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9.73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战争年代人们崇高的精神风貌。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战争年代人们崇高的精神风貌。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感悟战争年代人们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度过艰难时刻的吗?他们有哪些崇高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2.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蜡烛的象征意义。
(四)课堂小结2.指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起到了关键作用?(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蜡烛的燃烧、人们的坚守等。
2.讨论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品质的作用。
(三)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战争年代人们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四)写作训练1.以“战争年代的坚守”为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战争年代人们品质的认识。
2.教师批改并点评学生作文。
(五)课堂小结2.强调战争年代人们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情节最令你们感动?(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感人情节,如蜡烛的燃烧、人们的坚守等。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课题:蜡烛【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
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生字词2、了解通讯这种体裁3、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教学媒体】本课时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字词及文章脉络,可以直观、有效。
【教学要点】第一课时:了解故事情节,了解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案【教材分析】《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
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
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
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二、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⑴ 题材感人: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 事件感人: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精细探究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⑴ 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
⑵ 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3、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五、拓展延伸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六、布置作业把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整理在练习本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蜡烛》说课稿教材分析《蜡烛》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情味。
课文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将蜡烛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角色,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感情的故事。
该课文处于整个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三单元,主要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为话题,属于描写文学的一类。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课文涉及的情感和主题。
2.学会运用细节滋养情感,在生活中寻找感动和感受,培养学生的细心以及对真善美的敏感。
3.运用情感表达的技巧,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发掘课文中的意义,探究蜡烛的生命和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考和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辅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老师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和思考课文中的意义。
同时,通过以情感渲染为主的表达模式,进行个性化的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导入:通过一幅插图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蜡烛是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物品。
让学生自由讨论蜡烛常见的形式和用途,呈现蜡烛往外来的感性影响。
完整朗读读全文前,首先让学生静下来,专注地倾听全文。
逐段讲解在课文接下来的几个部分,老师会强调课文的重点,并通过文化背景等角度讲解蜡烛在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国家、文化中的不同涵义。
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自主表达,以“你遇到过哪些蜡烛”为话题,让学生回忆、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经历,表达对蜡烛涵义的体悟,尽可能多地发掘课文中的感性元素。
独立思考在讨论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蜡烛所寓意的生命,以什么方式去感悟蜡烛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引导每个同学更加独立地思考。
课堂小结在课堂的最后一部分,通过课堂回顾总结,让学生快速回忆当天的探究,检验大家的发现和探究,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今天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探究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以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度和理解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蜡烛》。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词语解释。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和平的珍贵。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主题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中的蜡烛象征着什么吗?2.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重点句子的语气、情感。
3.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点评。
4.课文理解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5.课文修辞手法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课文默写学生自主默写课文,检查记忆情况。
教师批改,进行点评。
7.作业布置背诵课文《蜡烛》。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修辞手法。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组织学生参观战争纪念馆,了解战争历史,感受和平的珍贵。
3.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关爱战争受害者,传递正能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时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情感的变化。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 课《蜡烛》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战地通讯也属于新闻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品位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感悟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老妇人为什么不顾生死去埋那个红军?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首先带领学生理解这种体裁,接着给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这次战争的原因和性质,然后围绕老妇人的一举一动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并从文中感受到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语: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通讯,也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也是新闻的一种。
课题含义:一方面,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另一方面,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方面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作者介绍: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背景介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遭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反击,受迫害的各国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再也无法忍受了,就结合起来一起反对法西斯。
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人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的感人的事迹,是一首首赞美诗,一曲曲颂歌,表现了他们之间同仇敌忾的深厚感情。
预习检查: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解词:肃穆永垂不朽精疲力竭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找出文中从动作上描写老妇人的语句。
(描写老妇人的主要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订正总结。
(见课本19业到22页)2、老妇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掩埋那个红军战士?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美德?苏联红军是为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在这里没有国界,老妇人被苏联红军的这一英雄气概所感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安葬烈士,对待苏联烈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认知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成绩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先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好了,下方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初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特地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抽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训练重点:学习用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步骤:1、导入板书课题2、简介课文背景资料: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检查预习(正音、解词):瓦砾l 地窖jio 匍p’匐f’ 揣chui 鞠j‘躬颤chn巍巍永垂不朽肃穆m”4、自由读,感知课文⑴概述故事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自由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5、扩展延伸:⑴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⑵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中下列内容: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及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及教案教案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蜡烛》课文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梳理故事情节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1.3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2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蜡烛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词义。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1对比修辞: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4.2.2象征手法:课文中的蜡烛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课文拓展5.1教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分析。
5.2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6.作业布置6.2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朗读表现。
2.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4.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教师是否有效地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上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设计思路是一篇战地通讯,安排在以战争题材为主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把握了新闻、小说的文体特点,并了解到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
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通讯这种新闻形式,并扩大视野,了解世界人民建立在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上的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进而让学生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懂得珍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用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记叙的要素。
3.品味感人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方法与途径:1.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领探究把握文章的叙事要素。
3、合作探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结合以前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刻的了解战争的残酷,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用动作、细节、外貌、神态等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挖掘事件感人的要素。
五、教学难点1.对蜡烛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国际主义情怀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查找作者资料和相关写作背景,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教师了解二战以及苏德战争,并搜集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蜡烛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哪些作用?(学生发言:照明,生日祝福,烘托气氛,哀悼等)然而,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背景下,它却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板书课题,学生写出作者)。
(二)自主学习字词积累1、检查学生对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注音及解释:2、补充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学生补充,并说明理由)如:拂晓瓦砾地窖腋窝鞠躬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烧灼了解作者1、学生介绍2、老师补充:曾任军事记者,一直从事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学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
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
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
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
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
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⑴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案
《蜡烛》描写了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
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
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
——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 年9 月19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
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
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
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
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
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
三、迁移训练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
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气恶劣
2、女孩需要钱
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
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