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45
政治学原理内容提要一、政治学导论二、政治关系三、政治主体四、政治行为五、政治制度六、政治文化七、政治发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政治的概念1、西方国家的政治概念(1)价值性解释(2)神学性解释(3)权力解释(4)管理性解释还有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讲,政治可以被定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从公共协调的角度讲,政治又可以被定义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讲,政治还可以被定义为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西方国家的政治概念(1)政治是至善(2)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夺取和维持政权的行为(3)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4)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政治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1)政治需要进行资源分配(谁得到什么)(霍布斯与洛克)(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与市场和社会的区别)(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体制差异)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概念(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4)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概念,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列宁的政治概念,政治就是各阶级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学科,是一种艺术二、作为博弈的政治“博弈”一词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
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人或者本组织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其他方的相应行动。
G=﹛S1,…,Sn;u1, …, un ﹜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学原理《政治学理论》教学方案任课教师许振洲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员的讲授,使同学们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学术界的已有研究成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及各种形式的讨论,使同学们对政治现象的本质、对它的特性、它的范围、它与其他范畴和领域的关系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做一些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二、教学方式:以教员讲授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讨论。
尤其欢迎、鼓励同学们的随时发言、问难和辩驳,以便激发大家的思想火花、加深大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大家的理论兴趣。
三、考试方式期中测验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80%。
四、教学大纲导言一、政治的定义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二、政治学研究发展的历史;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权力关系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力的运用;第三节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第二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起源;第二节国家的要素及类别;第三节国家的一般功用;第四节阶级与阶级斗争;第五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第六节政治发展第三章政治体制第一节政体的分类;第二节主要政体形式各自特点的比较第四章民主与法制第一节民主与法制的内容与发展;第二节民主与法制的融合第五章自由与权利第一节自由的涵义与内容;第二节人权的发展史;第三节政治自由与人民权利的关系第六章政党与政治组织第一节政党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政党的活动范围及方式;第三节其他政治组织第七章政治参与第一节作为参与的选举;第二节选举制的类型及特点;第三节政治参与的其他形式参考书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赵宝煦:《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王浦怐:《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拉斯韦尔:《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2年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阿尔蒙德/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凯尔森:《国家与法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导言一、政治的定义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何谓政治?资本主义:1、法国Littré字典的三种定义:1)统治/治理国家的科学2)治理一个国家及处理与别国关系的艺术3)公众事务及政治事件2、法国Robert词典的三种定义:1)治理人类社会的艺术与实践2)统治的方式,统治一国、处理国内事务及国际关系的方式3)一切有关权力及其对立面的公共事务3、根据美国出版的《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定义:政治是意见及利益均不相同的集团做出共同的决定、共同的选择的一种程序。
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教学目标了解: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政治学的定位;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西方诸种政治观、政治学的学科性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政治研究的方法;掌握: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政治观的历史演变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中国的例子: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
(2)西方的例子: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
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3)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不足之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政治学原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政治学原理》的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起源和国家的基本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国家的定义和特征、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国家的基本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国家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制度,理解其运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我国基本制度的运行机制。
2. 教学重点:国家的定义和特征,我国的基本制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政治学原理》、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我国国旗、国徽、国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国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国家的定义和特征,阐述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的基本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运行机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我国基本制度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的定义和特征、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我国的基本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2)请阐述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
(3)请分析我国的基本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2. 答案:(1)国家的定义:国家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领土、人民和政权的统一整体。
特征:国家具有阶级性、主权性、政治性、法治性和人民性。
(2)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国家起源于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影响。
(3)我国的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章国家国家的一般定义:西塞罗《共和国》: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
Duguit: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人被区分为统治者及被统治者。
Bodin:共和国是对公共事务的主权性管理。
恩格斯: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总之,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
如果我们将一国之内的诸组成部分依范围大小列一个表,则国家的位置大概是:社会-政治-国家-政府。
祖国与国家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宗教、有时是民族及人种概念,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权力机构。
国家与政府的区别:在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上,有时国家与祖国的概念不分。
在分得十分清晰时,国家大于政府,尤其是国家是主权者的同义词,而政府只是国家的仆人、权力的执行者、被委托人。
但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概念比在国内政治中宽泛很多。
此时国家是国际法中的主体,是该国范围内的整个社会的代表,是这个国家全体人民的代表,与国内政治中的祖国十分相近。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国家不是与市民社会一起诞生的,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它应当是一个历史现象,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诞生,又会在一定阶段消失。
西方政治学界对国家起源的研究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对人类不同的政治社会形态进行比较,以看出相对于其他政治权力组织形式,现代国家的特殊性。
一种是对西方国家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的观察与描述。
第一种思路的结果是对现代国家三个特点的总结(即国家起源的三个标志):1)统治者及官员的专业化。
2)权力中心的集中化。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金字塔形的法律体系(在法制国家内:宪法-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或规范体系。
政原总结一、定义●政治学与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政治判断不可能不被价值判断影响✧哲学是抽象的终极的,政治学是现实的①政治则更多的是权力运行的实际状况,为价值判断提供基础。
②政治中的问题也不完全与价值有关。
有技术性的,相当中立的问题。
●政治学与法学的联系和区别✧法律与现实不同;✧法律(包括伦理)是静态的,政治是动态的;✧公法是设计国家政权,但还有之外的东西,叫做社会。
只研究公法,会导致过分乐观。
二、发展史●理想主义:核心特征:对现实的否定,特别是对人性的否定;对一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具体研究方法:经常是演绎性的、逻辑性的。
应然●现实主义:核心特征:对现实的肯定或至少是【无可奈何的承认】,不谋求改造人的本性,要在人性的基础上寻找统治的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经常是描述性的、分析性的、归纳性的,特别是经验主义的。
实然●行为主义是将行为主义的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的研究之中,与传统的方式、与制度研究的方式决裂,将政治学科学化,使它成为一门对可以观察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
行为主义革命的主要口号:✧在研究的指导思想方面,要扬弃价值判断(无法科学化),提倡客观中立的研究。
✧方法论方面,要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模式化;非制度化即动态化。
●后行为主义批判:方法论;价值;结果缺乏整体性重新肯定:没有否定行为主义的求实的精神。
科学和一定的理论性是不冲突的。
三、几种模型●Easton 的系统论●Almond的制度-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三个层次:体系层次、过程层次、政策层次。
四、政治文化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
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
不同的地方集团、种族集团、社会的各阶级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倾向或趋向,此谓亚文化。
第一章权力权利与权力:权利在法的基础上,依赖法的保护,核心概念是所有权。
是法治传统、封建社会、特别是个人主义的产物;权力不要求其他的保护,更多的是保护者。
(绝对主义: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结束,走入了绝对主义,建立起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
第三章政治体制在20世纪之前,对政治体制的研究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进入20世纪后,我们看到了政治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其他可能,如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如行为主义,如结构-功能主义等等。
但政体问题仍然是政治学尤其是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历史上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见到的政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专制,也可以是民主;可以是君主国,也可以是共和国;可以是有限国家,也可以是极权国家。
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分类?对政体的分类有两种可能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者是按照生产方式进行分类的: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另一种分类法的历史更为悠久,接受的人也更多,即按统治者的人数来分类。
在布丹之前,人们一般只谈政体问题。
布丹发明了主权的概念,从而使得国体与政体的区分成为可能。
(国体:一国主权的归属形式,政体:一国主权的运用形式。
)国体和政体可以重合,也可以互相矛盾。
最早对政体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的大师们,如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而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最为经典,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政体分类法的基石。
他认为,政体形式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正常的与蜕化变异的,或正义的与非正义的。
其分水岭是:前者的统治者以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依归,而后者的统治者只为自己谋取利益。
在此前提下,人间的政体形式有三大种可能:一个人执政,一部分人执政,全体执政或大多数人执政。
一人执政的正常政体是君主制(monarchie),非正常形式是暴君制(tyranie);一部分人执政的正常政体是贵族制(aristocracie),非正常形式是寡头制(oligarchie);大多数人执政的正常形式是共和制(république定义)或温和民主制,非正常形式是民主制(démocratie)或极端民主制。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影响了以后的大多数政治学家。
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点修正:共和制的两种形式:民主制或贵族制。
第五章自由与权利第一节自由的涵义与内容对自由主义者来讲,自由在政治上是一个最高的理想,是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
一方面,人们对自由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自由这个概念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尝试对自由做一个分类: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由;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诗意的自由);政治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信仰自由、选择自由、参与政治的自由或曰权利;经济自由,包括所有权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
什么是政治自由,在何种状态下人们在政治上是自由的?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解释。
无政府主义者认为自由只有在国家权力消亡后方能实现。
洛克认为,自由是一种安全感,是除了合法的立法权外,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威胁和支配,除了立法权的立法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定的制约。
穆勒认为,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是我们按照自己的选择追求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而黑格尔则简单地认为自由就是服从法律。
Constant: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之间的区别(Berlin将其发展成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区别)。
即古代的自由是一种参政权,是公民自己直接参与政治的决策过程;而现代人的自由是一种对自己权利的珍视,但可能并不直接导致参政的要求。
前者是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的,后者是个人主义的。
对于现代人的自由来讲,自由并不和某种政体形式直接挂钩。
民主制在这点并不例外,与其他政体形式一样,它并不能自动地导致自由、保障自由。
斯塔儿夫人说:在法国,自由是古典的,专制才是现代的。
孟德斯鸠曾经指出,在没有实行分权原则的共和国中,人民所享有的自由比在君主国中还要少。
而托克维尔则更为雄辩地指出:政治自由来源于政治权力的弱小,而不在于权力的性质。
绝大部分自由主义者的共同理念和诉求便是:国家权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恶,是对公民自由的最大可能的威胁,因此有时任何可以限制、削弱国家权力的措施都是好的措施。
要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在国家与社会、群体与个体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
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教学目标了解: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政治学的定位;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西方诸种政治观、政治学的学科性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政治研究的方法;掌握: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政治观的历史演变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中国的例子: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
(2)西方的例子: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
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3)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不足之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论解释: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2)西方的例子: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就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3)不足之处: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1)内容解释: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2)不足之处: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5、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
汉朝的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的中世纪也有鼓吹神权政治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3)不足之处: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
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权力是社会生活的强大的统治性和支配性力量,它成为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的重要凭借。
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目标,都必须掌握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三、政治的定义政治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第二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含义(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
(4)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
政治学是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政治学的含义讨论政治和政治研究,不得不提到亚里士多德。
因为他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也是政治学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概括而言,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
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政治学与哲学。
(2)政治学与经济学。
(3)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4)政治学与法学。
(5)政治学与社会学。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1)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照政治学的功能来划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宏观政治学;微观政治学。
(4)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静态研究;动态研究。
(5)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6)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有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党、舆论和政治团体,国际政治四个研究领域。
政治学的基本内容(1)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2)政治制度;(3)国际政治。
(见教材p21-22)政治学原理的特性:(1)抽象性。
(2)一般性。
(3)基础性。
政治学原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1)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政治学原理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政治学原理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作为政治学学科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政治学原理对于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节研究政治学的意义与方法一、为什么要研究政治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3.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二、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1、政治学研究的社会理性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见教材p33-37)3、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见教材p37-41)本章小结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了几千年,在当今世界上,它在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其中的一切成员。
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随着历史背景的不断改变和有关“政治”知识的积累,呈现出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这些认识有些相似,有些差别比较大,更有一些是迥然相异的,但归根到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按照这一观点,可以把政治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使人类对政治的认识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按照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原则,可以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政治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丰富,领域大大拓展,方法途径多样,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导下,分析、吸收现代政治学研究成果,对于社会政治展开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多方法研究,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学发展的主要任务。
本章作业一、填空题1、中国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二、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 C )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A.管理B.神权C.道德D.权力2、美国政治学家( B )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B.戴维·伊斯顿C.汉密尔顿D.哈罗得·拉斯韦尔本章作业3、根据()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B.西塞罗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4、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
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5、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