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6
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一、单项选择题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
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导致长白山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
下图为长白山火山灰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长白山北坡植被类型自下而上为( A )A.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冰雪D.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解析]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北坡植被类型自下而上为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A对。
B、C、D错。
2.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 D )A.气温B.降水量C.光照D.土壤[解析] 根据材料“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
”东坡地势较平坦处,火山灰侵蚀较少,土壤肥力较高。
东坡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土壤,D对。
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
下图中的曲线为横断山区28°N附近自西向东各山脉东坡林线的分布变化图。
读图完成3~5题。
3.高山带针叶林之上的自然带是( C )A.冰雪荒漠带B.常绿阔叶林带C.灌丛草甸带D.针阔混交林带[解析]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热量和水分条件都会变差,所以在高山带针叶林之上为灌丛草甸带。
本题正确答案为C。
4.P,R,M,N四地中,最不适宜针叶林生长的是( B )A.P地B.R地C.M地D.N地[解析] “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关键词是“上限”,即林线以下为针叶林生长地。
R地在林线以上,已经不适合针叶林的生长。
故正确答案为B。
5.导致横断山区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A.降水B.海拔C.气温D.风力[解析] 林线的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2.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生(回答)1.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
2.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这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推进新课师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为什么低纬和高纬地区自然带东西延伸,而中纬地区自然带东西更替?(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师投影:师读图说出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由低纬到高纬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随纬度由低到高如何变化?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生不一样。
亚热带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气候类型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对比世界陆地自然带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讨论后回答。
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
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
(如下图)投影:师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特征有何不同?生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投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油橄榄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樟树。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两种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特征,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形特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师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需要减少蒸腾作用,避免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在的地域差异事实。
(区域认知)2.从物质、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地带。
(区域认知)4.用实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
2.自然地带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图,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师:高大山脉从山麓到山顶,通常有一定的自然环境差异。
【讲授新课】(板书)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探究】【多媒体展示】情境材料和问题。
情境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问题:1.山寺桃花四月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古诗的描写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1.山地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平原地区差,故山寺桃花开放的晚。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多媒体展示】“非洲气候”和“乞力马扎罗山位置”图,思考:推测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地的地带性植被。
生:热带草原带。
【多媒体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分布和景观”图,思考: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陆地地域分异的关系。
生: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多媒体展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陆地地域分异关系”图。
师: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
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自然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文材料和问题。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带的含义,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难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空白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
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导学方案〗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然后说明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相同的区域,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
由以下概括得出自然带的定义:自然带的定义有三部分组成:a: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自然带的形成因素b:组成要素为气候、植被、土壤c:成带状分布是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总结: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带的名称命名承转: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活动:1、引导学生读图3-1-2,观察后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或者引导学生从热带、亚热带等热量带对应的植被类型中得到启示。
2、对照下图表引导学生对比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可以发现大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不同是形成各个不同自然带的基础。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高三一轮复习用)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 江伟锋【考纲解读】1、 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2、 结合时事,考查地域分异规律。
3、 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课前预习案】 1、在下图中各字母位置填写气候类型和对应的自然带。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堂学习案】考点一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重点提示】水热状况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中植被景观差异的表现最为明显,因此,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基本一致,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典型例题1】1、导致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土壤差异2、包括两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考点二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典型例题2】读气候与植被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题。
1.具有图中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大洲是 ( )A.南美洲 B.欧洲 C.非洲 D.亚洲右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2、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难点点拨】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规律一:基带概念:即高山山麓自然带,位于垂直自然带底层。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规律二: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山地所在纬度越,相对高度越,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如下图:规律三: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A 、 半球中高纬地区B 、 半球中高纬地区 【典型例题3】1、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规律四:关于雪线:纬度低,雪线海拔高;阳坡雪线海拨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特殊的情况因题而定。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
2.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纬度方向上的地
带、热带雨林带。
在中纬
常绿阔叶
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
水较少,气候干
夏季吹东南季风,
压、气温、空气
线大体平
珠穆朗玛峰的垂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
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布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