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件】第二讲数据来源与质量评估(硕士)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28
论文写作中的数据来源与可靠性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在论文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的选择和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本文将讨论论文写作中的数据来源与可靠性,并提供一些常见的数据来源和评估数据可靠性的方法。
一、数据来源在论文写作中,数据来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要数据来源,即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方式获得的数据;二是次要数据来源,即通过文献阅读、统计报告、学术研究等渠道获得的数据。
选择合适的数据来源对于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1. 主要数据来源主要数据来源是研究过程中直接获得的数据,其可靠性较高。
比如,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问卷数据、实验室的观测数据、采访记录等。
这些数据具有直接性和独立性,经过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够直接支撑研究的结论。
2. 次要数据来源次要数据来源是已有的文献、报告等文本材料,其可靠性相对较低,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评估。
比如,通过查阅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政府文件等来获取背景资料、研究现状等信息。
但是,由于这些数据的主观性和间接性较高,需要对其来源、可信度、有效性进行评估,并与其他数据进行比较和验证。
二、数据可靠性评估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评估方法:1. 原始数据评估对于主要数据来源,可以通过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来评估其可靠性。
需要确认数据是否经过合理的收集和记录,并对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偏差进行分析和修正。
2. 来源可靠性评估对于次要数据来源,需要评估数据的来源可靠性。
主要包括:(1)发布机构或作者的信誉度:评估数据来源的机构或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声誉和专业度。
(2)学术审查:判断文献是否经过同行评审,在学术界是否有一定的认可度。
(3)引用频次和引用来源:查看文献的引用频次和被其他研究引用的情况,评估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可信度。
(4)数据可得性和多样性:评估数据的获取难度和来源多样性,如果数据较为容易获得且来自多个渠道,则其可靠性相对较高。
1.数据来源与方法1.1数据来源通过统计图书馆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1998—2007收录的论文及著者, 掌握了图书馆学情报学著者的基本数据。
在对合著度较高的几种期刊进行分析比较之后, 综合考虑期刊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文章的专业性等,选择了5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的著者数据建立著者网络。
[1][2]1.2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3],通过NoteExpress2软件,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著者进行分析,从而客观地显示出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研究高影响力的著者以及论文多产单位。
2.结果及分析笔者通过NoteExpress2软件在线检索CNKI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4]。
按年度分别检索1998至2007年各年度刊登的论著13314篇,对检索出的数据应用NoteExpress2软件统计处理。
主要文献计量学统计指标包括著者发文数量、合著情况、核心著者、地区分布、论文多产单位、高被引著者。
统计中著者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以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新单位名称为准。
[5]2.1著者发文数量、合作统计分析随着学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不同学科学者的合作,科研合作日趋频繁。
反映在科学论文中,则表现为合著现象越来越多,合著规模亦越来越大。
因此,对合著现象进行研究无疑会对现代科学领域的著者现象有更好的了解。
[4]本实验的结果,经过去重、去掉非论文文章等处理,采集到5种核心期刊1998—2007刊载论著著者发文量、合作情况见表1:表15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1998至2007年刊载论著著者发文量、合作通过对5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1998至2007年刊载论文著者进行分析,可见10年中收录论文数13314篇,著者数9565名,其中,发文1篇的著者为6024名,占著者总数的62.98%≥60%,根据文献计量学洛特卡定律的发表1篇论文的著者占所有著者数量大于等于60% [6],表明这5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拥有一支相当广泛的著者团队。
统计学中,统计数据来源渠道有哪些一、数据的来源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为原始或第一手统计数据。
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为次级数据或第二手间接的统计数据。
一切间接的统计数据都是从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过渡而来的。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原始数据搜集数据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进行统计调查或进行实验活动,统计调查或进行实验就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1、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2、实验法实验法是直接获得统计数据的又一重要来源。
通过实验法得到的数据就是实验数据。
三、数据的间接来源有:1、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
主要来自官方的统计部门和政府、组织、学校、科研机构。
2、尚未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
如各企业的经营报表数据、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为公开发布的调查结果数据。
需注意的是,如果公开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数据需要征得数据所有者的同意,同时要为自己发布的数据负责。
扩展资料:1,要注意每种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
许多分析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很高,如果样本的分布不符合要求,样本量数量不足,或者存在大量的伪样本,都会造成最后结果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
2,在选择一种分析方法的同时,要按照方法的要求整理数据库。
错误的数据库格式对于研究有时是灾难性的。
我们在使用任何研究模型之前,都要考虑数据的适用性。
同样,数据的合理转换也很重要。
3,如果必要,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解释,来互相验证结论的真伪。
如果出现互相矛盾,一定要找到矛盾的原因,去伪存真。
任何的分析模型和方法都有其使用的局限性,在一定场合会失效。
4,数据分析结果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表进行描述,繁琐高深的公式和过程不应该经常成为最终研究报告的一部分。
论文,数据来源标题:论文,数据来源引言概述:在撰写一篇优质的论文时,数据来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数据来源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到论文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论文中数据来源的重要性及相关内容。
一、数据来源的种类1.1 原始数据:原始数据是指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或观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
这类数据通常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采集过程较为繁琐。
1.2 二手数据:二手数据是指他人已经公开发布的数据,如政府统计数据、学术研究报告等。
这类数据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和广泛性,但需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来源可信度。
1.3 混合数据:混合数据是指将原始数据和二手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这种数据来源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数据来源的选择原则2.1 可信度:选择数据来源时,首要考虑的是数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确保数据来源的机构或个人具有良好的声誉和专业性。
2.2 完整性:数据来源的完整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确保所选数据来源包含全面的信息,能够支撑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结论。
2.3 更新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来源的更新性也至关重要。
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数据来源,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道德性3.1 合法性:在使用数据来源时,必须确保数据的获取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避免使用盗版或未经授权的数据,以免引发法律纠纷。
3.2 隐私保护:在处理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守隐私保护原则,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避免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数据主体的权益。
3.3 道德性:在选择和使用数据来源时,必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避免数据造假、篡改等不端行为。
保持研究的诚信和可信度。
四、数据来源的分析和解读4.1 数据清洗:在使用数据来源前,必须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去除异常值、缺失值等,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4.2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图表展示等手段,对数据来源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化学课堂教案】:师生互动中的知识深化与学习评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安全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
了解实验安全知识,如实验室规范、事故处理等。
2. 第二课时:溶液的浓度与稀释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如何正确进行溶液的稀释。
3. 第三课时:气体的制备与收集学习气体的制备方法,如氧气、氢气等。
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如何正确进行气体的收集与检验。
4. 第四课时: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如浓度、温度等。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平衡移动原理。
5. 第五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如烷烃、烯烃等。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与药品: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2. 教学课件与教案:提供教学课件与教案,方便教师进行教学。
3. 参考书籍与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参考书籍与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
六、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相关化学新闻或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采用生动的语言、图表等,清晰讲解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