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 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0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叙述正确的是()①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过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北京、天津②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小③不需开挖新河道,工程量较小④沿线地势南高北低,水可基本自流向北⑤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⑤2.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B.有利于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C.大大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D.增加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1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丹江口水库,沿线经过湖北、河南、河北以及京津唐工业区的部分城市,没有经过山西;水源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少雨,因此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小;沿途现有工程较少,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较大;中线工程最大的优点是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中线工程在穿越黄河时需要开挖隧道。
②④⑤正确,故选D项。
第2题,海河流域是水源的调入区,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不会受到调水的影响,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不大,A项错;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是地下水位上升和不合理的灌溉,地下水位下降不会引起土地盐碱化问题,B项错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改善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对;大量调水,可减小汉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D项错。
2.C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读河南省地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3题。
3.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水源C.交通D.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利用地势特点,实现自流输水。
第1课时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读“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1.“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需要逐级提升水位,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B.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高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海拔比华北平原低D.黄河是“地上河”答案:C解析: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故从长江流域向北调水,不能自流而需逐级提水。
2.与东线相比,“南水北调”中线的优点是( )①水质好②工程量小③可实现自流④可供调水量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解析:“南水北调”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水质好,①正确;需要开挖渠道,工程量大,②错误;地势南高北低,可实现自流,③正确;水源调出地为长江支流,可调水量小,④错误。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提高华北地区的水运能力B.带动沿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C.缓解华北地区春季的旱情D.利用南北地势落差开发水电答案: C解析:北方交通以陆上交通为主,水运少,“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生活、生产用水紧张问题,不会提高华北地区水运能力;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沿线不会发展水产养殖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增加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从而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的春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引水为主,沿山麓地带建设,沿线地势落差较小,又缺少建设水库的条件,不宜开发水电。
我国天然气资源在西部地区分布非常丰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
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材料主要说明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B.改善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C.为了发展西部地区的油气工业D.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地区答案: D解析:依题意,结合材料信息“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可知,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地区,因此我国需实施“西气东输”。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同步教案:第2节中国的土地资源第一课时人多地少类型完全区域差异清楚教学目的1.知道我疆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知道我疆土地资源的应用类型,了解各类型土地的比重,了解我疆土地资源的构成现状。
2.了解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主要土地资源的散布,了解我疆土地资源地域差异的成因。
3.经过土地资源重要性和我疆土地资源现状的教学,培育先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遵照自然规律的看法。
重点难点重点1.〝人多地少〞的特征。
2.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清楚。
难点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散布的缘由。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引入:〝空中楼阁〞这一成语是什么含义呢?(比喻那些美妙的但是不可完成的东西),农业开展假设分开了土地资源的话,也犹如空中楼阁一样。
正如俗话说的:人以地为本,民以食为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农业消费关系最为亲密的——土地资源。
二、自主协作,感受新知〝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了解新知思索: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哪些方面离不开土地资源呢?(总的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2)中国陆空中积居世界第3位,为什么耕空中积居世界第4位?先生:阅读图表,思索回答。
总结: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多地少〞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干旱地域广、高原山空中积广使我国可耕空中积小,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
指点先生完成教材P66〝活动〞,加深了解。
先生:计算、绘图,思索完成效果。
(二)类型完全指点先生读图3-12〝中疆土地资源散布〞多媒体补充〝中疆土地资源构成〞饼形图,提问:(1)我疆土地资源主要分哪几种类型?(2)试述我疆土地类型散布的特征及对农业消费的影响。
先生:读图剖析,小组讨论。
总结: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完全,有利于量体裁衣停止多样化的开发应用,为开展农、林、牧、副、渔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我国草空中积较广,所占比严重,而耕地、林地少,难应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缺乏,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2.在地图上指出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3.知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树立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2.知道我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重点:1.“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2.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3.如何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土地资源的水、光、热、土配合状况。
疑点: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
教学安排:1课时。
方法和过程:应通过大量资料、图表运用对比分析加以阐述,学习中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同一问题不同途径和方法,较好掌握课本提供的分析方法和图表表达方式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复习提问〗1. 什么叫自然资源?自然界: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 自然资源主要类型有哪些?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等。
〖引入新课〗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中国土地资源。
讲一讲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并问: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我国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人口多,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板书:人多地少通过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清下列内容:学生观察分析3-10。
①中国的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印度面积不到中国1/3,人口比中国略少,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多?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中国多山区,平原仅占12%;而美国平原占1/2以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人均土地资源约是中国的6倍;印度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耕地占一半,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1.5倍。
②学生计算中国人均草地、林地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数;草地0.30 世界0.50 (60℅)林地0.15 世界0.60 (25℅)③通过计算草地、林地占世界的百分数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土地资源少。
其次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思维导图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学会推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3.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缘由及其进展变化。
4.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学问点农业区位因素[同学用书P54]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照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打算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地形平原适宜进展种植业,山地适宜进展林牧业土地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水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行缺少的原料,为动植物生存、生长输送养分物质,还影响到农业地域类型【思考】 1.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
(2)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
提示:(1)热量。
(2)土壤。
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因素内容劳动力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小麦种植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把握、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方式如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等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1)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打算着农产品的价格。
(2)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思考】 2.海南是我国有名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则以反季节蔬菜生产有名。
北京从山东与海南运蔬菜各有何优势和不足?提示:从山东调入——优势:距离近,新颖;不足:品种少。
从海南调入——优势:品种多;不足:距离远,保鲜技术要求高,可能会损坏较多。
[图表导读]读教材P61图3-13绿色农业,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绿色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哪些?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技术因素有哪些?(2)自然因素对绿色农业生产的影响起打算性作用吗?为什么?(3)绿色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1)自然因素: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等;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