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列出综合算式2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22
方法技能分类评价2.混合运算的计算技巧一、认真审题,填一填。
(第4题9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1.计算36-16÷4时,先算()法,计算64÷(16-8)时,先算()法。
2.在里填上“>”“<”或“=”。
36÷4÷3680-56-2380-(56+23)34+2×33848+6÷6(48+6)÷6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7÷(21-)=36×(÷4)=36(43-)÷6=3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2)(3)二、先用“”画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每小题3分,共18分) 84-64÷845÷9+2798-(36-19)(24+32)÷848÷(4×2)(36-28)×9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过来。
(9分)四、根据下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每小题12分,共24分)1.被减数58-226×990减数92936+18算式:2.被除数28+177292-28除数512-38算式:五、帮小马虎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每小题3分,共18分)7×9-7=1428+7÷7=528-8÷4=569-25-17=6184-18+9=5732÷8÷2=8六、把29、38、36、27这四个数填入里,使等式成立。
(每个数在每个算式中只能出现一次。
8分)+-=+-=七、聪聪在计算12+÷3时,弄错了计算顺序,先计算加法,再计算除法,算得的结果是5,正确的结果是多少?(5分)答案一、1.除减2.<=>>3.1224254.(1)351752-(8+27)=17(2)729(43+29)÷8=9(3)1532(15-7)×4=32二、84-64÷8=84-8=7645÷9+27=5+27=3298-(36-19)=98-17=81(24+32)÷8=56÷8=748÷(4×2)=48÷8=6(36-28)×9=8×9=72三、×56-36+4=20+4=24×48÷(8-2)=48÷6=8×18÷3×2=6×2=12四、1.58-22-9=276×9-29=2590-(36+18)=362.(28+17)÷5=972÷(12-3)=8(92-28)÷8=8五、7×(9-7)=14(28+7)÷7=5(28-8)÷4=5 69-(25-17)=6184-(18+9)=5732÷(8÷2)=8六、29+36-38=2738+27-29=36(答案不唯一)七、3×5-12=312+3÷3=13口答:正确的结果是13。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二)
一、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二、把下面每组中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36÷4=9 8×4=32 56-18=38
45+9=54 71-32=39 30+38=6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三、看图列式计算。
算式:算式:
四、解决问题。
1.饲养员养了10只公鸡,14只母鸡,每4只放在一个笼子里,需要多少个笼子?
分步列式:综合列式:
①①
②②
2.妈妈带100元钱,买一袋大米花了64元,剩下的钱买9元一包的糖,可以买几包?分步列式:综合列式:
①①
②②
3、
(1)买1个羽毛球拍和6个羽毛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4个皮球和1个乒乓球拍,付50元够吗?
(3)小明有55元钱,买了1个羽毛球拍,剩下的钱买羽毛球,能买几个?。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3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的运算顺序,学会用脱式解答同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级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脱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练习。
第1课时混合运算(1)【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其中的道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境导入1.情境:(PPT课件出示情景图)学校的图书阅览室正式开放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阅览室读书。
2.观察: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试着说一说。
3.引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一共有3个,哪两个信息有直接关系?能解决什么问题?4.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二、探究新知1.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脱式书写。
(1)有的同学的列式是:53-24=29,29+38=67,这样列式可不可以?这两个算式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列式、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脱式计算。
(2)(PPT出示算式)53-24+38。
根据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步计算,我们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
(3)你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4)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29”,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38”要照着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5)小结:这样书写便于我们看出运算顺序。
(6)练一练: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3+6-11。
2.自主探究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1)思考: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15÷3×5请同桌的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2)哪组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们的想法?(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
(第6题)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生1:81÷9-3=6生2:(81÷9)-3=6生3:9-3=6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预设: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师:接着怎么做?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教师板书:算)生1:接着列算式。
人教版数学 分 数学二年级(下)体型新颖丰富 体型新颖丰富掌握考试动态 直接重点难点提高考试成绩 周考/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混合运算》同步测试1.脱式计算。
12-8÷4 2+6×9 8×7-28 12+8×6考查目的: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熟悉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答案:10 56 28 60 (脱式计算过程略)解析:这类题学生首先要思考题目属于那种类型,从而正确运用相应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2+4×7 14-4÷2=6×7 =10÷2=42 =5考查目的:熟练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答案:2+4×7 14-4÷2=2+28 =14-2=30 =12解析:这是一道判断改错题,相对于直接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要求更高些。
对初学者有一定误导性,训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和思考。
3.在里填上“>”“<”或“=”。
40÷5-7 7 7+2×8 5+167÷1+7 16-16÷8 72÷9+75 8+9×9考查目的:熟练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会比较大小。
答案:< > = <解析:这是在正确进行综合算式计算后进行比较大小的扩展训练,难度稍高,注意解决方法的灵活性。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考查目的:要求学生根据计算过程列出综合算式。
答案:63÷9 +20 8-8÷2=7+20 =8-4=27 =4解析:本题突出有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法,不必使用小括号。
5.看图列式计算。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看图理解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的能力。
答案:8×4+10=42或8×5+2=42解析:本题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答案不唯一。
混合运算(P47~P52)编写意图(1)例1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唤起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回忆。
借由学生的算式,介绍了综合算式的概念,并使学生明确“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再教学脱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以符号突出了运算的顺序。
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2)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则直接呈现了混合运算的算式,让学生试算。
最后结合两个具体的算式,呈现数学上对于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
(3)“做一做”以3道题分别巩固同级两步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
本页基本涵盖了同级混合运算的所有形式,同时,教材还给出了脱式运算过程的每一步,以让学生将注意的重点放在运算顺序以及脱式计算每一步的内容上。
教学建议(1)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
教学例1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算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先要算出什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
(2)注重脱式计算过程书写的示范。
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脱式计算,所以教师在教学书写过程时要重点板书书写步骤。
为便于让学生看清楚每一步结果,板书时,在先算的部分下面画上横线并用箭头作标记。
对于15÷3×5可先让学生试算,教师再讲解。
两题放在一起,教师可介绍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关注学生脱式计算书写过程的规范。
“做一做”的3道小题,可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教师要注意巡视,特别关注学生书写过程的规范。
编写意图(1)例2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由于有之前学习乘加、乘减的基础,同时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学生列式解决并不困难。
(2)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列式解决环节。
教材呈现了学生列式的3种方式:分步;乘加综合算式;含小括号的加乘算式。
其中重点在于对第三个算式的解读。
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这样列式是合理的。
◎教学笔记第2课时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
(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出示课件)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预设1:3×4=12(人) 12+7=19(人)预设2:3×4+7=19(人)预设3:7+3×4=19(人)预设4:7+(3×4)=19(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指名学生板演。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五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5课时问题: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检测达标)。
1、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两层来谈。
第一层先谈谈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第二层再谈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1)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先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例1 小勇买了一块橡皮,价18分,又买了3支铅笔,每支12分,一共多少钱?综合算式18+12×3=18+36=54(分)=5角4分根据题意,这道题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是合情合理的。
例2 小春有18分钱,小敏有12分钱,小冬的钱数是他们俩人钱数之和的3倍,问小冬有多少钱?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先求出小春与小敏两人钱数之和,即求出(18+12=)30分,然后再求出30分的3倍,即(30×3=)90分。
得出小冬有钱90分。
这样的解答层次,也就是说先算加法,后算乘法是符合题意的,是合情合理的。
使我们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先算乘法的与需要先算加法的事例都不少。
如果永远用分步式计算的话就不必规定运算顺序了。
只因为列出综合式,就得规定出前后的顺序。
(2)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而后加减呢?应该从法则的定义说起,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也可以看作是相同数的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