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河流湖泊水质改善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8.09 MB
- 文档页数:29
日本河川湖泊的整治日本河川湖泊的整治文/島谷幸宏摘/中村圭吾譯/鄭秋花、周佳蓉前言前言在1990年以前,日本河川治理計劃著重於人類而漠視環境生態。
在1990年以前雖然有一些零星的嘗試,但非主流, 直到平成二年(1990年),日本建設部開始推動自然多樣河川的改善,或稱為河川復育計劃。
多自然型河川建造,或稱河川復原計劃,河川整治計劃新的焦點在納入生物生存需求,而非只重視防洪或視覺景觀.河川復原的基本觀念一、明確的防洪考量在規劃河川保存與復育時,最重要的是考慮是與防洪計畫的關連性,特別是下列幾點.(a) 包含防洪計劃河川復原計劃, 必須嚴密地檢視防洪計劃內容,確保復原計劃不會與防洪計劃相抵觸,包括防洪頻率(洪水再現率,5年、10年、50年或百年洪水發生頻率)、控制辦法(諸如是否採用分洪道或使水流減速的滯洪池)、水道型狀、洪水類型等。
在適當的環境因子保育前,一定有不同的問題必須被解決,規劃者一定要了解防洪計劃之彈性與各種可能替代方式,以俾在環境保護與防洪間取得平衡點。
(b) 水理計算為保有良好的環境組合,任何影響環境中水位的升高、水流測定、流速等皆須量化檢定。
為此目地,即使是中小型河流,除了基本的一次元水位計算(以單純水道橫切向計算水位的變化)外,也必須做各種不同狀況下的流體模型計算。
例如規劃者欲瞭解因植被不同而導致不同水位高度變化時,他可採用擬二次元的多樣計算推估在河道中存有植物時,水流及水位的變化(河中植物及灘地會形成阻力,影響水流速度及方向,阻力會依據植被的大小和密度而更改)。
例如喜多河(Kit a河)在整治時,為求保留原有岸邊樹木及兼顧防洪, 先預估要保存樹木地點及需浚深河床高灘地的地點,再以水理計算出預期的水位高度。
如果不能達到滿意的防洪水位高度,則重複計算、依據計算結果進一步砍除防礙水流樹木,並浚深河川,經多次修正,一直到達成預期的水位為止。
二、明確認識目前環境情況與過去歷史在規劃復育河川空間環境時,預想擬保護及未來預達成的環境的目標是很重要的,,除了河川目前的狀況外,須透徹了解河川環境現況及比較過去的歷史,才能擬定適切的河川復原計劃。
日本湖泊富营养化对策措施--霞浦湖保护计划之富营养化对策措施水落元之(Motoyuki MIZUOCHI)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亚洲水环境研究室1 概述尽管《水污染控制法》规定了工厂和商业公司的污水排放标准,但这还是不能使湖泊的保护让人满意。
因此1984年通过了《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并纳入了《水污染控制法》。
这么做旨在对以下十个富营养化非常严重的湖泊实施综合性的、有计划的水环境保护:琵琶湖(滋贺县), 霞浦湖(茨城县), 中海(岛根县和鸟取县), 宍道湖(岛根县),諏访湖(长野县),印旛沼(千叶县),儿岛湖(冈山县),手贺沼(千叶县),野尻湖(长野县)和釜房水库(宫城县)。
根据新的法律,要求包括霞浦湖在内的这十个湖泊所在各区制定并执行一个水保护计划来改进湖泊水质。
计划中每个执行期为5年。
霞浦湖,印旛沼,手贺沼,琵琶湖和儿岛湖的4期计划已经在2005年结束,新计划正在实施当中。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介绍霞浦湖水质保护计划中提到的富营养化对策措施。
2 霞浦湖总体情况霞浦湖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很浅,其平均深度为4米,尽管它有着220 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使其成为日本第二大湖。
虽然它起初是带咸味的,在下游水闸被关闭,将其作为一个淡水水源和防止盐水损害后,它就成为一个淡水湖。
蓄水量大约8亿立方米,平均保持时间大约200天。
该湖泊积水面积2157平方公里,大约有100万人口居住在其周围地区。
这些地区多为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和畜牧业,没有大型化工业。
因此,水主要用来灌溉和用作清洁水,尽管捕鱼业有所下降,但渔业仍然存在。
由于鲤鱼疱疹病毒的爆发,曾经繁荣的鲤鱼养殖业也停止运作。
3 霞浦湖水质现状霞浦湖周围水质标准(水污染环境质量标准)包括COD(化学氧需求),T-N(总氮)T-P(总磷);其量值设定分别低于3,0.4和0.03 mg/L以便可以用来饮用。
但是,在2003年,平均值远远超过了标准值:COD为7.5 mg/L,T-N为0.91 mg/L,T-P为0.10 mg/L。
湖泊水环境改善措施建议湖泊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珍贵的水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湖泊的水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湖泊的水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湖泊的水环境。
本文将提供一些建议,旨在帮助湖泊水环境的改善。
1. 加强污水处理首先,要加强污水处理工作,确保湖泊周边的污水得到合理处理。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化学物质,如果直接排入湖泊中,将对湖泊的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应建设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式对污水进行综合处理,以减少污染物的含量,保证排放出的污水能达到国家相关的排放标准。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问题,导致农业产生的农村面源污染源大量流入湖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建立起监测机制,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进行监管,确保其使用量在合理范围内。
3. 控制工业废水排放此外,对于工业废水的排放也需要进行严格控制。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如果任其直接排放到湖泊中,将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破坏。
因此,应建立健全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对所有工业企业进行监管,并定期进行排放检测。
对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应加大处罚力度,同时提供技术和经济支持,推动其改善废水处理设施,减少对湖泊水环境的污染。
4. 保护湖泊周边生态环境除了污水和废水治理,保护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水环境改善措施之一。
湖泊的周边植被和湿地是水域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过滤和净化湖泊水体,防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因此,要严禁乱砍滥伐,大力推进湖泊周边的森林和湿地保护工作。
同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湖泊周边的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干扰,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5. 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最后,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也是改善湖泊水环境的重要手段。
湖滨带修复(独立行政法人)土木研究所 中村圭吾 〒305-8516 筑波市南原 1-6 tel +81-29-879-6775 e-mail:knakamu@pwri.go.jp概要∶湖滨带作为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环境,具有净化水质的效果、景观效果、缓解波浪的效果、亲水效果等各 种功能。
但随着流域开发和湖泊的水质污染、堤岸工程等,这些功能正在逐渐消失。
自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开 始修复河流环境以来, 也陆续开展了湖滨带的修复工作, 特别是近些年, 修复工程的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本文通过霞浦湖、琵琶湖、宍道湖和博登湖等湖滨带修复事例的介绍,研究和讨论不同类型湖滨带修复技术的 特点和效果。
Keywords:Lake Kasumigaura, Lake Biwa, Lake Constance, lakeshore, restoration, conservation1.前言 从 1990 年的“多种自然型河流建设”开始,在 1997 年以“完善和保护河流环境”为目的修订了河川法,2003 年制定了《自然再生推进法》 ,恢复水岸自然的工作正在加速开展。
其中湖泊沿岸地带(湖岸)也不例外, 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复原措施。
最初的湖岸复原主要着眼于人类利用的亲水设施的复原,最近开始上升到注重湖 岸原生的景观和生物相的复原。
有的地方不仅完善湖岸的地形和景观,还尝试着恢复自然的水位。
生物复原方 面也不仅仅停留在种植植物上,有的地方通过利用种子库(seed bank)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的力量。
相 关的研究和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湖岸复原的目标提高到了高水平复原的层次。
随着水平的提高,也诞生了 新的课题。
本文先通过介绍几个有特点的国内外事例,说明湖岸复原时的着眼点,之后论述目前存在的课题和 今后的方向。
2.湖滨带修复事例2.1 霞浦湖 -利用种子库恢复植物带-霞浦湖是位于东京东北约 60km 的日本第 2 大湖(面积 220 km2) 。
日本湖泊富营养化对策措施--霞浦湖保护计划之富营养化对策措施水落元之(Motoyuki MIZUOCHI)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亚洲水环境研究室1 概述尽管《水污染控制法》规定了工厂和商业公司的污水排放标准,但这还是不能使湖泊的保护让人满意。
因此1984年通过了《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并纳入了《水污染控制法》。
这么做旨在对以下十个富营养化非常严重的湖泊实施综合性的、有计划的水环境保护:琵琶湖(滋贺县), 霞浦湖(茨城县), 中海(岛根县和鸟取县), 宍道湖(岛根县),諏访湖(长野县),印旛沼(千叶县),儿岛湖(冈山县),手贺沼(千叶县),野尻湖(长野县)和釜房水库(宫城县)。
根据新的法律,要求包括霞浦湖在内的这十个湖泊所在各区制定并执行一个水保护计划来改进湖泊水质。
计划中每个执行期为5年。
霞浦湖,印旛沼,手贺沼,琵琶湖和儿岛湖的4期计划已经在2005年结束,新计划正在实施当中。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介绍霞浦湖水质保护计划中提到的富营养化对策措施。
2 霞浦湖总体情况霞浦湖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很浅,其平均深度为4米,尽管它有着220 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使其成为日本第二大湖。
虽然它起初是带咸味的,在下游水闸被关闭,将其作为一个淡水水源和防止盐水损害后,它就成为一个淡水湖。
蓄水量大约8亿立方米,平均保持时间大约200天。
该湖泊积水面积2157平方公里,大约有100万人口居住在其周围地区。
这些地区多为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和畜牧业,没有大型化工业。
因此,水主要用来灌溉和用作清洁水,尽管捕鱼业有所下降,但渔业仍然存在。
由于鲤鱼疱疹病毒的爆发,曾经繁荣的鲤鱼养殖业也停止运作。
3 霞浦湖水质现状霞浦湖周围水质标准(水污染环境质量标准)包括COD(化学氧需求),T-N(总氮)T-P(总磷);其量值设定分别低于3,0.4和0.03 mg/L以便可以用来饮用。
但是,在2003年,平均值远远超过了标准值:COD为7.5 mg/L,T-N为0.91 mg/L,T-P为0.10 mg/L。
论日本水质解决方案引言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保护环境和保障水质,致力于提供优质的饮用水和水资源管理。
本文将探讨日本在水质解决方案方面的措施以及其取得的成果。
日本水质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面临了许多水质问题,如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然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水质问题。
水污染治理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和执行强制性的污染排放标准,对水污染加强管控。
为了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手段,如污水处理设施和农田养分管理等。
此外,对于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等特定污染物,日本政府还颁布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和限制。
海洋污染防治日本是一个岛国,海洋环境对于其生活和经济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饮用水源,日本采取了多项措施来防治海洋污染。
一方面,加强海洋资源管理,限制捕捞和污染物排放量。
另一方面,着重开展海岸清理行动,清除沿海地区的垃圾和污染物。
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都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日本政府实行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制度。
他们设立了大量的监测井,并利用现代技术对地下水进行实时监测。
当地下水位降低或出现污染迹象时,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如维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严禁非法取水和加强水质监管。
饮用水质量保障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生活品质的国家,对饮用水质量要求极高。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饮用水质量标准,并对供水企业进行定期抽检和监管。
此外,政府还推广家用净水器和水龙头过滤器等设备,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饮用水。
成果与展望多年来,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水质解决方案实现了可喜的成果。
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海洋环境得到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管理,饮用水质量得到了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本仍面临着新的水质挑战,如微塑料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介绍日本的湿地净化技术——人工浮岛(AFI)摘要:由于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水质的恶化,造成了河流、湖沼、池塘等的水生态的严重破坏。
因此世界上一些国家特别是日本把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放在湿地上,目前正在为恢复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生息空间,创造优美的绿色景观、净化河川、湖沼水质而努力。
在此向大家介绍的人工浮岛技术,是日本的专门研究机构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的科研项目,值得借鉴。
“浮岛”原本是指由于泥碳层向上浮起作用,使湖岸的植物一部分被切断,漂浮在水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在这里介绍的浮岛是一种象筏子似的人工浮体,在这个人工浮体上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放在水里。
它的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水质净化;2.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3. 改善景观; 4.消波效果对岸边构成保护作用。
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
在这里讲的生态工学(Ecological engineering )或Ecotechnology的概念最早是由W.J.Mitsch和S. J.Jorgensen提出来的,他俩给生态工学下的定义是“We define e 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technology as the design of hu man society with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benefit ofboth (Mitsch , 1988)。
作为水边的环境保护技术——人工浮岛,20年前是由德国的BESTMAN公司想出来的。
在日本的琵琶湖,作为鱼类用的产卵床的人工浮岛70年代末就开始在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心,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边的自然景观状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不光是水的净化,人们对创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人工浮岛技术也寄予了很大希望。
日本水质解决方案密码
《日本水质解决方案密码》
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水质问题,并且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日本的水质解决方案可以说是一种密码,它包含了众多的措施和技术,为日本的水质提供了长期而持久的保障。
首先,日本注重水源的保护和管理。
他们通过建立严格的水质监测体系,确保了水源的清洁和安全。
同时,他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水的污染,比如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强化对工业和农业排污的监管。
其次,日本在水处理技术上也十分先进。
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开发了多种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包括膜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膜技术等。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高效地净化水质,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达到了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除此之外,日本还大力发展了智能化的水质管理系统。
他们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水质变化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以及对水质处理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
总的来说,日本的水质解决方案密码是一个综合而多元的系统,它包括了从水源保护到水处理再到水质管理的一系列环节,并且在每个环节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这种密码式的水质
解决方案,不仅为日本的水质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也为其他国家解决水质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黑臭水体治理经典案例】日本琵琶湖30年治理经验第一篇:【黑臭水体治理经典案例】日本琵琶湖30年治理经验【黑臭水体治理经典案例】日本琵琶湖30年治理经验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黄俊溢据公开资料整理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水污染压力。
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地表水水质稳中趋好,但部分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近八成劣Ⅴ类水体集中在海河、淮河、辽河和黄河流域,海河、辽河流域主要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4%、33.3%。
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
14个富营养化湖库无明显改善。
近岸海域局部污染严重。
水环境领域中的湖泊污染治理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难题,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来治理。
诸多闻名于世的湖泊都经历过艰难的治理历程。
其科学的治湖举措和先进的治理思路,均可为我国的湖泊污染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期国际绿色经验将以被日本人视为母亲湖的琵琶湖为例,对其治理经验总结一二。
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四面环山,面积约674km2。
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邻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横卧在经济重镇大阪和名古屋之间,是日本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千百年来,日本人民在琵琶湖一带生活栖息,孕育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灿烂的精神文明,日本文化经典《万叶集》和《源氏物语》便成就于此。
因此,琵琶湖与富士山一样被日本人视为日本的象征。
琵琶湖纳入河流460条,流出河流仅濑田川一条,自然条件极为封闭,湖体净化周期为19年,进多出少的水流格局使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琵琶湖环境保护的自然净化条件并不好,虽然自明治时代实施对京阪地区供水以来,就一直重视对琵琶湖的水质保护,但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琵琶湖的环境也遭到严重的污染与破坏,水质下降,赤潮、绿藻时有发生,浅水区更是堆满了漂浮来的各种生活垃圾,京都市供水中一度出现过霉臭味。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的高速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危机,随着沿岸城市工业的发展,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设,彻底改变了琵琶湖封闭式的水资源利用的传统版图和格局。
日本水质解决方案
《日本水质解决方案》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水资源的限制。
然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解决水质问题,通过多种手段保护和改善水资源。
以下是一些日本水质解决方案的例子。
首先,日本政府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政策,对工业排放和农业污染进行监管。
通过设立环保法律和制定严格标准,限制了工业废水排放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了水质受到的污染。
此外,日本还鼓励企业和农户使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如零排放工厂和有机农业,进一步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损害。
其次,日本还致力于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和保护。
在大城市,日本采用了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成可再利用的水资源,用于灌溉和工业用水。
在农村地区,日本政府鼓励开展水资源保护项目,如水源保护区的设立和禁止砍伐山林,保护生态系统和水源地。
第三,日本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的学校和社区经常组织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许多环保组织在日本开展着广泛的公益活动,推动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总的来说,日本在水质解决方案上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政府的政策和监管、再生利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教育与社会组织的参与,日本的水质也在持续改善。
当然,尽管这些做法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也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如城市化进程加剧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加大了洪涝灾害等。
因此,日本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创新,找到更好的水质解决方案,为保护水资源和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日本环境污染防治的特点、举措及趋势内容提要: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
近年来日本的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构筑低碳社会、依靠技术进步和推进区域循环圈等。
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本文围绕其主要特点、重要举措、背景分析与前景展望等问题,对日本近年的环境污染防治进行探讨。
在中国大力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时期,研究日本的经验及做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注:作者系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
)长期以来,日本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随着《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该事业又有了新进展。
环境省2008年《环境、循环型社会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4亿吨,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基准年(1990年)相比超过6.2%(2000年同比超过8.0%)。
其中,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为12.74亿吨。
从发展来看,2000—2004年CO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从12.37亿吨增至12.79亿吨;从2005年开始减量,2005年为12.93亿吨,2006年降为12.74亿吨。
与此同时,日本大气环境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
2001—2006年,日本二氧化氮(NO2)的环境达标率从99.2%提高到100.0%。
其中,汽车排放尾气的达标率从80.0%增至90.7%。
此外,日本的水污染状况也大为改观。
日本的公共水域水质环境标准分为人身健康项目和生活环境项目两类。
1999—2006年,人身健康项目达标率由99.2%增至99.3%,生活环境项目达标率更由78.7%增至86.3%;其中,河流达标率从81.5%增至91.2%,湖泊达标率由45.1%增至55.6%。
土壤污染也得到较好控制。
到2007年3月,各都道府县对超过土壤污染标准值的6306公顷农用地制定了土壤污染对策。
其中,已有87.3%的受污染农用地得到改良。
可以说,近年来日本的环境污染防治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日本水质解决方案密码# 日本水质解决方案密码## 介绍日本是一个以岛屿为主的国家,周围被大海环绕,饮用水资源的获取和保障一直是日本政府的重要任务。
日本水质解决方案密码将以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日本在水质问题上采取的解决方案,并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 日本的水质问题水源质量是影响饮用水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频繁发生地震,这对水源设施和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人口密集的城市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的问题。
这些因素使日本的水质问题成为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
## 日本水质解决方案日本政府意识到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质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水质问题。
### 水资源管理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政府实施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这包括制定水资源计划、设立水资源税和监测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此外,日本也大力推动水资源的再利用,如雨水收集、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 水质监测和治理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日本政府实施了严格的水质监测和治理措施。
日本的水质监测网络覆盖范围广泛,监测指标全面,确保了水质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此外,日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质治理措施,如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和净水技术等,以减少水污染和提高水质。
### 节水意识和技术由于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节水意识和技术的提升。
通过宣传教育和技术创新,日本成功地将人们的节水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外,日本还开发了一系列的节水技术,如水龙头节水装置、冲洗水箱和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等,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 成功的原因和启示日本在水质解决方案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这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启示。
### 政府的领导和投入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水质问题,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湖泊水质改善措施建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湖泊水质污染成为一项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活水源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湖泊水质。
本文将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旨在促进湖泊水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一、加强污染源控制首要的一步是加强污染源控制。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工业企业和农业活动对湖泊水质的污染。
工业企业应严格遵守废水排放标准,蓄意违法者要依法惩罚。
同时,农业活动中的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污等也是湖泊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有机耕作和绿色农业。
二、加强生态补偿湖泊的水质受到周边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因此加强生态补偿对于湖泊水质的改善至关重要。
通过对湖泊周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可以增加湖泊的自净能力和水体的保留能力,提高水质的稳定性。
此外,还应加强湖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干扰。
三、推广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改善湖泊水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引入适宜的湖泊富营养化指标修复方法,如生物修复技术、湿地植物修复等,可以有效降低湖泊中的营养盐含量,恢复湖泊的水质。
此外,还可以引入生物灌溉、低有机负荷等技术,提升湖泊的净化能力。
四、加强监测与评估湖泊水质改善措施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与评估体系。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湖泊水质的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湖泊水质状况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湖泊污染问题。
同时,还应加强湖泊水质的生态评估,分析湖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制定相应的保护和修复策略。
五、加强宣传与教育宣传与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湖泊水质污染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环保宣传活动和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湖泊水质污染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参与湖泊水质改善行动,共同守护湖泊生态。
综上所述,湖泊水质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污染源控制、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加强湖泊生态补偿、加强监测与评估以及加强宣传与教育等综合手段,我们可以实现湖泊水质的改善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世纪日本河流管理的三个重点方向深圳水务网2003-10-29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今后的发展方向,日本的水利界也在回顾过去的基础上,认真地考虑新世纪的水利发展。
通过对日本原建设省河川局、日本河川协会、水资源开发公团、以及一些著名水利专家学者所发表的文件和论文进行综合,在21世纪初期,作为河流管理的新方向,焦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建立流域内社会广泛参与的河流综合管理制度。
2. 加强流域内的危机管理。
3. 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管理目标多样化。
围绕这三个问题,日本水利界议论已久,在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之后,日本政府在1997年对《河川法》进行了修改。
首先是对《河川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如下的修改:1. 对河流的管理目标加入了“河流的环境治理和保护”。
2. 对河流规划,将《河流整治的基本方针》与《河流整治规划》加以区分。
在编制《河流整治规划》时,必须听取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意见。
3. 遭遇特枯年份时,河流管理者应及早调整各用户的用水计划,要建立用户间可以对水资源互相融通的体制。
4. 肯定了河畔林、湖畔林在防洪、涵养水资源方面的作用,建立了将河畔林、湖畔林作为河流管理设施列入河流管理规划的相应制度。
5. 对造成河流污染事故的肇事单位和个人,追加了“河流管理者可按照损失及治理成本要求赔赏”的规定。
6. 在河道内非法停留的船只,无人认领者,河道管理者有权进行处理。
与此同时,还对《河川用地使用许可准则》、《河川管理设施构造令》等进行了修改,以适应加强河流管理的要求。
本报告仅就日本今后河流管理方面的三个焦点问题加以说明。
一. 建立流域内社会广泛参与的河流综合管理制度如上所述,日本在最近对《河川法》的修改中,特别强调了在制定河流整治规划中,必须听取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意见,即实施广泛的“公众参与”。
这是在河流管理方面观念的重大转变,它体现了以下的基本认识:㈠. 河流是流域内社会的共有财产。
河流的整治规划涉及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等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