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2.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5.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6.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7.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之为( )。
A.服从 B.依从 C.从众 D.模仿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9、课堂中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的结果。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0.以下()包括了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11.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形成()。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里的人际交往D、课堂气氛1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13.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正式群体 B.联合群体 C.松散集体 D.集体14.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15.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群体管理第三节课堂纪律管理【本章考点归纳】1.掌握课堂管理的概念及其功能★★2.掌握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3.掌握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人的影响★★4.掌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5.掌握群体动力的表现★★★6.掌握课堂纪律的概念与类型★★★7.掌握课堂结构★★★8.掌握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本章教材内容讲解】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课堂管理涉及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课堂管理的内容因而也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它至少包括以两方面内容:第一,课堂教学管理,如课堂教学节奏、段落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指导与管理等;第二,课堂纪律管理,如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人际交往的引导,群体心理气氛的营造等。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广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分成三种主要活动模式,即教学、评价和管理。
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1.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绢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对教学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1)有效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注意变化规律及思维特点调整学生的注意,巧设疑问,启发诱导。
(2)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3)形成和谐民主、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
(4)制定合理的课堂行为规范,养成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
(5)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课堂群体问题的技能。
一、课堂管理概述课堂管理含义:师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功能:促进和维持功能(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课堂管理):参与式和监督式(普雷顿)参与式: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强加己见于人监督式: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进程有无越轨行为班级的规模:首先,班级大小影响成员间情感联系。
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越弱;学生越多个别差异越大课堂管理越难其次,班级大小影响生交往模式。
班级越大交往频率越低最后,班级越大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群体总之班级规模影响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影响课堂管理和学习纪律班级的性质:不同班级群体规范、凝聚力不同对教师的期望:定型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即使某位教师的外貌谈吐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的行为定型期望的内容: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成因: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定型期望对课堂管理的影响二、课堂群体的管理群体的定义: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的联合体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群体的特征: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成员间依一定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促进阻碍均有(阿尔波特)团员)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协调按对学校教育加强班级目标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含义: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体现方法: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对课堂管理功能实现的影响: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首先,了解群体凝聚力现状其次,帮助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一员而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赞许和鼓励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强化巩固形成力量感群体规范含义: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种类: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原因:非正式群体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按时顺从制约;正式群体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结果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第一阶段,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各执己见)第二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马首是瞻)第三阶段,由于趋同倾向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统一步调)群体规范的负面影响:产生惰性把创造性行为看作是越轨行为不利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众:在群体压力下成员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原因:一是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自己二是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排斥受孤立课堂气氛含义:教学过程的软环境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积极的(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统一)类型消极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不回答教师提问课堂死气沉沉)对抗的(课堂失控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此三为主要因素)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1939年将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课堂气氛最佳)放任型。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群体动力: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以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是假的准则与控制称作课堂纪律。
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简述班级规模对课堂管理的影响?答:(1)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2)班级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
(3)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简述群体的特征?答:(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4.在课堂管理中,如何注意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答: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5.群体动力有哪些要素?(自己找的)答: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群体目标、群体规范与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和协)者与民(和协)主参与、群体内非正式群体的状态等而影响群体行为的外因素主要是组织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
6.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哪些?答:(1)教师的领导方式。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3)学生座位的分配。
7.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来影响课堂气氛?答:(1)接受。
(2)反馈。
(3)输出。
(4)输出8.简述课堂纪律的四大类型?答:(1)教师促成的纪律。
一、单项选择题1、()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A.教学管理B.课堂管理C.班级管理D.学生管理2、班级的大小对成员间交往频率的影响是:班级越(),交往频率越低。
A.大B.小C.不确定D.没有关系3、影响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
A.集体荣誉感B.集体责任感C.集体凝聚力D.群体动力4、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群体规范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气氛5、集体的群体发展是()。
A.目的B.最高阶段C.最终目标D.最后环节6、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人一致的行为,这是指()。
A.从众B.群体规范C.群体动力D.集体责任感7、当成员之间开始熟悉,在频繁交往中结成伙伴关系时,班集体形成处于()。
A.形成期B.同化期C.凝聚期D.松散期8、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的相互协调。
A.教与学B.教师与学生C.教师、学生与课堂情境D.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9、班级学生学习的总体水平与班级群体的()相关。
A.群体规范 B.共同目标C.舆论导向D.发展水平10、班级核心在班集体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出现。
A.松散期B.同化期C.凝聚期D.形成期11、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冲突和()。
A.行为对抗B.不团结一致C.缺少交往D.拉帮结伙12、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规范B.课堂管理C.课堂纪律D.课堂制度13、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的影响是()。
A.较弱B.决定性的C.直接的D.间接的14、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为()。
A.群体规范B.群体气氛C.群体凝聚力D.群体动力15、课堂管理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波动曲线关系16、入学后,学生对周围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信仰、如何行事,这是由()促成的几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