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说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81 KB
- 文档页数:1
何为“草根文化”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
是具有民众精神的,代表民众意识的人群借用新媒体对个人意识的表达。
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
“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
“草根文化”的成因分析“草根文化”是相当丰富的,无疑要追溯“草根文化”的源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以下我们分别从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受众角度、传播者及传播模式四大要素来具体分析:(一)新媒介推波助澜新媒介一词是80 年代初西方传播界提出的。
新媒介一是由传统媒介在技术上的发展而生成的,一是由传统媒介的相互联姻或与其他媒介的新型结合而产生的,如有线电视、个人电脑、网络、手机、移动媒体、博客、播客等。
有线电视作为电视媒介的一个种类,可以归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有线电视通常与卫星通讯、计算机系统等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因而也被视作新媒介的一种。
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有线电视开始走向互动化,卫星传播电视信号经过有线电视网络的传播,使得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
而新媒介的特性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
使一些原本属于个人行为的事件,突然间变成网络文化事件。
“芙蓉姐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实生活中类似“芙蓉姐姐”的人并非绝无仅有,但是,只有“芙蓉姐姐”最先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成功地张扬了她的个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新媒介网络的推波助澜,最终结果是不断放大个人行为的效应,使之越来越具有某种符号性的意义,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占据一个位置。
新媒介的特性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
如果没有网络,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能有今天这么热火的名气吗?如果没有贴吧、天涯,“超女”现象的追星行为又如何能从单纯的个人追星演变为具有群体活动机制的“粉丝团体”?一个“粉丝”的力量并不足以改变“超女”选秀的结果,但是,通过网络集结的一个“粉丝”群体,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比赛的最终走向。
论草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404020××中国草根文化崛起于19世纪80年代,在古代的中国,由于制度的原因,它一直被压制,因此草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为全面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微乎其微。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草根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发展、创新2.0的逐步展现引发对的创新形态、社会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变化,出现的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民间产生的大众平民文化现象。
一、草根文化的两面性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文化则是人的精神外化。
草根文化因为真正根植于民间,作品就更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元素,并且赋予着民众精神,因而它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与老百姓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草根文化”可以给人们一种特殊的关切感,不断给人的心灵以滋润和慰藉,在文化心理上给人们以一种安定感和安全感。
“草根艺术家”身上无疑凝聚着非凡的独创性和启蒙性,在舞台上展现特殊的表演,来满足百姓追求欢乐,自我放松的心理需要。
2009年春晚,一夜走红的东北二人转演员小沈阳,他成了百姓舞台文化的缩影,颠覆了以往舞台艺术家出身高等艺术殿堂的传统,突破了演艺明星出名的界限,证明了文化根源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才会使文化表现更具吸引力的真理。
从民间走来的小沈阳带着朴素的草根艺术进入央视,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最后得到广大人们的青睐,这也体现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返璞归真的境界。
再从历届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来分析,都包括有赵本山的小品节目,他的表演无疑就是民间生活的反映,所以这从某种意义上讲,赵本山就是中国草根成为明星文化最早最成功的典型。
同时,“草根文化”是无门槛的大众参与,这样就会使“草根文化”显得无秩序性,多元化,各种思想和人生价值观都会有可能被搬上网络平台和剧院舞台,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这种形势下,俨然“草根”就成了盛放各类思想的杂物箱。
草根文化与社会进步草根文化与社会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社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
无论是疾病、环境、道德,还是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代,草根文化成为了一种闪耀在各行各业中的文化亮点,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观念,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草根文化的概念及内涵草根文化,即源于人民群众底层的文化形态,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思考。
它不同于上层人士或知识分子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看法,更多的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思考和表达。
草根文化可以通过种种途径得到表达,如民间音乐、说唱、段子、杂技、小品、微电影等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源源不断地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草根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体系是“真、善、美”,以“真”为本,强调的是真实的自我表达和体验,坚守自己的原则;以“善”为本,呼吁人们去价值观上追求良善的品质,崇尚人道主义的精神;以“美”为本,把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重视艺术审美和文化精神。
二、草根文化的价值在现今发达的社会中,草根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观念,在不断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着贡献。
1.丰富文化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交织而成的人群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草根文化则是多元化大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草根文化以独特的文艺形式表达了不同群体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使文化多样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
2.推动社会进步草根文化是从人民大众自己的角度出发,切实地描绘了人们的生活、感受和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同时也持续地引导人们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上的认识和挑战,以推动社会进步。
草根文化的贡献可不仅仅是在娱乐上,它在传递民意、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善、提升生活质量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塑造品质和培养情感草根文化在社会共识建设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互联网草根文化的崛起和发展互联网草根文化是指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由普通大众自发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形式。
这种文化由于其低门槛、多元化、互动性强、容易传播等特点,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新现象。
草根文化所表达的是普通人对生活的感受、想法和期望,它呈现出强烈的民间性、个性化和时代感。
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也大幅度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文化形式和传播方式,推动着草根文化的崛起和发展。
一、互联网草根文化的特征互联网草根文化在表达方面,通常是以图像、文字、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风格有时候不规范、生动活泼。
一个人、一个社区,可以轻松打造出一种特殊、独特的互联网文化,将每个人的个性和特色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例如:抖音上面的短视频,就是这样一种草根文化的表现形式。
其次,互联网草根文化的特性就是互动性强。
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纷杂的信息互通,因而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生产者和独立传播者,通过社群对话、话题互动、点赞、转发、评论等交流方式,构成了热烈而广泛的互联网文化共同体。
最后,互联网草根文化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前卫性和先进性。
这种文化几乎没有受限于传统的文化审美,甚至常常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正是因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前卫性,草根文化才可以不断地创新和进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赞誉。
二、草根文化的创新方式互联网草根文化的形式具有很多的创新方式,如官方账号、个人博客、社交媒体、短视频和音乐等。
但是,总的来说,草根文化的创新从以下方面入手:1、真实性与造作性的平衡。
草根文化是从草根中间诞生的,它的真实感和民间性非常明显,往往是来自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在草根文化的运作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过于虚假和造作的一面,多一些生活、情感、生动、活泼的创新是是最好的。
2、专业与通俗的表述方式。
由于网络环境的流动性和广泛性,草根文化要更多的突出它包容性、普及性的一面,加入到语言表述中。
当然,同时考虑到知识的普及,也要在草根文化的表述方式中中注重专业性。
【积累人文】草根文化草根(grass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
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野草赋有民众精神,它甚至于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
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
草根释义是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础的;根本的。
“草根”,在广义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
我们平常说到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作是“草根阶层”。
有学者就把非政府组织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
另一种含义就是和主流的或者说是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弱势阶层活动力量。
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
例如在台湾民进党的行动纲领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文化鼓励草根文化,维护文化财产及民间技艺,加强巡回展览演奏,平衡城乡文化发展。
”“草根”在网络和现实中的解释,可以说很全面的。
每一篇都谈到了“草根”,以及对其的来源,英语、汉语的解释,也都承认最早是流行于美国,而后在80年代传入中国,又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在各领域都有其对应的词语。
正如DoNews创建者刘韧在其《草根的感激》中说的一样“草根是相对的。
有一种说法叫“合群之草,才有力量。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就是不要孤芳自赏,要主动合作。
第二人多力量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颗草是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近来文化研究,学人多有引用“草根”一说者。
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草根文化现象5100729053 慕蕾每一种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而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被我们称之以文化现象,它可以变现为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却没有高下之分。
现今涌现出的草根文化便是时代的产物,从东北的本山大本营、二人转、小沈阳,到火遍全国的我要上春晚,旭日阳刚、朱之文,在春晚上也能看到农民歌手大展才能。
不得不说,这些文化可能难以被上流社会接受,有人觉得它庸俗不堪,但是我想说的是,文化需要有包容性,应该表现出其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面貌,或高雅或通俗,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如它代表了各个层次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娱乐需求。
就以小沈阳为例,2009年的春晚,他凭着搞怪的形象和亮丽的歌喉使五湖四海的观众记住了这个东北小青年,随后他又以自己的表演和模仿天赋在各地参加演出。
很多人对其不男不女、装疯卖傻的风格嗤之以鼻,觉得他是在侮辱舞台和文化。
而在我看来,小沈阳的存在即一炮走红是有其道理的。
21世纪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繁华,也在人们的心理播下了浮躁的种子,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紧绷神经,在重重高阁的办公室里,在应酬的频频举杯中,在高雅的新年音乐会上,心灵得不到放松,是否问过自己,这究竟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而当我们坐下来看本山大叔、小沈阳、亦或是其他相声小品的表演时,这种贴近生活的表演艺术形式一下子让我们放松下来,我们会为他们的搞怪毫无顾忌的轻松大笑,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难道这不是一种有益的文化么?浮躁的社会产生浮躁的人,大家互相攀比藐视,自诩多么清高,但是都活得很累,这种看似没有意义看似无聊的形式正是让浮在空中的上班族放松下来的最佳良药。
我们提倡普通话,也要保护各地方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当年的四合院小楼也成了文化保护对象。
当年周星驰凭着《大话西游》一炮走红,其中不无粗俗骂人的语言,我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批判其庸俗不堪,这种“低俗”的评价是不是有些泛酸,有些遮掩?我们在娱乐中享受这种风格和角色,并不能要求其承载过多的社会道义和责任。
草根民间文化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而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草根民间文化作为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草根民间文化对于文化创新的推动草根民间文化以其真实、朴实、生动的特点,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在草根民间文化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草根民间文化中得到重新诠释和展示,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添砖加瓦。
例如,太极拳、陶艺、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是通过草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得以流传至今。
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民间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为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草根民间文化对于文化科技融合的推动草根民间文化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中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
随着网络科技和智能科技的普及,草根民间文化正在逐步向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迈进。
借助网络平台,草根民间文化可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交流,更加快速地产生、流传和融合。
例如,目前已经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为广大草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草根文化。
三、草根民间文化对于文化产业的推动草根民间文化也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而草根民间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许多草根民间文化元素被赋予了商业价值,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产品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新奇的文化体验,也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例如,出版各类民间文化书籍、推广传统中国医学、发展民间工艺等,都是草根民间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推动力。
四、草根民间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推动草根民间文化还通过它独特的引领力和茁壮性推动着文化自信的建设。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根民间文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和信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关系研究首先,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在定义上存在差异。
精英文化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文化,是少数人群所独有的文化,具有特权性和独特性。
而草根文化则是弱势群体的文化,是大众普遍的文化,常常具有平民化、民间化的特点。
其次,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在特征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精英文化注重的是品质和审美的追求,具有高雅、专业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精英文化的传承往往通过精英阶层间的学习和传授来实现,如音乐、绘画、文学等领域。
而草根文化强调的是群众的参与和创造,具有民间性、群众性和民主性的特点。
草根文化的传承方式一般是通过口口相传、民间艺人演绎等方式。
然而,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并非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精英文化是草根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精英文化的创新和突破往往为草根文化带来新的启示和刺激,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比如,一些优秀的精英艺术家、学者会向社会底层开展公益活动,推广艺术、普及知识,从而丰富了草根文化的内涵和形态。
另一方面,草根文化也对精英文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草根文化的独立创新和民间智慧为精英文化带来了新的创意和灵感。
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作家在创作中也借鉴了草根文化的元素,使得精英文化更加贴近大众、富有生活气息。
此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还存在一种转换的可能性。
在一些历史重大的社会变革中,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经常发生角色的互换。
比如,在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原来的精英文化被草根文化所取代,草根文化成为主流。
这说明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综上所述,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定义、特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并非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精英文化是草根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草根文化也为精英文化带来新的创意和灵感。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具体的交互作用需要深入研究。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包容性是巨大的,草根文化虽然源自于普通
的民众(不同于权贵文化、精英文化),但也能够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并且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网络这片“沃土”上茁壮而顽强的生
长着。
2003年,芙蓉姐姐以游学清华、北大的边缘人身份在北大未名论坛、水木清华BBS发贴。
尤其在2004年开始在水木清华BBS发表
大量照片,名人效应迅速被网络扩散放大,进而被平面媒体相互
报道。
由于芙蓉姐姐的出众实力和不懈努力,让自己从原来的网
络秀走向网络媒体,理所当然地平面、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开始关注。
让芙蓉姐姐从网上烧到了大众的现实生活中,一时之间街知
巷闻。
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之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网络给予了她这样一个完成梦想的舞台,让她成为网络草根
文化的先行者。
草根代表基层民众,草根文化也就代表。
关于草根文化的优秀作文素材这篇关于作文素材:那些感动中国的草根人物,草根文化在21世纪越来越盛行,草根文化以后会成为时代主流。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草根文化的优秀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关于草根文化的优秀作文素材1如今,草根成名已屡见不鲜。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草根”为人所知。
近段时间的王宝强、“钢琴王子”刘伟、“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任月丽等让每一个人感动的“草根”明星的出现,不仅仅让公众了解到“草根”生活的艰辛,还让人们看到“草根”的执着——不畏挫折,努力追求人生,追求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成名,也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性,向更多的“草根”说明了——梦想面前无草根。
可是,去总有人利用“草根”这一名号做出些令人不齿之事。
这些人无非就是看重——名利。
近几年来,网络上疯狂流行拜金言论,许多相亲类节目也竞相出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一露骨的追求名利的话语。
对于名利的追求,更使许许多多普通的年轻人变得爱慕虚荣,虚幻而不切实际,为了名利不择手段。
就拿“凤姐”来说,才艺、学识和长相一样都没有,却拿着厚脸皮当盾牌,以“无耻”红遍大江南北。
说什么“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说什么“以我的智商和能力的话,六百年之内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过我,”还自诩文笔超过鲁迅。
如此恶性炒作自我的目的在于——成名。
无论是美名还是骂名,无所谓。
正是因为这种厚脸皮的人的兴风作浪,才会使现在的人迷失甚至丧失了辨别是与非,好与坏的能力。
既然已经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后面肯定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原来人们所尊崇的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便会被名利所取代,这个社会的秩序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说对待“草根成名”的现象,我们也应当保持理性的头脑。
对待成名背后的名与利,我们更应当保持理性。
要知道人们之所以会追捧“草根明星”是因为他们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值得这个社会的肯定与回报,他们能够成为引领社会健康、向上发展的风向标,也更是因为他们的那份朴素、那份纯真、那份淡定。
蜀南轶闻(随笔集)
(序)
历史的事,不外是据传。
乡里的事,也并非全是亲历,大抵不过都是据说。
据传据说,俱为传说。
当不得真的那些事,却口口相传,滋养一方水土。
若要为愚生扯淡的事寻个标签,按照书篓子的说法,那就该叫文化了。
我是农民。
尽管有些不纯粹——不懂收种节令,不懂拉犁凿土,却摘不掉头上那顶推屎帽。
脚底的泥能擦去,晒黑的皮肤也可以养白弄滋润,手上秋收的茧却还在,纵消散了,一身的老土味终将是个叛徒。
时下常有冒大款财主的,还有扮酷拉时尚、品味小资的,都不怪异,这是社会风气,时代潮流,鄙薄不得。
唯有这样那样的读书人,此番彼般的表演原生态让人起疑:何时中国的农民居然又如此的荣誉了?不禁的有些怀念那个传说中赤脚光荣的年代,想想却又畏惧,祖上成分是大地主,是被革了命的……我的思想真是不一般的矛盾,概因是那种不可说的矛盾吧,一介草民如何打得开历史的结扣。
所幸中国农民总算是阿Q过,虽说是被领导的,终归欢天喜地的做过主人,所以尽管秉承了原始的任劳任怨却并不自卑。
至于那些自贬身价的伪农民,除却冷幽默的贡献,我只能大大的“呸”一声,以示憎恶。
憎恶过了,却是要生活。
无由去探寻生存的价值,只要完整的活着。
作为游手好闲的准农民,一直将不能入学高等学府当成憾事,头上的推屎帽戴得并不那么心甘情愿。
好在书山有路,虽啃得不多,识文断字的本事在锄禾日当午的真农民中是个奇迹,在背井离乡的盲流大军中也还不列尾班,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憧憬能有顶喷香洋气的帽子来戴着,暖这一世春秋,不让人去的时候太过于遗憾。
对于城里人,阿Q过了,农民先天不足的自卑其实无法掩饰。
对于科班的读书人,表面上还得高山仰止,至少生存环境确实低人一筹。
至于文化积蓄,感觉上资源很蒙古,却比伪农民、伪草根的真实许多——假如玉米地和流水线也能算做文化的话。
这样的资源诉于笔端,大约也算是文学的了。
常自咀嚼那些在地摊上淘书的日子,苦涩却又激情,一个梦想的维系,该是一个怎样难以磨灭的过程。
此为序,打开这个随笔集。
(由于时间和其他关系,不一定即时和完整更新。
暂将此文献给所有不甘屈从命运的农民兄弟和爱好文学的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