45克,就不敢再加了。
但这次误打误撞,使李老意识到剂量问题是疗效的关键。
老中医李可先生中医学术思想研讨文集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
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做器官移植。
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
”这是一个重大信号,表明医学的出路,不在西方而在东方!表明我们西方的小弟弟,要向东方老人吸取中华文化的无穷智慧,脱出困境。
我们很乐于助他们一臂之力。
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
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
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
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
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易经》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
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
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先贤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
由于张仲景的不朽功绩,后世尊他为医圣。
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
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因此,她又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
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三只梅花鹿2013-03-30 12:16:22)"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name=image_operate_59101365341912439 alt=一代中医名家李可节前逝世享年83岁src="/DownloadImg/2015/03/20 21/51405087_2.jpg"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3/2021/51405087_2.jpg"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3/2021/51405087_2.jpg" action-data="http%3A%2F%%2Fattachement%2Fjp g%2Fsite2%2F20130217%2F74de2b4996ee128ae3b103.jpg" action-type="show-slide">李可曾在广东省中医院带弟子他在监狱里自学中医成才,善用大剂量的毒性中药救治心衰等危重病人,晚年在广东传艺开辟“中医ICU”,誓为中医摘掉“慢郎中”帽子。
传奇老中医李可春节前夕在山西病逝,广东省中医院前日举行追思会,多名广东弟子含泪追忆恩师。
97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专门托人致辞称,中医界失去了一员大将。
老中医李可的去世,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
他去世的消息传到广东,他的弟子们无不心情沉重。
李可一生致力于弘扬和振兴中医事业,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将精力投注于两广,近6年在广东带徒传艺,将自己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
2010年年底南方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成立后,李可被聘为南方医院终身荣誉教授,院党委决定向李可支付年薪,他多次拒绝,在给南方医院领导的信中写到:“基地的成立,已是国家对我一生的最高奖赏,比诺贝尔奖更为珍贵,传承古圣薪火,是我毕生最大心愿,此愿既偿,别无所求。
四逆汤解,再学李可的四逆汤,药师法门四逆汤的做法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
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
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
李可先生推荐大家服用四逆汤,是看到大多数现代人寒邪入少阴,病得不轻,而发了慈悲心。
四逆汤没有“大剂”、”小剂“之分,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
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
但是,这是药汤,不是菜汤,可“常常”服,不可“久久"服。
也就是说,可以隔三差五地服一两剂,但绝不能误以为这是”养生汤“,而天天喝,一喝就是大半年。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功用〗回阳救逆。
〖病机〗寒邪入里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生化五脏六腑─→周身虚寒,恶寒踡卧。
清阳实四肢,阳气不得温养─→四肢厥冷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故其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虚,神失所养─→神衰欲寐阳虚脉气鼓动乏力─→脉沉细而微,舌苔而滑。
为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君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助阳散寒臣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
│佐使炙甘草┤制附子毒性。
│└伍干姜温健脾阳。
【运用】1.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
除四肢厥冷外,应以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证治要点。
2.现代常用本方作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注意事项】1、真热假寒者忌用。
2.热厥及阳郁厥逆之证,禁用。
3.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法李可演讲------------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之摘录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东风吹整理李可,男,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
自创方剂28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之一。
李氏最突出之处是擅长以重剂附子、乌头类峻药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中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书者已有百余人。
毋庸讳言,目前急救一般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他任职灵石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由此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
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
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
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
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
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
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
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
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
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
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
见皮治皮,永无愈期。
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李可老中医经验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内容简介李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面对病人生死存亡这际,他从不考虑个人安危得失与风险,像孙思遥、邈所称道的苍生大医那样“一心赴救”,并常以数百克附子,挽救病人于无何之乡!使剧毒之品变成了救命仙丹。
无怪乎广东一位老中医赞李可为中医的脊梁。
李师不仅不识超绝,医术清湛,而且医德高尚。
他治病从不率富贵贫贱,皆一视同仁。
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以悲天悯人之心,救治穷苦百娃。
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不能按医嘱服药时,他常常是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至患者脱离危险,方才离去。
他常自谦地说自己不是中医科班出身,一生涉猪颇杂。
作者简介李可(1933~)主治医师,《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
山西灵石人。
著有《40年治验回忆录》。
目录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肺心病急性感染风心病合并冠心病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医案二则中风七则一、中风闭症(脑溢血)二、中风脱症三、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四、卒中前兆五、面瘫误治坏病六、顽麻怪症七、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重症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真热假寒、大实有赢状三消重症虚寒型糖尿病糖尿病火不生土重症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兼探无苔舌主病之机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同病异治——兼探仲景运用毒剧中药乌头附子的经验小儿重危急症医案一、高热惊风危症二、无热惊风成痿三、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症四、小儿暴发型脑炎五、疹毒内陷六、小儿痄腮,过用苦寒冰结七、小儿暴喘八、小儿半声咳嗽九、婴儿黄疸十、婴儿幽门梗阻十一、丁奚疳重症十二、小儿遗尿二则十三、小儿湿疹二则十四、小儿舞蹈病……妇科重危急症、疑难病医案外科急腹症医案十则危重痢疾六则泌尿系统疾患七则肝病五则发热待诊直中少阴阴盛格阳目疾八则耳病四则鼻病五则口舌齿咽喉病十四则肺结核临症得失录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肿瘤临证初探温氏奔豚汤治验录培元固本散治者诸虚百损恢复促景用药特色,攻克世界医学难题序言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8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
李可古中医视频全集(珍藏版)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攻克世界医学疑难病的一把金钥匙 【名家简介】: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临难习医,具救苦心。天资敏慧,虽未曾亲炙名师,究能得医之本源。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 (一)基本观点: 1、凡病皆本气自病。 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 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故理中汤可治百病。 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彭子叫作“阳根”。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二)、伤寒心悟 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太阳病条文最多。洖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学伤寒要由博返约。正如彭子指出的那样“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即可贯穿113方主,合之不过三方(中气、营卫、脏腑)而已。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成为方的奴隶)我便不能用方矣!” 彭子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之理,破解四大经典,一线贯穿,一通百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要循序渐进,万不可跳跃式的浅尝辄止,务需清楚明白方好。然后反复实践、领悟,必可成功! 2、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中气者人之本气也。万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强者,邪从热化、实化;便是三阳病;本气弱者,邪从虚化、寒化,便是三阴病。医者治病,助人体之本气也。治之得法,阴症化阳,由里出表;治不得法,表邪内陷三阴,步入险境。故治病要密切观察,注意转机的出现,一见苗头,便要判断发展趋势,及早为计。还要牢记:阳明之燥热(为标)永不敌太阴之寒湿。治标宜中病则止,不可过剂。大实症,一通便要停药,否则阳明实证转眼变为太阴虚证,中气一伤,变生不测。若泻脱中气则顷刻转化为少阴亡阳危候,多致不救。 3、现代人类体质多虚,阳虚者十分之九,阴虚者百难见一,六淫之中,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地无分南北,国不论中外,全球如此,临证万万不可大意。 4、引伸出一条重要原则,一切外感必夹内伤,因此,麻黄汤、银翘散、白虎汤绝不可用,唯麻附细加人参乌梅炙甘草可通治一切外感。因为它在开表闭的同时,以固本气为主。属于扶正托邪法。 5、人身各部,头面四肢,五官九窍,五脏六腑,筋骨血脉,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沉寒痼冷顽症,一切肿瘤皆此因。当知病之来路即是病之去路。邪之犯人,由皮毛、肌腠而经络、而脏腑,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积圧,深伏于三阴要害而成病,当遵内经:“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其萌芽”的古训,以麻附细法,开门逐盗,扶正托透伏邪外出为上。 6、“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桂枝者43方,干姜24方,附子34方,温通阳气之剂占总方的百分之七十强。医圣的着眼点、立足点,全在卫护元阳上下功夫。113方,一首四逆汤足矣!生死关头,救生死于顷刻。春夏之际,以小剂四逆汤养阳,必能对抗一些当代错误生活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7、近两个世纪,火神派的诞生,为先圣继绝学,冲破迷雾,拨乱反正,引导古中医学回归经典正路。圆运动古中医学的出世,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继承易医大道,使古中医学成为有系统的医学科学。二者的有机融合,将使古中医学无敌于天下。 李可老中医对于中医的现状心存担忧,他认为“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怎样使我们的国魂与医魂归来,重整雄风,再创辉煌,实现伟人毛泽东“中国的中医要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首先做出贡献”的遗愿。最后,李老结合临床病案深入浅出的解说了中医临床之理,中医临证之术。再次高度赞扬了《易经》、《内经》、《伤寒杂病论》重要作用及六经辨证的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是攻克世界医学疑难病的一把金钥匙。 李可老中医精髓
■空调是现代病的根源时间:2008年夏地点:深圳市图书馆五楼报告厅“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主持人:欢迎各位光临我们“大讲堂”,先按照惯例请把手机打到无声状态。
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光临深圳文化的讲堂,我是主持人陈晗。
一说到中医,我们就会想到中草药,针灸按摩。
想到在得了一些疑难杂症就去找中医慢慢去调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用中医的手段去养生呢?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中医专家李可先生,为我们讲述中医养生,大家掌声有请。
来看一下李先生的简历: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毕业于西北医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熔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自创方剂二十八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之一.欢迎您李先生。
听说李老师这两天的身体不是很舒服,但坚持给我们讲座,非常感谢您。
看您的简历里面,一开始是学文学的,后来怎么转到学中医上了?您当时是怎么去从事中医的呢?李可:中医我是自学的。
当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有这么一个机遇。
主持人:听说您是对重症的,我网上看资料说一般讲中医都是慢郎中么,中医是慢慢调理,但是您对这种疑难杂症的治疗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用的药剂也非常重,是吗?李可:其实中医在古代一直是擅长治重疑急症的,说中医是慢郎中是一种误解。
主持人:是误解啊。
那接下来有请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先生讲今天的主题“中医的养生”。
(掌声……)李可:我是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
其中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还有好些其他地方。
到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
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
李可老中医治验培元固本散培元固本散由紫河车、鹿茸片、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组成基础方。
余从60年代末开始试用,以参茸胎盘治大病后久损不复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后有滞闷感。
盖虚必夹瘀,虚甚反不受补,蛮补反致气机滞塞,欲速则不达。
遂加三七,补中有通、有化,虚证用之,可以平稳收功。
至70年代中,拜读岳美中治老年病之人参、三七、琥珀末方论,大受启迪,遂成上方。
经30年反复实验,随病证加味,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症,都取得了泛应曲当的疗效。
方中人胎盘古名紫河车,是古方补天丸、大造丸主药.本品为“血肉有情之品",有一般草木药难以达到的补益功效,是中医学最早使用的脏器疗法之一。
本品味甘咸,略有腥气,性温,归心肺脾经。
从疗效推断,尤能人肾而大补先天。
应烘烤至深黄色,则有香气,亦易于消化吸收(胎盘附着之脐带,古名“坎气",对肾虚喘咳有殊效,民间试用于晚期宫颈癌各型白血病,疗效亦好。
)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赢瘦,骨蒸盗汗,气短喘嗽,食少,阳痿遗精,不孕少乳等诸虚百损,有再造人体免疫力之功。
近代大量科学实验,证实本品含有丙种胎盘球蛋白、干扰素、多糖、多种氨基酸、卵巢激素、黄体激素等.有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抗感染,抗过敏,抗癌,升高白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女性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等症,均有较好疗效.鹿茸味甘咸,性温而柔润,入肝肾经。
功能补肾气,强督脉,生精髓,强筋骨,调冲任,止崩带,托疮毒,主治一切虚寒证。
适用于精血衰少,阳痿遗精,精冷无子,畏寒肢冷,赢瘦神倦,宫冷不孕,崩漏带下,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老人衰老退化,耳聋目暗,健忘眩晕,筋骨痿软,骨质增生,“久服固齿,令人不老”(《东医宝鉴》)。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含25种氨基酸,具有促进生长,刺激血细胞、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非特异抵抗力作用,还有增强性腺功能和生精效用。
到古中医的路上——李可专访
时间:2010-12-31 11:59:54 来源:南风窗 作者: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许多病人称呼您“救命先生”,还有人说您是“当代张仲景”。
现在人们对中医的态度非常极端,要么是庸医,要么是神医。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李可(以下简称李):救过一些人是事实,但“当代张仲景”的称号绝不是我们这种凡夫可当的
。我本是一介山野村夫,成天和农民滚在一起,特殊的环境使我所学甚杂,内、外、儿、妇
、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所谓庸医,其实就是现在学院派的中医离开现代手段不会看病,不懂得望闻问切,连省级中
医院的病床前也吊满了输液瓶,这些人能叫中医吗?一家大型中医院的院长请我去他那里,
我说如果你办一个纯粹的中医院,我这把老骨头就交给你,结果他不敢吱声了。
至于说神医,那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中医。擅治急症是中医学固有的传统,历代不乏“起死回
生”“妙手回春”的高手,时下世人皆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
《南》:您是怎么学习中医的?
李:60年代,我最早在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里看到四逆汤能治27种病,受
到启发,30年后才知道,左是引用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观点。后读民初实验系统医学
派创始人彭子益的遗著,从此入医圣张仲景之门,奠定了“肾气与中气”为人生命之两本的认
识,牢记: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南》:彭子益的书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您是怎么接触到的?
李:1967年,一位中医朋友也被批斗,他被抓之前交给我4本麻纸的小册子,我后来才知
道,这就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的4篇。他告诉我这是中医的根基,有朝一日一定要
争取出版。我连夜把书看完后,用一堆尿布和婴儿襁褓裹着它藏起来,结果第二天我就进了
看守所,所幸搜家时没被发现。后来直到1994年灵石大拆迁,收拾老房子时才又找到。当
时那种状态下,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力反而更强,一夜所读,受益匪浅啊。
《南》:您又是怎么发现中药剂量这一关键之秘的?
李:1962年,我32岁时治疗一个老年心衰妇女,每剂药用45克附子。当时家属已经在
准备后事,媳妇不懂得,把3副药一起煮了,在3个小时里一勺一勺都给婆婆灌了下去,
结果当天晚上老太太就醒过来了,第二天儿子跑来要求再抓几副。此前,我用9克、18克
、30克附子的病人都没有救过来,30克的可以多活一段时间。这次误打误撞,使我意识到
剂量问题是疗效的关键。从此遍查医书,看到宋朝就有人怀疑过经方的剂量问题,写过《普
济本世方》《伤寒九十论》的许叔微,著有《本草衍义》的寇宗爽,都曾探讨过。伤寒论的
方子为啥后人用起来没效,就是因为剂量不够。
此前因为没有掌握剂量,有6个人没能救回来。从那以后,经我手治疗的心衰、肺衰、肾
衰病人,没有死过一例。
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的考古发现,修正了古今方剂的换算标准,完全验证了我在实践中
行之有效的剂量正与仲景原方用量相符。
《南》:您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经常要使用附子,您不担心这味药的毒性吗?近年关于中药中
毒的说法也有很多。
李:我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因为病人太多,身体实在吃不消,心脏出了问题,从房
颤转成室颤,心跳260次/分。我躺在心电图室里,把药方告诉徒弟,他煎好药我喝下去
就睡着了,醒来心跳已经正常了。这次中风,也是按照仲景小续命汤之方意。我开给自己的
附子用量,恐怕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了。
我平生用附子超过5吨,经治病人过万,人服已用,未见一例中毒反应。附子乃纯阳之品
,其毒性正是救命的仙丹。仲景原方中,炙甘草正可克制其毒。
中药中毒事件,多是病人不经中医辨证诊治,盲目按西医思路服用中药所致,是对中医无知
造成的。中药是治病用的,不是营养品,不然要医生干嘛?
《南》:您曾给学生题字:“学中医先要有菩萨的心肠,还须要英雄肝胆,为救人命敢用霹
雳手段!”您认为这是学习中医的必备素质吗?
李:名医章次公曾以16字赠朱良春先生,“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可做医家的座右铭。
《南》:彭子益的“古中医学”,与您所主张的回到古中医学概念一致吗?中医不需要创新吗?
李:古中医学指的是汉代以及汉以前的中医,那是中医的正统;彭子益的书对仲景学说的解
读是最正确的。中医历史上在魏晋时代出现断层,到金元四大家,违背了内经的主要观点,
其办法用于治表,偶尔尚可,但见效后长期用又会对身体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其中朱丹溪
在《格致余论》中说的“阳长有余,阴长不足”的观点,最有问题。在张仲景那个时代,中医
是无病不治的。后世许多中医按照错误的路子治了一辈子肺结核、糖尿病,治好过几例?
中医当然需要创新,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连继承都没做到,谈什么创新?简单地认为近世的
东西就是先进的,这十分浅薄。
《南》:这与提倡、重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派有什么区别?
李:后世搞伤寒论的就叫经方派,但其实所谓的经方派,走偏的居多,大都违背了医圣原意
。像有人就说,一立春就不能给病人用附子了,这哪是仲景本意啊?这些错误见解的流传,
误导了很多人。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灵魂,微言奥义,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重要奥秘,只有四
个字:保护阳气。
《南》:南怀瑾先生让您整理好自己的东西,留待后世。为什么您不多写几本书,把经验总
结出来?
李:那得把我拉到深山里关上3个月。我上—本书(指《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
辑》),就是躲在水利局培训班的课堂上,谁也找不着我,一气呵成写出来的。
我在阅读医案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一个不小心把错误写进书里,简直贻害无穷啊。上星期,
河南地方民政局的一个公务员来信说,父亲急性心衰,紧要关头他不顾一切,照着书里的方
子给药,竟然把老父亲救过来了。我接到信后打电话询问了情况,因为他父亲的病情略有不
同,所以方子需要调整。这类情急之下看书治病的电话,我每年都能接上40几个。所以我
更对写书的事非常谨慎,医书事大,人命关天啊。
《南》:您排斥西医吗?您如何认识中西医的关系?
李:西医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有它的优势所在。但中西医只能是互补的关系,而不能结合
。西医发展至今不过150年,历史上发生过几百次大瘟疫,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欧
洲等地那种大规模的人口死亡,这无疑是中医的功劳。在外国,西医已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局
限,因此主动到中医这里“拿来主义”,国内连最基本的对抗生素的滥用和副作用的反省,做
得都很不够,更无法就西医的不足进行理性的讨论。
《南》:您觉得中医复兴的时机已经到了吗?
李:中医命运和国家命运是一体的,眼下中华文化复兴是好兆头,我觉得时机已经到了。彭
子益这本书的出版正好顺应时势,其读者对象就是有志于中医的现代青年。
国家应该尽早成立中医药部,中医要立法,不受卫生部的干扰。既得利益者是最大的阻力。
中央要想清楚,是要医院救人还是要它赚钱?要赚钱引进设备、进口西药最快了。政策上要
松绑,不然在西医的紧箍咒下,中医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南》:您一辈子救了那么多人,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李:哪里,没啥,兴许他们前生都救过我呢。
《南》:啊,那么多人救您,那您得犯多大的错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