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561.26 KB
- 文档页数:10
浅析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开发对于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对文化遗产的原貌带来扰乱和破坏,而合理的旅游开发则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本文将从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如何进行平衡与协调。
首先,旅游开发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
例如,著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名胜古迹的保护和维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旅游业的兴起提供了巨大的财源,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建和保养,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
其次,旅游业也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发展可以拓宽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它们。
同时,旅游业也需要文化遗产的支持和保护,例如发掘新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然而,构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也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过度开发可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和扰乱。
例如,过度开发某些景区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观光客的涌入也可能会对文物进行损坏或遗失。
其次,一些旅游业者可能过度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甚至采取破坏性行为,从而加剧了文化遗产的退化。
为避免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需要对旅游业进行有效的管控和监督。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制定严格的旅游扶持政策和旅游开发规范。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行业监管体系,加强对旅游业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需要践行起旅游观念,提倡良好的旅游行为,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避免过于扰乱当地的现状和气氛。
综合来看,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和平衡。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和管理,防止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和继承。
同时,游客也应该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爱护文物古迹,不给文化遗产带来损害。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在世界经济日渐一体化的今天,保护与传承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民族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源泉,没有民族文化,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地区旅游业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样,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就必须保护和发展好民族传统文化。
一、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诚如美国著名学者弗克斯(Fox)所言:“旅游业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饭,也可以烧掉你的屋。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必须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设计者要明确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这一核心主题,开发建设道路、商业设施时,不能破坏民族风貌的标志性地貌、地形,要全力保护原始民居建筑,宗教活动场所,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更要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尊重当地的民族生产、生活习惯。
在保护中开发。
诚然,旅游开发也会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冲击和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
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
我们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展现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应多发掘一些优良的、高尚的、易于教化和传播的风俗。
要想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民族文化,我们应当把能表现民族精神、民族特性、行为偏好的文化广泛传播和推广。
二、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和主体(一)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对旅游开发的民族地区,首先要保护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如民居,水系、道路等;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主要是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习俗礼仪节庆、传统手技艺和与自然及宇宙相关的知识及实践等等。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主题,通过旅游活动来推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开发与保护两个方面来探讨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与保护。
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购买当地的特色产品,消费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民俗文化旅游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艺品、传统服饰等的制作与销售,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历史与传统的结晶。
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文化,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活动,参与到传统的节日庆典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3. 增加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推广到全国甚至全球。
越来越多的游客会因为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兴趣而选择前往旅游,这样就能够增加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对于促进地方的发展和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1. 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是历史的见证。
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迁,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
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保护,可以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和传承,防止其流失。
2. 保护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保护民俗文化旅游就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确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旅游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从而增进友谊和互信。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它们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策略。
一、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承载着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价值。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都是由文化遗产构成的,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也使得旅游业成为了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文化遗产面临着被过度开发、商业化以及环境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确保它们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对于禁止破坏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物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执行力。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这包括旅游业从业者、公民团体以及普通游客等。
旅游从业者应该注重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避免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短期利益追逐。
公民团体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增加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
普通游客也应该遵守旅游规则,爱护文化遗产,不随意破坏或涂鸦。
最后,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可以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例如,可以建设文化遗产周边的旅游设施,提供更好的游览和服务体验。
同时,还可以推广文化遗产旅游,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案例,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意大利的威尼斯。
威尼斯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旅游业的兴起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旅游开发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许多文化遗产地依靠旅游业的发展来获得资金支持。
游客的到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收入,从而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
例如,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然而,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
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个文化遗产地,可能会对其建筑物、文物和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泰国的清迈古城由于游客的涌入而面临着环境破坏和城市化的威胁。
其次,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虚假呈现。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一些地方可能会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古镇和景区可能会建造大量的商店和娱乐设施,以吸引游客,但这种商业化可能会破坏原有的文化氛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
首先,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详细的规划和管理方案,确保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
这包括限制游客数量、保护文化遗产的原貌、建立可持续的旅游模式等。
其次,应该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游客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减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同时,通过宣传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以更加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参观。
此外,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相互促进。
旅游业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例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马晓京=提要>随着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对东道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旅游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商品化,破坏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使其失去原生含义,从而影响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
本文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
作者指出:如果换一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的商品化和旅游的真实性问题,将有助于解除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诸多困惑,既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又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文章还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族旅游旅游商品化民族文化真实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作者>马晓京,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F59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2)04-0077-007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对东道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措施。
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从总体上说,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和变异仍然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发展态势¹。
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那么,在民族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停留在嘴上或纸上,就是我们必须攻克的一个难题。
本文认为,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重新认识旅游对东道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重新认识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有关的几个问题,将有助于对上述难题的解决。
一、对旅游商品化的再认识在旅游的消极文化影响中,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旅游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其含义指旅游使目的地社会关系深受市场交换规则的影响,一切吸引旅游者的东西都可以标上价格,在市场上买卖,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文化问题,从而影响当地文化的发展。
文化旅游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在当今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瑰宝和重要的精神财富,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旅游开发也能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文化旅游中找到保护和开发的平衡点。
一、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包含了民俗、宗教、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
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情感和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瑰宝。
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表现。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维护国家的文化身份认同上,还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在旅游活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特色,旅游就会变得乏味和单调,失去吸引力。
因此,保护传统文化对于丰富旅游产品和提高旅游质量至关重要。
二、文化旅游的挑战与机遇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核心,以旅游为手段,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但在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文化旅游开发往往导致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和消费化。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一些旅游景区会将传统文化欢乐化、商业化,破坏了其本身的纯粹性和独特性。
这种商业化的开发方式既可能丢失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也可能导致游客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其次,文化旅游开发还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和侵蚀。
过度的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可能破坏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威胁。
同时,游客对传统文化的消费需求也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和“短平快”,使其失去深度和内涵。
然而,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为传统文化保护带来了机遇。
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曝光,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
作者:马晓京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
刊名:
广西民族研究
英文刊名:STUDY OF ETHNICS IN CUANGXI
年,卷(期):2002(4)
被引用次数:35次
1.马翀炜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 2002(01)
2.郑晓云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村寨的人类学研究 1997(05)
3.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
4.张晓萍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5.宗晓莲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民族研究 2001(03)
6.马翀炜民族文化的资体化运用[期刊论文]-民族研究 2001(01)
7.彭文斌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及中国学术界的参与趋势--兼论西方人类学界对民俗旅游发展"后效应"的思考 1998
8.潘盛之旅游民族学 1997
9.《思想战线》记者"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座谈会纪要[期刊论文]-思想战线
2001(04)
10.衣俊卿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辑刊 2002(01)
11.马翀炜民族发展的文化基础[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 2001(02)
12.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 1999(01)
13.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2(01)
14.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 2000(03)
15.吴晓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2001(01)
16.瞿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期刊论文]-贵州民族研究 2000(04)
17.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动作规律[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2(02)
18.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 2000(02)
19.郑晓云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期刊论文]-民族研究 2001(01)
20.陈志明;杨慧旅游与人类学在中国 2001
21.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2(01)
22.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0(05)
23.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2000(06)
1.林龙飞.黄光辉.王艳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10(1)
2.李海霞品牌作用机制与民间传统文化产业化[期刊论文]-东岳论丛 2010(2)
3.赵世钊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期刊论文]-农业经济 2010(6)
4.李先锋.何健乡村旅游对回族社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以宁夏古城村为例[期刊论文]-资源
与产业 2010(1)
5.叶志英.邓小军试析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以云南省弥勒县可邑村阿细妇女为个案[期刊论文]-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4)
6.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效益及其实现途径[期刊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7.严海涛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旅游开发探究[期刊论文]-科教导刊 2009(3)
8.罗金花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 2009(1)
9.杨婧旅游歌舞表演文化真实性的利益相关者评价——基于桂林刘三姐景观园的考察[期刊论文]-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6)
10.朱丹丹.张玉钧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11.邓许红.魏世勇文化旅游的变异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7)
12.马成俊.鄂崇荣.毕艳君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对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 2007(3)
13.郭海燕.杨斌对新疆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保护的思考[期刊论文]-华东经济管理 2007(9)
14.彭臣帅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中几个"真实性"的探讨[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9)
15.熊关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观质疑[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07(19)
16.刘红梅.刘玉忠"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5)
17.郭海燕.杨斌对新疆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保护的思考[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7(2)
18.史本林.赵文亮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理念[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5)
19.李燕妮论民族村寨社区的旅游开发——以云南红河可邑彝族社区为例[期刊论文]-昆明大学学报 2006(z1)
20.田敏.崔榕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
21.杨晓峰.石惠春甘肃省民族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兰州学刊 2006(4)
22.鄂崇荣.鄂崇毅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期刊论文]-中国土族 2006(3)
23.李莉旅游业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浅析[期刊论文]-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24.李应军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与创新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5.李友亮民族县域旅游发展障碍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6.张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研究——以落水村旅游发展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7.伍锦昌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平安壮寨为个案[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8.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29.汪克会试论旅游"文化污染"的原因及对策--以民族旅游为例[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 2004(6)
30.李江玲从中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期刊论文]-云南电大学报 2004(3)
31.刘红梅关于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04(3)
32.潘秋玲.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4(3)
33.潘秋玲西安旅游开发的区域文化效应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4.潘秋玲西安旅游开发的区域文化效应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5.潘秋玲西安旅游开发的区域文化效应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36.叶志英.邓小军试析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以云南省弥勒县可邑村阿细妇女为个案[期刊论文]-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xmzyj200204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