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12.23 MB
- 文档页数:67
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学科素养目标1、理性看待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进一步增强对坚持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客观必然性的理解和认同。
(科学精神、政治认同)2、懂得依法保护各种经济形式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各种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法治意识)3、明白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创业创新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人人都有责任。
(公共参与)二、重、难点1、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
2、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措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和措施。
4、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三、课前知识准备(阅读教材,找出相关答案并作出标记)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坚持和完善?如何坚持和完善?3、公有制经济内容、地位及表现、为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4、国有经济的作用、地位、最主要的实现形式?5、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地位、作用?6、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7、怎样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要求:(2)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要求:8、如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教学过程总议题: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视频导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五讲(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教师总结:(知识更新)我国现阶段的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议题一:推动国企改革,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探究活动一:知识抢答要求:3分钟基础知识回扣,抢答,知识要准确应用。
第1讲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进展的方法与途径。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进展的方法和途径。
微专题一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条件分析1.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深度思考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影响气候的?答案对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的地理位置主要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较高,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较高纬度打算了该地区是气温较低;海陆位置上,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侧接近海洋,打算了该地区是季风气候,距离海洋远近,打算了该地区降水量多少。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2.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甜菜。
B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
C辽河平原——水稻、冬小麦、棉花、苹果。
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1.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供应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2.社会经济条件考向一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分析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1~2题。
三线建设:奠定新中国生产力布局坚实基础作者:胡新民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20年第3期胡新民关于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这样的论述:“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美国对越南北方侵略战争逐步扩大,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来。
1964年五六月间,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三五’计划时,高度关注国家安全的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
”“据此,中央改变‘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苏为鉴立足备战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古老的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开启国家现代化进程。
建立强大的国防和独立的工业体系,是这个进程中的两个基本点。
毛泽东1949年年底出访苏联,着手打破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的雅尔塔体系,同时争取到工业建设急需的外部经济援助。
抗美援朝的胜利,一举扭转中国近代在世界上的颓势形象,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精神。
但与此同时,也使我党认识到,世界并不太平,尽快实现工业化,加快国防建设,时不我待。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演变使得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
首先是中苏关系从分裂到恶化,发展到苏联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
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还胁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
1964年8月12日,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向中央和毛泽东转交一份报告说,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很多,有些情况还相当严重。
比如工业、人口、交通设施过于集中在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及附近,遇到空袭,将遭受严重损失。
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
”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第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
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
生产力的提高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力的三大要素:资源、技术和劳动力。
这三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下面将对这三大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资源资源是生产力的基础,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土地等。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生产力水平。
充分利用资源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也意味着需要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
2. 技术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
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同时,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不断的投入和研发,以确保生产力的持续提升。
3. 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
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养对于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因此,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
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技术和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的三大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依托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劳动力的培训和引导,而劳动力的充分发挥也需要依托资源和技术的支持。
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综上所述,资源、技术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只有在合理利用资源、不断创新技术、加强劳动力培训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增长。
第一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认清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性质、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地理解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客观依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一〕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1、什么是“基本国情”?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说过: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现在,我们同样可以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
那么,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国情。
一个国家的国情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资源、民族、人口等状况。
基本国情。
一国的基本国情,就是指该国的社会性质和它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国的现阶段基本国情。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提出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思想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解除了左倾教条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科学探索我国社会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成为可能。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萌芽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须会议上指出:“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人口多,底子薄;二是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但还不成熟。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念的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的阶段”。
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指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第二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就必须( )①提高国有经济比重②提高国有资本效率③在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④增强国有企业活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②④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符合题意;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且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并不一定会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①不能入选;股份合作制是我国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③不能入选。
2.《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提出,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
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
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有利于( )A.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功能B.国有企业朝着多样化发展C.增强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控制力D.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答案:A解析: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功能,A项符合题意;国有企业的控制力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对重要稀缺资源、对关键领域和命脉行业的控制上,不是对非国有企业,B、D两项不符合要求,C项错误。
3.杭绍台城际高铁项目由数家私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团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
这种投资模式将( )①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②提高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③推动各种所有制主体公正公开公平参与竞争④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题干中数家私有资本控股企业的出资并不能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①说法错误;“数家私有资本控股企业”属于私营经济,不属于国有经济的范畴,②不符合题意;“数家私有资本控股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属于公有制经济,它们对于杭绍台城际高铁项目的共同参与,有利于推动各种所有制主体公正公开公平参与竞争,促进它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前面几章,都是先由基本概念或者是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入手,接着分析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或者是体系框架,最后讲到这个理论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等,框架很清晰。
但是这一章就不一样了。
咱们教材中是分了五节。
其实这五节都可以作为五个独立的章来讲的。
比如经济、政治、文化之前就是分别来讲的三章,后来到2006 年开十六届六中全会时候加了社会建设部分,这过了十八大又加了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
教材把这几个部分捏到一起,是契合了十八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这个创新观点咱们剩下的几个部分的内容都是比较具体的,都是前面几章在具体领域的细化。
因此在讲法上我想调整一下。
这节课把后面的外交和一国两制部分和总布局捏在一起,作为一个大的布局体系来讲。
像“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准备仔细说了,大家都知道;包括总布局中有些方面在讲基本纲领的时候也都讲到了。
所以,就提纲挈领地讲一下,给大家串个线,屡出个线索来。
一、“布局”和“总布局”的概念界定先来讲4 个例子。
1.淮海战役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的兵力有 80 多万,而解放军这边上了两个野战军一个中原野战军,一个华东野战军,两边加一起仅有 60 多万。
虽然我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我军在兵力的布局上却占有优势,总是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不断分割包围敌军,最后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虽然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综合的原因,但是无疑布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最高将领排兵布阵、布局的重要问题。
无数的战例说明,布局影响战争的胜负,在战争中,因为布局问题而取胜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2.发展布局体现着一国发展理念在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调配情况。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由党和政府主导发展的国家来说,这种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某些产业或某些区域的发展状况。
这个发展布局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
第一讲国情论一、初级阶段理论•1、初级阶段的含义一个前提,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明中国的社会性质;•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表明中国的发展状况。
•2、意义:•(1)基本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二、基本经济制度•1、未来社会基本特征•(1)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2)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3)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未来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4)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调节(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5)共产主义两个阶段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种分配方式)•2、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1)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和客观必然性•①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客观必然性:理论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实践上,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公有制主体地位及表现: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经济的发展在很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3、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1)基本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客观必然性•①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客观必然性:理论上:生产关系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实践上,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①含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性质。
•②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制度因素: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
•③现阶段我国按劳分配的特点:•第一、不能直接分配,要借助商品货币关系。
•第二、不能由社会中心在全社会范围统一实现,必须通过企业来实现。
大力发展生产力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
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失,都是由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引起的。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的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式的依次更替,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都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特点来看,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和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就要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在整个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产生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而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