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单元检测卷十四(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738.50 KB
- 文档页数:13
鲁教版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1 / 14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选题“泾渭分明”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诗经》中有“泾以渭浊”,故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
唐诗中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渭清泾浊)。
历代至今,都有人实地考察,然而泾渭变迁,清浊难辨。
但根据科学测定:泾河年均泥沙含量高达196公斤每立方米。
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年均泥沙含量只有27公斤每立方米,泾河的年均含沙量竟是渭河的7倍之多。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 )A . 春季B . 夏季C . 秋季D . 冬季2.据图文材料判断下列不是认为“泾清渭浊”的依据是( )A . 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B . 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C . 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D . 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大3.“泾清渭浊”演变成“泾渭变迁,清浊难辨”的结论依据是( )A . 泾河流域植被恢复,流域内降水增加B . 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侵蚀力强C . 泾河上游河道附近不合理开发D . 受沙尘暴影响,泾河含沙量增加【答案】1. B 2. D 3. C【解析】1.泾河源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夏季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最大。
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夏季,B 对。
其它季节河流水量小,侵蚀能力弱,含沙量小,A 、C 、D 错。
2.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泥沙含量减少,河水较清澈,A是。
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河水清,B是。
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其它季节径流量小,侵蚀能力弱,河流含沙量小,水清,C是。
泾河的年均含沙量是渭河的7倍之多,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小,泾浊渭清,不是“泾清渭浊”的依据,D不是。
第十四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高频考点练(十四) 考查范围: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时间 / 45分钟一、选择题图G14-1示意亚洲某地区,图G14-2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1~2题。
图G14-1图G14-21.目前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A.甲——草场退化B.乙——土地盐渍化C.丙——土地沙化D.丁——水土流失2.图示地区流域开发与治理的措施,合理的是 ( )A.甲地修建大坝拦蓄洪水B.乙地保护和恢复植被C.丙地梯级开发提供水电D.丁地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甘肃省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
读图G14-3,完成3~4题。
图G14-33.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4.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使得林场( )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②虽没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大④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由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图G14-4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图G14-45.形成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6.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
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 )A.吸引鱼群聚集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C.加剧海岸侵蚀D.导致水体富营养化7.图G14-5所示区域西部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果业基地,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高三一轮复习环境保护专题习题(解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保护专题习题1.(2019·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下图中的M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湖岸四周牧场连片,湖区渔业资源丰富,除盛产鱼虾外,湖岸水产养殖业发达。
为方便湖底石油的开采及出口,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现可通行远洋油轮。
近年来,这个巨大的“聚宝盆”陷入了水质恶化的困境。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M湖水质恶化的原因。
2.清明祭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清明假日的实施,回家扫墓的人越来越多,祭祀用品也不断推陈出新,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请说明不合理的祭祀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曾经“漫江碧透”的渭河,如今成了国内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陕西省政府印发一的地表河流,也是六盘水市的“排洪通道”。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这条六盘水的母亲河承担了过重的污染负荷,沿岸厂矿众多,污染严重,昔日母亲河成为一条“排污水道”。
而今六盘水市政府全面开展水城河的生态治理。
首先砸掉高高的水泥河堤,取代的是褐色的木栈道和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生态化斜坡,在河堤上种植本土植物,野草丛生,野花繁开。
经过综合治理后,河流的水质不断改善,现今成为六盘水重要的城市景观河和人们休闲漫步的绿廊。
(1)分析河堤上种植本土植物的原因。
(2)说明生态化河堤取代水泥河堤的益处。
6.(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滇池泥沙含量不断增多,透明度不断下降。
目前,湖底有淤泥8 000万m3~1亿m3,滇池外海水质降至劣五类。
推断滇池湖底淤泥的来源,提出防治滇池淤泥增多的合理措施。
7.(2019·淮南模拟)“水华”又称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富含营养物质导致藻类过量繁殖的现象。
当水温较高、营养充足时,藻类的繁殖速度极快,一般常见于湖泊、水库及靠近陆地的浅海湾,河流“水华”现象较少发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1.读图,回答以下效果。
〔1〕说明该区域大局部地域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缘由。
〔6分〕【答案】〔1〕远离陆地,深居内陆;周围有平地阻挠。
【解析】该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综合调查气候和荒漠的主要成因。
经过空间定位可知该地为塔里木盆地,位置深居内陆、远离陆地,周围是山脉,所以陆地水汽抵达较少。
2.图12为我国某区域表示图,图13为图12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表示图,表3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
完成以下效果。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应用类型。
你以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管理中应区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答案】〔1〕内陆地域;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草地。
沙地:治沙合理应用草场;旱地:水土坚持。
【解析】该题以区域等值线图、地质剖面图和表格为切入点,综合调查该区域自然天文环境特征和农业生态可继续开展。
经过空间定位可知该区域主要为鄂尔多斯高原,自然天文特征为内陆高原区;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在此自然条件下农业土地类型为旱作耕地、草地。
沙地〔荒漠化地域〕管理措施为合理放牧,防治荒漠化。
旱地管理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
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兴旺、生态环境效果严重,依据以下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资料一:石羊河流域表示图〔图11〕。
资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该河流中下游地域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效果是〔4分〕〔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好转,在农业消费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每空2分,共4分〕〔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开展节水农业;②增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增强农田水利工程树立⑤量体裁衣,调整农业消费结构〔恣意答对一点给2分,总分值8分〕【解析】该题经过对流域地形图、地层剖面图的判读与综合剖析,调查先生的天文原理运用技艺和探求流域的综合管理和可继续开展。
单元质检卷(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1福建福州模拟)在全球变暖大背景的影响下,柴达木盆地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之一,这对盆地沙尘天气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
沙尘指数能较准确地反映沙尘强度,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沙尘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统计。
据此完成1~2题。
1.柴达木盆地沙尘强度()A.1979年之前,沙尘强度波动减弱B.1979年之后,沙尘强度连年减弱C.春夏季强于秋冬季D.夏季变化比秋季小2.推测柴达木盆地()①趋于干旱②降水增多③冬季风力较小④春季风力较大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021安徽六安模拟)当降水发生时,森林通过林冠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来提高林地渗透能力和林下土壤蓄水能力。
下表是面积约38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区域内甲、乙两支沟(地形地貌基本相同)流域土地利用情况。
据此完成3~5题。
3.与甲支沟流域相比,乙支沟流域()A.居民点数量更多B.森林覆盖率更低C.农业结构更单一D.退耕还林面积更大4.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下,涵养水源能力最强的是()A.次生灌木林B.次生乔木林C.人工林D.果园5.调查发现,在非特大暴雨条件下,农地涵养水源能力强于次生乔木林,主要是因为农地()A.植被叶面分层更丰富B.枯枝落叶层更丰富C.土壤层更厚D.土地更平整(2021甘肃敦煌模拟)下表为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及净初级生产力。
据此完成6~7题。
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光合总量,叫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自养呼吸消耗6.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森林面积更广B.光合作用更强C.年平均气温更高D.温室气体更少7.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个生态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日较差不同B.年降水量不同C.日照时间长短不同D.绿色植物总量不同(2021安徽宿州模拟)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泊。
专题14 生态环境与治理1.环境问题及其发展:①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①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①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2.可持续发展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①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3.水土流失产生的条件及治理措施①水土流失产生的条件: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崎岖;土质疏松以及植被覆盖率低。
①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以及我国南方丘陵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等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也有水土流失的发生。
①水土流失的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平整土地;打坝於地等。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项选择题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
读黑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黑河流域说法正确的是A. 黑河属于内流河,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B. 图中乙处最有可能形成冲积扇,丙处可能有大面积沙丘分布C. 受降水、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径流量从中游向下游逐渐减少D. 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森林破坏严重2. 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污染等,应节约用水。
B. 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
C. 在荒漠生态系统,合理规定载畜量,退牧还草。
D. 在流域内大兴水利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答案】1. C 2. D【解析】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1题详解】根据题干和图示内容可以知道,黑河属于内流河,水源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答案A错误,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的地方,甲处最容易形成冲积扇,图中乙处出山口较远,不可能形成冲积扇,故答案B错误,从中游向下游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幅增加,沙质土壤,水分下渗增加,所以受降水、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径流量从中游向下游逐渐减少,答案C正确,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森林破坏属于人类活动,故答案D错误。
所以选C。
【2题详解】黑河流域为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人为破坏植被,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荒漠化严重,所以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当地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采取合理措施,中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污染等,应节约用水,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减少水资源的用量,在荒漠生态系统,合理规定载畜量,退牧还草,努力保护植被,河流径流量较少,在流域内大兴水利设施,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大兴水利设施”不合适,应适当建设,答案D错误,故答案选D。
衡水金卷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卷十四【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任务是A. 扩大沼泽地________B. 退耕还草________C. 减少建设用地________D. 植树造林2. 该区域可能位于A. 云贵高原东部________B. 松嫩平原中部C. 黄土高原中部________D. 内蒙古高原西部2. 我国每年造林约8 000万至9 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 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都使森林减少。
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
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2.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A .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B .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C .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D .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3.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在水平距离 50—80cm 段,风速A. 最大________B. 平稳C. 下降________D. 提高2. 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A. 高空输沙量________B. 近地面输沙量________C. 地表粗糙度________D. 风沙活动高度3. 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A. 稳固沙土________B. 削减风力________C. 减少水分蒸发________D. 适应恶劣环境4. 下图为某岛屿西部地区土地沙化分布示意图,该区域沿海地带海拔在1.2~6米之间。
第十四章检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广西百色期末)读我国西北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缘由可能是( )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B.干旱区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凹地D.水井四周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进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2.与甲地相比,乙地( )A.沙尘暴频度小B.土壤有机质含量高C.降水少D.生物生产力高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读甘肃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改变图,完成第3~5题。
3.“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A.0~20千米B.20~40千米C.40~60千米D.60~80千米4.“生态裂谷”旁边的地带( )A.植被覆盖率较高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C.固定沙丘转为流淌沙丘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5.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 )A.在交织带大力发展浇灌农业B.在荒漠区全面植树造林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合理安排流域内水资源(2024江苏无锡期中)为探讨鱼鳞坑工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某探讨小组模拟三种坡度均为25°的坡面,以相同降雨强度(70mm/h)持续降水60分钟,探讨其输沙速率的改变。
下图分别为三种坡面示意图和输沙速率对比图。
据此完成第6~7题。
6.前15分钟平整坡面输沙速率增加较快的缘由有( )①坡面地表径流大②坡面雨水下渗多③坡面地表径流快④降雨强度改变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7.与大鱼鳞坑坡面相比,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早、数值低,主要是因为小鱼鳞坑( )A.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小B.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大C.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小D.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大(2024广西玉林期中)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及参考答案江西省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多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积4万多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第一沙漠”。
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
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
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A. 乱砍滥伐B. 生活习惯C. 执法不严D. 气候变迁2.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A. 开发利用新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B. 先移民,后治理C. 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D. 建水电站1.A2.B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
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A.等高条播B.人工锄耕C.等高犁耕D.平整坡4.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降水强度B.风速大小C.土壤结构D.地表糙度3.A4.D洛川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办,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22.57万人。
洛川县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落后。
图9示意陕西省洛川县及其乡镇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洛川县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 C.过度并垦D.过度开矿6.如果要制作一幅反映该县各乡镇的水土流失现状图,需要的地理信息图层主要有( )①等高线图②人口密度图③土地利用现状图④地表植被覆盖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C 6.D读贵州省某流域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与坡度、坡向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7.目前,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位于()A 坡度 5 °,坡向西北坡B 坡度15 °,坡向南坡C 坡度40 °,坡向西南坡D 坡度50 °,坡向东南坡8.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毁林开荒B .城市建设C .修筑公路D .旅游开发7.B 8.A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 2002年素明东滩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是公认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练(解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准培优专练一、单选题乌尔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
水深春季为4—6米,夏季仅1—2米。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雨水B.冰川融水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2.造成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破坏植被,坡面径流增加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3.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是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增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④【答案】1. D 2. B 3. C【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补给来源。
图中湖泊的纬度在北纬37.5度,说明冬季气温较低,由积雪堆积,在春季因为气温回升,积雪融化,答案选D。
该湖泊是咸水湖,说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因此可把A排除。
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地下水不是当地湖泊主要的补给水源。
2.依据上小题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入湖的水量减少。
CD均是人为原因。
本题易错选成A,要注意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水变率增大,但影响内陆湖面积变小的主要是蒸发更强了,所以A错。
3.乌尔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要改变现状使其面积恢复或变大,湖区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增大湖区面积;增加高山冰雪融化,也就是导致气温升高,蒸发更强烈,湖区面积反而会缩小,故答案选C。
为了提倡低碳生活,某公司推出了一款公益行动“蚂蚁森林”:用户依靠步行、网络购1 / 15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来养大电子设备中的虚拟树。
虚拟树长成后,就在某个实际地点种下实体树。
完成下列各题。
4.“蚂蚁森林”公益行动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全球变暖C.土地荒漠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5.目前该公益行动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成功种植五千多万棵树,这些实体树的主要功能是A.净化空气B.涵养水源C.防风固沙D.保持水土【答案】4.B5.C【解析】4.根据材料,用户依靠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闯关检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闯关检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闯关检测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左图为世界某地区示意图,右图为一次火山喷发时的火山灰扩散等时线(单位:小时)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2017江西九江十校二模)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火山喷发的月份最可能是( )A.1月B。
4月C。
7月 D.10月2。
(2017江西九江十校二模)该岛屿分布着大量的雨林,少数地区依然有烧荒种植作物现象,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A。
气温 B.降水C。
风向D。
光照3.(2017江西九江十校二模)读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土壤肥力变化图,土壤肥力由b到c的变化说明了( )A。
雨林土壤的贫瘠性 B.烧荒后肥力下降C.雨林环境的脆弱性D.作物生长需肥多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
常用下列指数反映景观格局特点: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最大斑块面积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形状指数(LSI,斑块形状越偏离正方形时值越大).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广东省1973—2013年红树林景观指数变化指NP PD LPI LSI 数年份1973年487 1.46 6.539.221990年783 6.933。
第十五单元地域生态环境建设A卷全国卷沙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1.(2013 ·课标Ⅱ, 36, 22 分)阅读图文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在润湿和半润湿地域的湖畔、河畔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域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罕。
以下列图所示地域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 县城周边是闻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特别强烈;河流起源于黄土高原地域。
(1)剖析 M 处周边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 分)(2)剖析 H 县城周边冬春季节风力强烈的原因。
(8 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样的见解。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见解,为其供应论据。
(8 分)见解 A :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见解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剖析此题以地域图为背景,观察地域定位能力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以及综合剖析能力。
第(1)题,依照题中信息可知,河流起源于黄土高原地域,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 处周边风力减小会致使风沙积聚。
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域流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细风向大概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烈。
第(3)题,先表示见解,此后说明支持自己见解的原因。
如选择见解 A 沙丘群会扩大,则要依照题干中介绍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原因,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致使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致使泥沙积聚。
如选择见解 B 沙丘群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根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扩大的因素。
答案(1)(M 处周边的 )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畔、河床积聚;(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 )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积聚。
(2)冬春季节流行西北季风 (偏寒风 );河谷延长方向与流行风向基本一致; H 县城周边为河谷交汇之地 (形成风口,致使狭管效应 )。
(3)见解 A :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2022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考查频率:该专题考点在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近5年高考课标卷中考查了5次。
考查内容: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综合治理措施。
命题特点:试题一般以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其演变过程为情境,依托区域图、示意图等图文材料,从推理判断、成因探究、问题解决等角度设置问题。
素能体现:试题侧重于对材料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
专题地位:本专题考点是地理核心考点。
重点内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综合治理措施。
应对方法:备考时要关注小区域水系(河流、湖泊、沼泽等)的萎缩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利用、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等相关问题。
还要选取典型试题和新情境试题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强化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真题探秘】命题立意1.本题以沙漠地区风沙活动为命题点,立意引导社会关注区域荒漠化与生态环境建设,渗透了人地协调观学科素养。
2.以区域湖沼沉积与风沙沉积数量变化图为素材,可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运用和调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素养。
解题指导1.明确问题关键词:分别、三个阶段、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变化、归纳、关系;2.明确风沙沉积与风沙活动、湖沼沉积与湖沼面积的对应关系;3.获取图中三个阶段风沙沉积、湖沼沉积数量的变化特点,总结二者关系。
参考答案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
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基础篇【基础集训】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近年来,黄河水文情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游地区尤为明显。
单元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下面两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1.(2016山西4月质检)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2.(2016山西4月质检)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的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在荒漠广布地区,常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绿洲和荒漠交错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下面三题。
3.(2016陕西安康二模)“生态裂谷”最可能距县城( )A.0—20 kmB.20—40 kmC.40—60 kmD.60—80 km4.(2016陕西安康二模)“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A.植被覆盖率较高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C.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5.(2016陕西安康二模)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C.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D.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盐井镇为悠久的产盐古镇,附近澜沧江东西两岸表层分别分布着白色和红色岩土。
在江两岸,人们依山势凿孔插桩,桩顶铺板,就地取岩土在板上铺垫成盐田,将取自江滩盐井的卤水(含盐的地下水)倒入,几天后盐便析出。
东岸产出的盐呈白色,品质好;西岸产出的盐呈红色,产量大。
每年3至5月是产盐旺季。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2016武汉模拟)导致西岸比东岸盐产量大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B.市场C.地形D.气候7.(2016武汉模拟)推测形成两岸盐制品颜色差异的原因是( )A.卤水种类的差异B.太阳辐射的差异C.生产工艺的差异D.盐田垫土的差异8.(2016武汉模拟)产盐旺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卤水丰富B.晴天多,蒸发旺盛C.市场需求大D.江水平稳,利于运输读长江中游某支流某河段分布图(图Ⅰ)和该河段河水水位年变化曲线图(图Ⅱ),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卷十四第Ⅰ卷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任务是A. 扩大沼泽地B. 退耕还草C. 减少建设用地D. 植树造林2. 该区域可能位于A. 云贵高原东部B. 松嫩平原中部C. 黄土高原中部D. 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1. B 2.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区草地面积减少而耕地面积增加,导致生态退化,所以,退耕还草是该地区改善生态的首要任务,故B 项正确.【2题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沙地面积在土地类型比重最大,其次是草地,说明此地气候比较干旱,综合选项,D 项正确.我国每年造林约8 000万至9 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 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都使森林减少.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3. 下列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4. 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下列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A. 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B. 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C. 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D. 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答案】3. A 4. C【解析】【3题详解】结合表格中数据,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①对.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有关,热量高,成林年限短,②错.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较长,③对.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④对.A对,B、C、D错.【4题详解】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A可取.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B可取.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不能坚持乔木优先,C不可取.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D可取.故选C.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5. 在水平距离50~80cm段,风速( )A. 最大B. 平稳C. 下降D. 提高6. 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A. 高空输沙量B. 近地面输沙量C. 地表粗糙度D. 风沙活动高度7. 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A.稳固沙土B. 削减风力C. 减少水分蒸发D. 适应恶劣环境【答案】5. C 6. B 7. D 【解析】【5题详解】读图,根据风速等值线,在水平距离50—80cm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C对,B、D错.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A错.故选C.【6题详解】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对.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增加了地表粗糙度,C错.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错.故选B.【7题详解】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D对. 稳固沙土、削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效果好,A、B、C错.故选D.下图为某岛屿西部地区土地沙化分布示意图,该区域沿海地带海拔在1.2~6米之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 岛屿西部沿岸地表沙物质的主要来源有①海水侵蚀 ②风力侵蚀 ③岩石风化 ④河流搬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9. 与岛屿西部土地沙化形成无关的是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 大规模的矿产开 C. 位于山地的雨影区D. 沿海防潮坝的建设【答案】8. C 9. D【解析】试题分析:【8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岛是我国的海南岛.根据材料,岛屿西部沿岸海拔在1.2~6米之间,地表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不是海水侵蚀,①错.该地位于湿润区,风力侵蚀影响小,②错.地表沙物质可能来自岩石风化,③对.可能是陆地河流搬运来的,④对.C 对.A 、B 、D 错.【9题详解】根据纬度,岛屿西部土地沙化可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风化作用强,A 有关.可能是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导致水土流失,B 有关.位于山地的雨影区,降水较少,日照强,风化作用显著,C 有关.沿海防潮坝的建设,使沿海受海浪影响小,与土地沙化形成无关,D 无关,选D.【考点定位】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地表沙物质来源,主要影响因素.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如图所示:10. 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南边大致是沿着哪种气候类型区延伸A. 热带雨林气候B. 热带草原气候C. 热带沙漠气候D. 热带季风气候11. 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应该采取的根本措施是A. 防止过度放牧B. 合理开采地下水C. 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D. 防止过度开垦【答案】10. B 11. C【解析】试题分析:【10题详解】图示绿化带是热带草原带向北的延伸,处在热带荒漠带与热带草原带间.选B正确.【11题详解】非洲的荒漠化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所以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选C正确.考点:考查自然带及荒漠化成因.下图示意某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没有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13.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发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4. 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 植树B. 种草C. 栽灌木D. 自然演化【答案】12. C 13. B 14. D【解析】【分析】【12题详解】读图分析,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①正确,②错误;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③正确,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③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读图可知,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根据材料“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土壤含水量低,②③正确;该地夏季降水较为集中,风力较小,①④错误.故选B.【14题详解】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荒漠化的特点及防治,突出考查学生解读地理信息和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依据材料和图,回答下列各题.15. 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来自A. 河流冬季流量小,含沙量大B. 因修建铁路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严重C. 冬春季节河、湖水位低,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大D. 桑曲、巴索曲、母姆曲等河流入错那湖,河口三角洲的泥沙沉积面积大16. 下列叙述中与该地区沙源在冬春季起沙的原因无关的是A. 亚洲高压影响下,西北地区的沙尘在风力作用搬运至此B. 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C. 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由于摩擦力小,风速大D. 冬春季降水少,气候干燥,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答案】15. C 16. A 【解析】【分析】【15题详解】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来自冬春季节河、湖水位低,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大,C对.河流冬季流量小,侵蚀力弱,含沙量少,A错.因修建铁路破坏地表植被,与沙源的季节变化无关,铁路修建中没有引发严重环境问题,B错.图示不能表示有明显三角洲,河口三角洲的泥沙沉积面积大,与成为冬春季沙源没有因果关系,D错.【16题详解】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冬季风影响不到,与亚洲高压影响,西北地区的沙尘无关,A无关,选A.根据材料,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B有关.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由于摩擦力小,风速大,C有关.冬春季降水少, 气候干燥, 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D有关.【点睛】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内河流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水位的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时,河床、湖底泥沙出露,区域内风力强劲,出露泥沙成为沙源.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冬季风厚度薄,对高原内部影响小.科尔沁地区在清朝康熙年间还是牧草丰盛的著名牧区,现在已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我国华北地区有严重的潜在威胁,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转移的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 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A. 向东南方向移动B. 向东北方向移动C. 向西北方向移动D. 向西南方向移动18. 导致科尔沁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 水资源利用不当B. 过度樵采,破坏固沙植物C. 严重超载放牧D. 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答案】17. C 18. D【解析】【17题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949年到1995年间,科尔沁沙地的重心移动是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故移动方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故C项正确.【18题详解】过度使用水资源,过度憔采,都会导致荒漠化面积加重;但沙化土地连片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故D项正确.伴随着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被毁,全球环境在恶化,气候在变暖,与此不同的是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雨林地区却在发展生态农业.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比较亚马孙雨林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发展现状,完成下面小题.19.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发展的是生态农业,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A. 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和土地资源B. 模拟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C.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D. 环保却不经济20. 下列热带雨林开发方式中,不利于热带雨林保护的是( )A. 雨林观光B. 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C. 生态旅游D. 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答案】19. A 20. D【解析】试题分析:【19题详解】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既是立体农业又是生态农业.故答案选A项.【20题详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易造成热带雨林被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考点定位】热带雨的开发与保护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21. 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③植被退化④土地沙漠化、盐碱化⑤旱涝灾害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④⑤D. ①③⑤22. 近几十年来,该河下游弱水流段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泊、沼泽日渐干涸,其主要原因是( )A. 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B. 降水减少,气候变干C. 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 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答案】21. B 22. D【解析】【分析】考查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21题详解】由图形可知,该地位于河西走廊,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量少,蒸发旺盛,空气干燥.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①③④正确.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②⑤错误.故选B.【22题详解】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原因),同时还有人为因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以人为因素为主,D正确.故选D. 【点睛】该题主要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由图可知,该地位于河西走廊,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降水量少,蒸发旺盛,空气干燥.随着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出现短缺;水源不足,导致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和沙漠化现象;农业灌溉,会出现盐碱化加剧.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主要原因是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河流水,加上蒸发旺盛,导致河流下游水源不断减少导致的.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2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荒漠化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风可将表层肥沃的土壤带走,进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进入大气的尘土还会形成大气污染,影响生产生活.左图为美国农田风蚀危害严重区分布示意图,右图为甲区域各月风蚀危害强度变化图.(1)说出图中甲区域风蚀危害集中的季节并分析原因.(2)从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的角度,说明乙区域风力强盛的原因.(3)建设防护林是防治风蚀荒漠化的一种有效措施,试分析其防治风蚀危害的机理.【答案】(1)集中在春季.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利于空气运动,风力强劲;春季植被尚未恢复,地表土壤缺少保护,易被侵蚀.(或春季气温回升快,大气不稳定,多风;土壤解冻变得疏松,容易被侵蚀.)(2)乙地区临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温度变化(升温、降温)速度不同,导致海陆间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强盛.(3)防护林能够降低地表风速,从而减弱风的侵蚀、搬运能力.树木根系能够固结土壤,提高地表物质抗侵蚀能力.【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区域风蚀危害季节及原因,区域风力差异的原因,防风林的防风原理.【详解】(1)读图,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利于空气运动,风力强劲.春季植被尚未恢复,气温回升快,多风天气.地表土壤缺少保护,土壤解冻变得疏松,容易被侵蚀.结合右图月份判断,风蚀危害集中在春季.(2)读图,乙地区靠近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大.温度变化时,升温、降温的速度不同,导致海陆间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强盛.(3)建设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防风林能够降低地表风速,从而减弱风的侵蚀、搬运能力.根系发达,树木根系能够固结土壤,防护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有利于提高地表物质抗侵蚀能力.24. 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1)图中显示的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新疆绿洲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的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答案】(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2)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高山环绕盆地,以风城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解析】【分析】【详解】(1)此题属于对雷达图的判读,原则是越靠近中心影响程度越低,越靠近圈外影响程度越高. (2)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旱.绿洲地区荒漠化扩展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分析.(3)治理措施针对原因分析,结合题干反映了该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故主要从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方面分析.25. 在20世纪60年代,巴西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的失业问题,鼓励农民向亚马孙流域进军.破产的农民们拖家带口走向森林,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西南部的朗多尼亚地区,这里是巴西最富庶的地区.在高潮时期,每月有57000移民来到这里.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和亚马孙流域开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促使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的因素.(2)朗多尼亚地区1970年至1988年的19年间,人口从10万增加到100万,雨林砍伐的面积从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至___________________平方千米,简述说明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3)简述亚马孙横贯公路的建设对雨林有什么影响?(4)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政府开始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造成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破坏,简述造成亚马孙雨林破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答案】(1)朗多尼亚地区开发晚,地广人稀;巴西东北部人口多,而且干旱贫困;政府鼓励农民开发亚马孙河流域(2)190万(2分)关系: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伐的面积越大(3)公路建设直接破坏雨林;公路建设促进大量移民进人雨林区,不合理人类活动破坏雨林;公路建设利于木材输出,促进商业性采伐,加大雨林破坏等(4)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2分)直接原因:过度发展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等【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以亚马逊流域为背景,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雨林的破坏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考查人口增长的原因.结合材料可知,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开发亚马逊河流域;朗多尼亚地区开发程度较低,且地广人稀,发展的空间较大;巴西东北部人口较多,气候干旱贫困,生存困难.(2)据图可知,雨林砍伐的面积从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至190万.图中显示,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伐的面积越大;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3)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公路建设会直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木材等资源的输出,促进商业性采伐,加大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公路建设促进大量移民进入雨林区,加大人类对雨林地区的破坏.(4)考查雨林破坏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和长期的贫困,开发雨林利于生存与发展.直接原因:过度发展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