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渔业种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95.19 KB
- 文档页数:5
福建省智慧渔业发展浅析摘要:渔业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产业,经过4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但福建渔业目前存在诸多的问题,如集约化程度低、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环保、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等、缺乏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把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领域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开发智慧渔业专家管理系统。
借助传感器,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环境、生物、操作等相关参数,为养殖者决策提供精确信息,实现饲料、渔药的精准投放,设备智能化运行。
运用信息化技术,完整、准确地采集相关信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为不同层级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实现用机器代替人工劳力、电脑代替人脑管理,从而提高福建省水产养殖行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智慧渔业;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效率一、福建省智慧渔业行业发展背景1.海洋渔业在福建省的重要地位福建省海域面积13.6×104 km2,水深200 m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104 km2,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浅海滩涂可利用养殖面积达15×104 hm2[1]。
福建省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港湾内、湾外近岸海域及部分有岛屿掩护的开放海域,以传统的养殖模式为主,以筏式养殖产量最高,其后依次是池塘养殖、普通网箱养殖和底播养殖,高位池、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和高密度深水网箱等集约化养殖较少。
福建省养殖结构经数次调整,逐步形成了多品种、高效益养殖的新格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黄鱼、鲷鱼、牡蛎、鲍、海带、紫菜、江蓠等养殖产量居全国第一。
福建省海产品创造的经济价值对渔业贡献极大,海水产品产值占渔业产值的80.22%,海产品分为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两大类,而福建省的海水养殖产量自1998年开始大于海洋捕捞量,占海水产品产量62.05% ,实现“以养为主,捕捞并举”的局面,到2017年海水养殖业已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福建省领导层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重大机遇,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海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海洋产业呈现出传统产业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十三条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公布日期】2019.07.31•【字号】闽海渔〔2019〕121号•【施行日期】2019.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十三条措施的通知闽海渔〔2019〕121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直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措施:一、严格落实规划制度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落地实施,2019年底之前完成市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发布。
2020年底之前全面清退禁养区违法养殖和限养区不符合规定的养殖设施,加强水产养殖业执法,建立健全防止违法违规养殖反弹的长效管理机制。
对符合规划养殖的使用者必须依法予以核发水域滩涂养殖证,做到应发尽发。
二、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各地要根据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绿色发展要求,每两年公布一次重点港湾、近海、淡水大中型水面的养殖容量情况,逐步调减近岸、港湾小网箱养殖规模和密度,有序扩大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规模。
积极探索深远海的大型智能化养殖和贝藻类养殖,开辟我省外海养殖新空间。
积极发展稻(莲)渔综合种养,实现稳粮促渔、提质增效。
鼓励发展淡水大中型水面不投饵的生态养殖。
三、发展绿色养殖方式全面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设施渔业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化池塘养殖(每亩补助2500元)、稻(莲)渔综合种养(每亩补助4000元)、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每平方米补助600元)、贝藻类浮筏式养殖(按浮球数量补助)、环保型塑胶渔排养殖(每平方米补助170元)、深水大网箱养殖(按周长每口补助10-40万元)等绿色养殖模式。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单柱半潜式深海养殖平台”、“振鲍一号”等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研发。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推动海洋与渔业高质量发展实现2022年一季度“开门红”十一条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公布日期】2022.01.06•【字号】闽海渔〔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推动海洋与渔业高质量发展实现2022年一季度“开门红”十一条措施的通知闽海渔〔2022〕1号各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渔业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力争一季度全省水产品产量、渔业产值增速均高于去年增速,确保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现提出以下措施:一、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推动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规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以及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确定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246个在建项目,一季度力争新开工10个项目。
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推进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筹建进度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加大省级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企业类项目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拨付进度,力争一季度落到企业的补助资金不低于年度补助资金的30%。
加快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渔港、渔港经济区、“宽带入海”工程等渔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春节期间不停工、少停工、早复工。
对涉及生态红线的渔港项目,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推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对符合准时开工、按序时进度建设的渔港项目,给予正向绩效激励。
(责任单位:局海洋经济处、渔业与质量监督处、渔船渔港管理处、防灾减灾处、计划财务处,各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
以下均需各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负责落实,不再列出)二、加快实施渔业产业增产增效行动。
收稿日期:2017-04-12作者简介:罗娟(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安全.E-mail:514603880@qq.com通讯作者:钱卓真(1981-),女,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品质量安全、海洋环境污染、标准制定.E-mail:fzuqzz@qq.com基金项目: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厦海渔合 2016 23号,厦海渔合 2014 171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闽财指 2014 969号)doi:10.16006/j.cnki.twnt.2017.05.013福建省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罗 娟1,2,王 茵1,钱卓真1(1.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13;2.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摘 要:福建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水产加工业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带动了地方渔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全球化的水产市场中,由于消费者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国际贸易形势的日益严峻,福建省水产加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此简要概述福建省水产加工业在国内行业的地位,分析福建省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合理利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提高品牌知名度、创建特色品牌和加强安全监管等措施。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福建;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5-0070-05犛狋犪狋狌狊犪狀犱犆狅狌狀狋犲狉犿犲犪狊狌狉犲狊狅犳犃狇狌犪狋犻犮犘狉狅犱狌犮狋狊犘狉狅犮犲狊狊犻狀犵犐狀犱狌狊狋狉狔犻狀犉狌犼犻犪狀犘狉狅狏犻狀犮犲LUOJuan1,2,WANGYin1,QIANZhuo zhen1(1.犓犲狔犔犪犫狅狉犪狋狅狉狔狅犳犆狌犾狋犻狏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犎犻犵犺 狏犪犾狌犲犝狋犻犾犻狕犪狋犻狅狀狅犳犕犪狉犻狀犲犗狉犵犪狀犻狊犿狊犻狀犉狌犼犻犪狀犘狉狅狏犻狀犮犲,犉犻狊犺犲狉犻犲狊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犉狌犼犻犪狀,犡犻犪犿犲狀,犉狌犼犻犪狀361013,犆犺犻狀犪;2.犆狅犾犾犲犵犲狅犳犉狅狅犱犪狀犱犅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犈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犑犻犿犲犻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犡犻犪犿犲狀,犉狌犼犻犪狀361021,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FujianisanimportantprovinceofaquaticproductsproductionandconsumptioninChina,whichhasmanydifferentkindsofaquaticresources.TheaquaticproductprocessingindustryofFujiancannotonlymeettheresidents'growingconsumerdemand,butalsopromotethedevelopmentoflocalfisheryeconomy.However,withtheincreas ingofconsumers’safetyconsciousnessandincreasinglyseriousofinternationaltradesituation,thedevelopmentofa quaticproductsprocessingindustryinFujianProvinceisfacingnewchallenges.Inthispaper,wefirstlybrieflyintro ducedthepositionofFujianaquaticproductprocessingindustryinrangeofChina,andanalyzedthepres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Fujianaquaticproductprocessingindustry;thenput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inordertoaccelera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aquaticproductprocessingindustryinFujianProvince,whichwereasfollows:greatlydevelopthedeepprocessingofaquaticproducts,makefulluseoftheby products,expandthebrandpopularity,createcharacteristicbrand,enhancesupervisiononsafety,etc.犓犲狔狑狅狉犱狊:aquaticproducts;processingindustry;FujianProvince;status;countermeasure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正在逐步改变,水产品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质感细腻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1]。
2024年上半年渔业生产情况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范本一、2024年上半年渔业生产情况总结上半年是我国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前一年渔业工作的总结和规划的重要时期。
下面将对2024年上半年渔业生产情况进行总结。
1.生产规模扩大:上半年,我国渔业生产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经过全国各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远洋渔业以及渔业养殖等方面的努力,渔业生产面积和产量都取得了明显的增长。
其中,远洋渔业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远洋渔船数量增加,远洋渔网的运营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渔业结构调整:上半年,我国渔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加大了对红树林保护区和污染海域的整治力度;在渔业养殖方面,加大了对现代化渔场的建设和扶持力度;在远洋渔业方面,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等措施,推动渔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科技创新推动:上半年,科技创新在渔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了渔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在远洋渔业中,通过引进远程控制和智能化技术,提高了渔船的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渔业养殖中,通过应用水产养殖技术,提高了渔业养殖的产出能力。
4.保护生态环境:上半年,我国积极开展渔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减少了渔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远洋渔业中,加强了对渔船废弃物的管理,避免了废弃物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渔业养殖中,加强了对养殖废水和底泥的处理,减少了对水环境的污染。
二、2024年下半年工作安排下半年是我国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全年渔业生产成绩的重要时期。
为了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下面将对2024年下半年的渔业工作进行安排。
1.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下半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严格控制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加强渔业资源监测和评估,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计划,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92021.1福建省渔业资源养护现状及建议陈云英(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福建省渔业水域面积广阔,既有海洋又有江河湖(库)等渔业水域。
福建省历来重视渔业资源养护和水生态保护工作,渔业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水生物种多样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水产品生物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总产量稳中有升。
2018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82.12×104吨,比2017年增长37.55×104吨,为福建省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1 福建省渔业资源养护工作现状1.1 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在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多次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其中规模、影响较大的调查研究主要有“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类资源调查”“闽中、闽东渔场中上层鱼类调查及渔具渔法研究”“闽东北外海渔业资源调查”。
在此过程中,渔业部门开始把渔业资源生态容量和捕捞业管理结合起来。
1.2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福建省历来重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
“十三五”期间,通过加强对渔业水域的环境监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体系。
每年在5大渔场、13个主要海湾、6个重点海水养殖区(三沙湾、罗源湾、黄岐半岛、南日岛、东山湾和诏安湾)以及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等流域布设500多个监测站位,开展包括水质、沉积物、生物体质量和生物生态4大介质共45项参数的监测工作。
1.3 渔业资源增殖通过大力推进保护区建设、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等方式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和养护。
福建省从2007年开始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截至2016年共建立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9个,主要保护对象有大黄鱼、细鳞斜颌鲴、黄尾鲴、大刺鳅、黑脊倒刺鲃、光倒刺鲃、中华鳖等10多种经济物种。
福建省利用各级增殖放流财政资金在13个主要海湾和闽江、九龙江等流域开展增殖放流工作。
1.4 渔业资源养护对外合作多年来,为了修复海峡渔业资源,两岸专家学者们就如何联手开展对海峡渔业资源的养护展开了长期的合作。
渔业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措施1. 渔业发展的现状好啦,咱们今天聊聊渔业,听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其实这个话题可有意思了!说起渔业,大家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那种蓝天碧海,渔船摇摇晃晃的美丽画面。
可是,现实可没有这么简单。
现在的渔业发展就像是一道混合了酸甜苦辣的菜,问题一箩筐,解决办法也得提上日程。
1.1 过度捕捞首先,咱们得提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过度捕捞。
就像是你去自助餐,看到心仪的食物,恨不得一口气把整个盘子都端走。
但这么一来,后面的“食客”可就没得吃了。
这种行为不仅让鱼类资源迅速减少,还打乱了生态平衡,真是得不偿失啊。
鱼类也得喘口气,不然就要跟咱们的晚餐打个招呼了。
1.2 环境污染接着,就是环境污染。
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
咱们的水域因为工业废水、塑料垃圾等问题,鱼类的生活环境可谓是雪上加霜。
想象一下,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结果发现旁边漂浮着一块塑料袋,心里得多失落啊!这不仅影响鱼的生存,还可能导致鱼类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出现灭绝的危险。
2. 解决措施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那怎么办呢?”别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不是没门儿。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2.1 可持续捕捞首先,推广可持续捕捞是个好主意。
就像是种田,咱们得适度耕作,保持土壤的肥沃。
渔民们可以通过科学评估,了解哪些鱼类是可以捕捞的,哪些是要留给后代的。
这样一来,不仅能保证眼前的收益,还能为将来的渔业发展铺平道路,真是一举两得。
2.2 环保意识其次,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是个关键。
你看,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吃一条鱼背后其实是有许多生态问题的。
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家明白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比如选择可持续捕捞的海鲜,这样一来,大家都能做出一点贡献。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的小行动加起来,就能产生大变化。
3. 渔业的未来说到未来,渔业的发展真的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都要齐心协力。
就像打麻将,只有牌友们都配合得好,才能胡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福建水产养殖概况一、福建省水产资源的优势福建是海洋大省,拥有3324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滩涂面积2701平方公里,海岸线漫长曲折,曲折率居全国首位;形成大小海湾125个,海洋国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福建国土的“半壁江山”;沿岸海域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生物资源400多种,海珍品驰名中外。
福建省发展水产养殖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期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推动下,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水产总量大幅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不断增加。
2005年水产总量达602.2万吨,居全国第三位。
人年均水产品占有量186公斤,为全国最高。
渔业经济总产值达936亿元,渔民纯收入6456元。
全省纯渔户43.7万户,186万人。
福建省浅海滩涂辽阔,全省30 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2215. 5 万亩;潮间带滩涂300 万亩;内陆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水库湖泊星罗棋布,可供养殖的海洋与水域面积超过陆地耕地面积。
地处亚热带,沿岸水质肥沃,气候温和,发展水产养殖业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2002 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559 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339 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0. 7 %。
水产养殖业创汇5 亿美元以上,占渔业创汇总额的90 %左右。
事实证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福建省渔业规模与效益获得快速增长,渔业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二、福建省的特色水产业专家们看到,福建省在水产开发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初步已经形成以大黄鱼、鳗鱼以及特色品种为主体的水产业,专家们对以下几个地点的特色养殖印象深刻。
漳浦养殖渔业发展情况汇报漳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养殖渔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
近年来,漳浦养殖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将渔业发展情况作一汇报。
首先,漳浦县在渔业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渔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补贴、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等,为养殖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推动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漳浦养殖渔业在品种培育和水产养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品种改良和培育,我县已经成功研发出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质水产品新品种,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为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养殖户在养殖技术方面不断创新,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养殖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再次,漳浦养殖渔业在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县政府积极引导养殖户参与各类渔业展览和交易会,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县培育了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拓展了产品销售领域,实现了养殖渔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漳浦养殖渔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域环境治理和渔业资源保护,加大了对水域环境的整治力度,保护了渔业资源,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看,漳浦养殖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养殖渔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养殖环境治理、养殖技术创新、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漳浦县的渔业事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福建省部分行业发展情况分析福建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些年来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接下来将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个方面对福建省部分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福建省的农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福建省拥有广泛的耕地面积和丰富的农业资源,适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
其中,种植业以水稻、水果和蔬菜为主,养殖业以猪肉、鸡肉和水产品为主,渔业则以海鱼和河鱼为主。
福建省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农业技术,在种植、养殖和渔业方面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农业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福建省的制造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制造业是福建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多个领域。
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福建省积极引导外资进入制造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推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福建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福建省的制造业发展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投资,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福建省的服务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各种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福建省着力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引导人才和资金进入服务业领域,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福建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和投资者。
福建省的服务业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福建省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福建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吸引外来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一、当前中国渔业进展现状中国渔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进展期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养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对渔业经济体制和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渔农夫进展生产的乐观性,使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进展的阶段,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渔业的进展不仅满意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进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头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意资源的可持续进展.为了减缓海洋捕捞产量高速增长对资源造成的压力,对海洋渔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自1999年开头,首次提出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后又进一步提出“负增长”的目标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了严格的掌握制度。
自202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现稳定进展的态势;其中养殖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而捕捞产量已开头消失下降的趋势.202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
由于国家加大了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国渔业整体素养和现代化水平有肯定提高;同时由于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准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狠抓产品质量,使渔业效益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二)水产养殖连续保持快速进展的态势,而且进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意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渔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一、渔业行业现状分析渔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与就业创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渔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资源减少和过度捕捞已经成为制约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管措施,许多海洋资源已经遭受严重损害,并出现了过度捕捞的情况。
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还威胁到了渔民的生计。
其次,渔业生产方式落后与技术创新不足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比其他行业,在技术应用上,渔业行业落后于其他行业。
传统的渔具设备和捕鱼方式无法满足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
最后,对海洋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也是制约发展的问题。
海洋是生态系统中非常脆弱和敏感的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和污染,海洋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
二、意见和建议为了推动渔业行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
设立合理的渔业保护区和休渔期制度,并加大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
通过科学管理,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
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在提高捕捞效率和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引导渔民使用节能、环保的渔具设备,提升产能并降低对环境的负担。
3.加强渔民职业培训与转型支持。
通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渔民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并积极参与现代化渔业生产。
4.促进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提升。
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并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海洋污染和非法排放行为。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公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海洋环境的合力。
5.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扶持。
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和提供经济激励措施,鼓励渔民积极参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技术创新、资源保护等方面获得突破性成果的企业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和荣誉。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组织和协议,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跨国界资源管理和溯源机制建设。
福建省渔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调研报告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由之路。
渔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沿海水产大省,推动渔业产业兴旺、建设美丽渔村、实现农(渔)民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1 福建省渔业行业现状本报告所指“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具有渔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贸易、工厂、农户一体化发展,具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或潜力,在经营上能实现以项目拉动、龙头带动、创新发展,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福建作为海洋大省和渔业大省,在渔业产业中,水产养殖企业和海水养殖相关的生产主体都占到2/3。
截止2022年1月福建省内共有渔业行业生产主体6789家,养殖企业4268家。
福建省渔业企业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沿海渔业企业产值、产量均远超内陆企业的形态。
特别是以三都澳为代表的宁德地区,以闽江口地区为代表的福州、莆田地区,以东山湾为代表的的漳州地区,占据了福建渔业的半壁江山。
2000年-2021年第一批至第七批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福建省水产生产经营企业共有16家,名单见表3。
2019年,福建水产养殖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4.23亿元,到2020年,全省水产养殖总产值进一步提升至1021.35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海水养殖总产值为841.04亿元,淡水养殖产值为180.30亿元。
2020年,福建渔民人口1621849人、其中传统渔民842178人,均位居全国第二,渔业从业人员888620人。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福建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水产养殖面积超过陆地耕地面积,较好发挥蓝色粮仓的作用,可以有效补充粮食供给、提供优质蛋白质来源。
水产养殖业产值空间分布主要以海水养殖为主,以海岸线为基准,从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产值最高的三个区域从北到南是宁德霞浦县、福州连江县、福清市莆田市的湾区。
doi :10.3969/j.issn.1001-1994.2014.06.009收稿日期:2014-10-31作者简介:游岚(1965—),女,高级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渔业管理工作。
福建省渔业种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游岚(福建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福州350003)摘要:概述了福建省渔业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了影响渔业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渔业良种工程规划、推进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动优势主导品种产业发展、启动水产苗种检验检疫、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渔业种业龙头企业、设立渔业良种工程专项资金等对策,以期对促进福建省渔业种业的跨越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福建;渔业;种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近年来,福建省渔业生产取得了迅猛发展,水产品总量平稳增长,名优水产品的比重和水产良种的覆盖率逐年提高。
2013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154453hm 2,产量354.9万t ,产值490.94亿元;淡水养殖面积98799hm 2,产量78.3万t ,产值175.93亿元,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并加强水产苗种的生产与管理,通过加强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推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扶持建设了一批水产原良种场和现代渔业苗种基地、开发和选育了名优新品种,提高了水产苗种的质量,推动了全省渔业种业的发展,使全省水产苗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呈现出健康、稳定、协调的发展局面。
关于水产养殖苗种对渔业生产发展重要性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1-5],对我国水产苗种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者基于福建实际,根据多年从事水产苗种管理工作的实践,通过总结福建省渔业种业发展的经验,旨在为我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背景下的水产种业实现跨越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1福建省渔业种业发展现状1.1苗种生产体系较为完善为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确保水产苗种质量安全,逐步实现水产苗种良种化和生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我省于2001年制定了《福建省水产种苗场建设和管理意见》,2011年又出台了《福建省水产苗种场认定管理办法》。
按照省建原良种场、市建良种场、县建苗种场的水产苗种体系建设原则,开展了省级、市级水产原良种场的认定工作。
现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家、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2家;批复建设的国家级原良种场20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0家、市级水产良种场38家。
具有较为完善的鲍鱼、大黄鱼、真鲷、石斑鱼、对虾、海带、紫菜和罗非鱼等良种繁育生产体系,加强了水产原良种亲本保种、更新和良种的选育,提高了水产良种的供应能力,推动了水产养殖良种化的进程,逐步实现主要养殖种类良种的规模化人工培育和养殖生产。
据2014年普查,全省现有水产苗种场2363家,其中海水水产苗种场2048家,育苗水体750万m 3;淡水水产苗种场315家,育苗面积591hm 2,形成了海淡水苗种场配套,鱼、虾、贝、蟹、蛙、鳖、藻等品种全面发展的苗种生产体系。
1.2苗种创新开发成效显著养殖发展,良种先行。
近年来,福建立足地处亚热带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展了以水产苗种繁育技术、良种选育技术和新品种引进为重点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目前,海水育苗由传统的两大藻类、四大贝类发展到鱼、虾、贝、藻、蟹等80多个品种。
淡水育苗由传统的四大家鱼发展到鱼、虾、贝、蟹、蛙、鳖等50多个品种。
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鲍鱼、花蛤、海参、紫菜、海带等已成为我省水产增养殖的优势主导品种。
大黄鱼“闽优1号”、杂色鲍“东优1号”、坛紫菜“闽丰1号”、海带“黄官1号”相继获得农业部新品种认定并逐步推广;新品种鲍鱼“西盘鲍”和日本囊对虾“闽海1号”2014年已上报农业部审定。
同时,新品种人工育苗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曼氏无针乌贼、海参、西施舌、黄姑鱼等为我省水产养殖业增添了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呈现出富有福建特色的南北兼容、全面开花的特点。
此外,2011 2013年,将石斑鱼、罗非鱼列为省政府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投入3000万元,开展了石斑鱼、罗非鱼系统的育种工程研究,突破了福建省特色珍稀石斑鱼大批量苗种培育的技术难关,建立了7种石斑鱼活体种质库和名贵石斑鱼精子库、59种石斑鱼标本库、68种石斑鱼DNA样品库,首次培育出具有杂交优势的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杂交苗种。
2014年,我省又将经济贝类、紫菜和黄姑鱼列入第二轮省政府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研究进程。
1.3苗种繁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近年来,福建省利用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实施渔业良种工程建设,每年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积极扶持新建和改造水产苗种场,加快了水产苗种繁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使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改变了水产苗种场规模小、设施陈旧的状态。
通过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了对虾、大黄鱼、石斑鱼、鲍鱼、牡蛎、海参、海带和紫菜等优势品种繁育基地,建设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设备完善的优良品种苗种场,大大改善了育苗生产条件。
据统计,全省现有育苗水体10000m2以上的海水苗种场57家,育苗水体5000 10000m2的海水苗种场327家,并建立了5个省级渔业种业产业园区,引领水产苗种生产快速发展。
1.4苗种生产技术不断提高随着育苗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省的水产育苗模式趋于多样化,全人工育苗、半人工育苗、室内高密度集约化育苗、室外土池生态育苗和海区天然采苗等苗种培育技术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特别是海水鱼类、鲍鱼、海带、对虾等品种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居全国先进水平,同时相关科研院校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苗种生产,如大黄鱼全雌性培育、坛紫菜体细胞工程选育技术、单体葡萄牙牡蛎育苗、罗非鱼单性选育技术等都获得了成功。
育苗科技含量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产苗种生产龙头基地的形成。
水产苗种生产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我省水产苗种生产呈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格局。
如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优质海带苗种除供应我省沿海外,还远销辽宁、山东、浙江和韩国等。
此外,宁德大黄鱼育苗基地、漳州石斑鱼育苗基地、翔安对虾育苗基地等也都闻名省内外。
据统计,2013年全省培育出大黄鱼苗17.57亿尾、石斑鱼苗3500万尾、对虾苗3887.1亿尾、鲍鱼苗56.3亿粒、海带苗218.7亿株、罗非鱼苗8.34亿尾,为养殖业提供了大量优质苗种。
1.5苗种生产管理逐步加强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加强水产苗种生产监管,规范苗种生产行为,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开展了水产苗种生产专项整治活动。
一是制定了福建省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取缔一批规模小、条件差、管理薄弱的水产苗种生产单位。
二是实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
对全省水产苗种场进行普查登记,发放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对水产苗种场的管理体制、生产品种、生产规模、经营情况等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建立苗种数据库,为水产苗种生产监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组织水产技术、渔政执法等相关人员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苗种生产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发放各类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宣传材料,通过宣传培训提高了苗种生产从业人员依法育苗、健康育苗的意识。
四是开展苗种药残抽检和督查。
定期组织渔政、水产技术人员开展苗种生产检查,督促苗种生产企业依法建立生产、用药、销售、饵料和药品进出等各项记录,严禁使用违禁药品,从源头上保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规范了苗种生产经营行为。
1.6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陆续建立我省对水产资源保护十分重视。
2011年以来,经农业部批准,先后建立了宁德官井洋大黄鱼、长乐漳港西施舌、武夷山九曲溪倒刺鲃、光泽西溪中华鳖、长汀汀江大刺鳅、永春新建湖洋溪黑脊倒刺鲃、建瓯建溪细鳞斜頜鯝以及清流罗口溪黄尾密鯝等8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26754hm2,为保护具有我省特色的水产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尽管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的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展现代渔业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福建省人民政府也相应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种业工程建设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省在水产新品种选育、水产种质保护和创新、水产良种补贴资金投入等方面与种植业、畜牧业相比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种质资源保护乏力,特色优势发挥不足我省天然的水产原种众多,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部分渔业水域被侵占、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原种的资源量日益衰减,加之部分生产者只注重短期行为,对水产原种资源过度开发,部分优质种类处于濒危、灭绝或已不能形成资源量。
其次,在原良种培育过程中,由于原良种育苗工艺相对复杂,成本较高,致使部分原良种难以做到亲本及时更新,严重影响提纯复壮和选育研究工作,一些原良种的优良性状趋于退化和灭失。
2.2引进品种质量不高,本土良种开发不力长期以来,一些苗种生产企业注重引进国外、省外品种,忽视了对本土优势经济原、良种的种质保护、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盲目引种、无序引种等问题时有发生,致使本土水产原良种创新能力较弱。
2013年我省水产苗种产值38.51亿元,仅占水产养殖产值的5.77%,传统淡水鱼苗从省外调入的比例大,苗种优劣不一。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省本土水产原良种的种质资源和品质,对种质资源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2.3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良种创新能力不强一直以来,我省在水产原良种繁育专项扶持资金和原良种补贴方面投入较少,而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人工选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是匮乏,使水产原良种场的规模与增养殖生产的发展需求和福建渔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难以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
许多原良种场由于缺少资金投入,育苗和鱼种培育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生产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差,缺少较先进的选育、培育和水处理设施及水质检测和监控设备等,造成培育的苗种抗病力弱、品质下降,并直接导致养殖个体小型化、生长慢等经济性状持续衰退现象,严重影响水产品的养殖产量和质量,成为福建省水产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2.4检疫体系建设滞后,对苗种质量的监管不力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县(区)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产苗种检验检疫体系,缺乏最基本的仪器设备,至今尚未启动苗种的检验检疫工作,依法检疫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影响了苗种质量的检测监督和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