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 (5)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3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事迹。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复述闻一多的故事五、深入探究,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一)阅读前半部分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4.“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5.“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句该怎样理解?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8.“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9.5、6两段起什么作用?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二)阅读后半部分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不仅是写“说”。
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教学资料汪曾祺眼中的闻一多汪曾祺是中国著名作家,他创作的京剧剧本《芦荡火种》后来改编为《沙家浜》,在中国家喻户晓。
最近,汪的儿子汪朗在《老头儿汪曾祺》一书的《“高射”过闻一多先生》中,披露了汪曾祺与闻一多之间的几件轶事。
文中说:在联大读书时,汪曾祺对感兴趣的课舍得下气力,加上有灵气,因而很能出彩。
但有的教授喜欢遵守纪律、刻苦治学的学生,在这类教授面前,汪就不太吃得开了。
朱自清教授宋诗,要求学生详详细细记笔记,还要定期考试,小考之外,还有大考,爸爸有些不适应,就经常缺课。
结果,毕业时中文系主任罗常培想让朱收汪当助教,朱一口回绝,说:“汪曾祺连我的课都不上,我怎么能要他当助教?”但是,闻一多却很喜欢汪。
那时,闻一多的政治态度已出现转变,汪则对政治基本不闻不问,甚至对闻参与政治的做法还有些不以为然。
一次,汪受一家小报之托,到闻一多家约稿。
闲聊中,闻对汪颓废的精神状态十分不满,痛斥了他一顿。
汪也不示弱,对闻先生参与政治的做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不同意见。
两人谁也没有说服对方。
分手之后,汪意犹未尽,提笔给闻写了一封短信,信里说闻对他“俯冲了一通。
闻很快写了回信,说汪也对他“高射”了一通。
当时日军飞机常常轰炸昆明,俯冲、高射一类的军事用语一般人也很熟悉。
闻还叫他晚上不要出去,要来看他。
当晚闻一多到汪的住处,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导,之后才去看望弟弟闻家驷。
文中还说: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这三门课汪都选了。
闻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
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而下面的抽烟的学生,其中便有汪。
汪对闻教的古代神话,评价是非常“叫座”,因为闻讲这门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