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短文两篇
- 格式:docx
- 大小:100.45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课件)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yí)情统筹(chóu )藻(zǎo )饰狡黠(xiá)诘(jié)难要诀(jué)蒸馏(liú)劝诫(jiè)滞(zhì)碍吹毛求疵(cī)咀嚼(jué)好(hào)读书味同嚼(jiáo)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狡诈。
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⑶诘难:诘问,为难。
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是由两篇短文组成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短文《不求甚解》,主要讲述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问题,提倡读书时要注重理解和领会,而不是只求表面的了解。
第二篇短文《论诚信》,则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这两篇短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注重诚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各有不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诚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及其所传达的观点。
2.难点:对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以及对诚信问题的深入探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纸质教材等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两篇短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短文: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其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引导他们关注学习态度、方法和诚信问题。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短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13 短文两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能力目标】1.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1.真正理解两文的读书观点。
2.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3.掌握两文的论证方法。
4.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5.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一、导语设计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说几句有关读书的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否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书?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二、资料助读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某某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某某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某某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13 短文两篇课文解读周国平说:“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载体的话,那阅读就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
通过阅读去享用人类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参加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这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
”周老的一席话道出了书籍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如何读书才能使我们有所获得呢?培根的《谈读书》和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或许会给我们些许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深入品读文本,感悟读书的好处,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感悟读书的好处,学会读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句话道尽了读书的好处和妙处。
然而,为何有时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却找不到所谓的“黄金”和“颜如玉”,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培根去找一找答案。
2.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深入品读文本,感悟读书的好处,学会读书。
3.检查预习(1)巧识作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家。
其代表作品为《随笔》。
《随笔》又译作《论说文集》,多为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见解独到,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谈读书》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篇。
《谈读书》译本众多,而王佐良的译本因用语典雅、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被课本选用。
(2)清扫障碍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o)饰狡黠(xiá)诘(jié)难要诀(jué)蒸馏(liú)劝诫(jiè)滞(zhì)碍吹毛求疵(cī)豁(huò)然贯通二、课文讲授(一)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1)读书的正确目的:(从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2)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读书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为《与朱元思书》和《岳阳楼记》。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与朱元思书》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给好友朱元思的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登楼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对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掌握文章的大意,并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僻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思考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谈读书》一、预习反馈、初读感知1.坦诚相告: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走近培根,了解作者。
3.生字词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课文,小组交流整理本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由教师检测。
旨在让学生养成专注预习的习惯,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二、互助探究、精读品析1.齐读课文,谈谈自己最喜欢文中哪句话,或认为文中哪句最有道理,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中名言警句的含义。
2.齐读课文后,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两道题考查其他小组。
(温馨提示:你可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所用修辞、词语运用、句子赏析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出题。
)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把握修辞、论证方法、文章内容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赏析语句,学会抓住论证方法进行把握。
希望转变方式,从新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兴趣的学习。
)三、师生联动、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互助探究的成果。
2.师生共评。
3.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成果的评议,引导学生质疑并解惑。
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时地加以点拨。
)四、体验实践、拓展延伸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告诉他们这本书的优点,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益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向同伴推荐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推荐语。
章节名称《谈读书》教学设计编号课型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学情分析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
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法或学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文字字词 A E读准词语,解释意思4 自制文字整体感知课文G F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 自制文字多角度说理G B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生字读音、字形,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或看到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吗?那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他写的文章——《谈读书》。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怡.情(yí)傅.彩(fù)藻.饰(zǎo ) 矫.(jiǎo )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ɡāo ) 吹毛求疵.(cī) 阐.证(chǎn ) 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咀嚼 (2)词语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词语辨析“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下册第四单元 读书鉴赏
13 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
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
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
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
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
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
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
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
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
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
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
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
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
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
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
“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
论。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明确:《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
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
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
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
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
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
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
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
解”的读书人。(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
比。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
同?
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
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谈
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
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
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求甚
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
“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
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
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畅所欲言,抒发感悟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
和仅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③提倡把
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谈读书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培养议论文论证能力。
3.巧设问题,激发对话。巧妙的问题设计,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
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
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
情,以及对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不足之处 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未能做详细分析。教学过程中也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
的语句进行语言的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