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湖泊防控黑臭水体复氧技术_刘海洪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5
黑臭水体治理有哪些新的技术路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黑臭水体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科研人员和环保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径。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在水体的自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例如,一些特定的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
通过向黑臭水体中投放经过筛选和培养的高效微生物菌群,可以加速水体的净化过程。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成本相对较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水体的生态系统。
但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温度、pH 值、溶解氧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水体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保证微生物的活性和修复效果。
二、生态浮床技术生态浮床是一种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体上的技术。
这些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还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的表面,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常见的水生植物包括美人蕉、菖蒲、水葱等,它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还能美化水体景观。
生态浮床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同时能够提高水体的生态多样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植物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根据水体的水质、水深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以确保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和发挥净化作用。
三、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湿地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体。
污水在流经人工湿地时,其中的污染物会被基质过滤、吸附,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分解。
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湿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该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生态景观效益佳等优点。
但人工湿地的建设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而且在冬季低温时,净化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水体复氧技术简介水体复氧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来改善水质的方法。
复氧技术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促进水体中的生物活动,改善水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水体复氧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效果,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原理水体复氧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加氧装置向水体中注入氧气。
加氧装置可以采用气体曝气、溶氧装置或氧气发生器等方式,将氧气导入水体中。
在水体中,氧气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是水中生物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可以促进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应用水体复氧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修复、水产养殖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
水环境修复在污染严重的水体中,水体复氧技术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和氧化反应,加速水体的自净过程。
此外,复氧技术还可以改善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促进有害物质的转化和去除。
通过水体复氧技术,可以有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体和有机污染水体等。
水产养殖水体复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也有重要应用。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虾类等生物需要充足的溶解氧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通过水体复氧技术,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提高水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此外,复氧技术还可以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环境,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和污染。
水资源管理水体复氧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复氧技术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水质,增加水体的生态容量。
通过水体复氧技术,可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水体的自我修复和再生。
此外,复氧技术还可以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促进有害物质的转化和去除。
通过有效管理水体资源,可以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效果水体复氧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以下效果:1.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2.促进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和氧化反应,加速水体的自净过程;3.改善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促进有害物质的转化和去除;4.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养殖业的发展;5.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和污染;6.增加水体的生态容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7.促进水体的自我修复和再生;8.保护水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工程应用:超微气泡富氧+生物活化技术研究背景近几年,随着国内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整治效果逐渐体现,但也出现了治理后水质不稳定,黑臭现象反复的问题。
研究表明,该问题主要与内源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外源污染物的输入有关,因此,实现长效治理除应保证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外,内源污染治理及治理后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成为关键。
目前国内外常采用清淤换水、曝气富氧、微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等技术实现水体净化和底泥修复,其中,微生物修复和曝气富氧作为原位修复技术,以其治理效果好、对原生态系统冲击小,成本低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生物促生剂(亦称生物活化剂)是微生物修复的一种。
曝气富氧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常用技术,曝气富氧能够提高水体和底泥的含氧量,改善供耗氧失衡问题,去除沉积物中的致黑物质,使底泥颜色恢复至正常的黄褐色,对黑臭水体和底泥修复有较好效果。
目前关于生物促生剂和曝气富氧技术多以实验研究为主,缺少实际工程应用及其治理长效性的效果验证。
基于此,本文以某重度黑臭河道为例实施工程治理,应用超微气泡富氧技术(移动式曝气船+定点式曝气设备)和生物活化技术对治理区的水质和底质进行原位治理,再辅以常规生态修复技术,以实现黑臭消除与生态恢复目的,同时对治理效果的长效性进行分析,为类似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与借鉴经验。
摘要近几年,随着国内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整治效果逐渐体现,但也出现了治理后水质不稳定,黑臭现象反复的问题。
研究表明,该问题主要与内源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外源污染物的输入有关,因此,实现长效治理除应保证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外,内源污染治理及治理后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成为关键。
目前国内外常采用清淤换水、曝气富氧、微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等技术实现水体净化和底泥修复,其中,微生物修复和曝气富氧作为原位修复技术,以其治理效果好、对原生态系统冲击小,成本低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生物促生剂(亦称生物活化剂)是微生物修复的一种。
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黑臭水体是指污水长期积存、污染物长时间滞留,致使水体发生腐败、恶臭、变黑等现象的水体。
黑臭水体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
二、整治目标本方案的整治目标是彻底改善黑臭水体现象,恢复水体环境的自净能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消除水体中的臭味,恢复水体的清新气息;2.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改善水质;3.提高水体的生态功能,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4.修复水体周边的景观环境,改善城市形象。
三、整治措施根据黑臭水体的成因和特点,采取以下综合措施进行整治:1. 收集和处理污水通过扩建下水道管网,引导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避免直接排入水体。
同时,对于无法接入下水道的区域,采取合理的收集和处理措施,确保污水不进入水体。
2. 修复水体周边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绿化景观等措施,修复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的景观效果,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
3. 河道清淤和改造对于积存大量污泥和垃圾的河道,进行清淤工作,清除淤泥和垃圾,恢复河道的正常流量。
同时,对于破损的堤岸、倒塌的护岸等,进行修复和改造,确保河道的畅通。
4. 水质提升和生态恢复通过投放水质净化剂和生态修复材料,改善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水质的污染程度。
同时,引入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促进水体中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5. 监测和评估在整治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对整治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整治策略,确保整治效果的可持续性。
四、预期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工作,预计将取得以下效果:1.黑臭水体现象得到根本改善,水体清新无异味;2.水质明显提升,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3.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加;4.水体周边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城市形象得以提升。
五、实施计划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是顺利实施整治工作的关键。
黑臭水体治理有哪些新的技术路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黑臭水体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路径来治理黑臭水体。
一、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原理的治理方法,旨在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
其中,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通过在水体中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菖蒲等,它们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和附着的场所,促进水体的净化。
此外,人工湿地技术也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由土壤、沙石和水生植物组成的湿地床,让污水在流经湿地时得到净化。
湿地中的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同时还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
生态浮床技术则是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床上,使其漂浮在水面上。
浮床上的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同时其根系还能分泌一些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进一步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二、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在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
例如,投加高效降解菌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
另外,生物膜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微生物修复方法。
通过在水体中设置载体,如纤维束、塑料填料等,微生物会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中的微生物能够与水体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等作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三、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和曝气增氧。
底泥是水体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库,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通过底泥疏浚,可以将富含污染物的底泥清除,减少内源污染的释放,从而改善水体质量。
曝气增氧则是通过向水体中注入空气或氧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27污水处理篇1、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大,大量污水排入城市水体,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水体现象[1]。
黑臭水体导致城市河道、景观湖泊等水体水质变差,景观性降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第一次明确将城市黑臭水体纳入国家水治理体系范畴。
遵循节水优先、系统治理的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的方针,采用源头控制、科学治理的方法,以达到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
“水十条”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2]。
为贯彻落实“水十条”,消除黑臭水体,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纯氧纳米气泡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技术应运而生,为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纯氧纳米气泡水生态修复技术纯氧纳米气泡水生态修复技术是将高浓度的纯氧纳米气—水混合液充入污染水体,使溶解氧快速增加,好氧微生物快速激活,水中污染物被降解,黑臭现象开始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
生物活性被强化,生物现象开始显现,氨氮、有机污泥逐步降解、消减,污染水体开始恢复,水体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随之开始建立。
2.1 纳米气泡的特性一般气泡在水中由产生到浮出水面并破碎消失的时间较短,即气泡停留时间短。
而微米气泡在水中由产生到最终破裂消失会持续几十秒或几分钟[3]。
Takahashi [4]在研究中指出,20μm 的气泡一般存在10秒左右,纳米气泡可在水中停留几个月。
纳米气泡的表面是由带负电荷的分子状态形成,由于水分子纯氧纳米气泡水生态修复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太仓昊恒纳米环保有限公司 李光勇 范丹丹 吉林安摘要关键词纯氧纳米气泡水生态修复技术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一项新的实用技术手段,通过向水体中通入高浓度纯氧纳米气—水混合液,快速提升水体中溶解氧,激活土著微生物,消除水体黑臭,提升水体水质。
黑臭水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黑臭水体治理篇(一):黑臭水体的成因及管理对策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这是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对黑臭水体治理提出的明确要求。
城镇区域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
当务之急,就是要认清其成因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消除黑臭。
1黑臭水体是感官性污染常见现象20世纪中期,英国的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早发生黑臭问题的河流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德国的莱茵河由于流经重工业区,工业污水排入莱茵河,其污染也达到了顶峰。
同时期美国的芝加哥河、特拉华河等,也因为遭到严重污染导致水体常年黑臭。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由于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滞后,或者能力有限与水平低下,一些城市水体尤其是中小城市水体,直接成为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的主要排放通道和场所,导致城市水体大面积受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
所谓“黑臭”,主要属于环境景观、物理指标范畴。
是指在视觉上河流水体呈现因污染而产生的明显异常颜色(通常是黑色或泛黑色),同时产生在嗅觉上引起人们感觉不适甚至厌恶的气味,是水体感官性污染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我国河流黑臭现象最早出现在上海苏州河,随后南京的秦淮河、苏州的外城河、武汉的黄孝河和宁波的内河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
近几十年来,黑臭水体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剧,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水体绝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尤其是各大流域的二级与三级支流的黑臭问题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
如淮河,2014年国家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数据表明,干流水质全年都在Ⅳ类水以上,但主要支流的劣Ⅴ类水体超过23%;在各大水系中海河的劣Ⅴ类水质程度最高,国控断面监测数据表明,干流劣Ⅴ类达37%、支流劣Ⅴ类达44%。
2缺氧与富营养为水体黑臭主因水体黑臭主要是水体缺氧造成的,同时也与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沉积有关。
黑臭水体臭氧化纯氧曝气处理
高静思;张锡辉;宋乾武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08(000)021
【摘要】水体黑臭主要是水体受到严重有机污染所致。
溶解氧大幅下降,水体进
入厌氧阶段,引起污染物酸化分解和厌氧细菌分泌代谢产物,表现为水体发黑发臭。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很多关于消除黑臭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河道曝气法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该方法可以大幅提高河水中的溶解氧,直接抑制或阻断黑臭物质的产生,具有见效快、成本低的优点。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高静思;张锡辉;宋乾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工程与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
生院环境工程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
【相关文献】
1.纯氧曝气与BAF联用处理含盐炼油污水 [J], 于振民;关宏讯
2.纯氧曝气装置在处理石化废水中的异常现象及处理 [J], 李振峰
3.纯氧曝气在河道排污口应急处理上应用效果探究 [J], 郭跃华;程浪;李瑞博;吴胜
春
4.基于活性无烟煤滤池的纯氧曝气与加碱联用处理效果研究 [J], 刘清华;陈丽珠
5.纯氧曝气处理石化废水出现异常运行状况的处理 [J], 王国栋;郝玉翠;连立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