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5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康虹;刘新兰
【期刊名称】《宁夏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39)1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35例BPBC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两侧癌灶分子分型的一致性.结果异时性双乳癌(MBPBC)首发癌年龄与同时性双乳癌(SBPBC)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BC及MBPBC首发癌与第二癌在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BC首发癌与第二癌在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BC两侧癌灶在分子分型方面一致性较低(K<0.40).结论 BPBC患者首发癌与第二癌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异;BPBC两侧癌灶在分子分型方面一致性较差.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康虹;刘新兰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宁夏银川 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J], 薛梅;李静;李二妮
2.4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肖宇;雷玉涛;赵红梅;王墨培;梅放
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J], 高阳;李孟圈;李淑兰
4.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J], 韦常宏; 韦薇; 林思彤; 陈肖瑜; 陈军
5.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张晟;张霄蓓;郝晓甍;张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年龄分布特点。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梁河县参加乳腺检查的女性5076名,检查项目包括乳腺增生、不明性质包块、纤维瘤、乳腺内导管扩张及其它乳腺疾病,将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患乳腺类疾病的风险增加,并且在41-50岁之间呈现一个高峰。
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乳腺癌,在其癌前病变时给予及时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论:乳腺癌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通过乳腺检查可以有效及早发现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此时给与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关于乳腺癌的筛查有一定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癌;年龄;临床特点;筛查【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216-0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双侧乳腺癌发生的时间间隔小于6 个月者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synchronousbreastcancer,BSBC);发生间隔大于6 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ralasynchronous breastcancer,BABC)。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因此,在女性人群中开展一定规模的常规乳腺检查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笔者通过对2013年部分梁河县女性的乳腺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介绍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乳腺癌的筛查方法,即乳腺检查项目,以推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临床资料和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梁河县参加乳腺检查的女性5076名,其中25~30岁的人数为978名,31~40岁的1324名,41~50岁的1725名,51~60岁的为842名,60~64岁的为207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陈德滇;聂建云;张勇;周绍强;扬庄青;张季;唐一吟
【期刊名称】《云南医药》
【年(卷),期】2006(027)002
【摘要】一侧乳腺癌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的同时或以后。
对侧乳腺也诊断为原发
性乳腺癌者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PBBC)。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总体发病率不高,但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为探讨双侧乳腺癌的特点及预后因素,现将我科自1997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8例双侧乳腺癌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128-130)
【作者】陈德滇;聂建云;张勇;周绍强;扬庄青;张季;唐一吟
【作者单位】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
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
明,6501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67例临床分析 [J], 董赟;吴毓东;熊萍;戈卓
2.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放疗临床分析 [J], 顾科;胡群超;冀胜军;刘政操;李
颖;陈杰;吴锦昌
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3例临床分析 [J], 于晶晶
4.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5例临床分析 [J], 陈培勤
5.不同分子亚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J], 谢小红;赵虹;顾锡冬;胡袁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手术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李双洋;杜豆;刘命文【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目的探讨经手术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BB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寻其潜在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年5月之间在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湘潭市中心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0~Ⅲa期108例 BB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同时期的2575例0~ⅢA期原发性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UBC)患者将作为对照组。
结果108例0~Ⅲa期BBC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43例,占同期全部0~Ⅲa乳腺癌的1.6%(43/2683)。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在 BBC 中年龄、家族史、小叶癌成分以及硬化性腺病的存在是SBBC的独立危险因素。
双侧乳房全切手术是BBC患者最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
结论对原发性 SBBC 而言,无论是临床还是病理方面,目前都无法给出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原发性 SBBC的诊断仍需要在临床以及影像学诊断的基础上,结合病理学检测结果。
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双侧乳房需要细致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以及密切的常规随访。
%Obj 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BBC)after surgery,and to find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Methods]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108 patients with stage 0~Ⅲa BBC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Xiangt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nd Xiangtan central hospital from Jun.2004 to May 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 total of 2,575 patients with stage 0~Ⅲa prima-ry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taken as control group.[Results]Among 108 patients with stage 0~Ⅲa BBC,43patients(1.6%,43/2683)were 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family history,lobular carcinoma and sclerosing adeno-sis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SBBC.Bilateral mastectomy was the most common surgery for BBC patients.[Conclusion]No matter clinical or pathological aspects,the definit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primary SB-BC is unclear.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SBBC should be based on clinical and imaging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pathological results.For high-risk patients,bilateral breasts should be examined by clinical and imaging exam-ination and followed up routinely and closely.【总页数】4页(P2349-2351,2354)【作者】李双洋;杜豆;刘命文【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湖南湘潭 411101;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湖南湘潭 411100;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湖南湘潭 41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4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3.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4.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5.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结果;结论应重视对一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尤其是年轻和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随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及时、积极、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转移性乳腺癌综合治疗预后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逐年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由于乳腺癌治疗技术及药物治疗的进展,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逐渐延长。
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43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总数的1.37%。
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例。
第一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第一癌”指肿块较大的一侧)确诊时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3.7±11.3)岁。
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发病时间间隔6一13年,平均(9.5±4.5)年。
第一癌绝经前4例,绝经后2例;第二癌绝经前5例,绝经后1例。
12例患者均已婚已育。
均无恶性肿瘤及乳腺癌家族史。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4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2例一侧为iia期,一侧为i期, 2例为iv期; 2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2例分期均为ii期,第二癌一例为iia期,一例为iib期。
1.3 手术方式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 l例未行手术治疗给予解救化疗, 2例同时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双侧保乳改良根治术。
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均行根治术;第二癌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异时性乳腺癌在第一癌术后行卵巢切除去势术。
1.4 辅助治疗本组1例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予ptf 方案密集化疗4周期,术后继续pdf方案4周期。
4例患者术后均予以静脉化疗,1例行解救化疗。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在两侧乳房同时或分离出现的情况。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对患者来说危害仍然很大。
本文将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一、诊断方法对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包括乳房体格检查和乳房纤维镜检查,可以初步发现乳腺异常情况。
2. 影像学检查:乳房超声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和诊断手段,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双侧侵犯情况。
3.乳腺穿刺活检:通过乳腺细针吸出细胞或者乳腺穿刺活检可以明确乳腺肿块的性质,进一步确认是否为乳腺癌。
4.遗传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以进行遗传基因检测,以评估患者的乳腺癌患病风险。
二、治疗方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以及术后综合治疗。
1.手术切除:对于较小的肿瘤,采取乳腺保护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等。
对于乳腺癌较大或累及淋巴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乳腺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2.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放疗可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内分泌治疗根据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状态进行选择,通过抑制激素对肿瘤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术后综合治疗:术后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等,目的是杀灭残留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
三、治疗效果和预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其他乳腺癌类型相似,但需考虑两侧乳房的治疗安全性和保留乳腺的可能性。
目前的治疗进展使得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
但是,如果晚期诊断和治疗推迟,可能会导致预后不佳。
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结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遗传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和术后综合治疗。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发病的临床相关性因素分析索龙格;杨顺娥【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发病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及早期治疗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105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BC)患者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非条件二元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法逐步分析数据.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家族史(OR=3.077,95% CI:1.244~7.609)、Her-2阳性(OR=2.283,95% CI:1.085~4.803)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年龄>45岁(OR=0.404,95% CI:0.214 ~0.762)、ER/PR受体阳性(OR =0.417,95%CI:0.218~0.799)为其保护因素.结论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单侧乳腺癌患者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及时予以内分泌治疗,可降低患者的二次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PBC.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05 BPBC patients and 105 un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UBC)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related factor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Results Multivariate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amily history (OR=3.077,95 % CI:1.244 ~ 7.609)、Her-2 positive expression (OR =2.283,95 %CI:1.085 ~ 4.803) were risk factors for BPBC,and age >45 (OR =0.404,95%CI:0.214 ~0.762) 、ER/PR positive expression(OR =0.417,95% CI:0.218 ~0.799)were protection factor.Conclusion Establish an improved follow-upsystem for UBC patients who have high risk factors to get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BPBC.【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7(032)006【总页数】4页(P916-919)【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保护因素;危险因素【作者】索龙格;杨顺娥【作者单位】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目前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占其中的1.4%~11.8%[1],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随之逐渐增多[2],但其研究及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就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与BPBC的发病关系,为今后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研究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韦常宏ꎬ韦薇ꎬ林思彤ꎬ陈肖瑜ꎬ陈军(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ꎬ南宁530021)㊀㊀摘要:目的㊀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㊁分子分型及预后特点ꎮ方法㊀SBPBC患者44例(SBPBC组ꎬ根据肿瘤组织体积大小分为第一癌和第二癌)ꎬ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PBC)患者132例(UP ̄BC组)ꎬ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㊁分子分型㊁治疗随访结果作对比分析ꎮ结果㊀SBPBC组44例患者中ꎬ年龄ɤ50岁者32例ꎬ有家族史者30例ꎬ绝经者9例(9/44)ꎻUPBC组132例患者中ꎬ年龄ɤ50岁者45例ꎬ有家族史者34例ꎬ绝经者81例ꎻ两组相比ꎬP均<0.05ꎮSBPBC组第一癌㊁第二癌和UPBC组T2期患者分别为27㊁16和51例ꎬSBPBC组第一癌与第二癌㊁UPBC组相比ꎬP均<0.05ꎮSBPBC组第一癌㊁第二癌N2~N3期患者分别为10㊁3例ꎬ两者相比ꎬP<0.05ꎻSBPBC组第二癌㊁UPBC组N0~N1期患者分别为41㊁106例ꎬ两者相比ꎬP<0.05ꎮSBPBC组第一癌㊁UPBC组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分别为40例㊁121例ꎬ两者相比ꎬP<0.05ꎮSBPBC组第一癌㊁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分别为17㊁37例ꎬ两者相比ꎬP<0.05ꎻSBPBC组第二癌㊁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7㊁117例ꎬ两者相比ꎬP<0.05ꎮSBPBC组第一癌㊁UPBC组Ki ̄67阳性率ȡ14%的患者分别为39㊁87例ꎬ两者相比ꎬP<0.05ꎮSBPBC组第一癌乳腺导管(Luminal)A型17例㊁LuminalB型23例㊁Her ̄2过表达型3例㊁基底样型1例ꎬ第二癌LuminalA型22例㊁LuminalB型19例㊁Her ̄2过表达型2例㊁基底样型1例ꎻUPBC组LuminalA型45例㊁LuminalB型46例㊁Her ̄2过表达型13例㊁基底样型28例ꎻSBPBC组第一癌㊁第二癌与UPBC组相比ꎬP均<0.05ꎮSBPBC组㊁UPBC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59个月ꎬ两组相比ꎬP<0.05ꎮ结论㊀与UPBC相比ꎬSBPBC的发病年龄低且大多数发生在绝经之前ꎬ患者多有家族史ꎬ病理分级和分期较高ꎬ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ꎬ分子分型以LuminalB型为主ꎬ无病生存时间较短ꎮ㊀㊀关键词:乳腺肿瘤ꎻ乳腺癌ꎻ原发性乳腺癌ꎻ双侧原发性乳腺癌ꎻ单侧原发性乳腺癌ꎻ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12.014㊀㊀中图分类号:R737.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12 ̄0053 ̄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60321)ꎻ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S2017094)ꎻ广西卫生计生委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6493)ꎮ通信作者:陈军(E ̄mail:chenjun2826@163.com)ꎬ韦薇(E ̄mail:60534756@qq.com)㊀㊀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primarybreastcancerꎬBPBC)是指两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性乳腺肿瘤ꎬ是多发癌的一种类型ꎮ根据两侧乳腺肿瘤发生时间的间隔分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BPBCꎬ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etachronousBPBCꎬMBPBC)[1]ꎮ相关报道[2]显示ꎬBPBC总体发病率较低ꎬ在同期的乳腺癌发病率中占2%~11%ꎬ而SBPBC相对于MBP ̄BC更加少见ꎬ对SBPBC研究的文献很少[3]ꎮ本研究对44例SBPBC和132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ni ̄lateralprimarybreastcancerꎬU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㊁分子分型㊁治疗随访结果作了对比分析ꎬ以总结S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㊁分子分型㊁预后特点ꎮ1 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㊀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SBPBC患者44例ꎬ记为SBPBC组ꎮ定义SBPBC中肿瘤组织体积较大的一侧癌为第一癌ꎬ另一侧癌为第二癌ꎮ按照1ʒ3的比例随机抽取UPBC患者132例作对照ꎬ记为UP ̄BC组ꎮ所选取的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ꎬ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ꎮ排除标准:①双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ꎬ②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ꎮ采用门诊复查㊁电话联系和查阅病历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ꎬ随访至2018年6月30日ꎮSBPBC组随访6~65个月ꎬ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ꎻUPBC组随访6~65个月ꎬ中位随访时间为34.5个月ꎮ1.2㊀研究方法㊀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㊁分35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12期子分型㊁治疗情况㊁随访结果并作对比分析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ꎻ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ꎬ生存率比较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Log ̄rank检验)ꎬ绘制生存曲线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㊀SBPBC组44例患者中ꎬ年龄>50岁者12例㊁ɤ50岁者32例ꎬ有家族史者30例ꎬ绝经者9例ꎻ第一癌Tis期~T1期14例(14/44)㊁T2期27例㊁T3期~T4期3例ꎬN0期~N1期34例㊁N2期~N3期10例ꎬ组织学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4例㊁浸润性小叶癌2例㊁原位癌7例㊁其他1例ꎬ组织学分级Ⅰ级4例㊁Ⅱ级18例㊁Ⅲ级22例ꎬ病理学分期0~Ⅰ期5例㊁Ⅱ期22例㊁Ⅲ期15例㊁Ⅳ期2例ꎬ雌激素受体(ER)阳性33例ꎬ孕激素受体(PR)阳性34例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阳性13例ꎬKi ̄67阳性率ȡ14%者39例ꎻ第二癌Tis期~T1期27例㊁T2期16例㊁T3期~T4期1例ꎬN0期~N1期41例㊁N2期~N3期3例ꎬ组织学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1例㊁浸润性小叶癌5例㊁原位癌8例ꎬ组织学分级Ⅰ级7例㊁Ⅱ级24例㊁Ⅲ级13例ꎬ病理学分期0~Ⅰ期17例㊁Ⅱ期19例㊁Ⅲ期8例ꎬER阳性35例ꎬPR阳性31例ꎬHER ̄2阳性9例ꎬKi ̄67阳性率ȡ14%者35例ꎮUPBC组132例患者中ꎬ年龄>50岁者87例㊁ɤ50岁者45例ꎬ有家族史者34例ꎬ绝经者81例ꎬTis期~T1期74例㊁T2期51例㊁T3期~T4期7例ꎬN0期~N1期106例㊁N2期~N3期26例ꎬ组织学类型浸润性导管癌98例㊁浸润性小叶癌14例㊁原位癌11例㊁其他9例ꎬ组织学分级Ⅰ级11例㊁Ⅱ级92例㊁Ⅲ级29例ꎬ病理学分期0~Ⅰ期15例㊁Ⅱ期80例㊁Ⅲ期31例㊁Ⅳ期6例ꎬER阳性103例ꎬPR阳性91例ꎬHER ̄2阳性31例ꎬKi ̄67阳性率ȡ14%者87例ꎮ㊀㊀SBPBC组与UPBC组的发病年龄㊁是否有家族史㊁是否绝经相比ꎬP均<0.05ꎮSBPBC组T2期患者与第二癌和UPBC组相比ꎬP均<0.05ꎮSBPBC组第一癌N2期~N3期患者与第二癌相比ꎬP<0.05ꎻSBPBC组第二癌N0期~N1期患者与UPBC组相比ꎬP<0.05ꎮSBPBC组第一癌组织学分级为Ⅱ级~Ⅲ级的患者与UPBC组相比ꎬP<0.05ꎮSBP ̄BC组第一癌病理学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与UPBC组相比ꎬP<0.05ꎻSBPBC组第二癌病理学分期为Ⅱ期+Ⅲ期+Ⅳ期的患者与UPBC组相比ꎬP<0.05ꎮSBPBC组第一癌Ki ̄67阳性率ȡ14%的患者与UPBC组相比ꎬP<0.05ꎮ2.2㊀两组患者分子分型比较㊀SBPBC组44例患者中ꎬSBPBC组第一癌乳腺导管(Luminal)A型17例㊁LuminalB型23例㊁Her ̄2过表达型3例㊁基底样型1例ꎬSBPBC组第二癌LuminalA型22例㊁Lumin ̄alB型19例㊁Her ̄2过表达型2例㊁基底样型1例ꎻUPBC组132例患者中ꎬLuminalA型45例㊁LuminalB型46例㊁Her ̄2过表达型13例㊁基底样型28例ꎻSBPBC组第一癌㊁第二癌与UPBC组相比ꎬP均<0.05ꎻSBPBC组第一癌与第二癌相比ꎬP>0.05ꎮ2.3㊀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比较㊀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ꎬ术后视情况进行化疗和放疗ꎬ放疗区域为胸壁及锁骨上区ꎬ部分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加照腋窝或内乳区ꎮ对于ER或PR阳性患者ꎬ给予三苯氧胺或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ꎮSBPBC组44例患者中ꎬSBPBC组第一癌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24例㊁保乳术治疗4例㊁单纯切除术治疗16例ꎬ术后接受化疗39例㊁放疗21例㊁靶向治疗8例㊁内分泌治疗34例ꎻSBPBC组第二癌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21例㊁保乳术治疗6例㊁单纯切除术治疗17例ꎬ术后接受化疗39例㊁放疗14例㊁靶向治疗8例㊁内分泌治疗34例ꎮUPBC组132例患者中ꎬ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85例㊁保乳术治疗14例㊁单纯切除术治疗33例ꎬ术后接受化疗119例㊁放疗96例㊁靶向治疗25例㊁内分泌治疗99例ꎮSBPBC组第一癌㊁第二癌接受放疗的患者与UPBC组相比ꎬP均<0.05ꎻ在手术方式㊁化疗㊁内分泌治疗㊁靶向治疗上ꎬ两组相比ꎬP均>0.05ꎮ㊀㊀SBPBC组44例患者中死亡5例㊁复发1例㊁淋巴结转移15例㊁肝转移1例㊁骨转移2例ꎬ其余患者至今生存良好ꎮUPBC组132例患者中死亡11例㊁复发1例㊁淋巴结转移28例㊁肝转移1例㊁脑转移1例ꎬ其余患者至今生存良好ꎮ两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59个月ꎬ两组相比ꎬP<0.05ꎻ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34个月和35个月ꎬ两组相比ꎬP>0.05ꎮ3㊀讨论㊀㊀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ꎬ仅次于宫颈癌ꎬ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ꎮ因为乳腺是人体成对的器官ꎬ双侧乳腺可以受到同样的内分泌或其他相同致癌因素的影响ꎬ因而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癌变ꎮBPB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ꎬ是指双侧原发的癌肿瘤ꎬ不包括远处转移和对侧转移的癌肿瘤ꎮ国内外文献[4]报道ꎬ双侧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占乳腺癌的2%~12%ꎬ范围跨度较大ꎬ可能与不同人种㊁民族和诊断标准等因素有关ꎮ45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12期㊀㊀BPBC根据两侧乳腺癌发病先后顺序可以分为SBPBC和MBPBCꎬ国内外对其时间间隔的标准分歧较大ꎬ间隔时间3个月~2年不等ꎬ但大多数研究将SBPBC定义为两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ꎬ>6个月者为MBPBCꎮ已经有多项研究[5]表明ꎬSBPBC相对于MBPBC更为少见ꎬ临床发病率仅在2%~4%ꎮ㊀㊀在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方面ꎬIbrahim等[6]发现SBPBC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ꎬ在UPBC患者中其对侧乳腺发生癌症的概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ꎮ在本研究中ꎬSBPBC组中ɤ50岁的患者有32例ꎬ占比为72.7%ꎬ远大于UPBC组中的34.1%(45/132)ꎬ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ꎮ研究[7]发现ꎬSBPBC的发病年龄较UPBC提前10岁左右ꎬ其高峰年龄为35~45岁ꎬ且大多数发生在绝经之前ꎮ本研究结果显示ꎬSBPBC组中绝经前患者占79.5%(35/44)ꎬ这与其他研究结论相似ꎬ提示年龄年轻化和绝经前被认为可能是预测SBPBC的重要因素ꎮ国内外学者均有研究[3ꎬ7]指出ꎬ家族史与双侧乳腺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ꎬ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乳腺癌ꎬ患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2~4倍ꎮ本研究发现ꎬSBPBC组中有家族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UPBC患者ꎬ也印证了这一观点ꎮVuoto等[8]回顾性研究分析了4085例乳腺癌患者ꎬ认为患双侧乳腺癌的风险与组织学类型并无明显关联性ꎬ与本研究结果一致ꎮ本研究结果显示ꎬSBPBC组的患者第一癌与第二癌相比ꎬ肿瘤直径㊁淋巴结转移情况㊁肿瘤病理学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ꎮ我们认为可能因为乳腺癌是异质性肿瘤ꎬ第一癌的肿块较大ꎬ暴露在更加危险的致癌环境中ꎬ从而导致了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更高的病理学分期ꎮ在激素受体ER㊁PR上ꎬSBPBC组患者的第一癌与第二癌相比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ꎬ我们分析可能与两侧肿瘤共同暴露在相同的机体内分泌环境有关ꎮ㊀㊀在分子分型方面ꎬ目前有一些学者认为SBPBC受到相同或者相似的致癌因素作用ꎬ在临床病理特征上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ꎬ如ER㊁PR㊁Her ̄2在SBPBC患者两侧肿瘤中的相似度较MBPBC患者更高ꎬ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SBPBC组分子分型都是以Luminal型为主ꎬ第一癌以LuminalB型为主ꎬ第二癌以LuminalA型为主ꎬ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ꎮ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子分型资料ꎬ结果显示ꎬSBPBC组第一癌㊁第二癌与UPBC组相比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ꎬ且SBPBC组的第一癌㊁第二癌的Luminal型的比例均高于UPBC组ꎬ提示此类患者激素内分泌治疗效果可能较好ꎮ㊀㊀在预后方面ꎬ有研究[9]认为双侧乳腺癌或有远处转移的高风险ꎬ预后比单侧乳腺癌要差ꎮ本研究结果显示SBPBC和UPBC两组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曲线无差异ꎬ与上述研究结果有差别ꎮ从理论上讲SBPBC患者比UPBC患者要承受更大的肿瘤负荷ꎬ会影响她们的生存状况ꎬ造成此结果可能是我们的病例数还不够多以及随访的时间还不够长等原因ꎮSBPBC和UPBC两组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ꎬ提示我们SBPBC患者更加容易有复发转移ꎮ㊀㊀综上所述ꎬSBPBC发病率较低ꎬ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因素较为复杂ꎬ其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ꎬ虽然目前仍有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的地方ꎬ如S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等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的差异ꎬ仍有待我们继续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ꎮ我们认为为了改善SBPBC患者的预后ꎬ延长生存ꎬ应建立有效的随访制度ꎬ教会患者自我检查ꎬ同时定期行乳腺影像学辅助检查ꎬ对侧乳腺癌的早期发现㊁早期治疗和提高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ꎮ参考文献:[1]王昊天ꎬ段晶晶ꎬ毛洁飞ꎬ等.对于划分同㊁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间隔时间的探讨[J].中国癌症杂志ꎬ2016ꎬ26(2):193 ̄195.[2]SenkusEꎬSzadeJꎬPieczyńskaBꎬetal.Aresynchronousandmetachronousbilateralbreastcancersdifferent?Animmunohisto ̄chemicalanalysisaimedatintrinsictumorphenotype[J].IntJClinExpPatholꎬ2014ꎬ7(1):353 ̄363.[3]张慧ꎬ山长平.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ꎬ2016ꎬ56(13):99 ̄101.[4]JobsenJJꎬvanderPalenJꎬOngFꎬetal.Bilateralbreastcancerꎬsynchronousandmetachronousꎻdifferencesandoutcome[J].BreastCancerResTreatꎬ2015ꎬ153(2):277 ̄283. [5]YamanEꎬOzturkBꎬCoskunUꎬetal.Synchronousbilateralbreastcancerinanagedmalepatient[J].Onkologieꎬ2010ꎬ33(5):255 ̄258.[6]IbrahimNYꎬSroorMYꎬDarwishDO.Impactofbilateralbreastcanceronprognosis:synchronousversusmetachronoustumors[J].AsianPacJCancerPrevꎬ2015ꎬ16(3):1007 ̄1010. [7]WadasadawalaTꎬLewisSꎬParmarVꎬetal.Bilateralbreastcanceraftermultimodalitytreatment:areportofclinicaloutcomesinanAsianpopulation[J].ClinBreastCancerꎬ2018ꎬ18(4):727 ̄737. [8]VuotoHDꎬGarcíaAMꎬCandásGBꎬetal.Bilateralbreastcarci ̄noma: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itsimpactonsurvival[J].BreastJꎬ2010ꎬ16(6):625 ̄632.[9]KurzyńskiMꎬMitusJꎬKolodziej ̄RzepaMꎬetal.Bilateralsyn ̄chronousbreastcancerdevelopedasmetachronousmalignancyaftertherapyofotherprimaries[J].GinekolPolꎬ2018ꎬ89(5):235 ̄239.(收稿日期:2018 ̄08 ̄14)55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12期。
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 bpbc)是指两侧乳房同时或是先后发生原发性乳腺癌。
临床上多以6个月发病间隔时间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
我院1997年10月-2010年1月共收治乳腺癌980例,其中双乳原发性乳腺癌20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于1997年10月-2010年1月收治的20例双乳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女19例,男1例。
同时性6例,异时性14例。
1.2 诊断及鉴别标准根据阚秀[1]归纳的bpbc诊断标准:①部位:原发性癌多位于外上象限和如下实质内,而转移癌多位于乳腺内侧近中线的脂肪组织中。
②组织学类型:双侧癌组织学分类完全不同或核分解程度明显差异。
③原位性病变:原位癌或原位癌演变成浸润性癌状态,是原位癌最为可靠的证据。
④生长方式:原位癌多为单发,浸润性生长;转移癌多为单发,膨胀性生长。
首发乳腺癌术后5年以上,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证据。
本组病例均符合上述标准。
1.3 临床资料①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本组病例以6个月间隔时间为界,同时性6例,异时性14例。
②发病年龄:35-73岁,平均49.3岁。
③间隔时间:6例同时性乳腺癌患者为首次住院同时发现确诊治疗。
异时性患者间隔时间3-5年。
其中3-4年2例,5年8例,5年以上4例。
④治疗:所有病例均遵循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
同时性乳腺癌患者6例,根据病情不同特点,手术方式不同:4例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一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保乳术;1例行一侧改良根治术,一侧单纯乳房切除术。
异时性患者第一次均行患侧改良根治术;第二次行改良根治术10例,乳房单纯切除术家腋窝淋巴结清扫3例,保乳术1例。
所有患者均行术后辅助治疗。
根据淋巴结,受体,herb-2的情况予以相应方案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
1.4 病理分期表一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乳癌的病理特点上表显示:同时性乳腺癌患者,第一癌和第二癌病理学分期基本不相同,受体情况也不一致。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目的:针对双侧乳腺癌具有的临床病理和诊断特点进行了研究。
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
结果:本文选择的患者人数在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总人数中占3.6%,其中有81.7%的患者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8.3%的患者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此外,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里第一癌的临床分期显著差于第二癌,并且异时双侧和同时双侧乳腺癌患者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存率,该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侧乳腺癌不仅危害女性的身體健康,且其并发症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因此应做好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
标签:双侧乳腺癌;诊断;病理特点人体之所以能够正常工作,就是因为具有很多共同作用的器官,其中乳腺就是一对器官,但在近几年大中型城市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居于所有肿瘤的首位。
在乳腺癌中出现双侧乳腺癌的概率虽仅有2%到11%,但具有不能忽视的数量,必须加以重视[1]。
而目前医学界对单侧乳腺癌的研究较多,极少是研究双侧乳腺癌,因此如果能科学、合理的了解双侧乳腺癌,对日后治疗和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鉴于此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便于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诊治了256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有3.6%共93例患者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1.2诊断与鉴别标准[2]诊断标准为参考1964年Robbins第一个提出并在1993年由阙秀补充的双侧乳腺癌诊断依据:(1)诊断位置:原发性乳腺癌主要在对侧乳腺外部的象限实质内。
(2)原位性病变:由先前的原位癌逐渐转变为浸润性导管癌。
(3)组织学类型:两种类型的癌组织具有明显不同的组织结构或是癌细胞分化程度显著不同。
(4)滋生类型:原发癌主要是浸润性类型,且单发存在。
scriptionapplicationonumbilicuscombinedwith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sanlianlivingbacteriumtabletsonIBS[J].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2017,19(1):67-70.[19] 韩玉萍,白亚妮.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肝功能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4):537-538.HANYP,BAIYN.Effectsofmicroecologicalagentsonserumin flammatoryfactors,intestinalbarrierfunctionandliverfunctioninpatientswithcirrhosisandspontaneousperitonitis[J].ShaanxiMedicalJournal,2017,46(4):537-538.[20] 丁顺斌,蔡明春,张文利,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1):2548-2550,2554.DINGSB,CAIMC,ZHANGWL,etal.Effectoftripleviablebifidobacteriumcombinedwithmosaprideonhemorheologyandserumgastrointestinalhormonelevelsinpatientswithfunctionaldyspepsia[J].JournalofHainanMedicalUniversity,2016,22(21):2548-2550,2554.(编校:张西敏)乳腺与肺双原发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张文祥1,冀 瑛2,翟 洁1,孔祥溢1,艾博伦1,方 仪1,王 靖1Analysisof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ofdoubleprimarybreastcancerandlungcancerZHANGWenxiang1,JIYing2,ZHAIJie1,KONGXiangyi1,AIBolun1,FANGYi1,WANGJing11DepartmentofBreastSurgicalOncology;2DepartmentofThoracicSurgery,NationalCancerCenter/National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Cancer/CancerHospital,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and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021,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analysisthe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ofdoubleprimarybreastcancerandlungcancerandexplorethesafetyofconcomitantsurgicaltreatment.Methods:Atotalof94patientswithbreastcancerandlungcancerinCancerHospitalof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fromJanuary1999toDecember2017wereretro spectivelycollected.71patientswerefinallyincludedinthisstudy.Theclinico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breastcancerandprimarylungcancerwereanalyzed.Results:Amongthe71doubleprimarycases,63patientsfirstlyappearbreastcancer,while8patientsshowuplungcancerfirst.Therewasnosignificantassociationinbreasttumorsize,thestatusoflymphnodemetastases,clinical-stage,pathologicaltype,ERexpression,Ki-67index,HER-2expres sion,surgicalmethod,andhistoryofradiotherapyandchemotherapy(P>0.05)betweenthetwogroups.Butthepro gression-freesurvivalofbreastcancerpatientswithsecondprimarylungcancer(BC2LuC)wasbetterthanlungcancerpatientswithsecondprimarybreastcancer(LuC2BC)(P<0.05).Amongthe28casesofsynchronousdoubleprimarycancer,6patients(21.4%)underwentsurgeryforbreastcancerandlungcanceratthesametime.Therewerenoperioperativecomplicationsandtheconditionwasstableafteroperation.Forbreastcancerpatientswithmetachro noussecondprimarymalignancyoflungcancer,themedianintervalwas57.3monthsandtheaverageobservationtimeforpulmonarynoduleswas10months.82.9%lungcancerarebelowstageIand93%ofthepathologicaltypeswereadenocarcinoma.Thefoundationoflungnoduleswasrelatedtobreastcancerpostoperativereviewandfollow-up.Conclusion:Breastcancerwithsecondprimarylungcancer(BC2LuC)hasabetterprognosis.Concomitantsurger yforsynchronousbreastandlungcancerwasfeasibleandsafe.Inmetachronouscases,lungcancerstendedtobede tectedwithin5yearsaftersurgeryforbreastcancer.Carefulfollow-upforpostoperativebreastcancermaycontributetothedetectionofearly-stagelungcancer.【Keywords】breastcancer,lungcancer,doubleprimarycancer,pathologicalfeatures,prognosisModernOncology2021,29(03):0427-0431【收稿日期】 2020-05-17【修回日期】 2020-08-27【作者单位】 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胸外科,北京 100021【作者简介】 张文祥(1988-),男,山西吕梁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工作。
不同分子亚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作者:谢小红赵虹顾锡冬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9期[摘要]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分子亚型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预后情况及第一癌与第二癌间各分子亚型的一致性。
结果(1)检出第一癌Luminal A型65例,Luminal B型17例,HER-2过表达型13例,TNBC型21例;第二癌Luminal A型67例,Luminal B型15例,HER-2过表达型10例,TNBC型24例。
BPBC第一癌与第二癌在分子亚型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各亚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3)各分子亚型的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 0.05);TNBC型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各分子亚型(P < 0.01)。
结论第一癌发病年龄早、肿瘤直径大、病理组织学高分级和TNBC分子亚型是BPBC发病及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分子亚型;生存率[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022-0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是指两侧乳房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1]。
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而一侧乳腺癌手术后另一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增加。
由于乳腺癌存在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型等多种不同的分子分型,故以临床特征、病理诊断作为基础的传统的乳腺癌分类方法主要用于指导BPBC的临床治疗的作用相对有限。
为进一步指导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本文拟通过从基因表达谱的角度对BPBC进行分类,将其作为TNM肿瘤分期的重要补充和BPBC规范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现报道如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的开题报告【摘要】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指同时或近期内发生在两侧乳腺的恶性肿瘤。
其临床特点包括:发病率低但在近年有增加趋势,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及有家族史的患者;易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扩张性病变混淆;部分患者同时性质地异型癌细胞,治疗方案需根据不同病理类型综合决策。
预后高低取决于病理分型、分期和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探究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特点;预后因素;治疗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但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低。
随着家族类乳腺癌患者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具有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案选择多样等特点,因而研究其病理、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治疗疗效等对于临床实践和指导医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内容1、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2、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病理分型及诊断3、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4、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二)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样本。
2、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及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因素等资料。
3、对预后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三、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够梳理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及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分析,能够准确预测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四、研究意义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肿瘤,目前治疗方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预后因素指导治疗。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对以往的患者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掌握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病理、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建立更加完善的诊疗方案。
二是通过预后因素的分析,对于临床医生治疗决策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乳腺鳞状细胞癌是所有乳腺癌中最罕见的类型之一。
本文将对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进行病例分析,包括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
概述:正文内容:1.临床表现1.1 乳腺肿块: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在临床上的最常见表现为乳腺区域的无痛性肿块,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似。
1.2 皮肤改变:部分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乳头凹陷、皮肤红肿、溃疡等皮肤改变,这些表现需要与其他乳腺疾病鉴别。
1.3 乳头溢液:部分患者可能在乳头处出现血性或黄色溢液,这种异常乳腺溢液是乳腺癌的常见表现之一。
2.病理特点2.1 组织学特点: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鳞状上皮细胞形态,其中可能包含角化物质。
2.2 免疫组化特点:对于乳腺鳞状细胞癌的确诊,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特异性标志物如CK5/6、p63和p40等。
2.3 高级别组织学特征:乳腺鳞状细胞癌中的高级别组织学特征包括高分裂指数、异型性细胞和明显核仁。
3.诊断方法3.1 影像学检查:乳腺鳞状细胞癌的常规检查方式为乳腺超声和乳腺钼靶摄影,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特点、位置和大小。
3.2 组织学检查:对于乳腺鳞状细胞癌的确诊,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查,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等。
4.治疗方案4.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方式,包括乳腺癌根治术、乳房保留手术等。
4.2 放疗:术后放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使用,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4.3 化疗:对于高危患者,化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系统性药物破坏肿瘤细胞。
4.4 靶向治疗:对于表达特定靶点的患者,靶向治疗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4.5 多学科综合治疗:乳腺鳞状细胞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医生、放疗医生、化疗医生、病理医生和遗传咨询师等。
5.预后5.1 生存预后: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预后难以确定,因其罕见性导致相关病例报道有限,临床研究也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