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 格式:pdf
- 大小:143.64 KB
- 文档页数:2
让朗读之花开放在学生的心田作者:孙德礼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6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感情朗读,这已经成为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
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朗读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
首先,教师要重视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
教师要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要专心地听,要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恰当地加以分析、总结。
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教师范读得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如《春》,文中有大量的描写、抒情的句子,教师在教学中宜以范读为引导,通过配乐示范朗读,把文中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读出来,创造优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春天美丽的意境中,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拿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展示自我、抒发情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朗读意识,就必需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朗读活动中全面提高朗读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自由读、互读、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读的欲望,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采取了表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发布时间:2021-05-18T04:30:25.05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2期作者:周小梅[导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就目前教学来说,教学方式与观念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应试教学的教育观,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本文对此进行阐述与分析。
周小梅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中心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535000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就目前教学来说,教学方式与观念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应试教学的教育观,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本文对此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朗读;朗读教学;重要性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忽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无法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水平。
因此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要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他们的朗读教学氛围,在此氛围中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教学方式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制定的朗读要求主要为朗读流畅、咬字正确、富有感情这三个方面。
但在实际的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却常常忽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忽视了其他两项的要求,导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磕磕绊绊、吐字不清的情况,无法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水平,也降低了朗读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朗读教学的方法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键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策略【内容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核心环节,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然学生缺乏阅读热情,为此,教师应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
我深信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然而,一直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听、说、读、写方面,往往倾向于听、写而轻说、读。
学生对说、读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热情。
尤其是“读”更为突出,学生不愿读课文,读课外书就更不用说了。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的策略如下:一、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
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
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
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
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浅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追古溯今,读能够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
从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至教学改革深入展开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也非常重视,强调“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认为朗读不但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也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表情达意,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口头表达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但是因为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仅仅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语文电子课本中每篇课文均有读音示范,但个人认为其朗读在感情表达上仍有欠缺,要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如读《月光曲》,如何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悟贝多芬情绪的变化呢?教学时,我采用配乐朗读法。
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月光曲》的美妙乐曲,初步感知曲调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地朗读课文,并用笔画出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并大胆地展开想象。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摘要]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文章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的训练以及读出层次,还给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权利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技能训练;层次;个性化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非常重要的。
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反复揣摩,才能深入体会。
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到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获得的体会也会更多。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训练初期要求不能太高,应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读的习惯,然后逐步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的训练,由爱读到会读再到会朗读。
那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就成为了第一要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基本的读不成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感悟。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為亲。
”在朗读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同时教师如果能够做出相应的示范性朗读,教师深厚的朗读功底,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循序渐进,进行朗读技能训练朗读技巧是朗读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朗读技巧包括停连、重音和句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策略摘要:朗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于学生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的培养具有较大帮助。
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朗读指导策略,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的朗读有效性得到提升。
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朗读意识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层次解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促使他们强化多种能力,从而为巩固学习成果和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关键词:朗读指导;语文教学;小学低年级引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朗读与默读两部分,利用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提高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朗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探究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体会文章内涵,让学生逐步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朗读是对各种体裁书面作品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关键的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如果不与课文朗读连接,就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要求。
在课文讲述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要利用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作用,树立以读为主的教学观念,使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1优化朗读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好的评价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笑脸、一朵小红花,都能让学生开心不已,这些鼓励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当然,评价的目的还在于指出不足、指导方法,让学生明白提升方向等。
1)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要真诚、具体。
我经常听见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真有感情!”哪里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读出感情的?不知道。
这样的评价就很空泛,是万能评价,我们不要这样假大空的评价。
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能力,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点。
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和束缚,朗读训练受到冷落。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要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形成全面、深刻地认识,全面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促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语感,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最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引言模范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的朗读意识。
小学生对于领袖、模范等形象往往具有较强的崇拜感,对于这些人有着较强的模仿意识。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朗读作品,通过优秀的事迹与形象,提升学生的模仿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朗读能力,并通过不断模仿,发掘自身的朗读特点,发展个性化朗读特征,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取朗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认识与提升,促进学生朗读学习的深入开展,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一、创新朗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小学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内容分析。
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内容,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男女合作阅读、学生独自阅读、分角色表演、小组分读等形式,或者每节课前让学生轮流领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朗读。
而对于高年级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品读、细读等方式,并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反复朗读如口到心不到,也难以理解文章的深意。
有些文章需要“朗读”与“思考”相结合,反复读、细细品才能多角度解读。
二、制订详细的朗读教学计划制订详细的朗读教学计划是保障朗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2013-02观察思考2012年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很好的品读和感悟,学生的朗读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章的感情。
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悟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亲密接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经常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欢乐,这种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科学指导,打好朗读的基本功1.朗读首先要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音。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的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甚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着下一句话。
241 让朗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何清松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火田小学 363300)【摘 要】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读就是朗读,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情况,同时在读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词句、间包涵的情感,悟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本文对当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希望学生们能把朗读变得有色有色、读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41-01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都是通过朗读来进行培养的,除此,朗读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起来很大的作用。
“读书百变,其义自见”说得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学生通过朗读把口、眼、耳有效地协调起来,达到声情并茂,这就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在读得时候把握文章的情感、注意抑扬顿挫来表达文章的丰富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繁杂的心里过程。
学生把朗读学得好,也能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发展。
但是,当下的语文朗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能力,所以优化朗读教学,迫在眉睫。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小学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课堂教学成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朗读的学习热情,当下,我们的朗读教学课堂存在诸多问题,归纳如下。
1.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
一节课四十分钟,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常用语对生字词的指导或者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却很少时间放在朗读上。
一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基本上都是自己范读或者让学生默读,学生开口的朗读的机会并不多。
2.朗读过于形式化,缺乏评价。
朗读原本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的主角,现在只能“客串”。
一些课堂上,小组读、男女赛读、全班齐读等等多种方式的朗读,看似热热闹闹,但是缺乏灵魂。
学生仅限于读,至于学生读得如何,教师也是简单地点评甚至没有任何评价,使得朗读过于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