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常 健)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1. 引言不动产登记是一种法律制度,用于记录和管理不动产(包括土地、房屋等)的所有权和其他权益。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财产权利的明确、安全和稳定,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然而,当前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法律思考和完善。
2. 现状分析2.1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基础我国现行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主要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内容、登记程序等相关事项。
然而,由于条例的制定时间较早,部分规定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法律规定滞后的问题。
2.2 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1)登记机构分散,工作效率低下。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分散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导致登记工作的协调和联动困难,效率较低。
(2)登记信息不完整,可信度不高。
当前的不动产登记信息主要以纸质形式保存,容易造成信息缺失或损毁,无法提供准确、完整的不动产权属信息。
(3)登记程序复杂,办理时间长。
不动产登记涉及多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配合,程序繁琐,办理时间长,给当事人带来不便。
2.3 需要完善的法律机制(1)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
应合理规划不动产登记机构的设置和分布,实现统一管理和协同工作。
(2)推行电子化登记信息管理。
应推动不动产登记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简化登记流程,加快办理速度。
应优化不动产登记的办理流程,减少环节,提高办理效率,缩短办理时间。
(4)加强信息保护和安全措施。
在推行电子化登记的同时,应加强信息的保护措施,保障不动产权属信息的安全和私密性。
3. 法律思考3.1 法律体系的完善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
首先,应制定不动产登记法,详细规定不动产登记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责任等问题。
此外,还应考虑不动产登记与其他法律制度的衔接和配合,确保不动产登记制度与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关于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doc 23页)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雷俊余显财不动产登记指经权利人申请国家职能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之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活动。
它能使不动产物权变动得以确认并为交易安全提供法律保障,是房地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现代房地产制度的基础。
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不动产登记法,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虽有木少关于不动产登记的规范,但这些规范相对零散。
我国现行有关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立法主要有《土地管理法》、国家土地局发布的《土地登记规则》、《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其中土地登记的内容包括:土地的性质(主要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他项权利),土地权利来源,权利主体、权属界址、土地面积。
用途、使用的限制以及土地等级和价格;房屋登记的内容有所有权人、所有权性质。
地号。
房屋状况、契税交纳情况、使用土地面积及土地登记证号和他项权利。
虽然我国不动产登记事业已经步入有法可依的历史阶段,较改革开放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这些法规存在相互冲突,不合法理的现象,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不动产登记立法不完善。
如上所述,我国木动产登记立法主要集中在土地和房地产管理法律、法规之中,此外《民法通则》、《担保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等也有所涉及。
由于各部法律之间衔接不紧密,加之各个职能部门在立法过程中强调本部利益,这就造成了各部法律之间在不动产登记问题上的规定相互交叉、冲突,从而使我国不动产登记呈现出房产和地产的不统一、登记机关的不统一、登记程序的不统一、登记效力的不统一、登记权属证书的不统一的状况。
在我国法律规定的应登记的不动产权利方面,不动产实体权利的登记范围仅包括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不动产抵押权。
而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土地租赁权、承包经营权、地上权、采矿权等诸多不动产实体权利却没有被列人登记范围,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我国不动产利用的宏观管理。
浅析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不足与完善对策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社会意义。
随着我国不动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进行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不足之处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一、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不足1、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主要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这些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少漏洞和不足,无法很好地适应不动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2、登记程序不规范不动产预告登记的程序依照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程序不规范、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些地方在进行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流程中存在着操作不严谨、审核不严格的情况,导致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
3、信息不对称当前不动产市场上,不动产的权属信息、抵押信息、限制信息等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给不动产交易和投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保护,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登记标准和操作规范不一,导致了信息的不一致和不准确。
4、登记依据不清晰在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中,登记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我国不动产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登记依据并不十分清晰,各地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给不动产预告登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存在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应当加快不动产登记法的制定,完善不动产登记相关法规,明确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法律地位、程序和标准等,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对于登记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应当建立完善的登记标准和流程,加强登记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不动产预告登记的审核严格性和操作规范性,确保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加强信息披露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应当加强不动产信息的披露和公开,建立起不动产市场的信息交换机制,保障各方在不动产交易和投资中的信息平等,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摘要: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要想更加完善就必须统一登记制度,制定相关的条例并对具体的登记错误责任追偿做出明确的规定。
统一登记制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一级社会相关部门的多方通力协作。
因此,相信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本文探讨了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关键词: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问题;完善对策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有利于协调债权和物权之间的利益平衡、培育和谐宽松的市场环境、保护弱者及交易安全等,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依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至关重要,如合理拓展不动产登记适用领域、制定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律、确立我国不动产登记法律效力及适用条件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作用。
1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1 登记机关的责任机制不够完善当前登记机关工作中错记、漏记、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为不动产登记机关这种工作上的疏漏承担损失的却是产权人。
有些文件丢了可以重办,只是时间的问题;碰到补办不了的文件,则会给产权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永久性的损失。
产权人中对登记机关工作人员录入的具体数据、信息条目并不清楚,由对方盖上公章就默认登记完毕,再加上登记后登记当事人对不动产买受时的一些源文件保管不善,后期不动产纠纷维权就缺少证据,悔之晚矣。
例如:法人中的法人以个人名义对不动产进行买卖或抵押,若没有完善的不动产登记文件,不动产的使用权一经查封就直接造成抵押权落空。
而登记机关对工作疏漏的行为并不重视,有的甚至推卸责任,导致责任人权利无法落实,登记机关收费标准却有明文规定,登记机关收费明码标价办事却不牢靠,严重破坏了不动产登记的公平性。
1.2登记机关的收费不合理问题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的服务是收费的。
产权人去申请登记,登记机关会按照申请人的财产多少收取对应比例的费用。
很多人对于登记机关作为国家性质的服务型部门却要收费办理业务这件事很有异议,他们认为同样办理一份登记,登记机关手续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而财产越多登记所需费用也越多的行为也无据可依,令人费解。
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相关思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动产的交易越来越频繁,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相关思考。
一、改革登记管理体制,完善登记服务机制我国目前的不动产登记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民事法律体制并存,登记机构与不动产交易的实际情况不协调,登记过程存在部门之间的耗时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建立起专门的不动产登记管理体制,强化不动产登记机构的职责,提高申请登记的效率。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登记服务机制,推广电子登记,提高无纸化登记的比例,并加快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建立。
尤其是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电子登记制度,建立起高效、便捷、规范的不动产登记服务平台,以更好地服务全体市民。
二、加强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可靠性不动产登记的信息可靠性对于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信息可靠性,应当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确保登记信息准确无误。
比如,可通过引进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起不动产登记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登记信息不被篡改、不被冒用,同时可以实现不动产权属的真实性和翔实性。
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可靠性还需要在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方面不断创新,在保证信息准确的同时,也要加强信息的隐私保护,保护产权相关信息的泄露。
三、建立完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降低不动产交易成本建立完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的不动产登记程序和标准,明确权利人、登记机构、自然人、法人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降低登记过程中出现的成本,提升登记的效率和准确性;二是完善不动产交易的纠纷处理机制,形成对于违规登记行为的有效惩罚机制,实现不动产交易过程的监管和信息公开。
总结来说,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不仅仅是我们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提高不动产的流通性和交易效率的需要。
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相关思考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是保障不动产权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
本文将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不动产权益至关重要。
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林木、山岗和物农场等依法可以登记的不动产物权的保护对象。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指在我国法定地理界限范围内,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的不动产权利主体及有关的不动产权、以及其他与不动产有关的权利、限制的事项进行登记,为国家管理和使用不动产提供明确的、可靠的信息的制度。
保障不动产权益是保障私有财产权利的重要保障,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建立的基本制度。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不动产买卖交易需求,如果不建立完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买卖纠纷,因而对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不动产登记信息不够精准,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了实际权利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是不动产登记机构之间协作不够紧密,无法形成统一的登记标准和数据共享平台。
再次是不动产登记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和足够的统一标准。
最后是不动产登记的流程繁琐,不动产登记的周期长等问题,影响了不动产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要推动不动产登记信息的精准化,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采集和信息更新机制,实现对不动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跟踪和管理,确保不动产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要加强不动产登记机构之间的协作,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不动产登记的信息共享和互通,提高不动产登记的效率和准确性。
要建立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法规体系,及时修订和完善不动产登记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优化不动产登记的流程,简化不动产登记的办理程序,缩短不动产登记的周期,提高不动产交易的效率和便捷度。
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相关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速推进,不动产的登记制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是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国土空间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在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大背景下,就如何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从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意义、问题和解决思路等方面进行相关思考,以期为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一、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意义不动产登记制度是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土地利用和保护、城乡建设和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管制等一系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对于保护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开发行为,维护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具体而言,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带来重要意义:1. 保护产权和利益: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保障个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保证房屋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可以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管和管理,遏制土地滥用和恶性开发,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更为准确的基础数据,有利于统筹城乡建设和国土空间利用。
4.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减少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不动产登记的分散不统一。
不动产登记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存在辖区分割、数据孤岛、信息壁垒等问题,不同的登记部门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这种不统一的情况给不动产交易和利用带来了不便,也制约了国土空间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常健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上传时间:2004-5-10内容摘要:不动产登记制度是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不动产登记存在着诸如立法不完善、房地分离登记、城乡管理不统一等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物权立法已经提上了日程,因此,有必要就不动产登记制度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从立法体系、登记机关、登记规则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以期促进我国不动产物权立法的完善。
关键词:不动产;物权;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指经权利人申请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之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活动。
它能使不动产物权变动得以确认并为交易安全提供法律保障,是房地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现代房地产制度的基础。
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不动产登记法;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虽有不少关于不动产登记的规范,但这些规范零散,并且相互冲突,不合法理的规定颇多。
在物权立法提上议事日程之际,笔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物权立法的角度对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一初步探讨。
一、比较研究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契约登记制度、产权登记制度、托伦斯登记制度。
[1](一)契约登记制度。
由于这种登记体制是由《法国民法典》创立,故亦称法国法主义登记制度,其主要特色在于:第一,登记是物权变动对抗第三人之要件;第二,采取形式审查主义,只要当事人提出申请即可登记;第三,登记无公信力,即登记事项不成立或无效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四,登记簿以权利人为标准而编成,采用人之编成主义(Prinzip desporsonen foliuncs);第五,权利以动态登记为主,不仅登记物权现状,而且还登记物权的变动。
(二)产权登记制度。
这种体制为《德国民法典》所建立,并在德国《土地登记条例》、《地上权条例》以及《住宅所有权法》中有明确规定。
其特点是:(1)登记是土地物权变动的效力发生要件,土地物权之取得或变更须经官方正式登记才具有法律效力;(2)实质审查主义,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及权利变更要进行详细的合法性审查;(3)登记有公信力,即一经登记就具有法律效力;(4)权利以静态登记为主,登记簿不记入物权的变动情况,只记入物权的现有状态;(5)采用物之编成主义(Prin-zip des Reaifoliums),登记簿按地号顺序进行排列。
(三)托伦斯登记制度(Torenssyhem)。
这种制度1955年创始于澳大利亚,现被美国多数州和英联邦国家所采用,是对产权登记制度的改良。
其一,采用实质审查主义,并采用公告程序;其二,初次登记自由,其后登记则进入强制状态,即任何不动产经申请第一次登记后,其不动产物权转移和变更,不经登记无效;其三,登记具有公信力,如果真权利人因不实登记而受损害时,国家负赔偿责任;其四,人之编成主义,不考虑地号,按登记次序编排登记簿,并附土地及建筑物位置图。
通过三种登记制度之比较,可以发现,首先,各国不动产登记制度都是以本国的民事基本法律为基础,并辅之以单行的不动产登记法,不仅设计合理、体系完整,而且保留着本国的立法传统,体现出民族特色。
其次,各国不动产登记往往实行房地合一的登记体制。
虽然各国不动产登记对象是以土地为主,但西方国家的不动产登记法理认为建筑物与其附着的土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因此,这些国家的不动产登记,基本上名为土地登记,实际是土地及地上附着建筑物的一并登记。
再次,各国不动产登记实行城乡统一管理。
在许多国家,所有的土地无论在繁华的闹市,还是人烟稀少的西部,一般都按统一的标准由不动产产权管理机构办理登记,以获得完整的地籍资料,方便土地的宏观管理。
在我国,由于不动产登记立法不健全,不动产登记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全面考查各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促进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日趋完善。
二、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有关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立法主要有《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修订)、国家土地局发布的《土地登记规则》(1989年11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7月颁布)和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暂行办法》(1990年12月)。
其中土地登记的内容包括:土地的性质(主要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他项权利)、土地权利来源、权利主体、权属界址、土地面积、用途、使用的限制以及土地等级和价格;房屋登记的内容有所有权人、所有权性质、地号、房屋状况、契税交纳情况、使用土地面积及土地登记证号和他项权利。
虽然我国不动产登记事业已经步入有法可依的历史阶段,较改革开放以前有了长足地进步,但不可否认,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不动产登记立法不完善。
如上所述,我国不动产登记立法主要集中在土地和房地产管理法律、法规之中,此外《民法通则》、《担保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等也有所涉及。
由于各部法律之间衔接不紧密,加之各个职能部门在立法过程中强调本部利益,这就造成了各部法律之间在不动产登记问题上的规定相互交叉、冲突,从而使我国不动产登记承现出房产和地产的不统一、登记机关的不统一、登记程序的不统一、登记效力的不统一、登记权属证书的不统一的状况。
在我国法律规定的应登记的不动产权利方面,不动产实体权利的登记范围仅包括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不动产抵押权。
而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土地租赁权、承包经营权、地上权、采矿权等诸多不动产实体权利却没有被列入登记范围,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我国不动产利用的宏观管理。
除了不动产实体权利登记以外,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不动产之上可能同时存在着数个物权,因此,有必要建立不动产物权顺位登记,即不动产程序权利登记制度,以保障正常的不动产物权秩序。
而在这一方面,我国不动产登记立法处于空白状态。
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不动产权利保护的基本要求。
第二,我国不动产登记存在房地分立登记的问题。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约有六个部门可以进行不动产登记,如土地登记在土地管理部门,房屋产权登记在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林地权登记在森林管理部门等,并且各个部门登记的内容、程序等也有较大差别。
众所周知,不动产登记的根本目的在于确认不动产物权或完成物权变动,进行物权公示,提供统一的不动产物权的法律基础,而不仅是对土地、房屋、森林等不动产的行政管理。
[3]分别登记恰恰违背了法律设立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初衷,一方面造成不动产物权法律基础的不统一,引起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冲突;另一方面,造成了各个登记机关之间职责不清,机构膨胀,部门利益相互冲突,其结果不仅增加了不动产登记人的不合理负担,也破坏了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管理的统一性。
第三,不动产登记城乡管理不统一。
我国广大农村的房产登记工作主要由村镇管理部门负责。
由于村镇管理部门缺少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对登记后形成的房屋产籍管理混乱。
目前,在国家取消了对农民房产登记的收费项目之后,村镇房产登记工作在大部分地区已经趋于停顿。
[4]但实际上,广大农村中与房地产有关的经济活动日益活跃,房产的买卖、转让、抵押等交易活动也日趋频繁。
农民对他们取得的房地产权利,同样迫切地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
另外,由于城乡管理不统一,使得一些城市开发区、郊区违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为在城市边缘地区的耕地上建房者发放房屋所有权证书,以逃避土地管理。
三、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对策一种较为完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必须符合明确产权、简化手续、节省费用和明确登记的公信力的原则。
[5]从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现状来看,其与完善的登记制度、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一)吸收、借鉴国外不动产登记立法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不动产登记立法发展西方各种类型不动产登记制度都是以本国的民事基本法律为基础,并辅之以单行的不动产登记法。
可见,西方各国将不动产登记定性为私法行为,其意义在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及公信,保护交易安全。
目前,我国物权立法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实际情况,在将来出台的《物权法》中明确规定不动产登记的各项制度,不仅是合理保护土地资源、发展房地产经济的要求,也是顺应世界不动产登记立法发展潮流,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必然选择。
在《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登记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上,国务院也可以适时地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等有关法规,细化物权立法中关于不动产登记的原则性规定,使我国不动产登记真正作到有法可依,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二)依据产权登记制度,并吸收托伦斯登记制度之优点,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体制物权制度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固有性,不动产登记制度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不动产登记制度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倾向,其制度基础在于国家干预主义,这与产权登记制度,即德国不动产登记立法模式极其相似。
此外,我国不动产登记与产权登记制度在登记规则,如登记生效主义、物之编成主义、登记之公信力等方面,也基本一致。
首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0条、第61条规定,房地产权利变动应当登记。
《土地登记规则》第25条规定:“不经变更登记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及他项权利的转移,属于非法转让,不具有法律效力。
”显然,我国不动产权利的产生、变更都以登记为生效要件。
其次,《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房屋登记的内容包括有地号、使用土地面积及土地登记证号,登记簿按地号顺序排列。
这亦是物之编成主义典型作法。
再次,我国不动产登记同样具有公信力,不动产物权一经登记即具有法律效力S纱丝杉 诒3治夜 中胁欢 羌侵贫让褡逍浴⒐逃行曰 ∩希 晟撇欢 羌翘逯疲 握詹 ǖ羌侵贫冉 校 皇 恢肿罴训难≡瘛5比唬 ǖ羌侵贫纫膊⒎峭昝馈T谕晟莆夜 欢 羌侵贫裙 讨校 颐腔箍梢越杓 新姿沟羌侵贫戎 诺悖 绱砦蟮羌桥獬ズ颓啃械羌侵贫鹊龋 悦植共 ǖ羌侵贫戎 蛔恪?br>(三)统一登记机关、消除城乡分别,实现不动产登记规范化有学者认为,我国不动产登记程序、效力等不统一的根源在于部门利益之争,解决的根本途径是统一不动产登记机关。
[6]综观世界各国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尚无将土地与房产分为两套系统进行登记的先例。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如广州、深圳、上海、汕头、厦门等,已经意识到房地分立设置的缺陷,尝试将两部门合而为一,从而实现房地合一登记。
这些大胆地探索不仅代表着设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国将来统一登记机关的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我国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而不动产产权管理的城乡统一无疑是全面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宏观调节的有效途径。
这样不仅使不动产登记机构有了完整的地籍资料,也不会再存在城乡接壤处由谁管理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