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2-同济大学教案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7.13 MB
- 文档页数:112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本教案旨在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以及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了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熟悉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城市规划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
•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2.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城市规划的目标和理念。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3. 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城市规划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的模型建立和数据模拟。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教学步骤时间安排导入和激发10分钟知识讲授30分钟案例分析30分钟完成练习20分钟总结和反馈10分钟四、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教案材料(本文档)•录音笔和投影仪2.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和答辩•个人作业和报告五、教学反馈与调整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结果,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参考资料•David C. de Souza, 2011,。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授课目标:1.了解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掌握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则;3.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学习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5.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操作。
教学大纲: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60分钟)1.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3.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180分钟)1.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经验;2.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3.当代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和挑战。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90分钟)1.人本性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2.经济可行性原则和环境友好原则;3.文化传承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120分钟)1.规划前期调研和问题定义;2.规划目标和发展愿景的确定;3.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估;4.规划实施和监督。
第五节: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240分钟)1.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2.交通运输和交通网络规划;3.城市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4.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5.城市体系和产业结构规划。
第六节: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180分钟)1.案例分析:不同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实践;2.实地考察: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规划实践的观摩;3.实验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城市规划项目。
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2.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3.安排实地考察和实验设计,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2.考察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综合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实验设计成果。
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电子资源:城市规划实例、城市规划工具软件等。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的定义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 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保障城市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总体规划原理详细规划原理可持续规划原理4. 城市规划的方法空间分析方法预测与评估方法规划设计方法5. 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规划编制与审批规划实施与管理规划监督与评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规划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的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市规划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或实际建设现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城市规划原理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
3. 案例素材:收集城市规划实际案例,用于分析与讨论。
4. 实地考察:联系城市规划展览馆或建设现场,安排实地考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基本概念:讲解城市的定义、城市规划的定义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 分析案例:展示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规划原理和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城市规划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含室内设计方向)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
1986年以来发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等组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其中建筑系是各系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建筑系。
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自创建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随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有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学具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
建筑系设有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可招收博士后,并可招聘长江学者。
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
建筑学专业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120名。
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
二、学制四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具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的新领域的开拓者以及本专业领域的专业领导者。
四、专业培养标准表1专业标准112表2 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113表3成绩评价方法114五、主干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理论与历史建筑技术科学六、专业主要课程6.1设计系列课程包括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生成设计、建筑设计;115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与住区规划、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毕业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两百年以来的欧美文学、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都能找到一种侵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变进程的怪兽,那就是城市。
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城市给了人们一切新奇和新生活,同时也破灭着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理想。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原序: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在追寻这一发展的全过程时,我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我深信我已经证明,城市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它将来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超过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或者说城市的定义如何?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理论上由于各学科对城市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对城乡的定义各持己见。
实际上,因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各国所采用的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亦差别极大。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城乡定义。
社会学家总是以居民的行为和社群关系作为城市定义的基础。
古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一种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
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
人口学家马可耶(M&S226;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
”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226;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
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 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 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1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4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4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