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伦理视角解读《熊》中福克纳对工业文明和荒野对立的焦虑
- 格式:pdf
- 大小:164.22 KB
- 文档页数:2
福克纳《熊》中艾萨克的身份探寻作者:马志欣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5期内容摘要:《熊》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
这部中篇小说几经修改,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如果以主人公艾萨克的年龄为主要时间线来重读这部小说,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男孩对自己身份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由“人类之子”到“森林之子”,艾克对身份的探寻体现了人类对“荣誉、自豪、怜悯、勇敢和爱”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关键词:福克纳《熊》身份中篇小说《熊》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其中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以下简称为艾克)对身份的探寻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人类生来就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身份,自然身份是作为隐形基因流传在后代的血液之中。
几千年前,自然孕育了人类的美德——荣誉、自豪、怜悯、正义、勇敢和爱,这些品质决定了人类传统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由于工业文明的兴起,荒野逐渐消失,其孕育的独立于城市道德风尚的传统美德也逐渐消亡。
人类丢失了他们的自然身份而变成了完完全全的社会人。
具有双重身份的艾克经历了由“人类之子”向“自然之子”的转变。
作为森林之子,大森林是他的祖母,老熊是他的教母,而山姆·法泽斯是他的精神之父。
作为人类之子,他是麦卡斯林家族的继承人和表外甥麦卡斯林·爱德蒙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福克纳通过艾克自然身份的回归,表达了在工业文明下对传统荒野道德的呼唤。
本文将从艾克的身份角度,重新解读艾克与老熊、山姆和麦卡斯林的关系,探寻艾克的精神成长历程。
1.“精神之母”——老熊在荒野中,老熊是艾克的“精神母亲”,是艾克身份探寻的启蒙者。
作为荒野的化身,老熊代表人类本性和起源的奥秘,而人与荒野的和谐关系教导了艾克自由、勇气、自豪和谦卑。
作为荒野的“新生儿”,艾克继承了老熊纯洁而不受玷污的血脉和精神。
老熊是神秘和强大的代表,对艾克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他寻找老熊的旅行是一场朝圣之旅,近似于一种孩子急切渴望获得家庭有德望的老人认可的心情。
从生态伦理视角解读《熊》中福克纳对工业文明和荒野对立的焦虑、引言20 世纪90 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 Ecocriticism ) 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菲尔蒂( Cheryll Glotfelty )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 gender-conscious )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1] “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2] 生态文学具有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其生态整体观立场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可能性的出路。
它反对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反对把人类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认为人类唯有尊重自然,才有可能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而这正是生态文学的深远意义所在。
生态伦理学批评为福克纳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他文学创作深深地扎根于美国南方,内战的失败,使南方人曾经习以为常并为之自豪的生活方式、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思想上层建筑在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福克纳颇具前瞻性地从生态伦理学视角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肆意糟蹋自然环境,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渐渐蚕食着南方农业文明,还将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
他早期的一系列作品,以他家乡邮票般大小为圆形所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如《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在我弥留之际》等,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战后南方人的内心惶恐和挣扎;既抒发了对荒野的无限向往和对南方往昔辉煌的缅怀,同时又积极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期寻求解决环境问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二、福克纳的荒野情节荒野”( wilderness )指原生自然和原野,是人类尚未涉足的原始大自然。
On Faullmer' s Environmental Ethics 作者: 胡尉红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1页
主题词: 自然价值 技术文明 人与自然 生态伦理
摘要:在生态伦理的视闽下,重新透视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中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经历和荒野狩猎的内涵,从中剖析大自然所承栽的固有价值、荒野自然与技术文明之间的冲突
及“回归荒野”的含义。
可以阐释其中折射出的美国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拓荒史”,以及存在与占有、和谐与对峙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史的嬗变。
《熊》所透露出的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及其前瞻性的生态伦理观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福克纳小说《熊》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解读
福克纳小说《熊》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解读
钱平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13
【摘要】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熊>是一个狩猎故事,它集中倾诉了福克纳的荒野情结.从作品的主人公艾克·麦卡斯林和山姆身上,可以看到福克纳的影子,体会到他那份关注自然的独特情怀.本文主要从人与荒野、人与动物和人与土地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页数】2页(194,213)
【关键词】福克纳;人与自然;和谐
【作者】钱平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淮海工学院大外部,江苏,连云港,22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福克纳小说《熊》中人与动物和谐关系的生态伦理解读 [J], 钱平
2.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和谐 [J], 倪双
3.人与自然,谁为胜者--从生态批评视角看《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对抗和和谐 [J], 李双梅
4.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 [J], 王华
5.略论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J], 何建华。
ContentsAbstract (1)内容摘要 (1)Introduc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The Theme Analysis of The Bear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Alie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5)1.2. The Theme of Ethics (7)2. Interpretation of The Bea 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9)2.1 An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Ethics Theory (9)2.2 Alienation and Pursuit of Ethical Identity (10)2.3 Moral Anxie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thical Constraints (11)3. The Influence of Faulkner's Ethics and Its Implication ... 1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Building Spiritual Home for Ecological Harmony (14)3.2 Constructing Ethical Environmen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15)Conclusion ........................................................................... 1错误!未定义书签。
《熊》的创作范式及福克纳对人类的焦虑
朱振武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9)1
【摘要】由于自卑情结和潜意识等心理因素,威廉·福克纳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定势和明显的范式化倾向,他笔下的男性多处在成年的努力、焦虑、矛盾和成年后的困惑之中.中篇小说<熊>,其情节模式和意蕴与远古时期的成年礼仪有着明显的同构关系.但福克纳化用了这一创作范式,使其从传统的成年礼仪母题小说中脱颖而出,其主题意蕴得以升华.福克纳在其他小说中也成功地运用了成年礼范式,从而满足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原型模式的阅读期待,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引导人们关注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尴尬境地,进而达到了文学所能企及的新的高度.
【总页数】6页(P76-81)
【作者】朱振武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熊》的创作流变与福克纳的生态伦理 [J], 朱振武;朱晓亚
2.论福克纳小说创作的神话范式 [J], 朱振武
3.从"个人体验"中透视"人类共相"
——论福克纳和大江健三郎创作的契合与差异 [J], 姜文莉
4.论福克纳《熊》的创作主题与风格 [J], 胡兰
5.夏娃的毁灭: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女性范式 [J], 朱振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威廉.福克纳小说《熊》的主题意蕴与生态伦理解读ContentsAbstract (1)内容摘要 (1)Introduc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The Theme Analysis of The Bear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Alie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5)1.2. The Theme of Ethics (7)2. Interpretation of The Bea 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9)2.1 An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Ethics Theory (9)2.2 Alienation and Pursuit of Ethical Identity (10)2.3 Moral Anxie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thical Constraints (11)3. The Influence of Faulkner's Ethics and Its Implication (1)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Building Spiritual Home for Ecological Harmony (14)3.2 Constructing Ethical Environmen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15)Conclusion ........................................................................... 1错误!未定义书签。
荒野情结:生态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熊》
谭咪咪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熊》是美国现代作家福克纳长篇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它讲述了一个白人少年艾克.麦克斯林在森林荒野中以狩猎的方式接受大自然洗礼
的成长经历。
作品通过描写狩猎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仪式表达了作家对自然生命的无限崇敬和尊重,同时还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与荒野自然的对立。
本
文拟从生态视角出发探讨作家福克纳在小说《熊》中体现的生态忧患意识及其“回归荒野”的生态伦理观。
【总页数】3页(P123-125)
【作者】谭咪咪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福克纳小说《熊》中人与荒野关系的生态伦理解读 [J], 钱平
2.论福克纳的自然情结--《熊》的人文生态解读 [J], 王玫;王晓斓
3.在荒野里永生--以生态文学视角解读福克纳小说《熊》 [J], 陆雷
4.生态伦理视角下福克纳小说《熊》的成长叙事 [J], 邓丽静
5.论福克纳小说《熊》中荒野的生态内涵 [J], 杨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悲壮之中的悖论(一)摘要:福克纳的小说《熊》讲述了一个生动精彩的狩猎故事,其中猎人布恩和猎狗“狮子”杀死大熊“老班”的场景悲壮惨烈,令人震撼。
事实上,布恩屠熊之举有着深刻的隐喻性。
通过分析布恩杀熊的隐喻,剖析了杀熊之举并不像有些评论所说是英勇之举,而是无知短视的现代人对原始大自然的破坏力的彰显,从布恩屠熊的隐喻中读者可以体会出现代人在被工业文明异化后的焦躁与困惑以及作家福克纳徘徊在工业化的理性和返朴归真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心理,感受弥漫整篇故事中的悖论。
关键词:福克纳;《熊》;隐喻《熊》(TheBear)是美国著名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的代表作之一,是一个精彩绝伦的狩猎故事。
小说最初发表在一家杂志上,在1942年被收入系列小说《去吧,摩西》(GoDown,Moses)〔1〕后,即成为该小说中评论家谈论最多的部分,“甚至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狩猎故事,同麦尔维尔的《白鲸》相提并论”。
由此,小说《熊》的深刻性和艺术性可见一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便是故事中那只威猛顽强、硕大无朋的老熊“老班”之死。
在故事之初,福克纳极力渲染老熊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描写老熊历经数年的捕猎,在无数猎人的猎枪和捕兽夹下神奇地活过来,然而这只如神灵一般“不死的”老熊最终竟然被一名枪法三流、只能猎松鼠的布恩用刀子杀死了,大熊之死可谓震撼天地,令人痛惜。
读者在为老熊之死震惊的同时,会疑惑为什么福克纳会设计布恩杀死老熊,而不是枪法精准的优秀猎人山姆或是艾克呢?多数评论家认为,布恩杀熊是英勇之举,导致老熊之死的狗、熊和布恩的厮杀场面被看做是和谐的物竞天择的演出。
然而,如果就上面提到的疑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上述观点未免显得简单而武断。
事实上,福克纳表现的老熊之死并非物竞天择,布恩屠熊有着深刻的隐喻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故事中布恩杀熊的隐喻,论证屠熊之举是人类对大自然破坏力的彰显,是工业文明控制、驯服自然的表现,通过剖析布恩屠熊悲剧中的悖论,透视作家福克纳徘徊在工业文明的理性和返朴归真的本性的矛盾心理。
《熊》中荒野的生态批评解读的开题报告
题目:《熊》中荒野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态文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环境保护、
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等多个方面。
在生态文学的研究中,荒野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概念,它既代表着自然状态下的景象,也具有保护和维护生态
平衡的价值。
《熊》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也融入
了生态批评的思想与理念。
因此,通过对《熊》中荒野的生态批评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荒野的重要性及生态文学的意义,为环境保护
和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
1.荒野的概念及其在生态文学中的价值。
2.《熊》中荒野的描写及意义。
3.荒野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生态文学的价值。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福克纳的《熊》进行梳理与解读,分析其在荒野与生态问题方面的表达与思考,并结合生态文学理论
进行探讨。
四、研究计划
1.第一周: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生态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第二周:阅读福克纳的《熊》,整理并分析荒野的描写和反映。
3.第三周:结合生态文学的理论,分析《熊》中荒野的生态批评观
点及其意义。
4.第四周:撰写论文,并进行修订和修改。
五、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对《熊》中荒野的生态批评解读,旨在深入探讨荒野与生态问题间的联系,并对生态文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福克纳《熊》的生态神学观作者:李明慧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20世纪美国作家福克纳以擅长创作长篇小说著称,而仔细阅读会发现他的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平更是独到。
在小说创作中,他不仅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将目光聚集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以《熊》为例,文本通过叙述人类猎熊以及砍伐森林等故事,表达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来发展现代工业。
因此,本文从西方生态神学角度出发,试图解读《熊》中相关意象的隐喻意义,从而得出福克纳的生态危机意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矛盾问题的思考,以此建立福克纳的生态观,并给人类些许有益的警示和启发。
关键词:《熊》;生态神学;人与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一、前言生态神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崛起的一种神学运动,始于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关注的一种基督教回应。
它不只是一场神学运动,更是从宗教学内部出发对现实生态环境关注的反映,是宗教对生态环境的现实关怀。
这种关怀不是某一特定的神学内容的要求,而是有意让生态关怀主导整个神学方向,从而将更多的传统神学课题放在生态关怀中给予重新的解释。
如赖品超所说:“生态神学可说是一种以人与其它形式的生命及共同身处的环境(或简单地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的神学论述。
”(1)因此,生态神学不仅是对客观现实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做出的有效回应,同时也为研究福克纳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为20世纪的人类大师,福克纳的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十分丰富。
国内外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对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其中研究者注意到福克纳对人与自然(或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描写更是极为生动。
因此,从生态学批评视角出发对福克纳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
例如,1996年在密西西比大学召开的以“福克纳与自然”为主题的研讨会后,唐纳德·M·卡蒂迦诺和安·J·阿巴迪共同主编并出版论文集《福克纳与自然》(Faulkner and the Natural World,1999)(2)。
平凡的角色,不平凡的勇气--试析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熊》戴婷婷【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As a master of twentieth Century USA Southern Literary, William Faulkn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stin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unrest, and attempts through his literary works to help people out of mental crisi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wo Faulkner heros who embody the spirit of courage in his short stories"bear". Specifically, the courage spirit first reflects in an epic hero, is an old bear, in the face of the ecological damage to nature caused by hum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t bravely against human. Secondly, the courage spirit is reflected from the America adolescents’ four years hunting experience, in hunting experience, Aike has the new comprehension to the life.%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美国南方的文学巨匠,威廉·福克纳十分关注社会动荡时期的人类发展和人类命运,并试图通过其文学作品帮助人类摆脱精神危机。
福克纳小说《熊》的主题意蕴福克纳的《熊》是美国文学界公认的一部佳作,评论家丹尼尔?霍夫曼认为《熊》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地位可以和《比利?巴德》在梅尔维尔作品中的地位以及《老人与海》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媲美[1]。
当我们重新解读福克纳的《熊》时,我们发现,小说的最终目的关注的不仅是艾萨克个人的命运,而且是美国、整体人类的未来。
我们看到了“人类心灵深处从远古以来就存有的真实情感,这古老而至今遍在心灵的真理就是: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2]。
福克纳以浪漫主义的诗性想象和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记录了这些永恒的真实情感与真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永恒深远的美国童话,“来鼓舞和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人类昔日曾经拥有的荣耀,以帮助人类永垂不朽”[3]。
在高度工业文明的今天,《熊》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人、社会、自然如何能够和谐地三位一体?倘若继续对自然无节制地、贪婪地索取,那无疑是自取灭亡。
一.《熊》的主要内容概述《熊》的情节较为简单,整个故事共分五章,主要描写19世纪80年代美国南方边疆地区正在被蚕食。
前三章整体描叙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从10岁起,年年随狩猎队到镇北荒野去打猎。
他们的对手是一只硕大无比的老熊―“老班”。
他们须用崇高的原则、公正的行为与之周旋。
在其过程中,艾萨克逐步掌握了打猎的技能,并培养出只有在打猎中才会具有的男性美德:怜悯、勇敢、谦逊、仁爱和牺牲精神。
艾萨克16岁那年,老班终被布恩?霍根贝克和一条名叫“狮子”的杂种狗杀死。
在第五章里,艾萨克再次回到狩猎的荒野,时距老班之死已过两年。
一切皆非往日面貌:德斯班少校已把荒野卖给了一家木材公司,象征现代的“文明”――铁路、伐木工人为获利而毁坏了荒野――已经玷污了这片未开垦的圣地,“其边缘正一小口一小口地被人们用犁头和斧子残食”。
[4]大熊、山姆?法泽斯之死暗示了荒野危在旦夕。
最后一个会说“古老的土语”的人―山姆,几乎与大熊被杀死的同时,从驴背上摔下,再也未能站起。
作者: 周加齐
作者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25-12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荒野;福克纳;熊;生态批评
摘要:�熊》是美国现代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福克纳长篇小说《去吧,摩西》中的轴心部分。
它通过一位白人少年艾克.麦克斯林接受自然洗礼的成长过程,批判了人类贪婪欲望对自然的破坏。
作者前瞻性的预示了自然被破坏,岌岌可危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价值的认同和和谐自然社会的向往。
本文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发掘作者对警示后人解决生态危机,重塑人文精神的启示。
福克纳《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摘要]威廉·福克纳是一位风靡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家。
他的一生创造作品无数,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也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的学术研究。
本文主要用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福克纳中篇小说《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该研究对分析威廉·福克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福克纳;《熊》;自然威廉·福克纳在1942年发表了他的《熊》。
西方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福克纳的全部作品里,这部小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研究他的全部作品,读者会发现从这部作品开始,作者不再在现实的狭小圈子里痛苦地挣扎或做些无用的努力,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进行着新的思考。
特别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刻意描写少年如何对付我们的文明所设立的一切障碍,如何长大成人。
小说的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是福克纳笔下第一个完全成熟的英雄。
他一旦接受了奇特的道德使命,就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
他的谦恭,怜悯,自豪和忍耐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思索,成长和到最后的大彻大悟更给读者远远超出这部作品的感悟和联想。
一、以人对自然认识的发展为中心文章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大熊,就是这只在自己的家园——大自然——中平平静静地生活了几十年,没有无故地进犯过任何人的老熊,在三年后,当孩子长到16岁时,却被猎人们杀死了。
为了把它杀死,猎人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除了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并充实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准备了更多的枪支和弹药外,他们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他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培养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走狗“狮子”。
狮子块头大、力大、阴沉、孤僻,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培训,它养成了一种除了对大熊,对任何动物都不感兴趣的古怪特性。
正是它,在猎人们最后一次和老熊的年赛中,一声不吭地径直冲上去咬住了老熊,逼得它不得不做最后的生死决斗。
大熊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有力量摆脱这只可怕的“狮子”,当猎人把刀子捅进它的背时,它像一棵树直挺挺地倒下去了。