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情节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了备考高考语文,阅读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复习环节,而分析小说情节则是其中的重点。
掌握了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还能够提高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
一、情节的含义与重要性情节是小说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精神活动与事件的总和。
小说情节是对毕生经历和成果的高度浓缩,它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深刻思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因此,分析小说情节是读懂和领悟小说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1.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在分析小说情节前,要首先了解整个小说的结构,包括小说的主题、情节线、名字、人物等。
了解整个小说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情节,理解小说的故事脉络。
2.把握小说的关键事件小说中的事件可以分为主线和次线,而主线的发展就是小说的情节发展。
因此,要把握小说中的关键事件,理解事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事件背后反映的作者思想。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情节的铺陈往往是由人物行为所推动的。
因此,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进而分析情节的发展。
4.体会小说的情感倾向情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分析小说情节时,要体会小说的情感倾向,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情感要素,从中分析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三、情节分析练习题及答案1.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极其坎坷,同时,故事情节也充满着阴暗的色彩。
请问,这个小说的情节由哪些元素构成?答案:这个小说的情节由祥子的悲惨命运、社会不公、人性的扭曲、毒瘤般的环境等元素构成。
2.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相识之初,他们对彼此都有很大的偏见,而经过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们的关系得到了转变。
请问,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有哪些变化?答案: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伊丽莎白变得更加成熟,思想更加开放,胆识更加豁达,而达西则表现出更多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逐渐摆脱了高傲自大的心态。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情节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小说阅读“情节”作用常见提问方式1.文中写了XX情节(或场面等)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小说反复写XX这个情节,目的是什么。
3.小说以“XX”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4.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XXX”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本文以“我”与XXX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解答思路: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考查两方面:一、不同位置情节作用;二、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作用。
(一)情节位置作用(1)开头的情节类型及作用:1、一般开头:开门见山,点名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造成悬念,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中间节类型及作用: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推动故事发展或转折。
(3)结尾类型及作用:1、出人意料式。
(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5、令人感伤式。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6、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7、设疑式:.正面解疑,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正面解疑,深化了主题;反面解疑,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概括题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在老舍的小说《有声电影》中,二姐对有声电影有着自己的理论,认为它只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或者是当银幕上的英雄美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但是当她听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还有歌的时候,她才决定去看一看。
于是她大请客,邀请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XXX和XXX一同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
但是在出发前,他们遇到了不少问题。
XXX找眼镜找了很久,三舅妈找XXX,XXX洗脸又洗了很久,XXX甚至一度失踪。
最终,他们决定不看电影了,而是先找到XXX再说。
当XXX回来后,他们再次穿好衣服,前往电影院。
在路上,二姥姥坚持按照老规矩给车价,但是现在的车价已经涨了很多。
她虽然年老走不动,但是仍然有着自己的志向。
XXX为了看电影特意换上高跟鞋,走起路来非常困难。
她和二姥姥互相搀扶着,生怕跌倒。
最终,他们在电影已经开映的时候到达了电影院。
二姐觉得电影院的服务不太好,但是她还是忍住了怒火,没有发泄出来。
小说描写了一群市民第一次去看有声电影的经历,他们面对新奇事物的心态表现得十分丰富。
一开始,他们对电影院里的黑暗和红眼鬼感到害怕,但最终通过商量解决了问题。
在找座位的过程中,大家互相推让,表现出礼让和谦虚的态度。
在观影过程中,他们忘记了看电影,而是聊起了家常,展现出亲切和热情的一面。
最终,他们在观影结束后,对于电影的内容并没有太多关注,而是在讨论自己的家庭事务。
这一描写表现了市民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的重视。
1.先行者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这是他所知道的事实。
2.人类在先行者启程前已经知道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他们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去寻找可移民的行星。
3.先行者的飞船航行了23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经过去了年。
4.先行者直接返回地球,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文明已经消失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方法!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答题格式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答题格式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手法题详解(经典例题+练习+答案解析)【题目设定方式】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应、悬念、巧合、误会、突转、抑扬)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3、分析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及其好处。
4、分析出构思和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方面的联系。
【解题思路展示】首先明确文中运用的技巧、手法。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再次分析技巧的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在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布局谋篇方面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叙述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对话,便于抒情, 显得亲切感人。
(3)第三人称:(“他”、“他们”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二)叙述方式及效果1.顺叙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2.倒叙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3.插叙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4.补叙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平叙作用: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 ,有条不紊。
(三)描写方式:(这个在人物形象中已述)1.正面:包括外貌、心理、行动等。
2.侧面:环境、人物之间关系。
(四)修辞手法: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情感;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一、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方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
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背景知识聚焦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由其主体性格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和特定的行动过程。
简来说之,情节就是给原生态的生活加上时间性和因果律的双重限制,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很多多的细节。
不同类型的小说,其情节的功能各有不同。
在故事小说中,情节的主要功能在于创造完美的故事;在性格小说中,情节的功能则主要表现在为展示客观环境、充分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印象服务。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
不同类型的小说,其情节单元构成的构成方式也不相同。
小说情节结构常见的基本类型有线性结构(如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网状结构(如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画面结构(如沈从文的小说《断虹》)、象征结构(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写实结构(如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散文结构(如汪曾祺的一些小说)等。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感情基调,都要求用合适的叙事人称来叙述。
在小说中,比较常见的叙事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比较少见。
在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中,叙事人直接以“我”的身份来讲述故事,“我”掌控着故事的发展。
第一人称叙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便于表现主观的情感意识与情绪变化;而且在叙述的转换上有极大的便利。
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在于它是从一个人的叙事观点出发,视野受限制,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
第三人称叙事是以“他”、“她”、“他们”等为叙事主角来叙述故事的方式,它的观察视野开阔。
第三人称叙述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一是全知视角,又称零度焦点叙事。
叙事者无固定视角,作者能够不时变换叙事角度;如《三国演义》,书中人物众多,作者常变换叙事角度,很好地体现了故事的宏大。
采用全知视角能够从全方位引导读者了解、把握故事情节,便于体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复杂的故事情节。
二是有限视角,又称内焦点叙事。
它是指叙述者采用小说中人物的目光来叙事,它的叙述要受到叙述者视野的限制,只能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第三人称叙事的局限是无法直接进入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借助动作、语言才能反映出来,而使叙事显得不够亲切、缺少感性。
一般来说,第一人称适用于垂直的人物关系,作品主要以“我”为中心,通过“我”的叙述带出其他人物,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而第三人称则适用于横向的人物关系,将生活的画面、人物的活动、人物间的冲突、人物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合中的平行动作、人物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心理活动等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
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实行叙述的方法。
顺叙的类型具体又有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叙写,按事件发展的阶段实行叙述,按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叙述等。
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关键、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提到开头来写,并非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
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补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场中,为了表达某种表达上的需要,协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文字。
它多用于材料众多、情节发杂的作品中。
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的叙事方法。
小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选文体。
在高考小说阅读试题中,“情节”是命题的重要着眼点。
近年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常见考点有哪些呢?下面试以2011年高考小说阅读题为例,作分类解说。
考点题型枚举⒈分析某一情节内容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例:(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宗璞】)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对话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承上启下,前呼后应,使小说结构严谨,故事衔接顺畅,充实情节内容,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病因诊断】脱离小说文本具体情节内容而简单地贴标签,显得空泛笼统。
【解题指津】分析某一情节内容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去考虑。
从本题题干中“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这个提示语中可见,第3节写师生问答的内容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原文来看,相关事的叙述,是指上文所述“征调大会的内容”;相关人的叙述,是指下文“不同学生的形象”(能够写成“不愿参加”和“积极参加”的两类,或是“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三拨学生)。
【参考答案】⑴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⑵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⑶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⒉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概括提要内容。
例:(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全篇情节结构脉络的梳理和概括提要的水平。
【错答举例】巴尔塔萨做好鸟笼送给彼贝,而彼贝的父亲蒙铁尔却不领情、不给钱,巴尔塔萨却出于面子之虞,骗大家说赚了60比索。
【病因诊断】梳理不够仔细,情节发展过程的各阶段未完整概括出。
【解题指津】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
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时间和空间角度以及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小说的就原文来看,小说叙述描写的中心对象——鸟笼,是情节脉络梳理的关键切入点。
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这是从情节角度梳理。
当然,也能够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
【参考答案】示例1: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事件发展脉络)示例2: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例:(2011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考点说明】本题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水平。
【错答举例】注意力不集中→屏住呼吸→渗出汗珠→发愣【病因诊断】审题欠细致,题干要求概括的是“心理变化过程”;而上述答案概括的是“表情”。
【解题指津】题干要求概括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非表情。
所以要善于抓住文中直接表明人物心理状态的形容词,诸如“紧张”、“惊喜”、“慌乱”、“轻松”等,此外,还要抓住文中相关人物内心自白、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从中窥探人物的心理变化,如“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说明瓦萨卡动了贪念,心动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这说明瓦萨卡彻底失望了。
【参考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⒊分析小说情节详略安排的意图例1:(2011辽宁卷《怪人》【〖乌拉圭〗比亚纳】)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概括说明。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详略取舍安排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因为马乌罗“烙牛”,与其“救童”的情节相比,对于表现其人性的闪光点——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献身精神来说,明显要弱一些,所以,文中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
【病因诊断】分析不够具体、深入,只注意到情节详略与主题表达的关系;而忽视了情节过程前后的关联。
【解题指津】小说情节详略取舍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小说主题表达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从整篇小说看,在情节上主要写了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
其中,马乌罗“救童”情节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这样从二者的关系角度谈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就是合理的思路。
【参考答案】⑴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
⑵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
⑶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例2:(2010江苏卷《溜索》【阿城】)本文用很多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错答举例】渲染紧张、恐怖、惊险的气氛,更能烘托出“我”的恐惧、畏怯的心理。
【病因诊断】审题欠细,未吃透题干中的提示语的含义,没有把握住题干问域之核心。
此处的环境描写,就原文文本来看,应是自然环境,即怒江两岸绝壁悬崖之高峻险恶的地貌;而人物刻画,就原文整体看,领队、汉子是刻画的重点,而“我”仅仅故事的叙述者,因而分析详写牛的表现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应分析这样写对表现领队及汉子的精神风貌的作用。
【解题指津】题干中的“用很多笔墨”这些字眼点明答题要从小说叙述笔法之详略意图去分析;而且题干中还明确提示了分析角度——“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
小说用很多笔墨写牛,着重从牛的神态、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传神地刻画,反复突出牛的恐惧。
而不厌其烦地细写牛的恐惧之态,则从侧面表现了山势的高峻险恶;此外,这样写更反衬出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参考答案】本文用很多笔墨描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样子:作用主要有:⑴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⑵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⒋分析小说开头与结尾部分的作用例:(2011浙江卷《第9车厢》【作者:〖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开头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病因诊断】分析不够具体、完整。
【解题指津】小说叙事思路清晰,“我”的一次乘车经历引出了“基辅读者”的乘车故事,后者是叙事的重点,分析开篇的作用要结合下文的故事。
开篇的作用可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入手分析。
本文开篇是为主要情节作铺垫的非主要情节,为下文故事的展开服务,可理解为衬托主要故事。
从内容看,可从读者感受和此类事件的常见角度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⑴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⑵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⑶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