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623.00 KB
- 文档页数:71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初期兴起,其研究重点是人类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反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其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局限性越来越清晰,因此行为主义逐渐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心理学流派。
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行为主义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中,人们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和情境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反应,这为行为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某些方面也被其他心理学流派所吸收和发展。
例如,认知行为主义将认知过程与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强调人类的思维和决策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改变来达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某些方面已经过时,但在某些领域仍然具有应用价值,并且其某些方面也被其他心理学流派所吸收和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可能会继续发展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学习理论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习理论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三个方面探讨学习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的出现与发展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的一种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以行为为中心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学习就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
早期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包括帕夫洛夫和沃特森。
帕夫洛夫的狗实验是行为主义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给狗提供食物和发出铃声等刺激,他发现狗能够形成条件反射。
沃特森则提出了“行为是对环境的反应”这一著名理论。
他强调,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来形成的。
行为主义的发展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教育者开始将教学内容切分为一系列小的目标,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此外,行为主义的理论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授人以渔的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来改进自己的技能。
二、认知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认知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强调人类的思维和内部心理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知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皮亚杰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他认为孩子在认知发展上经历了一个由感知到运用逻辑推理的过程。
他的实验揭示了儿童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的认知能力。
而维果茨基则提出了“近代心理发展区”这一概念,认为学习发展是通过与他人合作和社会交往来达到的。
认知主义的兴起对教育实践带来了重要启示。
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知识结构,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在教学中,授课者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三、构建主义的提出与发展构建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新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构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瓦尔多。
皮亚杰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遗传认知学”,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发展的,个体在学习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第三个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我们来一一进行深入的学习。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在他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有限的几种反射,如膝跳反射、打喷嚏,之后的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与反射的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认为能够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他曾经有过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不管他们的天赋、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种族,我都可以训练他们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他将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如幼儿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斯金纳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有些后果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后获得称赞、新玩具;有些后果有可能使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如幼儿在主动打人后被批评或取消奖励等。
他将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强化。
正强化指由于行为带来了愉快的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当小朋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时,奖励一朵小贴花。
负强化指由于行为能摆脱一个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如:当学生按时交作业,老师会撤销对他的处分。
根据刚刚学习过的强化理论,请大家思考,下面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的是强化吗?班级上有几个同学养成了一些不良读书习惯,当其他同学在认真画画时,他们总是喜欢在一边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导语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
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第一节理论背景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界风行了至少50年。
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以及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这就构成了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注意的反叛。
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
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科学。
1898年,铁钦纳发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正式提出构造心理学的名称。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能细分基本元素的化学复合物类似,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机能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认为成人内省是必需的。
第二节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跻身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历史
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历史如下:
- 形成: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
- 兴起: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
- 理论发展:主要理论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及决策理论等。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另一个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派——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高峰,成为从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