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软件质量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53
1. 软件质量标准(ISO)1.1 软件质量保证(ISO)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 TC/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质量保证标准(ISO9001/2/3)•质量管理标准(ISO9004)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1.2 ISO 软件质量标准思想•控制思想,即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过程活动的结果,只要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达到过程质量要求,最终产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预防的思想。
通过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及建立并有效运行自我完善机制达到预防不合格,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不合格品1.3 ISO 软件质量标准结构ISO9000系列标准的主体部分分为两组:•“需方对供方要求质量保证”的标准ISO9001-9003•“供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ISO9004ISO9001: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中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生产和安装中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最终检验和测试中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导则。
1.3.1 ISO9000与GB/T19000的关系1.3.2 ISO9000-3 是什么ISO9000-3其实是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软件开发、供应和维护中的使用指南,并不作为质量体系注册/认证时的评估准则,主要考虑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制定。
参照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并引用ISO 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使得ISO9000系列标准应用范围得以拓展 .1.3.3 ISO9000-3标准软件开发、供应、维护中应用ISO9001的指南是指南,不是标准依然困惑:依然强调的是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不是工程师该如何做1.3.4 ISO 9000-3 体系结构•合同评审•需方需求规格说明•开发计划•质量计划•设计和实现•测试和确认•验收•复制、交付和安装•维护2.软件测试规范2.1 概念软件测试规范就是对软件测试的流程过程化并对每一个过程元素进行明确的界定,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
软件验收标准和验收方法一、引言为了确保软件的质量满足预期需求,制定详细的软件验收标准和验收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详细描述软件验收的各个方面,包括功能符合性、性能达标、安全性测试、稳定性验证、用户界面友好性、文档完整性、兼容性测试、可维护性评估以及不同类型的测试方法。
二、软件验收标准1.功能符合性软件应满足所有预定的功能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基本功能、可选功能和扩展功能。
验收过程中需确保各项功能与实际需求一致,无遗漏或偏离。
2.性能达标软件应达到预定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处理速度、并发用户数等。
通过性能测试和对比,确保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满足预期要求。
3.安全性测试软件应通过安全性测试,包括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漏洞扫描等,确保软件在数据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4.稳定性验证通过长时间运行和模拟用户操作,验证软件的稳定性。
软件应无明显的内存泄漏、崩溃或异常情况。
5.用户界面友好性用户界面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验收时应考虑用户体验,确保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各项操作。
6.文档完整性提供完整的软件文档,包括但不限于用户手册、安装指南、技术手册等。
文档应清晰描述软件的功能、用法和注意事项。
7.兼容性测试软件应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浏览器和设备上正常运行,确保良好的兼容性。
8.可维护性评估软件应易于维护和升级,代码结构清晰,便于后续的功能扩展和修改。
三、验收方法1.黑盒测试通过模拟用户操作,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
测试人员无需了解软件内部结构,仅根据需求文档和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2.白盒测试测试人员需了解软件内部结构和代码逻辑,对软件进行深入测试,包括代码覆盖率、分支覆盖率等。
3.压力测试通过模拟大量用户同时操作软件,测试软件在高并发、大数据量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4.用户体验调查收集用户对软件的评价和反馈,包括易用性、功能性、性能等方面,以评估软件的实际应用价值。
5.文档审查对软件文档进行详细审查,确保文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软件质量国家标准GB-T8566--2001G,软件质量要素:1.功能性-与一组功能及其指定性质有关的一组属性,这里的功能是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求的那些功能.包含:a.完备性-软件功能完整,齐全有关的软件属性.b.正确性-能否得到正确或相符结果或效果有关的软件属性2.可靠性-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和条件下,与软件维持其性能水平的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包含:a.可用度-软件运行后在任一随机时刻需要执行规定任务或完成规定功能时,软件处于可使用状态的概率.b.初期故障率-软件在初期故障期(一般为软件交付用户后的3个月)内单位时间(100小时)的故障数.c.偶然故障率-软件在偶然故障期(一般为软件交付用户后的4个月以后)内单位时间的故障数.d.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软件在失效前正常工作的平均统计时间.e.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软件在相继两次失效之间正常工作的平均统计时间.一般民用软件大体在1,000小时左右.f.缺陷密度(FD)-软件单位源代码(1,000行无注释)中隐藏的缺陷数量.典型统计表明,开发阶段平均50-60个缺陷/千行源码, 交付后平均15-18个缺陷/千行源码.g.平均失效恢复时间(MTTR)-软件失效后恢复正常工作所需的平均统计时间.3.易用性-由一组规定或潜在的用户为使用软件所需作的努力和所作的评价有关的一组属性.包含:a.易理解性-用户认识软件的逻辑概念及其应用范围所花的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b.易学习性-用户为学习软件(运行控制,输入,输出等)所花的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c.易操作性-用户为操作和运行控制所花的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4.效率性-与在规定条件下软件的性能水平与所使用资源量之间关系有关的一组属性.包含:a.输出结果更新周期-软件相邻两次输出结果的间隔时间.b.处理时间-软件完成某项功能(辅助计算或决策)所用的处理时间(不含人机交互的时间).c.吞吐量-单位时间软件的信息处理能力(各种目标的处理批数).d.代码规模-软件源程序的行数(不含注释), 属于软件的静态属性5.可维护性-与进行指定的修改所需的努力有关的一组属性6.可移植性-与软件从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的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影响软件系统质量的4个关键技术要素1.技术平台的寿命2.试运行期3.对于现有系统的迁移4.技术扩展服务质量的要素1.可靠性-不仅可靠,而且准确地实现许诺服务的能力2.责任-认真服务顾客的愿望3.保障-员工的知识和服务水平以及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4.专心-关系顾客以及个性化的服务5.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器具以及员工的表现以及其他影响感官的因素(如噪音,温度等质量成本:当生产的产品不是100%合格时, 由于产品质量而增加到生产当中的全部成本质量成本的分类1.鉴定成本-为确保产品(或工序)是可接受的而进行的检验,试验以及其他工作所产生的成本.2.预防成本-为防止缺陷产生而发生的成本总和.3.内部故障成本-系统内部缺陷发生时的成本(如废品, 返工, 维修等).4.外部故障成本-系统外部发现缺陷时的成本(保修,失去客户及信誉,处理投诉以及产品修理等)。
软件测试行业质量标准与流程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软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软件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软件测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流程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软件测试行业的质量标准与流程。
一、质量标准软件测试行业的质量标准旨在确保软件在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优秀表现。
以下是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常用的质量标准:1. 功能性:软件的功能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性能:软件在不同负载下的表现,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3. 可靠性:软件在特定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故障率。
常用指标包括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
4. 安全性:软件的抗攻击能力和数据保护能力。
包括漏洞检测、数据加密等。
5. 易用性:软件的用户界面是否友好、易于操作。
6. 兼容性:软件在多个平台、操作系统、浏览器等环境下的兼容性。
二、流程软件测试行业根据质量标准制定了一套规范的测试流程,以保证测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般性的软件测试流程:1. 需求分析:明确软件的功能、性能和安全等需求,制定测试目标和测试计划。
2. 测试设计:根据需求和测试目标设计测试用例,包括正常情况下的功能测试用例、性能测试用例、安全测试用例等。
3. 测试环境搭建:搭建适合测试的环境,包括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4. 执行测试用例:按照测试计划执行测试用例,记录测试结果。
5. 缺陷管理:对于测试中发现的缺陷进行记录、跟踪和管理,包括问题的定位、复现、修复和验证等。
6. 验收测试:在开发完成后,对软件进行最终的验收测试,确保软件达到质量要求。
7. 测试报告:整理测试结果,包括测试覆盖率、缺陷概况等信息,撰写测试报告并提交给开发人员和相关部门。
8. 持续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和反馈,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测试流程和方法,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软件质量体系标准
软件质量体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性:软件应该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并且正确、准确地完成各项任务。
2. 可靠性:软件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行,不会出现突然崩溃或数据丢失等问题。
3. 易用性:软件的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懂,符合用户习惯。
4. 效率性:软件能够快速响应用户操作,处理速度满足用户需求。
5. 维护性:软件的代码结构清晰,易于修改和维护。
6. 兼容性:软件可以与各种不同型号、不同配置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兼容。
7. 可扩展性:软件可以适应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方便地进行升级和扩展。
8. 安全性:软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
以上标准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计划、进行代码审查、测试验收、上线部署等环节来保证实现。
同时,持续改进也是软件质量体系标准的重要一环,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软件的质量水平,提升用户体验。
软件项目验收标准软件项目验收标准一、软件功能性验收1. 常规功能:验收软件的各项基本功能,如主要菜单、工具栏、菜单快捷键组合,设定参数,引用数据、输入和分析等,需符合开发文档中规定的功能要求;2. 灵活性:系统功能扩展性要好,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配置灵活设置;3. 完备性:所有功能要求都需要满足,不得漏掉任何一项;4. 支持性:系统要具备完备的用户支持功能,要求用户可以自行安装、部署和使用软件;二、软件系统性能验收1. 速度效率: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各种功能的反应速度要达到用户的实际需求;2. 健壮性:系统的健壮性需要稳定,能够承受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长时间运行时不得出现任何自然错误;3. 占用资源:系统要求占用合理范围内的资源,各项资源(存储、内存)都必须满足开发文档规定的要求;三、软件质量性验收1. 代码质量:系统源代码必须符合通用质量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2. 安全性: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在各种网络环境中防范黑客的攻击;3. 合规性:软件需满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4. 隐私性:系统要具备完善的隐私保护功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四、软件可操作性验收1. 操作界面:系统界面要求简洁易用,组件布局要合理,并符合界面规范;2. 标准互操作:系统具备标准的互操作性,可以和第三方设备或系统进行可靠的交互;3. 文档质量:软件使用文档的质量要求高,要能够帮助用户快速、方便的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五、软件可维护性验收1. 发布文档:系统部署文档需要包括系统安装/卸载、配置、运行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手册;2. 可维护性:软件安装、部署、配置以及使用的过程都要快捷方便,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要更新;3. 维护手册:软件要提供详细的维护手册,涵盖系统升级、常见错误解决方法以及运维规范等;。
1. 软件质量标准(ISO)1.1 软件质量保证(ISO)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 TC/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质量保证标准(ISO9001/2/3)质量管理标准(ISO9004)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1.2 ISO 软件质量标准思想控制思想,即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过程活动的结果,只要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达到过程质量要求,最终产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预防的思想。
通过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及建立并有效运行自我完善机制达到预防不合格,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不合格品1.3 ISO 软件质量标准结构ISO9000系列标准的主体部分分为两组:“需方对供方要求质量保证”的标准ISO9001-9003“供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ISO9004ISO9001: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中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生产和安装中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最终检验和测试中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导则。
1.3.1 ISO9000与GB/T19000的关系1.3.2 ISO9000-3 是什么ISO9000-3其实是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软件开发、供应和维护中的使用指南,并不作为质量体系注册/认证时的评估准则,主要考虑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制定。
参照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并引用ISO 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使得ISO9000系列标准应用范围得以拓展.1.3.3 ISO9000-3标准软件开发、供应、维护中应用ISO9001的指南是指南,不是标准依然困惑:依然强调的是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不是工程师该如何做1.3.4 ISO 9000-3 体系结构合同评审需方需求规格说明开发计划质量计划设计和实现测试和确认验收复制、交付和安装维护2.软件测试规范2.1 概念软件测试规范就是对软件测试的流程过程化并对每一个过程元素进行明确的界定,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
1. 软件质量标准(ISO)1.1 软件质量保证(ISO)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 TC/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质量保证标准(ISO9001/2/3)•质量管理标准(ISO9004)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1.2 ISO 软件质量标准思想•控制思想,即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过程活动的结果,只要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达到过程质量要求,最终产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预防的思想。
通过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及建立并有效运行自我完善机制达到预防不合格,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不合格品1.3 ISO 软件质量标准结构ISO9000系列标准的主体部分分为两组:•“需方对供方要求质量保证”的标准ISO9001-9003•“供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ISO9004ISO9001: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中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生产和安装中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最终检验和测试中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导则。
1.3.1 ISO9000与GB/T19000的关系1.3.2 ISO9000-3 是什么ISO9000-3其实是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软件开发、供应和维护中的使用指南,并不作为质量体系注册/认证时的评估准则,主要考虑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制定。
参照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并引用ISO 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使得ISO9000系列标准应用范围得以拓展.1.3.3 ISO9000-3标准软件开发、供应、维护中应用ISO9001的指南是指南,不是标准依然困惑:依然强调的是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不是工程师该如何做1.3.4 ISO 9000-3 体系结构•合同评审•需方需求规格说明•开发计划•质量计划•设计和实现•测试和确认•验收•复制、交付和安装•维护2.软件测试规范2.1 概念软件测试规范就是对软件测试的流程过程化并对每一个过程元素进行明确的界定,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
软件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决定了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用户满意度以及项目的成功与否。
下面将详细介绍软件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概念与目标软件质量是指软件产品或服务在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方面的程度。
它包括功能、性能、可靠性、易用性等方面的要求。
软件质量的目标是确保软件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下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提高软件组织的声誉和竞争力。
2.质量管理体系软件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和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它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步骤包括明确质量方针、设定质量目标、分析质量风险、制定质量计划等。
3.质量标准与评估软件质量标准是衡量软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依据。
它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功能测试主要测试软件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性能测试主要测试软件产品或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可靠性测试主要测试软件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和容错能力;用户体验测试主要测试软件产品或服务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4.质量设计与开发软件质量设计与开发是提高软件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需求分析、设计规划、编码实现、测试验证等方面的内容。
需求分析阶段要明确用户需求,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规划阶段要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编码实现阶段要将设计转化为实际的代码;测试验证阶段要对代码进行各种测试,确保其符合预期要求。
5.质量测试与评估软件质量测试与评估是发现并纠正软件产品或服务存在问题的关键手段。
它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功能测试主要测试软件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性能测试主要测试软件产品或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可靠性测试主要测试软件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和容错能力;用户体验测试主要测试软件产品或服务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测试与评估的结果将为软件质量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