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张斌贤)考研复习题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95.46 KB
- 文档页数:78
第8章科学教育的源流8.1复习笔记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一)兴起的根源1.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是社会生产长期发展的结果(1)到14、15世纪,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欧洲的农业和新兴手工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2)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上的运用又带来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理论上的说明。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1)中世纪后期,罗盘和航海图的使用,推动了海外探险活动;(2)地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课题。
3.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的文化思想环境文艺复兴运动使受宗教禁锢的欧洲人得到思想的解放,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近代科学革命的勃兴1.天文学领域的发展(1)哥白尼的日心说(2)伽利略的天文探究(3)第谷与开普勒的天文探究2.医学生理学领域的发展(1)维萨里的人体学说(2)塞尔维特的小循环理论(3)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3.力学领域的发展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三)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1.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2.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改进3.科学理性精神得到树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二、近代科学教育的萌芽(一)近代科学教育号角的吹响1.弗朗西斯·培根(1)生平简介①首先吹响近代科学教育号角;②在自己等著作中,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以及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归纳法,并极力提倡科学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大大推动了近代科学以及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教育思想①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性②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③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④设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乌托邦方案(3)教育影响作为“科学教育之父”,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夸美纽斯、洛克等教育家的实在论教育学说,为近代教育的科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2.勒内·笛卡儿(1)生平简介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2)教育思想①强调遵循科学的方法②强调理性的作用(3)教育影响①让人们认识到经院哲学教育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知识,也培养不出来有独立判断的求知者;②冲击了破旧的经院哲学思想;③对科学摆脱旧的传统思想有进步意义。
第7章国民教育的滥觞7.1复习笔记一、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一)宗教改革运动1.改革的背景(1)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日益腐化;(2)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宗教束缚;(3)受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4)各地封建君主积极摆脱罗马教廷的干预。
2.改革过程的发端(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2)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各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的序幕;(3)“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
前者是“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后者是“遵照教会行为才可得救”。
3.改革过程的发展(1)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①强调《圣经》是最高权威;②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认为教会组织的最高监督权属于世俗政权;③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逐渐成为以教义为指导思想的政教合一的共和国。
(2)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①由英国国王自上而下推动的;②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了国王的高于教会的领袖地位;③加强了英国君主的皇权,但并没有在实质上触动天主教的主要教规、教义和教仪。
(3)反宗教改革运动①天主教内部发生一连串变革运动,以对抗新教改革;②特兰托会议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主要标志;③天主教改革分为内部和外部改革两个方面,内部重整纪律、消除异端,外部扩大影响两方面改革;④新教与旧教之间长期的战争最终确立了新教在基督教世界中的合法地位。
4.改革的意义(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导致欧洲宗教世界的分裂;(2)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3)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并将各国教会置于世俗力量的控制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王权专政;(4)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获得欧洲各地的新旧宗教力量与世俗政权的高度关注;(5)一些宗教人文主义者大胆改革教育,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平等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第10章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1751年,在美国创办了第一所文实中学的教育家是()。
A.杰斐逊B.富兰克林C.林肯D.贺拉斯·曼【答案】B【解析】文实中学是由美国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首先创办,这是18世纪中期美国中等教育界的新生事物,文实中学大多是私立收费的,有的还是寄宿学校,既开设古典文科课程又开设实际应用学科。
他被称为“美国文实中学之父”。
2.关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一种明确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B.有一定积极意义,推动教育的发展C.完全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D.带有一定的机械化倾向【答案】C【解析】C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而心理学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A项,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B项,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学理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世界近代教育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D项,根据教育性教学思想,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3.创立“恩物”这一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福禄培尔C.陈鹤琴D.杜威【答案】B【解析】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
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
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②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③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第13章战后教育的重建13.1复习笔记一、战后教育重建概述教育重建作为战后世界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国家战后教育重建的历程较为短暂,经过1945~1955年前后十年左右的教育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重建工作而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而新兴国家教育重建的历程则相对较长,甚至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一)战后经济的恢复1.英、法战后经济的恢复英国利用战后国际市场的空隙和美国的援助,工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
从1945年到1951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从7.41%上升到9.58%。
2.联邦德国战后经济的恢复联邦德国是在东西方对峙的“冷战”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经济恢复发展后很快步入了“快车道”,被视为战后经济发展的奇迹。
1970年,联邦德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增至124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5.2%,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首位。
3.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1)1947年,日本实行“重点生产方式”,即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并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重点加强煤炭业,力图通过扩大煤和钢铁的再生产能力来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
(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美国的军事基地和军需物资供应地。
美国的“特需”为日本工业品提供了市场,使日本获取了大量外汇,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复兴。
(3)从1955年起,日本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并先后出现了1955~1957年、1958~1961年和1965~1970年三次经济发展高潮。
(二)民族解放运动与教育(1)19世纪中期,世界各地几乎被西方殖民者“发现”殆尽,列强之间也随之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世界战争。
与此相伴的就是各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运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曾出现两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又迎来了第三次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并最终导致了殖民主义体系的土崩瓦解。
第14章冷战时期教育的演变一、单项选择题1.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不包括()。
A.加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B.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C.加强职业技术教育D.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答案】A【解析】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共10章,主要内容有: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2.不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的是()。
A.中小学的课程改革B.整顿和规划师范教育C.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D.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②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面,发表了《教育过程》报告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斯宾塞D.桑代克【答案】B【解析】布鲁纳发表的《教育过程》,主要思想包括:①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自身潜力;②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③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概念;④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4.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的是()。
A.高等教育B.劳动教育C.基础教育D.职业教育【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围绕“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展开,“生计教育”涉及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返回基础”即强调基础阶段,而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不是重点。
5.在颁布时间上不属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文件是()。
A.布什的教育政策B.《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C.《国防教育法》D.《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答案】C【解析】A项,布什的教育政策是在80年代后期推行的;B项,《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1983年颁布的;C项,《国防教育法》是1958年颁布的;D项,《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是1985年颁布的。
第10章工业时代教育的发展10.1复习笔记一、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一)工业革命概况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英国人瓦特改进蒸汽机为标志。
由农业、手工业经济向城市里由机器驱动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变的革命性进展。
1.背景(1)商业阶级的出现(2)市场的扩大(3)人口的增加2.历程(1)英国的工业革命①首先是从新兴的纺织业开始的;②英国工业革命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2)法国的工业革命①工业开始与科学密切结合;②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城市化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3)美国的工业革命①1790年,英国人塞缪尔·斯莱特用水力驱动的棉纺厂;②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化的、商业发达的农业工业国。
(4)德国的工业革命德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对时代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各国的政治文明,提升了人的理性精神,各个领域学科逐渐走向科学化、多元化。
1.政治的民主化工业革命打破了等级制度,平民随之要求扩大选举权、实行普选,这对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选举权的扩大和普及增强了个体的受教育意识,提升文化水平,才能参与政治生活、提高社会地位。
(2)各国自由主义政党在谋求国家世俗化和教育世俗化的努力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3)通过议会制,各种教育法律得以颁布和实施,从而推动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发展。
2.工具理性的兴起(1)科技进步使得科学的世界观最终取代了宗教的世界观,人们科学理性的观念提升。
(2)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工具理性精神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已经进入了希冀借助科学、理性的途径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目的。
(3)工具理性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注重技术上的精确性和可计算性,以客观结果为衡量依据的科学精神由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4)工具理性使得教育研究和发展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对近代教育的改造和变革、为近代教育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4章共和教育制度的蜕变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萌芽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西塞罗D.昆体良【答案】D【解析】昆体良认为:①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无论听众多少,每个人都能全部听清楚;②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
昆体良的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因为这种班级教学尚未推广到各级学校中去,也还没有对它作理论上的论证,所以我们不能说昆体良已经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只能说他有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2.西塞罗和昆体良的共同特征是()。
A.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雄辩家B.道德教育第一C.都是职业教师D.都是罗马元老【答案】A【解析】①西塞罗是古罗马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
他认为,能就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的演说是雄辩家最本质的特点,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
②昆体良是古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但是他比西塞罗更重视雄辩家德行的培养。
3.培养演说家与政治家,主要发生在古罗马的()。
A.王政时期B.共和早期C.共和中晚期D.帝国时期【答案】C【解析】古罗马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王政时期。
③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是共和时期。
a.在共和时期,古罗马仿照希腊开办了一种更高级的学校——修辞学校。
修辞学校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演说家雄辩家而设立的。
因为这时只有演说家雄辩家才有希望跻身于罗马的统治集团成为新的贵族;b.共和后期,演说、雄辩在罗马公民的政治、社会、法律生活中越来越占有主要地位。
③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是帝国时期。
4.罗马共和前期的家庭教育是以()为核心。
A.知识教育B.道德教育C.公民教育D.道德一公民教育【答案】B【解析】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家庭教育以道德一公民教育为核心。
第1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教育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起源(一)人类的起源1.神创说最早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主要来自于神话和宗教,即运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解释人类的起源。
神创说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基督教神学中。
神创说根据基督教神学的理论,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是上帝的最高造物。
2.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家对生物进化过程的研究和现存生物的验证。
1859年,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
达尔文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而来的。
3.劳动起源说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思想。
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势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推测,人类的进化是从“攀树的猿群”开始的。
(二)教育的起源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
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
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
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分析现代教育起源的背景及其特性。
答:(1)背景:①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近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民主和平等观念、整齐划⼀和⾼效专业的⼈才培养模式、科学化和⼼理学化的⽅法、程序化的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知识中⼼、学科中⼼、教材中⼼、教师中⼼、课堂中⼼等成为其主要特征。
这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快速普遍地提⾼了⼈类的⽂明⽔平,在⼀定意义上解放了⼈。
②近代教育的弊端。
近代教育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些弊端。
如,在⼯业化社会基础上诞⽣的教育的制度化特性,则可能使⼈在教育中丧失个性、⾃主和⾃由,阻碍个⼈创造⼒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活、社会和⼉童相脱离的现象;教育不能适应后期⼯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提出的新的⼈才培养要求等。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改⾰和探索教育新形式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起源了。
(2)特征:与以往的教育相⽐,现代教育具有科学、开放、多元、平等、强调个性和合作的思想特征。
它强调将教育建⽴在现代⽣物学、⼼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的科学化,重视⼉童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有机的⾓度来看待⼉童;强调⼉童的⾃主、⾃由和⾃我发展能⼒,重视经验和活动;强调社会合作和劳动在⼉童⾝⼼发展中的作⽤,重视⼉童研究和教育调查。
从⽽形成了与以往教育不同的,以经验为中⼼、活动为中⼼、学⽣为中⼼、能⼒为中⼼、作业为中⼼作为其主要特点的西⽅现代教育,从根本上影响了欧美国家乃⾄世界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2.论述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
答:(1)发展历程①兴起时期(1889~1914)a乡村寄宿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是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所新学校。
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b其他类型学校:在乡村寄宿学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欧洲还出现了另⼀种不同于乡村寄宿学校的实验性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