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 作文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复习任务三争辩要有针对性[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任务解读] 争辩文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评论、辩驳析理和逻辑推演的一种文体。
争辩文假如没有显明的针对性,就会陷入随意散漫、泛泛而谈的状态,会缺乏犀利的力气和深刻性,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2024·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当从本手起先,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建。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索。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手过硬,方可妙手绘春(1)在下围棋的三种术语中,本手虽简洁质朴,却是根基;妙手虽出神入化,却是以本手为依托。
正所谓,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过硬的本手技能,便只能以俗手入局,落得满盘皆输的结果。
其实,人生如棋,世界亦如棋,小小棋局,方正之间的哲学也道出了人世间一个普遍的真理,那就是唯有本手过硬,方可妙手绘胜景。
(2)从个人层面来讲,放眼天下,治学者谁不是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终以过硬的基本功,达满腹经纶之境?(3)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活水便是根基,这清澈便是妙境。
做学问亦如此。
只有阅历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磨砺,将全部技能烂熟于心,才能具有扎实的功底,灵敏地组合运用各种手法,从而跻身游刃有余、目无全牛的妙手之林。
(4)君不见,古有苏秦,以刺股之痛,习纵横之术,终挂六国相印,捭阖天下;君不见,今有江梦南,以无声之苦,学唇语之技,终至沟通无碍,问鼎名校;君不见,外有达·芬奇,以乏味之烦,练画蛋之法,终成绘画大师,名满全球……(5)正因为练就了过硬的本手之法,这些人才能以妙手之技,登峰造极,创建辉煌。
幸福在哪里?紫薇问尔康:“你幸福吗?”“我姓福啊” “你满足吗?”“我肯定是满族啊,紫薇你怎么了?没错,尔康又躺着也中枪了,这次是被民间广为流传的采访词“你幸福吗?”射中了。
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
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采访基层老百姓,问同样一个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由于提问比较突兀,好多普通采访者回答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回复”,因此让这一采访词语瞬间在民间广为流传。
“你幸福吗?”遭遇神回复你幸福吗?或许是有感于太久没有倾听到基层的声音了,所以某权威媒体最近在“走基层”栏目里推出“你幸福吗”系列采访。
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祖国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基层工作者,问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但这样一档看似亲民的电视节目却遭遇了尴尬,“你幸福吗?”这一提问竟引起了神一样的回复。
在其中一期节目中,一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
”该位记者却未放弃,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
这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用眼神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
”这段对话也让收看该期节目的观众忍俊不禁,热议连连。
更有网友将这一采访场景重新演绎,称看到焦先生默默地离开。
而被大众所熟知,为数不多姓福的尔康也不幸躺枪,网友们争相揣测起该位务工人员面对该提问时的心理活动,“大叔的内心在流血咆哮道,我不是尔康!”该段视频迅速在网上疯转,这位务工人员看似文不对题,却令人遐想连篇的回答火速在网络走红,被网友们封为2012又一“神一样的回复”,该位务工人员接受采访时的动作和神态也被网友们大赞“那眼神太带感了!”,而提问的记者则被网友们吐槽“提问水平太低,记者应该反思一下如何提问了。
”在继“我姓曾”之后,10月3日又得“神回复”。
四、作文审题立意审题要逐字逐句地审读材料,不能有任何疏忽、遗漏。
1.审材料(1)抓住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价性语句。
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还要理解透彻这个(些)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方可写作。
(2)厘清对象,辨清关系。
新材料作文常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每个对象都至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角度。
作文材料涉及的几个对象通常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审题立意时,一定要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只要能抓住材料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联系,就不会出现跑题、偏题的问题。
(3)由果溯因,加强思辨。
要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角度切入确定立意,是较为稳妥的方法。
但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看问题不能绝对化,要注意命题的思辨性。
近年来全国卷作文有强化思辨的趋势,考生要特别注意。
(4)抓住情感倾向。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从这个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2.审要求审读写作要求时要特别细致:看清对材料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分辨“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与“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区别,尤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要求特别具体,一定要明白具体的写作任务。
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年轻人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已渐成潮流。
《国家宝藏》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本草中华》导演组成员清一色为“80后”“90后”……更为可喜的是,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有的年轻玩家制作“文物”游戏,也有青年设计让国宝(国粹)开口“讲故事”,如此创意“活化”“青春派”表达,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
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当年轻这股力量遇上中华传统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请根据以上材料,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写一篇演讲稿,拟在你们学校举办的以“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演讲。
三、散文结构模式模式一一线串珠式结构一线串珠式结构是以叙述为主的散文在写作时常用的结构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指以一条线索贯串全文,将经过选择后相对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构模板如下:在一线串珠式结构中,线索可以是某个有意义的实物、中心事件、中心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转移、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
按照一线串珠式结构写成的文章,常常主线分明,文脉清晰,布局严密,人、事、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形散而神聚、完整而和谐的效果。
[特别提醒] ①确定中心。
仔细审读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生活中积累和掌握的知识,确定写作的中心,并为多角度选材做好准备。
②选好线索,整合素材。
通过列提纲的形式,从素材库中选取多个素材,并依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一条行文线索,从而将所选材料合理组合。
③行文有方。
确定了素材和线索,还要想办法在文章中凸显这条线索。
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突出线索,或者让线索在文章的多个自然段重复出现等。
线索突出,读者就会一目了然。
④结构完整。
结尾处或借助议论抒情,或概括总结、画龙点睛,再一次强调线索,达到既收束全文又呼应开头的效果。
考题回溯[天津卷]试题见记叙文结构模板“模式三”。
模板范文我是一棵麦子①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清朝末年的麦子。
那时人们怨声载道,中国人民被西方列强压得喘不上气,直不起腰,抬不起头。
但只有我明白,中国不会倒下,中国必将化作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为我看到了林则徐那坚毅的目光。
②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延安土地上的麦子。
焦灼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低矮的窑洞里闪动着战士们忙碌的身影。
终于,我在土地的滋养下萌发了,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的新生做着艰苦的奋斗。
③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离天安门不远之地的麦子。
那一天,举国同庆,天安门广场上奏起了响亮的国歌。
人们纷纷走上大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呐喊欢呼。
这一刻,我知道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突破点二如何奇异论证争辩文的三要素中,论证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正确地揭示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使被证明的论点为读者所了解并信服。
我们想要写好争辩文,把道理讲深讲透,就要学会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假设论证法等。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可使说理更充分、更有力、更深刻。
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三种常用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假设论证法。
[方法1]因果论证法:多向追问,探究根源,使说理走向深刻因果关系最重要的用途是可以用来干预某些事情的发生。
我们不仅想知道某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更想利用这些信息来预防或促成某种结果的产生。
任何一种现象,无论是好还是坏,它的出现都是有缘由的。
运用因果论证,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争辩,通过揭示缘由来论证结果。
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的思路,探其根源,发觉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在这里,结果是一种“现在时”的东西——现象,而缘由则是“过去式”的东西——本质。
为了获得最志向、最深刻的本质,我们就必需不断地运用“多向追问”缘由分析的思维,探究出事物现象的最终缘由、最深刻的本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多向追问的前提是事务引发争议或者冲突产生的缘由不行能只有一个,而是多维综合产生的。
我们可以对追问出的缘由依据主次进行排列,择其两三点进行深化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运用此法的好处,一是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争辩,避开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的现象,二是增加了作文的思辨性。
思路:为什么→是因为→正面强调。
表层次的关键词:①为什么……那是因为……因此……;②缘由不外乎有……;③之所以……是因为……。
1.用于开头,运用因果思维对作文题材料进行分析论证,为立论供应牢靠依据(1)从结果中探究缘由。
例5 [2024·新高考Ⅱ卷](关于“人”字书写的漫画作文,题目见第482页专题八[例7])[片段示范]为什么要写好一个“人”字?画面右侧的文字说明便是答案。
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二十四审题立意1.(广东惠州东江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华盛顿邮报》做了次有趣的实验,请著名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卖艺。
在43分钟里,贝尔拉了6首名曲。
期间1097人经过,只有7人驻足聆听;27人给了钱,但多数是边走边扔给他的。
而贝尔的演奏会,票价上百美元,并且总是座无虚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黑龙江哈尔滨第四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三条毛毛虫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一条河的岸边,河对面开满鲜花,它们准备到对面采食花蜜。
第一条毛毛虫说:“我们应该搭一座桥,抢在别人之前尽情享受花蜜。
”第二条毛毛虫说:“我们应该造一条船,会更快到达。
”第三条毛毛虫说:“我觉得,还是等咱们长出翅膀再过河。
”前两条毛毛虫怕错过时机,就各自按自己的计划行动。
第三条毛毛虫爬上大树,找一片宽阔的绿叶,在阳光下美美地睡了两天,睁眼一看,自己已长出翅膀,化成美丽的蝴蝶。
只一会儿工夫它就飞到了河对岸,享受丰盛的早餐。
它到处寻找自己的两个伙伴,可怎么也找不到。
后来才知道,第一个伙伴搭桥时累死了,第二个伙伴,被河水冲进了大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甘肃张掖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巨型小黄鸭是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2007年创作的,它的足迹遍及荷兰、美国、巴西、日本、澳洲等地。
作为和平的象征,它环游世界,散播快乐与爱;所到之处均引来“粉丝”们的热烈追捧。
5月2日,一只巨型黄色橡皮鸭出现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它的出现令香港一时间沸腾了,无数人前去围观并合影,众多明星也纷纷捧场。
美薇一家也不例外。
爷爷说:看到大黄鸭我就想起了我的童年,没有玩具只有一只可爱的小鸭子陪着我!妈妈说:真是太感谢霍夫曼和制作的那三名工人师傅了,是他们用智慧、血汗带给了我们快乐!爸爸说:看到大黄鸭我就想起了那1992年因风暴而落水漂流了三年数万公里的鸭子,它们给人类带来了勇气和信心!弟弟说:我长大后也要像大黄鸭一样走遍世界!美薇说:大黄鸭让我看到了人们的笑脸!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四部分作文部分
作文(1)——人物素材
五、嵇康
1、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
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
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2、心灵的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
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
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
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
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
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
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
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
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昔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之前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
”一部名曲就这样失传了。
当真是“后不见来者”。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现代人就将再次听到这千古绝唱,嵇先生之记忆即是现代音乐家的曲谱。
4:包容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
山涛让他当官,是善意的,他却气得要死,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这个山涛使他的儿子没成为孤儿:钟会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这其实就是嵇康心胸狭隘的表现,不能像大山一样包罗万象,不能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有人说,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执着。
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包容。
而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也没能容得下这样一一个知识分子,把他作为一个异己给消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5:家庭教育
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
但嵇康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
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但我们看他做给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
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
一告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
二告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
三告后辈要慎言。
四告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有涵养。
五告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
他说:“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私。
”
六告后辈不要受人之馈。
他说:“匹帛之馈,车服之赠,肖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
因此我们知道,稚康自己对
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意的。
只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所以,后来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
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
自虐,实际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闷的象征。
魏晋士大夫的一个倾向是服药、喝酒、身上多虱,这与其说是隐逸、潇洒,倒不如说是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
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与当时的社会达成妥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内转,通过自虐式的感官刺激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解脱。
嵇康作为一位与时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与打击,他别无他法,只有把常常饮酒、服药、装疯等自虐形式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
在精神苦闷之际,用药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来浇心中块垒。
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
7:坚持自我
其实嵇康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
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8:路
嵇康啊嵇康,愤世嫉俗,绝望了这社会的一切而毁坏礼教者是你,“非汤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让司马氏安于枕席?你的一腔忠愤却无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铁锤——第一锤,砸平世间不平事;又一锤,大泄胸中之悲郁;再一锤,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万年所有的炎黄子孙: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纪?“砰砰”锤声中,钟会来了,你并不理睬,只抛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于是你抛锤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汤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权柄!”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
人说你毁坏礼教,不事孝道。
“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没有发出的呼喊,就让我替你喊出吧!或许,这有悖于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马心的时代,这是称那个“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时代。
我知道你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是激愤于挂羊头卖狗肉者之流(如司马懿)的胡作非为,激愤之极而转为不言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礼教!其实啊!司马懿何尝是孝子?可司马氏就是以不孝为名杀了你。
悲哉!“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子几百年前的这一悲吟,不幸却又应验在了你的身上。
9:交友
冤哉!嵇康!
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
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
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你的眼中,这世界应如你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甜香赛芝兰之悠长。
可遗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国古代史》,你的名字却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页:满眼是野蛮的屠戮,满耳是大众的悲鸣。
其时,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陋志者。
你“常谓之知言”的山涛,此时便弃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饮苦酒:“美酒今以之驱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
人之相知兮,贵识天性,曲者不以为桷兮,诚不欲以枉其天才。
”面对山涛的诱荐,你嬉笑怒骂,接舆狂歌。
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阻断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