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4.一词多义

①制为之请制(名词,地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

②庸无庸,将自及(庸=用)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

③食公赐之食(名词,食物)

食舍肉(动词,吃饭

5.文言句式

①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有什么满足)

②君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担心什么)

【文言文对译】

《左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⒄叔”。

祭仲⒅曰:“都城⒆过百雉⒇,国21之害也。先王之制2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24,非制25也,君将不堪26。”公曰:“姜氏欲之,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曰:“不义不暱24,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五月辛丑34,大叔出奔共35。

遂姜氏于城颍36,而誓之37曰:“不及黄泉38,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39为颍谷封人40,闻之,有献于公41。公赐之食42。食舍肉43。公问之,对曰:“小人44有母,皆尝小人之食45矣,未尝君之羹46,请以遗47之。”公曰:“尔有母遗,繄48我独无!”

注释: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24〔不义不(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颍考叔曰:“敢①问何谓②也?”公语之故③,且告之悔④。对曰:“君何患焉⑤!若阙⑥地及泉,隧而相见⑦,其谁曰不然⑧?”公从之。公入而赋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⑩!”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⑾。

注释: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姜氏为之请制

为之请京

将启之

共叔段都城过百雉

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完聚,缮甲兵,具车乘,将袭郑

郑庄公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姜氏欲之,焉辟害

多行不义,必自毙

无庸,将自及

不义不暱,厚将崩

可矣。命伐京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六部分。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颖。尾声:颖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2.主旨感悟

本篇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庄公与胞弟叔段争权夺利,最终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

3.写法点击

“郑伯克段于焉”这个事件在“春秋三传”中都有提及,但是在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方面,《左传》写得最具体精彩。

⑴本文叙事详略得当,文笔洗练,篇幅不长,却将事件的始末因由交待得十分清楚。作者还择取了“庄公寤生”、“食舍肉”、“隧而相见”等生活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⑵本文刻画人物颇为成功,人物的语言成为塑造其形象的主要手段。本文的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作者通过他与姜氏、祭仲、公子吕、颍考叔等人的几次简短的对话,就把一个阴险狠毒、工于机谋的政治家的形象勾勒出来。其他人物如共叔段的贪婪愚蠢、姜氏的乖戾昏聩、祭仲的忠耿老成、公子吕的直率急躁、颍考叔的机敏聪慧等,都表现得鲜明生动。

⑶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以共叙段的贪婪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蔡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⑷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惊心动魄

姜氏是一位母亲。郑伯与段叔是手足兄弟。但是,这位母亲厌恶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算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没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其至说出:“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不及黄泉,天相见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着掩盖了。

4.重难点解惑

人物形象的特点

本文围绕郑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被郑武公所灭,话中所含杀机,姜氏未必可知。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暱,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燧道中与姜氏相见。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

衣,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人性、亲情与权势、利益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多少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生悲剧!

对于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传统的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阴险狡诈、怂弟作恶、胸有城府、老谋深算的人物,庄公即位之初,母亲姜氏为共叔请“制”,庄公明明是担心共叔段据险叛乱,而表面上却以关心弟弟为借口婉言拒绝。后来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庄公表面上一忍再忍,实际上是等待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最后共叔段起兵造反,庄公予以致命的一击,以此巩固君位。

②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③姜氏偏狭昏愦,以和情于政。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

④颍考叔聪慧机智,当她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遂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

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逼近,实际上都是在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阱,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因此,这一对亲兄弟,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名师引领探索】

对庄公的不同看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胸有韬略,处事果断,关键时刻不心慈手软。在决定郑国命运和自己君主地位的时刻,庄公果断出击,而共叔段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只得狼狈逃窜,证明庄公是正确的。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讲,庄公所为无可指摘之处。政治向来是只讲权柄,不讲情义的。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贼。”春秋时期正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期,要做到周公、伊尹时的权力外放是不切实际并且十分危险的,故而统治者为了保全自己不择手段也是无可厚非的,政治从来就是“术”的天下。唐李世民杀兄逼父,登得大宝,有后人称颂“贞观之治”,可见权术是保证权柄的必要条件。况若叔段的确安分守己,怎么落得个“出奔”的下场?更何需《左传》言“难之也”(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来粉饰?正如曹丕以术谋得王位,若非曹植有夺位之心,又何来“七步成诗”手足相残、“相煎太急”的一幕?再想想清朝众皇子为争嗣的明争暗斗,各种令人发指的手段,庄公较之,仁至义尽矣。试想,若庄公不以雷霆手段对付叔段,而被叔段篡位,到那时庄公就不仅要承担“失教”的罪责,更是身败名裂,不知置坟之所了。

另一位因庄公“欲擒故纵”之计遭受连坐的便是其母姜氏。叔段失败后,姜氏被软禁在城颖,庄公并发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不久又后悔了。儒家以孝治天下故先兄弟相争极尽刺讽,及庄公愿母子相见又多扬赞。圣叹公评:“庄公只是恶人到贯满后,却有自悔改过

之时。”而促使庄公母子相见的则是颖考叔。颖考叔在吃饭时故意以舍肉献母挑起话茬,引庄公述悔意,然后定计掘地相见,高明之计。而颖考叔的“欲擒故纵”之计更显得高明。后有东汉陆绩怀橘献母,乃为真孝,如此才符《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而《传》云:“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未免言过其实。即使颖考叔的确“纯孝”,但以孝之名定计,未免打了个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此篇中庄公言语皆是短促有力、斩钉截铁,成功的刻画了一位冷酷的政治家形象。

【类文欣赏】

齐桓公伐楚

《左传》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导读】

本篇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为称霸天下,亲率齐、鲁、宋、卫、郑、许、曹、陈八国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当时也正处于强盛时期,所以毫不示弱。本文记述的就是齐楚两国之间军事、外交斗争的一些片段。当时,楚国为制止齐国的军事进攻,曾两度派遣使者前往齐国的军营。齐国自恃强大,对楚国忽而威胁,忽而笼络,真是软硬兼施;而楚国使者却随机应变,忽而强硬,忽而恭顺,不亢不卑,针锋相对地予以回答,致使齐国始终不能折服楚国,于是又方讲和,签订盟约。文中波澜起伏,节节生锋,确实是一篇辞令妙品。

xx省xx区高中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一、指出下面通假字,并解释 1、佗邑唯命。 2、谓之京城大叔。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4、姜氏欲之,焉辟害。 5、无庸,将自及。 6、遂寘姜氏于城颖。 7、若阙地及泉。 8、永锡尔类。 二、指出词类活用 1、惊姜氏。 2、今京不度,非制也。 3、无生民心。 4、有献于公。 5、公赐之食。 6、隧而相见。 三、解释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对曰:“君何患焉?” 其是之谓乎! 2、状语后置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二)判断句 制,巌邑也。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四、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为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判官。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几层垫子)地坐堂中,炽碳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新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王比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淳化(宋太宗年号)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七月卒,年七十一。 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获盗百余,当弃市当:判罪。 B.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鞠:审讯。 C.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向:连续。 D.令遣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致:归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章复习学案 一、物质的分类 1、常用的分类方法: 和 2、①胶体的本质特征:; ②胶体的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叫做,用于区别。 ③Fe(OH)3胶体的制备: 。 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2、下列各组选项按照电解质、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一项是() A.HCl、CO2、铜、液氯 B.蔗糖、NaNO3、氮气、玻璃 C.NaCl、乙醇、铁、漂白粉 D.盐酸、SO3、石墨、水玻璃 3、下列分散系中,能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蔗糖溶液B、碘化银胶体 C.浓盐酸 D.豆浆 4、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lOOnm,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二、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里或能导电的叫做电解质。 练习: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非电解质的是( )能导电的是() A.烧碱溶液 B.铁丝 C.熔融的K2SO4 D.酒精 E.石墨 F.SO2G.硫酸铜晶体H.液态氯化氢I.熔融的硫酸钡 (二)、离子共存 1、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 K+、MnO4-、Cl–、SO42-BNa+、AlO2-、NO3-、HCO3- CNa+、、H+、NO3-、SO42- D Na+、SO42-、NO3-、Cl- 2、加入铝片能放出H2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4+、CO32-、Al3+、Cl-BNa+、AlO2–、K+、SO42- C Cl-、K+、SO42-、Na+ D K+、SO42-、HCO3-、Na+ 3、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K+、SO42-、ClO- B Al3+、Mg2+、SO42-、Cl- CK+、Na+、SiO32-、NO3- D K+、Na+、SO42-、F- 4、下列各组离于在溶液中既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氨水后也不产生沉淀的是() A Na+Ba2+Cl-SO42- B K+AlO2-NO3- OH-? C H+NH4+A l3+SO42- DH+Cl-CH3COO-NO3- 5、在某无色溶液中缓慢地滴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此确定,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A.Mg2+、Al3+、Fe2+ C.H+、Ba2+、Al3+ D.只有Mg2+、Al3+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学习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1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鲁教版地理必修1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水循环

洋流对局部气候的形成、港口、海上航行、海洋污染的稀释与扩散等相关知识。为此设计了本讲知识,以让学生灵活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洋流的形成原理及其规律作为着眼点,其中考点整合作为基础知识回顾或课后梳理考点均可。本讲的设计探究点的讲解必须让学生能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或通过具体针对性练习加以落实。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季节变 季节变化 愈往 水位高的补 注意: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探究点二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方法 例1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30年径流量、蒸发量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完成⑴~⑵题。

⑴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A.雨水B.冰川C.湖泊水D.地下水 ⑵该流域位于 A.温带季风气候区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气候区D.地中海气候区 探究点三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注意:⑴在水循环的三种循环类型中,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_,B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 ⑵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此题为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⑴题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类型;⑵题让学生了解距离海洋远近直接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多少;⑶题让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水循环的成因。 解析:⑴A处水蒸发、降水,水没有最终注入海洋,为陆地内循环,B处于外流区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大循环;⑵降水多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⑶考查知识识记。 答案:(1)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2)乙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3)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变式训练] (2011届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地区胜利建成。下图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坚持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坚持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 (2)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3)结合我国腾飞的表现,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理解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经济建设的活力,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经济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提高搜集资料、解读资料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对“中国奇迹”的自豪感。 (2)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就是强国之路;自觉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教学方法

1、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2、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屏幕滚动歌词。 2、十九大报告摘录:同志们!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 跨越。什么时候富起来的?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摆脱贫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召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巨轮号”劈波斩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解释中国奇迹,改革无疑是第一个关键词。让我们聚焦经济改革,聚焦改革开放。 (二)预习提纲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㈠“理”考点及内在联系 ㈡“理”三级考点的要素、要点 ⒈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⑴自然环境 A、特点: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山岭纵横交错,没有肥沃和广阔的平原。 B、影响:①利于发展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②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⑵城邦制度 A、特点: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点。 B、影响:城邦制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⒉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⑴梭伦改革 A、时间: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进行改革 B、内容: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C、作用: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⑵克里斯提尼改革 A、时间:前6世纪末 B、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C、作用: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⒊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表现在: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五百人议事议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④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⑤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⒋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⑴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从此,审判、量刑皆

第9课改革开放学案

第9 改革开放学案 第9 改革开放 [学习目标]: . 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民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 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A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

郑伯克段于鄢同步练习题

郑伯克段于鄢同步练习 题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左传》的作者,现在较有定论的是() A.孔子 B.刘向 C.鲁国的史官 D.左丘明 2.本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亟”的意思是() A.迅速 B.急忙 C.屡次 D.竭力 3.本文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参国之一”的意思是()A.三个国家中的一个 B.国都的三分之一 C.参加国之一 D.三个国都中的一个 4.《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典型的() A.写人文章 B.叙事文章 C.议沦文章 D.抒情文章 5.《郑伯克段于鄢》选自() A.《国语》 B.《史记》 C.《战国策》 D.《左传》 二、填空题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体的历史着作。 2.《左传》又称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左传》忠实地记述了__________时期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大事。 4.本文作为一篇历史散文,是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文章。 5.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序幕、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结局、尾声。” 6.公日:“多行不义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佗邑唯命 3.都城过百雉 4.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5.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爱其母,施及庄公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姜氏何厌之有! 2.多行不义必自毙。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4.公日:“无庸,将自及”。 5.“不义不昵,厚将崩” 6.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参考答案: 一、1.D2.C3.B4.B5.D 二、1.编年 2.《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3.春秋 4.记事 5.开端、高潮 6.必自毙 三、1.屡次 2.同“他”,别的 3.城墙 4.边邑,边境;二属 5.修葺城郭,聚集百姓;铠甲兵器 6.影响,推广 四、1.有什么能满足姜氏的要求! 2.多做不义的事,一定会自己栽跟头遭到报应的。 3.一个国家不能忍受两个国君,您将要对它怎么办呢? 4.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要自己受到惩罚。” 5.“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即便地盘扩大了,也将要垮台的。”6.庄公对他说了其中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我们常常按教授文言文一般的做法在教,由字词到人物再主题。这样上文言文很规矩,却了无新意与深意,无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故我有意改变策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到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讨教学。没想到学生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以乱易整,不武”中“武”的意义。因此在第二课时,抓住“武”问题展开教学,挖掘“武”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烛之武的谋略艺术及其形象。此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了问题的主人,通过“一点突破,遍及其余”的方式教学,使他们整体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并深刻感受到了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这是我设计的初衷。 【教学目标】 1、挖掘“武”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人物形象。 2、领会烛之武高超的谋略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外交家,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的外交智慧让战争呈现出别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就随着鲁国史官左丘明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探究一下大家关注的“武”的真正内涵。 二、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有很多种方式,质疑就是其中一种。大家预习时,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细读相关段落,共同探讨“武”的真正内涵。 探讨话题一:以乱易整,不武。 课外查找了对这句话的各种翻译,苏教版解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人教版中将“以乱易整,不武”解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说明“武”是“勇武”,“武”即“武的精神或原则”。 1、学生质疑: 士兵打仗不论用混乱或整齐方式都应该有武的行为,有武斗的性质,是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很勇武; 去攻打背叛自己的盟友,完全符合武德,“以乱易整”何以不武? 学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不管是不勇武、不威武,还是不符合武德,都带有“用力量去打击敌人”这层面的理解。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是回答不了“何以不武”的问题,肯定还存有其他层面的理解。 2、提问:“武”还能有其他层面的理解吗? 在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找出“武”字的详细解释。 明确:“武”为会意字,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左传?宣十二年》: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由此表明用武的目的是止息干戈,防止战争,止戈为武,武以止战。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①。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②,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③,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④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请制:请求分封到制邑去。②雉:古代城墙长宽高各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③暱(nì):亲昵。 ④繄(yī):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 C.缮甲兵,具.卒乘具:器具

人教版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1.1 坚持改革开放 导学案

武钢实验学校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一 单元导学案及检测卷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一课时坚持改革开放 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一条国强民富的正确道路,中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制约,学生只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而忽视了改革开放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以至于怀疑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因此,针对学生们存在的误区,引导学生明确只有深化改革开放,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才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改革的信念和意志。 学习目标 1. 我国实现改革开放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怎样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我国是如何作出改革开的抉择的;改革开放的作用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九大召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全方位认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我国实现改革开放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怎样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是如何作出改革开的抉择的;改革开放的作用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九大召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自觉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培养自觉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党的基本政策,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促发展 【教学难点】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流程 新闻导入:中国宣传片新闻播放,或播放歌曲《厉害了,我的国》,请学生谈感受,导入新课“踏上强国之路”之坚持改革开放。 设计意图: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教师)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寤生(wù) 祭仲(zhài) 共叔段(gòng) 缮甲兵(shàn) B.廪延(lǐn) 滋蔓(màn) 城颍(yǐng) 繄我独无(yì) C.百雉(zhì) 自毙(bì) 泄泄(yì) 不义不暱(nì) D.亟请(jí) 虢叔(guó) 遂恶之(wù) 具卒乘(shèng) 答案C(A共gōng叔段B繄yī我独无D亟qì请)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 B.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 C.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 D. 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答案 C(施,推广,延及。)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姜氏欲之,焉辟害? B.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答案C(辟通避;锡通赐;阙通掘) 4.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B. 姜氏何厌之有 C. 君何患焉 D.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答案A(A为判断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遂寘姜氏于城颖 郑伯克段于鄢 B.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C.之: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 D.以: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答案:A均为介词,在。B第一个等到;第二个到达。C第一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代词,他,代指共叔段。D第一个介词,把;第二个连词,表承接。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今京不度,非制也 B. 段不弟,故不言弟 C.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D.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答案:C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 (武姜)请京,(庄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B.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共叔段)滋蔓! C.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至于廪延。 D. 公语之故,且告之(于)悔。 答案:D公语之故,且告之(以)悔。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郑国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反映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B.姜氏因庄公寤生而恶之,偏爱幼子共叔段,武公在位时,多次请 求“立之”;庄公即位后,又帮助、支持共叔段扩大地盘和壮大反叛势力,并打算做共叔段反叛的内应。 C.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的骄纵贪婪采取观望放纵,不予批评,更不予制止的态度,共叔段因此而加紧了反叛的步伐,郑庄公最终在鄢一举彻底击败了共叔段。 D.颍考叔很孝顺自己的母亲,当他得知郑庄公对自己不及黄泉与母 亲“无相见”的誓言后悔的消息后,采取了挖隧道的方式,使郑庄公母子相见,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答案:D(不是颍考叔挖掘地道,使郑庄公母子相见。而是庄公听取了颍考叔的意见,并采取行动。) 【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

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reading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reading教学设计 张弦 第一.教材 本节课教材选取的是必修一第二单元阅读部分。 第二.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通过对单词的预习及听录音,能够熟读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 ●能够在讨论活动中用简单的英语发表自己的看法。 ●掌握阅读基本技巧并予以运用。 2.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对英语发展过程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scanning 和 skimming。由于学生刚从初中进 入高中,对高中英语的阅读难度很难适应,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阅读技能。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能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及各段落大意。学会快速找到每段的 中心句。 ●学会划出阅读理解题的关键词,并能在寻读过程中找到相关信息。 第四,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6 minutes) 课前放首英文歌(when you believe),为接下来的讨论提供信息。问候完后问一个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问题:How long have you learned English? 然后引出讨论话题:Why do so many people learn English? 两人一组进行讨论,用短语尽可能多的说出原因。可在黑板上举个例子:To listen to the English songs,同时写出课前歌曲名字。两分钟讨论后,让学生给出答案,幻灯片如下展示:

然后再问学生: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English language? 再进入本课主题: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Step 2: Pre-reading (3 minutes) 用三张幻灯片预习本文中的生单词及短语,为阅读扫清障碍。(对于许多没有做预习的学生来说,这一步是非常有必要的。)预习词汇如下:Voyage apartment actually base gradually Danish Vocabulary spelling identity fluent Singapore Malaysia because of come up at present make use of such as Step 3: Reading Task 1: listening—获得文章大意 (6 minutes) 听前给出一道文章主旨题。(此题设计为选择题以降低难度)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__ B __ A. Why English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today. B. A very brief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language Task 2: scanning(寻读)—寻找细节 (10 minutes) 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限时阅读5分钟,读前学会寻读的技巧。(四题皆为选择题,由易道难。学生可将寻读技巧运用于实践,此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主体。)Tip: What are the key words ?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踏上强国之路第1框坚持改革开放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坚持改革开放 目标一:改革开放促发展 2、材料一:“大包干”塑像 材料二: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后不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想一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历史抉择?

3.材料:2018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本市改革开放工作,主持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座谈会并讲话。李强强调,上海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实现了上海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思考:“上海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归纳总结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目标二:中国腾飞谱新篇 5.阅读教材第6-8页内容,思考回答:中国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三、课堂总结:(1)我的收获: (2)我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等原因,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______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A.民族独立 B.人民解放 C.强国富民 D.国家富强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______了。() A.站起来 B.富起来 C.强起来 D.称霸全球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_______的历史征程,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A.对外开放 B.改革开放 C.设立特区 D.“一带一路” 4.1978年11月的一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郑重地签下一份“契约”,开始分田到户,尝试“大包干”的做法。这成为我国() ①经济改革的源头②改革的标志③政治改革的源头④改革的序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空前繁荣景象,这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改革开放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③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④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____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______作用,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A.市场经济决定性 B.计划经济决定性 C.市场经济重要性 D.计划经济重要性 7.观察下面两幅照片,你可以感受到______已成为社会共识。()

《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1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4.一词多义 ①制为之请制(名词,地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 ②庸无庸,将自及(庸=用)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 ③食公赐之食(名词,食物) 食舍肉(动词,吃饭 5.文言句式 ①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有什么满足) ②君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担心什么) 【文言文对译】 《左传》 初②,郑武公③娶于申④,曰武姜⑤。生庄公及共叔段⑥。庄公寤生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⑨,公弗许⑩。 及庄公即位⑾,为之请制⑿。公曰:“制,岩邑⒀也,虢叔死焉⒁,佗邑唯命⒂。”请京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