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9.47 KB
- 文档页数:3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展示板2. 实物或图片资料3. 分类卡片或标签4. 集体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展示板呈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启发思考,例如:你们见过哪些线形动物或环节动物?你们对它们了解多少?探究(20分钟):1. 呈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信息,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物种。
鼓励学生提问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2.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分类卡片或标签,让他们根据所学内容来分类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并给出相应的理由和特征。
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
实践(25分钟):1.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线形动物和一个环节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2.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所选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记录下来。
3.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小组实验,验证他们的假设。
例如,他们可以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活动情况,比较它们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4. 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并展示给全班,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例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动物分类,例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来比较不同类别的动物在适应不同环境时的差异和表现。
课堂延伸活动: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一种线形动物或环节动物,进行小型科学研究报告,介绍这种动物的特点、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能够识别和描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线形动物(1)基本特征线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身体呈长条形,没有明显的头部和尾部,没有节肢。
其身体表面有纵向的纹路,称为纵肌纹。
(2)分类线形动物包括扁形虫、绦虫、鞭虫等。
其中,扁形虫体扁平,呈叶片状,绦虫体细长,呈带状,鞭虫体细长,呈棒状。
(3)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线形动物多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环境中,如淡水、海水、泥土、动物体内等。
它们的营养方式多样,有的是寄生生活,有的是自由生活。
2. 环节动物(1)基本特征环节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身体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对足和一对神经节。
其身体表面有横向的环肌纹。
(2)分类环节动物包括蚯蚓、水蛭、多毛类等。
其中,蚯蚓体长而圆,水蛭体扁平而呈椭圆形,多毛类体细长而呈条形。
环节动物多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环境中,如淡水、海水、泥土等。
它们的营养方式多样,有的是食腐生活,有的是捕食生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探讨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教学过程1. 线形动物(1)基本特征1.讲解线形动物的基本特征:身体呈长条形,没有明显的头部和尾部,没有节肢,身体表面有纵向的纹路,称为纵肌纹;2.展示线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形态特征。
(2)分类1.讲解线形动物的分类:包括扁形虫、绦虫、鞭虫等;2.展示不同种类线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形态特征。
(3)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1.讲解线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多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环境中,如淡水、海水、泥土、动物体内等,营养方式多样,有的是寄生生活,有的是自由生活;2.讨论线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让学生探讨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一、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掌握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标本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
2、教学难点(1)理解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身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区分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或模型。
2、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2)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重点知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动物图片,如蛔虫、蚯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特点和分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
2、知识讲解(1)线虫动物展示蛔虫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其外形特征,如身体细长、呈圆柱形等。
讲解线虫动物的身体结构,包括体表有角质层、假体腔等。
介绍线虫动物的生活方式和常见种类,如蛔虫、蛲虫等。
(2)环节动物展示蚯蚓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注意其身体分节的特点。
讲解环节动物的身体结构,如真体腔、刚毛等。
介绍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代表种类,如蚯蚓、沙蚕等。
3、比较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在身体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4、生态作用讲解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通气等。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附:导学案导学案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课题:环节动物一、学习目标1、掌握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2、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3、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二、学习重点1、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三、学习难点1、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2、探究蚯蚓对刺激的反应四、学习过程(一)蚯蚓的外部形态体形:,由许多构成体色:如何区分前端和后端:体表:作用:如何区分背腹面:(二)蚯蚓的运动()硬纸板上:运动,身体变变,往前玻璃板上:运动,身体变变,但很难往前(三)探究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提出问题: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对刺激的反应一样吗?作出假设: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对刺激的反应。
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蚯蚓的对刺激反应更灵敏。
表达与交流(四)蚯蚓的结构蚯蚓的身体就像是由两条管子套在一起似的。
外面的大管子由构成,里面的小管子由构成,体壁和肠壁之间有众多的。
(五)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1、2、(六)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五、巩固练习1、下大雨后,总看到些蚯蚓爬出地面,这是()。
A.完成呼吸B.晒太阳C.吸收营养D.保持水分2、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A.防御敌害B.协助运动C.捕杀小动物D.协助呼吸3、区分蚯蚓前端和后端的正确方法是()A、环带靠近前端B、环带靠近后端C、有刚毛的一面D、无刚毛的一面4、下列哪个不是环节动物的特点()A、身体分节B、体表干燥光滑C、体表有粘液D、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5、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是因为含()A.丰富的氮、磷、钾等肥料B.丰富的蛋白质,增加了土壤的肥力C.丰富的各种有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D.丰富的水分六、作业完成学力水平43、44页。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隶属于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中无脊椎动物代表之一。
教材主要以蚯蚓为例进行介绍,通过实验观察蚯蚓和列举各种各样的代表动物,从其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和呼吸等方面使学生总结、归纳和掌握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环节动物类群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
纵观本节内容,知识点并不繁杂,相对独立,不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背景,学生理解掌握起来相对容易。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尽可能为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创造条件,要注重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和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某种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讲授时切忌“死记硬背”!课前应认真了解、分析、寻找并抓住学生的好奇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好奇点”以点到面地逐渐总结概括出该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最终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渐转换为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由具体直观的实验现象到抽象概念;通过了解其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方法逐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最终能辨证地举例说出他们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对相关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的认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对生物学科精神有更生动的体会和了解!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2)举例说明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3)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能力目标(1)培养和加强学生总结、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等生物学核心概念。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项目内容课题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3、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2、“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教学准备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
教二、教学过程一) 线形动物1.引言(1)上章我们学习了有关猪肉绦虫的知识,知道猪肉绦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猪体内和人体内的寄生虫。
除了猪肉绦虫,人体内还有哪些寄生虫呢?——蛔虫、晓虫、钩虫等。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本课课题。
(2)教师也可以用蛔虫的浸制标本,引出本课课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蛔虫的浸制标本(最好是雄、雄在一起)。
然后提问:①大家认识这种动物吗?——蛔虫。
②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寄生在人体内。
③它的形态和结构与猪肉绦虫是否一样呢?然后,再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蛔虫的生活环境、体色、学过程体形、外部结构以及雌虫和雄虫的区别。
最后,请学生说出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2.蛔虫形态结构结合录像片或挂图,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①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呢?②蛔虫在结构上有哪些比猪肉绦虫进化的地方?③蛔虫与猪肉绦虫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要始终围绕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有意识地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归纳出: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各自具备的特点有哪些,以及结构上比绦虫进化的地方有哪些。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教案标题: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3.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学内容:1. 线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a. 介绍线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呈线形、体表有刚毛等;b. 分类介绍线形动物的几个主要类群,如线虫、蛔虫、鳃曳虫等。
2. 线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a. 了解线形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如栖息地、取食方式等;b. 探讨线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维持土壤生态平衡等。
3. 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a. 简述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由一系列相似的环节组成等;b. 分类介绍环节动物的几个主要类群,如蚯蚓、水蛭、多毛类等。
4. 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a. 了解环节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如栖息地、取食方式等;b. 探讨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土壤改良、食物链中的重要角色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分别介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其基本概念;b. 结合实例和图示,讲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
3. 观察实验:a. 安排学生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或实物,比较它们的外部特征;b.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观察线虫在不同环境中的反应等。
4. 小组讨论: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分类和生态功能展开讨论;b.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观点,并引导他们归纳总结。
5. 总结回顾:a. 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强调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b.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与他人分享。
6.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如更多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例子和特点;b.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两类动物的多样性。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举例说出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2.描述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
3.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卫生习惯。
2.通过学习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认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蚯蚓的运动及呼吸过程。
三、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视频材料3.教师准备蚯蚓等实验材料八、教学过程《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学情分析【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学生特点】1.学习习惯方面:初中生物学科不像语数英科目,学生关注度不高,对生物课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重视度不够,学生习惯在课堂上学多少算多少。
2.认知结构方面:通过六、七年级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人体的学习对本学期其他生物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3.心理思想方面:初中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尤其是学生对动物最为感兴趣,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效果分析学习动物学生的兴趣最为高涨,观察到蛔虫学生很好奇,这种生物在人体内如何生活,它如此细长有何结构特点,带着这些好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资料分析并顺利总结出线形动物的特征。
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强,有高涨的热情,能较好完成任务;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动手实验摸到蚯蚓的刚毛,观察蚯蚓的运动,与观察相结合思考蚯蚓的呼吸,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总结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效果好。
《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课标中的表述是:“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线形动物的学习在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形成生命进化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很多无脊椎动物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相对来说蛔虫是比较常见的,因此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小组活动更有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可以提供一些课外资料,开阔眼界。
四、学习目标:1.通过“我是讲解员”和“一起做模型”活动,说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2.通过议题讨论、视频观看和图文阅读,说出线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关注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 线形动物(蛔虫)的结构特征及功能;2.线形动物(蛔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说出线形动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六、教学过程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1课时)整体思路:通过一个得蛔虫病的小男孩小苏的提问,引入本课。
伴随着接下来的学习,小苏又有了新的问题……教学环节学习活动评价要点导入贴进化树的小游戏将代表动物贴到进化树上相应位置,并且准确说出他们的特征。
环节1:蛔虫病是如何产生的?(1)观察蛔虫标本,描述蛔虫的外形特征。
观察仔细,回答准确(2)讲解蛔虫生活史,思考蛔虫病的产生及传播途径回答准确环节2:蛔虫为什么能生活在小肠里?阅读课本及“来自蛔虫的一封信”,用太空泥制作蛔虫模型,说出蛔虫特征及其功能模型制作是否符合蛔虫结构特征;讲解时描述是否准确。
环节3:吃蛔虫卵减肥可行吗?(1)议题讨论:吃蛔虫卵减肥这种方法可行吗?表达流畅,言之有理即可(2)观看视频:蛔虫病的危害讨论如何预防蛔虫病。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docx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教师口述导语:大豕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答复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过渡:大豕刚刚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
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学生总结:蛔虫的形态点师:提出问题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太结构特点。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二、探究新知教师板书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能力。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态结构特点。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两端逐渐变细。
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
雄虫较小,体长1535cm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身体外表有半透明的角质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
《线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了解蛔虫病的感染途径、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掌握线性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高信息提取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进一步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蛔虫病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达标练习。
达标练习进行达标测验、讲评与补偿练习。
并布置有层次性的课外活动任务。
五、板书设计:线形动物第1节生命的起源一、单选题1.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原始大气B.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蒸气、氨气、沼气等C. 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D. 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可以孕育原始生命2.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A. 温泉B. 岩层 C. 原始大气 D. 原始海洋3.下列现象可以作为对应假说(或学说)的证据的是()①气球的充气膨大实验:大爆炸宇宙论;②我国的中华龙鸟化石:自然选择学说;③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④落在澳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存在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原始生命物质来自外星球.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A. 原始大气B. 原始海洋 C. 现代海洋 D. 原始高山5.地球上生命起源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A. 有机小分子形成B. 有机大分子形成C. 由多分子体系进化为原始生命D. 原始边界膜形成6.据科学家推测,我们生活的地球年龄大约是()A. 12亿年B. 20亿年 C. 46亿年 D. 37亿年7.原始的生命诞生于()A. 原始大气B. 原始森林 C. 原始海洋 D. 湖泊和河流A. 人类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逐渐进化到陆地上的B. 人体血液仍然带有原始海水的某些印痕C. 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间存在着某些尚未被认识的关系D. 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均为0.9%纯属巧合9.原始的生命诞生于()A. 原始大气B. 原始森林 C. 原始海洋 D. 湖泊和河流A. 人类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逐渐进化到陆地上的B. 人体血液仍然带有原始海水的某些印痕C. 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间存在着某些尚未被认识的关系D. 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均为0.9%纯属巧合11.经过模拟实验,科学家确认原始地球的大气中没有的物质是()A. 氧B. 二氧化碳C. 甲烷 D. 氢12.结晶牛胰岛素(一种蛋白质)的人工合成反映了我国在生命起源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它可以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提供证据.它能证明的生命进化阶段是()A.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简单的有机物B. 从简单的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C. 从复杂的有机物形成更为复杂的多分子体系D. 从复杂的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细胞13.目前出版的《科学》杂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鸟类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下列关于鸟类和哺乳类的起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进化而来的B. 鸟类是由古代哺乳类进化而来的C. 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的D. 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14.科学家们认为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有原始生命诞生的原因是()A. 现代地球上没有火山爆发 B. 现代地球上含有丰富的游离氧C. 现代地球上海洋面积渐渐减少 D. 现代地球上没有原始大气的成分15.依据图,对米勒模拟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A.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C.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16.被人们称作生命诞生摇篮的地方是()A. 海洋B. 陆地 C. 原始海洋 D. 原始陆地17.下列事实和说法能为生命起源中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这一过程提供证据的是()A. 米勒实验B.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腐肉生蛆 D. 人工合成核酸18.大约40亿年前,地球还是炽热状态,陨石撞击导致地球失去了大部分的原始大气.原始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A. 水蒸气、氢气、甲烷、硫化氢等B. 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C.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氨等 D. 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19.据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中没有下列哪种气体()A. 水蒸气B. 氧气 C. 氢气 D. 二氧化碳20.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外星球.”下列支持该假说的证据是()A.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B. 在月球上发现了原始生命C. 米勒的实验为该推测提供了证据 D. “露西”少女骨骼化石提供了证据2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B.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C. 研究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方法是比较法D. 米勒实验,从模拟的原始海洋中取出来的有机物是脂肪酸22.下列气体中原始大气不具有的气体是()A. 氢气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23.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中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不包括()A. 水蒸气B. 甲烷C. 氮D. 氧气24.“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外星球”这一生命起源的推测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理由是( )。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
家禽等食物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肉,同时要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预防蛔虫感染。
同时,了解线形动物的特征和常见种类,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其感染人体的途径、
危害和预防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通过对蛔虫
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惯的重要性,树立卫生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色彩鲜艳的视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研究热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
端逐渐变细,体表有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简单,前端是口,后端是肛门。
了解蛔虫的感染途径、危害和预防方法。
2.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
了解常见的线形动物,如钩虫和蛲虫。
三、小结与作业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卫生,预防蛔虫感染,同时了解线形动物的特征和常见种类,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能够区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并举例说明。
3. 通过实践,观察和比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1. 图片或模型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外部结构。
2. 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璃片。
3. 平板电脑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 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部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可以从外部结构、移动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
二、基础知识讲解1. 通过导入活动的讨论,引入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2. 解释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分类特点,如线形动物具有头部、尾部和中部等一系列特征;环节动物由许多相似的环节组成。
三、学习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观察一种线形动物或环节动物的样本,使用显微镜查看更详细的结构。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和相似之处。
3.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展示样本。
四、巩固和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观察到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总结归纳它们的异同点。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海报或,展示他们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理解,并给出相关的例子。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活动,辩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进化和适应生活的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
五、课堂总结教师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并强调它们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比较文章,包括它们的基本特征、分类和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进一步观察和发现身边生物中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并写下他们的发现和观察心得。
教学设计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东岳中学张秀芹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视频和图片,认知蛔虫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如何防治蛔虫病。
2.通过实验观察蚯蚓,认知蚯蚓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对线形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5. 认同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6、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蚯蚓的观察实验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讲解和图片了解蛔虫病发病时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觉时磨牙等。
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简要作答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蛔虫病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
二、互动授课(一)线形动物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9页,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蛔虫的消化管结构与涡虫的相比有什么不同?2.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3.一般来说,农村人群的感染率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这是为什么?4.试着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方面考虑应如何预防蛔虫病。
5.蛔虫有哪些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小组讨论并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找出并背诵出线形动物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大胆质疑、相互评价等多种能力。
过度:猜谜语1、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它是庄稼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
这条龙是什么?2、出示蚯蚓与蛔虫的外形对比图。
蚯蚓与蛔虫一样,体型细长如线,它也是线形动物吗?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
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学习目标:
1、识别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学习重点:
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自主学习:
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
前端有、后端有、体表具有它可以起保护作用。
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食糜。
器官发达,没有专门的器官。
2、线形动物主要包括、、、、、等。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4、蚯蚓的运动:蚯蚓通过和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身体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
5、蚯蚓的呼吸:蚯蚓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依靠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的呼吸,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
6、像蚯蚓这样,身体由许多相似的构成的动物,叫做环节动物。
7、除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其它的环节动物?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为什么便前便后要洗手?
2、为什么切菜的时候熟食和生食要分开?
3、在一些地方,大雨后蚯蚓常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什么原因?
三、当堂巩固
1.在下列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
A.身体呈圆柱形?B.体表有角质层C.生殖器官发达?D.消化管结构简单
2.在下列蛔虫形态结构的特征中,哪项是比水螅在进化上的高等之处()A.虫体细长B.具有消化腔C.四周围有三片唇?D.具有口和肛门
3.蛔虫进入人体是通过()
A.呼吸道B.口腔?C.蚊虫叮咬D.皮肤
4.患蛔虫病的人常有失眠、烦躁、夜惊等症状,其原因是蛔虫()
A.唇片叮咬B.虫体活动C.分泌毒素D.吸食人体营养
5.能正常生活的蚯蚓,其体表状况应为(?)
A.湿润、光滑?B.干燥、光滑C.湿润、粗糙?D.干燥、粗糙
6.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下列哪种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
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蚯蚓体表干燥B.将蚯蚓的体表涂抹凡士林,使体表保持湿润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壁变干燥D.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7.蚯蚓的生存环境是(?)。
A.干燥,疏松的土壤B.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
C.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8.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9.蚯蚓的体壁总是湿润的,这有利于蚯蚓(?)。
A.完成呼吸?B.在土壤中运动?C.吸收营养?D.保持水分
10.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
A.防御敌害?B.协助运动?C.捕杀小动物?D.协助呼吸
11.观察蚯蚓标本时,应区分其前、后、背、腹,标志是()
A.有眼睛的是前端,颜色浅的是背面B.有环带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背面
C.有肛门的是后端,颜色浅的是腹面D.有口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