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秦汉服饰 2
- 格式:ppt
- 大小:6.31 MB
- 文档页数:42
第二章秦汉服饰教学目标:本章重点介绍秦汉时男子的袍服、冠履以及佩授制度,了解女子服装的特点。
介绍秦汉时男子的袍服、冠履以及佩授制度,了解女子服装的特点。
重点难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点多媒体教学方法传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第一节概况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顺应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趋势。
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秦王朝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役,结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面对汉初经济凋敝之状,汉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
汉武帝时达到西汉强盛顶点,随后便走向衰落。
经推翻篡权者王莽之后,刘秀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亡于公元220年,自秦统一至此共有四百余年。
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大气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制度。
汉代遂“承秦后.多因其旧”.因而秦、汉服饰有许多相同之处。
武帝时,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商队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
尤其贵族阶层中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秦汉服装一、男子袍服与冠履1、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中华古今注)称:“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
”故《国语》记“袍已朝见也”。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
⑴袍服特征:(插图)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
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
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皇帝冕服(图)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图)汉代妇女服饰实物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
秦汉女子服饰特点
秦汉时期,女子的服饰主要分为两大类:礼服的深衣和日常穿的襦裙。
秦朝时期民间的女子一般穿襦裙,讲究大襟窄袖,并在腰间用丝带系上,颜色以朴素为主。
同时,民间女子也非常喜欢穿深衣,这种服饰在汉代开始真正发展起来,但秦朝时期人们已经非常喜欢穿了。
对于汉代,女子服装的特点是衣袖趋大,袖口收敛,曲裾直裾并存,其中曲裾居多。
特别是曲裾深衣,逐渐成为女子专用服式,通身紧窄,也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宽窄两种衣袖,镶边。
这种服装不仅男子可以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另外,汉代还有一种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的颜色方面,由于秦汉崇尚黑色,因此深衣用色较深,给人一种古朴之美的感觉。
而平民女子的襦裙则相对朴素,主要颜色除了宫廷的女子外,民间的女子一般是不能用太鲜艳的颜色。
发饰也是秦汉女子服饰的一部分,如发簪是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
此外,由于古人衣裙都很长,翘头履的样式是为了防止走路时候踩到身前下裙。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女子服饰注重朴素、大方与优雅。
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根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管文武职别都可穿着。
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皇帝冕服(图)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前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图〕汉代妇女服饰实物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桔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款式、色彩、材质和搭配等方面,详细介绍秦汉时期男子服装的特点。
一、款式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主要分为长袍和短衣两种款式。
1.长袍长袍是秦汉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服装款式,其长度一般到膝盖以下,有的甚至拖地。
长袍的领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交领,一种是直领。
交领长袍的领子交叉在胸前,而直领长袍的领子则是竖直的。
此外,长袍的袖子也有宽袖和窄袖之分,其中宽袖更为流行。
在腰部,长袍都配有腰带,以固定衣物。
2.短衣与长袍相比,短衣更加轻便和实用。
短衣的长度一般在腰部以上,其款式类似于现代的马甲或坎肩。
短衣的袖子也有宽袖和窄袖之分,但总体来说,窄袖更为流行。
在腰部,短衣同样配有腰带。
二、色彩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色彩比较单一,主要以深色系为主,如黑色、深灰色、深蓝色等。
这些颜色不仅显得庄重沉稳,而且也比较耐脏。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等,人们也会穿着白色或红色的服装。
三、材质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材质主要以丝绸和麻布为主。
丝绸是一种高档的面料,轻柔舒适,光泽度高,但价格也比较昂贵。
而麻布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面料,价格相对便宜,但质地较为粗糙。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面料,如葛布、苎布等,也被用于制作男子服装。
四、搭配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搭配比较简单,一般只需配上一条腰带即可。
腰带的作用不仅是固定衣物,还是一种装饰品。
在腰带上,人们常常会镶嵌一些金属饰品或宝石,以增加美观性。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朝见皇帝或参加宴会等,人们还会戴上一些头饰或佩饰,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长袍和短衣是主要的款式,色彩以深色系为主,材质以丝绸和麻布为主。
搭配简单实用,主要以腰带为主。
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朴端庄、等级严明的秦汉服饰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后推行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诸如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各国遗留下的"异"转化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饰制。
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帜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
在汉代初年,由于受连年战争影响,经济遭受破坏,民众生活极苦,汉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一些苛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应提高。
其中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公元前二百年汉高祖灭秦建立西汉,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旧有服制,即用"袀玄,长冠"。
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时莽绀袀服,紫玺绶"。
意思是说,王莽时着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装印的装饰物。
当时的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
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
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佩、朱履。
所服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汉书《汇充传》中说"充衣纱縠禅衣"。
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
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