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D模式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_图文.ppt
- 格式:ppt
- 大小:10.48 MB
- 文档页数:138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例周露林,何静娟,胡佳妮(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校园景观对于营造优美和谐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量硬质景观的存在导致校园雨洪问题。
对此,在总结国内外海绵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以海绵城市为指导理念,提出利用五类海绵体元素———水体、驳岸、道路、广场、绿地系统,着重“疏”和“净”两点,即雨水的收集与净化,通过从校园内部雨水收集(源头)→校园内部湿地(中途)→校园内部水体(末端)的海绵城市校园景观设计方式,并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研究范围进行校园景观设计,能有效地管理校园内部雨洪问题,达到内涝综合治理的目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浙江农林大学20世纪80年代,雨水控制技术在我国开始发展,初期以雨水利用为主,后期转为防洪和治污[8]。
我国于2012年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理念。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建设“海绵城市”。
此后,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公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自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成体系的理论指导。
目前国内海绵校园的发展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各校通过不同手段来维持或恢复“海绵”功能。
许昌学院在教学楼屋顶绿地系统设计过程中,种植大量的花草,通过屋顶绿地、屋顶花园等的设计规划,提高校园绿化率[9]。
在处理地面绿地中,武汉大学保留优质绿地,改造部分质量较差的绿地,对易积水点,用可透水铺砖代替硬质不可透水铺装,在质量差的区域添加更多的雨水处理点[10]。
未被屋顶花园、地面绿地吸纳的雨水,大部分会回到硬化的道路上产生积水。
沈阳建筑大学在原有地势基础上利用引水沟槽将地面的雨水引入生态树池,实现地面排水[11]。
清华大学胜因院把石笼、条石台阶、垒砌毛石作为雨水花园的边界,兼顾景观美学与历史文化[12]。
海绵城市LID解读什么是LID?LID是英文“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缩写,中文翻译成低影响开发,是一种以最小化城市环境改变为目的的城市开发模式。
它通过各种绿色技术和管理策略,减少水、能耗、二氧化碳等资源的使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等负面影响,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LID是什么?海绵城市LID是LID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在城市排水管理中采用了海绵化的策略。
具体来说,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与保水能力,将排水收集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湿地和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中进行过滤、沉淀和蓄积,使得积水不会在城市中大量积聚,从而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并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LID的特点1.“海绵”结构: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通常都是一些具有较强“海绵性质”的结构,如绿色屋顶、生态雨水花园、生态城市公园、生态河道等。
这些结构通常都有着较高的吸水、保水、排水和净化能力。
2.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海绵城市LID不仅仅是单一的绿色结构,还需要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如地埋式收集系统、新技术材料、新型排污设施、水生态修复等,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城市LID策略。
3.灵活性:海绵城市LID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用地现状、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量身定制不同的LID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海绵城市LID的意义1.美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大多都是绿化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强了城市的生态美感和人文氛围。
2.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当前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量塞车、工厂污染等因素导致的排水压力过大,海绵城市LID的应用可以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从而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
3.预防洪涝灾害: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可以在雨季到来时吸收和集聚雨水,从而减少城市内部水的积聚。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预防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LID设施工程城市公园、绿地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雨水花园施工1、雨水花园技术雨水花园是在下沉绿地的形式的基础上结合额外的生物滞留功能以及景观休闲观赏功能而产生的。
生物滞留功能是指通过植被、种植基质以及基层中微生物实现调蓄、下渗以及净化。
它可以对雨水提供有效的净化处理,并依靠下凹地表和地下砾石层空隙提供的空间,对雨水进行调蓄。
地面径流首先上层植被过滤,去除粗糙的沉积物。
随后通过种植过滤基质进行下一步过滤,过滤后的水通过底部砾石排水层以小流量输送到下游。
超标准雨水将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
对设计暴雨条件下雨洪蓄渗及减洪效果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生态滞留洼地的净化效果和削峰效果都很好。
雨水花园可与停车场、道路等相结合,其径流管理效果与面积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更适用于低密度居住区、公园等用地空间较大的地区。
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2、施工工艺流程放线→沟槽开挖→铺设土工布→各构造层回填及渗透设施安装→种植土回填及种植植物。
3、主要施工方法1)沟槽开挖、降水①在施工前,应对现状地下管线及隐蔽物作进一步探查,由项目公司代表组织各种管线相关管理部门,明确管线具体位置,确保安全后方可开挖施工。
②在地面上划出开挖轮廓线,并对已有地下水管线或构筑物的位置做出标记,开挖时应请有关管理单位现场监督。
③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应根据该地区土层的渗透能力、降水深度、施工设备条件等选定。
地下水位应降至槽底最低点以下0.3~0.5m,沟槽内不得积水,严禁在水中施工。
④施工时做好周围城市排水管道来水的排水工作,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
⑤沟槽开挖应遵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4.3中的相关规定。
LID支持下的校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静思湖为例□ 潘 燕 任 民[摘 要] 滨水景观空间已成为大学校园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复杂的外界条件影响下,由于日常维护与治理的措施尚不成熟,越来越多的校园生态景观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近年来,低影响开发(LID)模式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滨湖环境维系与治理的局限,已经成为生态水处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静思湖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水质、水岸环境问题,提出以低影响开发技术融入校园滨水景观设计中,通过透水性铺装、植草浅沟、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被缓冲带、生态驳岸、绿色植物等合理设置,以达到生态修复与校园滨水景观营造和谐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校园滨水景观;景观营造1 引言校园滨水景观空间,是校园中最具活力与凝聚人气的公共环境空间之一,也是校园环境中比较重要且敏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其不仅在改善和维系校园生态环境、提高校园景观环境品质、调节校园生态环境小气候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承载着为广大师生提供一方良好的景观游憩、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多元互动空间的作用。
如今滨水景观空间已成为大学校园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高校或利用原始地貌或人工构建水景来丰富校园环境[1]。
在复杂的外界条件影响下,由于对水体的保护及治理措施尚不成熟与完善,越来越多的校园生态景观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景观功能、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笔者以“滨水景观”并含“校园滨水景观”为主题进行知网期刊高级检索,检索发现学界围绕“校园滨水景观”的研究设计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以“感知和行为视角来进行校园滨水景观的偏好研究”“校园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如何通过校园滨水景观空间来塑造和展示地域文化或校园文化”等方面来展开研究。
对于校园滨水景观面临的生态问题、如何在前期设计中就考虑到后期的维护与治理等方面还鲜有研究,因此,在此背景下探讨校园滨水景观的维系与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低影响度设计(LID )的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马煜(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1756)近年来,随着可持续理论的发展,伴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以及校园改造,绿色生态校园与校园景观的低影响设计愈加受到重视。
本文从低影响开发的模式入手,阐述低影响度设计的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低影响设计;校园;景观设计在于场地设计、场地景观规划的相结合。
场地是构成景观的必要条件,是校园景观的基本单元,是LID 发挥作用的最佳尺度。
校园景观是展示校园文化的途径,而低影响设计下的校园景观可以更好地诠释校园的“场所精神”。
低影响设计与场地规划设计结合的优势在于:①提高校园景观的功能性,大幅减小地表径流,对校园内的水资源进行保护。
②增加场地用地规划的兼容性,节约后期场地景观的维护成本,达到可持续发展。
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景观质量,丰富视觉景观,提升视觉感受。
④调节场地微气候,间接性提高生物多样性。
2.2校园景观低影响设计的途径与必要性低影响设计的主要方式是与场地规划相结合进行3个方面的设计:①场地竖向设计;②雨水的动态调蓄;③雨水系统中的植物配置。
场地的规划间接地影响了开发的理念和技术。
LID 模式强调通过模拟自然界动态水循环过程来还原场地的原生水环境并维持其自然生态的运作,涉及到水资源保护利用、非点源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控制场地开发强度,将雨水设施与地形、水体、植被等自然景观相结合代替传统的雨水排水管网,既减少了场地开发、雨水管理等的成本,又实现了对场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低影响开发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雨洪控制利用理念、技术与法规体系,并能很好地结合到基础设施与景观规划设计中来,因此对于LID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无近年来,随着可持续理论的发展,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学方法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而伴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以及校园改造,绿色生态校园与校园景观的低影响设计愈加受到重视。
中图分类号 TU98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18)10-0089-06 收稿日期 2017-09-13张 思 | Zhang Si王江萍 | Wang Jiangping基于海绵城市理念(LID )的武汉大学校园概念规划Conceptual Planning of Wuhan University Campus Based on the Sponge City Concept (LID)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以后,海绵校园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
高校校园是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教学基地,同时作为海绵城市的微观层面,是具体落实海绵城市区域或局域的集水单元,通过对这一尺度对应的一系列“海绵”设施的探索设计,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实现校园区域内雨洪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维持或恢复校园自然水文功能,发挥校园在改善周边水生态和水环境应有的生态功能[2]。
1 项目概况武汉大学是典型的山地校园,环绕东湖水,主体为丘陵地形,多坡地,校内主要的山脉为珞珈山,次要山脉为狮子山,并有侧船山、小龟山和火石山等其他山脉(图1)。
学校所在区域全年均有降水,6~8月降雨相对集中,6月份降雨量最多,月均降水量达222mm。
校内现存有26栋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
本次校园规划的范围为主校区文理学部、工学部和信息学部三个校区。
不同于其他的“海绵体”,由于校园占地面积广,建筑数量多,沥青覆盖的灰色空间多,复杂的校园环境加之设计规划的不合理,导致了当前武汉大学面临着一旦遭遇强降雨便容易产生雨水内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